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概述土默特地区本底情况的基础上,探讨了土默特草原开垦的进程及程度,分析了开垦的原因及危害,并通过对土默特地区草原状况的介绍揭示了开垦演变后果及启示。  相似文献   

2.
贾勋 《草原》2007,(4):78-79
且说牛桥一转眼,作为'青城八景'之一的'石桥晓月',随着桥的陷落,已不复存在47年了。公元1696年,康熙皇帝在西征噶尔丹时,曾驻跸归化城的上召寺十余日,当他三次北巡,并完成了统一漠北大业之后,归化  相似文献   

3.
正我依稀回到你的怀抱街头隐隐流来温柔而羞怯的声音唤醒我弹拨诗人的弦琴,我茫茫然这似乎是童年又仿佛是爱情。——夸西莫多《岛》清莲踏过美人桥,便是归化城著名的平康里街了。伫立桥畔,王经理朝西望去,窄窄的街面一直延伸到小召三道巷。街面上,艳香楼、春芳斋等青楼妓馆,散发着慵懒的情色气息。归化城人说那是窑子,并会诡异地笑道,不就是窑姐儿和老鸨子嘛。王经理从来不狎妓。但迟疑片刻,他  相似文献   

4.
塔娜  松梅 《内蒙古草业》2004,16(4):23-24,60
本文论述了锡林郭勒盟实施生态移民工程的背景及原因,着重阐述了该地区生态移民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关键因子如移民地点选择、小城镇建设、国家投入力度以及存在的问题等。  相似文献   

5.
重庆市农业产业化与移民、扶贫的衔接和协调重庆廖明辉重庆市是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又是三峡工程兴建过程中承担庞大移民搬迁和安置任务的特定地区。将重庆市农业产业化与移民、扶贫紧密结合,既是重庆市农业产业化的光荣任务,又是重庆市农业产业化的一大特色。一、移民...  相似文献   

6.
生态移民是青海省退耕还林还草、“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过程中的一项具有战略发展、集扶贫开发、环境保护与治理、产业调整、新牧区建设等多项内容为一体的综合性开发建设工程,科学合理地实施生态移民工程是加快“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步伐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能切实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牧民生活质量,有利于国家长远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现就对青海省同德县和兴海县生态移民集居点生产生活情况的调查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综述了我国西部地区发展生态移民的必要性,以及该地区生态移民区畜牧业发展现状,并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方面,阐述了西部地区生态移民区畜牧业发展的前景。结果表明,实行生态移民,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我国西部贫瘠地区生态退化和群众的生计问题,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包头老照片     
《草原》2018,(6)
正图片为老包头的蒙古族妇女及少年。1632年,女真族的铁骑席卷蒙古高原,阿勒坦汗五世孙俄木布率领土默特部归顺。崇德元年(1636),清政府分土默特壮丁3370名为十队,后又编土默特部为左右翼两旗,托博克授三等参领、台吉,隶右翼。据荣祥《土默特沿革》叙述,托博克为阿勒坦汗后裔,姓巴拉格特(即博尔济锦氏),为巴家之祖。顺治四年(1647),托博克任右翼副都统。按照清朝政策,向蒙人分配"户口地",作为"养赡之资"。  相似文献   

9.
旅游翻译,属于应用性文体,形式多样,内容涵盖面非常广,有丰富多样的文体类型。同时,旅游翻译也具备强烈的跨文化特征,可以说,旅游文本的翻译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译者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文化进行交际转换。正是在这样的不同的文化接触中,归化和异化译法获得了广阔的施展空间,在旅游翻译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对旅游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方法的应用进行探讨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生态移民是青海省退耕还林还草、"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过程中的一项具有战略发展、集扶贫开发、环境保护与治理、产业调整、新牧区建设等多项内容为一体的综合性开发建设工程,科学合理地实施生态移民工程是加快"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步伐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能切实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牧民生活质量,有利于国家长远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现就对青海省同德县和兴海县生态移民集居点生产生活情况的调查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1981-2001年内蒙古草地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国成  张稳  黄耀 《草业科学》2011,28(11):2016-2025
利用遥感和气象数据,采用CASA(Carnegie Ames Stanford Approach)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1981-2001年内蒙古自治区草地7-8月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分析了气候因素和放牧强度对NPP的影响。结果表明,1)1981-2001年,内蒙古草地NPP显著减少、显著增加和变化不明显的面积分别占1%、30%和69%;NPP显著增加的区域位于内蒙古东北、东南和南部,NPP显著减少的区域零星分布于该区中部荒漠草原和典型草原分界处。总体而言,该区NPP增加不甚明显, 21年7-8月草地NPP(均以C变化计)平均值为192.0 g/m2,年际变化范围为150.5~255.5 g/m2。2)7-8月降水是该区NPP年际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降水量高的年份NPP亦高。NPP与气候因素间的关系表现为NPP随降水增多而升高,随温度升高而下降,辐射对NPP的影响不明显。3)综合考虑气候因素与人类活动对草地NPP的影响发现,21年间,土默特左旗和土默特右旗境内放牧强度增加导致NPP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2.
魏锡曾是清代晚期一位杰出的金石学家、书法理论家。道光以后,经过了阮元的号召和包世臣的推动,碑学理论逐步成熟.并大兴于咸、同年间。此时的书家少有超出碑学樊篱者,魏氏也不例外,其书学思想带有明显时代的烙印。然而,在其书论、题跋中,我们更能看出魏氏的书学思想植根于传统。文中对魏锡曾《绩语堂全集》中的书论、题跋进行梳理.总结出魏氏的书学思想主要有三:学篆、隶为存古法;以碑学技法求古法;不废传统帖学。  相似文献   

13.
清室逊位后,民国政府按照《清室优待条件》的规定,每年付给逊清皇室一笔费用以维持其生计。然而,一方面民国初年政府财政极其困难,逊清岁费多有拖欠,而逊清皇室开支浩繁,导致其常常入不敷出;另一方面袁世凯等人又出于维持同逊清皇室友好关系以利用其影响力的需要,竭力维持对清室的优待条件,由此导致了民国初年政府在对待逊清岁费问题上言行不一的矛盾现象。  相似文献   

14.
孙启忠  柳茜  陶雅  李峰  徐丽君 《草业学报》2019,28(4):168-191
记载我国清代苜蓿的史料资源丰富。本研究采用植物考据学原理与方法,以记载清代苜蓿的相关典籍为基础,结合近现代研究成果,考查清代苜蓿的栽培利用状况。结果表明,苜蓿是清代重要的作物或饲草,在华东、华北、东北和西北乃至陕川鄂毗邻地区均有苜蓿种植,据不完全考证,清代有21个省的176个县(州、府、地区等)种植苜蓿。苜蓿的考证亦受到清代学者的重视,雍正《畿辅通志》曰:"藤蔓菀,叶丛生,紫花,荚实。"徐松曰:苜蓿"今中国有之,惟西域紫花为异"。在清代亦有学者对苜蓿的名称进行了进一步的考证;清代苜蓿的植物学与生长特性研究也比较突出,程瑶田和吴其濬开展了苜蓿植物形态学方面的研究,同时程瑶田还对苜蓿生长特性、物候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苜蓿的治碱改土和固氮肥田等生态特性在清代被广泛利用,并将苜蓿纳入了轮作制中,苜蓿的饲蔬两用性和本草性得到广泛利用,特别是在灾荒年里,苜蓿的食用性得到很好的体现;罗振玉提倡在僻远地区种苜蓿等绿肥作物以肥田,并建议引进国外苜蓿良种;为了保护苜蓿,陕西有些县村都制定了苜蓿保护条例;在苜蓿种植管理技术方面有明显进步,主要表现在苜蓿适宜土壤的选择,利用苜蓿耐瘠薄、耐盐碱、抗风沙等特性,将苜蓿种植在了碱地、沙地、石地、淤地、虫地、草地和阴地等上;认识到了苜蓿种子的硬实性,并在播种前进行处理,掌握了苜蓿的适宜播种时间,并制定了苜蓿刈割制度,规范了苜蓿干草调制方法,强调苜蓿地的冬春季管理,在清代有了比较清晰系统的苜蓿农事月龄。  相似文献   

15.
延清是近代蒙古族现实主义诗人,他在庚子事变时期所写的诗被时人誉为“诗史”,将他和杜甫等量齐观,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的诗记录了庚子事变这一特定历史事件,从义和团进京、八国联军在北京烧杀抢掠、到战后的议和等各个方面都从一个亲历者和见证者的角度,予以全面真实的记录,与史实高度一致,而且更有很多正史所未载的事实,能补正史之不足。他在记史的过程中往往融入自己强烈的主观感情,表达自己忠君爱国报效国家的情愫。他的诗是近代国难文学的代表,是清末诗史。  相似文献   

16.
旨在研究饲粮不同粗蛋白质(CP)水平对中国荷斯坦奶牛乳尿素氮(MUN)、氮(N)消化及血液尿素氮(BUN)的影响。采用4×4拉丁方设计,16头经产中国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4个处理。4个处理的饲粮能量相近,CP水平分别为12. 72%、13. 52%、14. 43%和15. 37%。试验分为4个周期,每个周期15 d,后5 d为样品收集期。奶样收集3 d,同时收集粪便,每期最后1 d晨饲前空腹采集血样。每天测量产奶量和干物质摄入量。结果:不同蛋白水平日粮奶牛干物质采食量(DMI)和产奶量组间差异不明显(P>0. 05),除了MUN随着饲粮CP水平的增加呈现增加趋势以外,其他乳成分影响不显著(P>0. 05),高蛋白质水平组MUN明显高于低蛋白组(P<0. 05)。随着饲粮CP水平的提高,氮的摄入量明显增加(P<0. 05),同时N的排泄量和消化率也不断增加,但组间无显著差异(P>0. 05)。BUN和MUN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高蛋白质组的BUN明显高于低蛋白质组(P<0. 05),而对其他血液指标的影响不显著(P>0. 05)。在本试验条件下,不同蛋白质水平日粮能够影响中国荷斯坦奶牛MUN、BUN的变化,且两者变化趋势一致,而对产奶量、N消化率影响不明显,MUN可以代替BUN成为检测奶牛蛋白质营养状况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的农书中大多有蚕桑的内容,另外还有许多蚕桑专书。自汉代到清末的两千多年间,笔者查阅到蚕桑内容较多的农书有62种,桑蚕专书162种,柞蚕及其他野蚕书46种。并对《蚕桑指要》、《沂水桑麻话》、《蚕桑心悟》、《蚕桑须知》等6本稀见蚕(农)书作了评介。  相似文献   

18.
孙启忠  柳茜  李峰  陶雅 《草业学报》2017,26(9):176-188
方志是珍贵的史料,苜蓿作为重要的物产资源被明清时期的许多方志所记载,这对研究我国这一时期的苜蓿发展轨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我国华东、华北、西北和东北等地明清时期的方志为研究重点,应用考据学原理与技术,对103个方志中的苜蓿进行了考查和梳理,结果表明,明清时期华东、华北和西北都有苜蓿种植,共计15个省,98个县(府/州/厅),其中安徽、山东、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和甘肃尤为普遍。方志记载的内容广泛,例如记载了苜蓿的生态生物学特性及其利用情况,人们利用苜蓿的宿根多年生性,种植三四年沃土肥田后,耕翻可使后作产量增加,利用苜蓿的耐碱性改良土壤后再种其他作物易于成功;河北方志中记载了清代河北种植的苜蓿有2种,即紫花苜蓿和黄花苜蓿;苜蓿不仅是重要的草类资源,亦是重要的蔬菜资源,苜蓿不仅作为饲草,幼嫩的枝条也被用来食用,特别是在饥年苜蓿是重要的救荒食物。  相似文献   

19.
苗阳  卢欣石 《草业科学》2008,25(4):124-129
在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历史时期中国草原的开垦情况进行介绍,并将历史上垦殖草原的原因归纳为3点:1)为战争提供粮草或守卫边疆而进行的移民戍边,以秦代、汉代、明代为典型;2)为解决人口增长造成的粮食短缺而进行的垦殖,以唐代、清代为典型;3)为了获取经济利益而对草原进行开垦,以民国时期为典型。特别对秦、汉、唐、明、清、民国几个时期的草原垦殖情况进行论述,指出开垦对草原破坏严重,历史上这几次大规模的草原开垦,对草和生态造成的不良影响时至今日仍无法恢复。最后结合当代中国的草原现状,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应真正做到以史为鉴,合理开发和利用草原,科学地管理草原,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清代前期四川宗座代牧区发生的教域权之争,是四川教会史上值得关注的事件。教域权最后由巴黎外方传教会名正言顺获得,由此奠定了该会在四川长达百年的传教事业的基础。这场教域权之争的过程和结果,反映出当时中国传教形势的变化和天主教会对中国传教地盘的争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