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本研究以30个花生品种(系)为试验材料,探究了花生叶部病害的消长规律及不同花生品种(系)的抗病性.从2020年8月初至9月中上旬收获,每隔7d调查一次,采用双对角线的5点法进行取样调查,共计调查6次,计算病情指数及相对抗病指数.通过调查可知:褐斑病发病最早,在8月初即有病斑发生;黑斑病发病最晚,8月末才零星发生.通过对...  相似文献   

2.
对棉轮纹叶斑和缺钾引起棉花过早落叶相对作用的调查研究表明,单凭棉株上发生严重的轮纹叶斑就表现了缺钾症。通过施用钾肥或喷洒杀菌剂可以推迟或减少落叶,但是若要取得明显增产,两者都须采用。摘花也能防止缺钾症和轮纹斑病。品种间感病性的差异,与其对低水平有效钾的敏感性相关联。  相似文献   

3.
 在河北廊坊对10个棉花品种(系)的几种主要苗病抗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棉花品种(系)均有不同程度的苗病发生,以红腐病和炭疽病为主,伴有少量立枯病的发生;并且,不同棉花品种对苗期病害的抗性存在显著差异和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花生品种(系)叶部病害综合抗性鉴定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1 998~ 1 999年在自然发病条件下对 2 0个花生品种 (系 )进行叶部病害综合抗性鉴定。结果表明 ,目前我国广泛种植的花生品种对晚斑病、早斑病、网斑病等主要叶部病害的抗性存在差异 ,缺乏高抗和兼抗性材料。花生对叶部病害的抗性与主茎高、分枝数、结果数、饱果率等农艺性状及其分类类型无显著相关。自然发病条件下花育 1 7和花育 1 6荚果产量较高 ,引进花生品种 UF91 1 0 8产量较低 ,但对晚斑病、网斑病等具高抗水平 ,可提供花生育种作抗源材料  相似文献   

5.
辽宁花生网斑病发生危害及流行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旨在明确辽宁省花生网斑病的发生危害及流行规律,以指导田间病害防治。调查显示2011年辽宁各花生产区网斑病病田率为100%,病叶率32.9%~66.5%,病情指数11.1~35.5。葫芦岛、阜新、锦州发病较重,沈阳次之,铁岭发病最轻。不同品种花生网斑病病情严重度依次为四粒红>白沙1016>花育20>黑花生>白花生。通过SAS软件分析表明,Logistic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花生网斑病时间流行动态,并以此推导出病害流行阶段,病情指数增长最快为0.99/d。研究发现四粒红感病性较强,可成为流行学研究的良好试材。  [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旨在明确不同花生品种对花生褐斑病和网斑病的抗性,为品种选育及田间病害防治提供依据。采用田间病圃鉴定法鉴定了花生不同品种对褐斑病和网斑病的抗性,结果表明,参试的9个花生品种中有6个品种对花生褐斑病的相对抗病指数在0.6以上,花育23、日花1号和四粒红属于高抗病类型,其中花育23相对抗病指数最高为0.87;鲁花8号、青花7号和冀花4号属于抗病类型。13个花生品种中只有2个花生品种对花生网斑病的相对抗病指数在0.6以上,其中花育36属于高抗类型,相对抗病指数为0.81;农大056属于抗病类型,其余花生为敏感性,但是每个花生品种对花生叶斑病的综合抗性较差。  相似文献   

7.
花生叶斑病田间流行发生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研究明确烟台地区花生叶斑病的田间发生规律及气象影响因素,以期指导田间病害科学防控,为精准防控花生叶斑病、抗病育种等方面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花生褐斑病、黑斑病、网斑病通常分别于7月中旬、7月下旬、8月上中旬开始发病,8月中下旬病害开始快速发展,确定花生叶斑病开始防控关键时期为7月中旬。通过分析花生叶斑病发生与气象因素关系,明确持续高湿为花生叶斑病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降雨可增加病害的发生程度,黑斑病适宜于高温条件下发生,网斑病在气温凉爽的气候条件下发生迅速。  相似文献   

8.
对长春地区玉米大斑病流行指数增长期的病情增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一般年份长春地区中等感病品种玉米大斑病的指数增长期大约为田间病害开始产生至8月初,是病害预测和防治的关键期。玉米大斑病的日增长率在0.02~0.2左右,降雨与随后第10天左右的病害日增长率高度正相关。单个玉米大斑病病斑增长时间可持续2个月左右,病斑长度可达20cm以上,宽度可达1.5cm以上,单个病斑增长(长、宽、面积)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均接近直线。雨后转连续数日晴天有利于病斑扩展。  相似文献   

9.
采用喷雾接种法和田间自然诱发法,测定福建省11个鲜食玉米品种在苗期和成株期对玉米小斑病的抗性,并探讨抗感病玉米品种间作对病害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在苗期对301株小斑病菌群体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抗、感病性,品种之间对菌株群体的抗性频率为32.23%~72.76%,其中榕甜1号和永珍7号的抗性频率较高;供试玉米品种在成株期对小斑病的病情指数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榕甜1号、永珍7号和闽甜4号均表现为中抗。田间抗感病玉米品种间作试验发现,在福州试验田感病品种粤甜22分别与抗病品种榕甜1号、永珍7号间作后的病情抑制率为33.78%和25.41%;在屏南试验田相同的间作处理两年病情抑制率分别达58.35%、21.05%和52.56%、46.42%。  相似文献   

10.
气象因子对黑龙江省大豆灰斑病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合丰50为试材对黑龙江省田间大豆灰斑病发生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采集田间发病的大豆叶片,通过调查极端高温和低温条件及不同大豆叶部温度、冠层湿度下大豆灰斑病菌(Cercospora sojina)的产孢情况,初步探索了大豆灰斑病在田间的发生规律,即叶面温度18℃时病斑产孢最多,平均产孢量为5.6个·mm-2;冠层湿度80%时病斑产孢最多,平均产孢量为10.0个·mm-2;叶面温度在-30℃-30℃范围内孢子均能正常萌发.2006年和2007年田间气象因子和当年大豆灰斑病病情指数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大豆灰斑病发生严重程度与6、7、8月份平均湿度和降水总量成正相关,与平均气温无关.  相似文献   

11.
西北地区小麦黄矮病流行趋势预测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给小麦黄矮病防治适期的确定提供有效手段,利用2001-2010年西北地区小麦黄矮病资料,分析了小麦黄矮病不同年份病害流行动态、品种抗性差异、主麦区流行状况以及病害流行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年份或同一年份不同月份小麦黄矮病发病情况不同,不同品种抗病性存在差异,西北地区主要麦区间该病害流行具有相关性。利用筛选出的8个主要影响因子构建了多因子线性回归预测模型,模型历史拟合率达96.5%,预测效果较好,可用于西北地区小麦黄矮病流行的预测预报。  相似文献   

12.
沈阳地区玉米灰斑病时间动态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海春 《玉米科学》2008,16(6):111-113
玉米灰斑病模拟结果表明,LOGISTIC模型最能反映该病害流行动态,其次为GOMPOERTZ模型。该病害流行阶段为指数增长期从玉米出苗开始到7月上旬,逻辑斯蒂期从7月上旬到8月下旬,衰退期从9月上旬到玉米生育期结束。该病害防治时间在6月下旬。  相似文献   

13.
冀东地区花生果腐病发生动态及致病因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冀东地区花生果腐病发生情况,调查了果腐病发生动态,研究了致病影响因子(包括气象因子、土壤因子、连作、施肥、品种)对果腐病发生的影响,为花生果腐病病原菌发病规律及其科学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果腐病在7月5日结荚期始发,到8月5日果腐病危害逐渐加重,到8月20日饱果成熟期以后病情达到最高点.果腐病发病程度受温...  相似文献   

14.
“敌力脱”防治香蕉叶斑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斑病是香蕉的主要病害之一,近年来,发生普遍。叶斑病包括褐缘灰斑病、灰纹病、煤纹病。褐缘灰纹病病原是香尾孢(Cercosporamusaezimm),灰纹病原为香蕉暗比抱[Cordanamusae(zimm)horn],煤纹病原为簇生长蠕泡[Heiminthosporlumtorulosum(syd)Ashbyl。分类地位:半知菌亚门,丛梗抱目,暗梗泡科。其病菌主要侵害香蕉的中、老龄叶片,后再向嫩叶及心叶发展,发病部位一般从叶缘开始,渐向中脉内延,也有的见于叶面,发生严重时可造成整株叶片枯死。发病时间一般在每年的5月下旬始见新病斑,6月下旬7至下旬而多,传染迅速,8月…  相似文献   

15.
以棉花品种区域试验的田间病情调查为基础,研究了棉花黄萎病田间病情调查的抽样方法,分析了不同抽样技术的抽样误差。结果表明,棉花区试田间病情调查结果与人工病圃鉴定结果存在较大差异,不同的抽样规模和抽样方法对品种的抗病性评价有显著影响;棉花品种区域试验田间黄萎病病情调查,应该采取3个区组、全区逐行调查的方式进行;采用逐行计算病情指数的方法,能够通过统计方法剔除取样行间误差,提高品种间病情指数估计的精确度。  相似文献   

16.
新疆阿拉尔垦区抗铃病棉花品种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和研究新疆阿拉尔垦区棉花不同品种的抗性,在棉花育种材料中筛选出对铃病抗性较高的品种(品系)。选择30个供试材料,设计小区试验,田间调查烂铃数计算烂铃率,利用SPSS 13.0软件的离差平方和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30个供试品种(品系)中,根据铃病发生轻重程度分为3大类:第一类发病较轻,发病率为19.5%~41.9%;第二类为发病中等类型,发病率为48.9%~68.9%;第三类为发病较重类型,发病率为75.8%~99.8%。由此可知,不同的棉花品种对铃病抗性差异显著,棉花育种中应结合产量和品质选择抗性较好的品种保留,三大类别可保留的品种(品系)分别为KS1、KS2、KS21(第一类),KS3、KS6、石惠9号(第二类)和KS22(第三类)。  相似文献   

17.
辽宁省玉米北方炭疽病发生条件与药剂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温室和田间试验,鉴定品种资源对玉米北方炭疽病的抗病性,研究生育期、播期和种植密度等与病害发生程度之间的关系,并根据田间防治效果筛选化学药剂。结果表明,供试56个自交系在苗期对玉米北方炭疽病抗性分为5个类型,2个自交系表现为免疫,8个自交系表现为高抗,19个自交系表现为抗病,18种自交系表现为中抗,9个自交系表现为感病。成熟期抗性分为4个类型,6个自交系为高抗,25个表现为抗病,23个自交系表现为中抗,2个自交系为感病。抽雄期是发病的关键时期,发病最重;播期对该病害的发生无明显影响,种植密度增加会加重该病害的发生,差异不显著。供试6种药剂均对玉米北方炭疽病有一定的防治效果,扬彩防效最高,甲基托布津次之。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规律,认为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程度与田间灰飞虱的发生量呈正相关,水稻3叶1心期比其它生育期更易感病,不同水稻品种的抗病性差异较大。本文还分析了病害的流行因子,讨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9.
冬油菜适当迟播有效减轻油菜根肿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利用栽培措施防控油菜根肿病,采用感病品种核优56,设计盆栽和大田试验,研究不同播期对冬油菜根肿病发生和菜籽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种期的品种病株率与病情指数差异显著,其中早播D1(9月24)至D5(10月14日)期间的油菜根肿病发病重,晚播D6(10月19日)至D9(11月3日)期间,随着播期的推迟油菜根肿病田间病株率与病情指数均呈下降趋势,说明迟播油菜的根肿病得到了控制。从菜籽产量看,播期D9产量最低,播期D3(10月4日)产量最高,但是播期D1至D8(10月29日)之间的产量差异不显著。生产上可以通过选择种植耐迟播品种,适当推迟播种期到10月20日左右,可利于根肿病控制,降低田间根肿菌总的菌源量,还可同时达到油菜增产与稳产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棉花品种对黄萎病的抗性鉴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萎病(Verticillium dahliae K leb.)系维管束、土传病害,是棉花的主要病害之一,其发生与病原、品种、生态环境关系密切。不同地区的棉花黄萎病菌对抗感性不同的品种,致病力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棉花黄萎病病原菌变异性较大,寄主范围较广,感病品种多,从病害流行上看,更加容易广泛流行成灾。在该病的防治领域内,尚无突破性的进展,主要是狠抓种子消毒、土壤铲除、轮作换茬和选种抗病品种等几项重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