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禽球虫病是养禽业中重要、常见的一种疾病,危害十分严重,本病分布很广.蓝孔雀球虫病目前国内发现有3种,即鸟等孢球虫,麦氏艾美球虫,曼德勒艾美球虫.从10只蓝孔雀粪便和肠黏膜处刮取样品镜检,诊断为蓝孔雀球虫病,经联合用药治疗停止死亡.现结合治疗过程就蓝孔雀球虫病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2.
<正>蓝孔雀,又称为印度孔雀,已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特种畜禽养殖产业化经营性项目,其羽毛多彩绚丽,肉质鲜美,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而且是一种很有开发前途的肉用与药用特禽,市场前景非常广阔。但随着蓝孔雀养殖规模和区域的不断扩大,疾病的发生越来越复杂,现将蓝孔雀新城疫、盲肠肝炎和球虫病混合感染的诊治病例报道如下,供广大养殖户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摸清湖南省野生动物救护繁殖中心饲养场笼养蓝孔雀组织滴虫等寄生虫病感染情况,笔者对3个饲养场的48只笼养蓝孔雀进行了调查。通过对发病蓝孔雀的临床症状、死亡病例的病理变化、实验室检查综合诊断,采用饱和盐水漂浮法、离心沉淀等方法对卵囊进行镜检。结果表明:笼养蓝孔雀为组织滴虫等寄生虫病混合感染,异刺线虫感染强度为++,球虫感染强度为+++,蛔虫感染强度为+,死亡率为8.3%。同时,笔者对笼养蓝孔雀感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后,制定了防治措施,病情得到了控制。  相似文献   

4.
绿孔雀属于国家一类保护动物,严禁捕杀,而蓝孔雀属非保护动物,可饲养食用。其产肉多,全净膛屠宰率达80%,孔雀肉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为28%左右,脂肪1%,富含十多种氨基酸及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是高蛋白和低脂肪的野味珍品。《本草纲目》载“孔雀避邪,能解大毒、百毒、药毒”。近些年,饲养范围、饲养数量逐渐扩大,相关疾病逐渐引起关注。球虫病就是对蓝孔雀养殖损害较大的一种疾病。笔者结合临床经验就蓝孔雀球虫病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5.
<正>2014年9月16日,鄂西某特种动物养殖公司下属蓝孔雀养殖场内的幼龄蓝孔雀开始发病,每周死亡4~10羽。2014年10月22日,有部分产蛋蓝孔雀也相继发病,在用药物治疗无效果的情况下,2014年10月25日该场将3羽幼龄患病蓝孔雀和1羽产蛋患病蓝孔雀送到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求诊。现将该病例诊治情况报道如下。1发病情况鄂西某特种动物养殖公司下属蓝孔雀养殖场共  相似文献   

6.
蓝孔雀又称印度孔雀,原产于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家。我国云南的西双版纳等亚热带地区也有分布。以前多为野生,随着人类对野生动物的滥捕滥杀,野生蓝孔雀越来越少。近几年,经过国外科学家的人工驯化饲养,蓝孔雀的人工繁育已获成功。蓝孔雀的羽色艳丽,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而且蓝孔雀肉作为野味珍禽又被人们推上了餐桌,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蓝孔雀还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近几年来,我国南方从国外引种饲养成功后,我国已悄然兴起了饲养蓝孔雀的热潮。笔者曾接触过不少小型养殖场及个体养殖专业户。虽然他们饲养热情很高,但缺乏饲养经验,且种苗价格昂贵,一旦饲养失败,就会造成经济损失。故笔者把近几年我场饲养蓝孔雀的经验总结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蓝孔雀原产于印度和斯里兰卡,羽色艳丽夺目,全身发出宝蓝色光芒,体形硕大,具有较高观赏价值和食用价值。据《本草纲目》及《食物本草》记载,其肉、血、粪均可入药。由于人工驯化孔雀的成功,养殖的蓝孔雀已逐步被消费市场接受。孔雀是野生动物,其繁殖率较低,在人工养殖的条件下提高蓝孔雀的繁殖率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我们近年引进蓝孔雀获得养殖成功,现总结如下:1 饲养环境孔雀胆小易受惊吓,任何噪音和突发高频声均会引起雀群惊叫、骚动、乱串、产蛋率和受精率下降,因此孔雀场应建址在远离闹市区、公路、工厂、工地区的…  相似文献   

8.
球虫是一种全球性分布的寄生虫,其宿主范围广,对大部分畜禽及野生动物造成严重的危害,甚至是灾难性的。目前有关鸡、兔、火鸡、孔雀、犬、牛和猪等动物感染球虫的病例时有报道,但在野生动物特别是袋鼠则报道极少。2006年5月份广州动物园从外地引进一批袋鼠,其中尤氏袋鼠发生以进行性消瘦、呼吸道症状为特征的疾病,经流行病学和实验室诊断,初步鉴定为袋鼠球虫病继发大肠杆菌引起的肺炎,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球虫病是畜牧生产中常见的原虫病,在自然界中,球虫病的分布广、发病率高。球虫病是导致孔雀严重死亡的寄生虫病,对雏雀的危害最大,并以20—80日龄的孔雀最易感染,高温、高湿的条件下最适宜球虫的生长发育。每年的6—10月份,气温达到30~32℃,湿度大于80%时,是患球虫病的高峰期。急性暴发球虫病时,会引起孔雀的大批量死亡,慢性发病时则影响孔雀的生长发育,病愈的成年孔雀为带虫者,增重缓慢且繁殖能力下降,给孔雀养殖带来较大损失。2013年6月份,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散放孔雀发生球虫病,经临床诊断和病原分离鉴定,诊断为柔嫩艾美尔球虫病,对其他孔雀及时给予药物治疗,加强饲养管理,保证环境卫生等,控制疫情,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蓝孔雀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其羽毛多彩绚丽,肉质鲜美,不仅具有观赏价值,也是一种很有开发前途的肉用与药用特禽,市场前景非常广阔。随着蓝孔雀养殖规模和区域的不断扩大,孔雀临床发病病例报道逐渐增多。2014年5月份,信阳市平桥区某孔雀养殖户饲养的60只成年种孔雀出现腹泻、流涎、死亡现象,经实验室诊断确定为链球菌、组织滴虫和沙门菌混合感染,现报道如下。1发病情况该养殖户共饲养成年种孔雀60只,当前正处于  相似文献   

11.
新城疫疾病传染性和致死率较高,危害大,防治该病对蓝孔雀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作用。介绍了1例蓝孔雀育雏期感染新城疫病例,通过实验室细菌学培养,病毒性诊断,确诊蓝孔雀感染新城疫病。在饲料中添加阿莫西林粉、饮水中添加葡萄糖,并用克隆30*对孔雀群紧急免疫,有效控制了病情。  相似文献   

12.
<正>蓝孔雀为珍稀半草食性非保护动物,允许人工饲养,集食用、观赏、药用为一体的新型特种经济禽类,已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特种畜禽养殖产业化经营项目。随着蓝孔雀养殖规模和区域的不断扩大,临床病例报道逐渐增多,2015年9月南阳市某孔雀养殖户饲养的500多只雏孔雀出现眼肿、嗜睡、死亡现象,经实验室化验确定为支原体和沙门菌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13.
<正>球虫病是畜牧生产中常见的原虫病,在自然界中,球虫病的分布广、发病率高[1]。球虫病是导致孔雀严重死亡的寄生虫病,对雏雀的危害最大,并以20~80日龄的孔雀最易感染,高温、高湿的条件下最适宜球虫的生长发育[2]。每年的6—10月份,气温达到30~32℃,湿度大于80%时,是患球虫病的高峰期。急性暴发球虫病时,会引起孔雀的大批量死亡,慢性发病时则影响孔雀的生长发育,病愈的成年孔雀  相似文献   

14.
马任骝  王瑞琦 《中国家禽》2003,25(20):36-36
1禁食野生珍禽,保护禽种资源据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公布的一项调查表明,近年来,食用、经营野生动物的现象有所蔓延,一些地方滥捕、滥食野生动物正在形成一种风气,十分令人担忧。据调查,共发现吃食野生动物的种类有53种之多,其中鸟类就有21种,占39.62%。除鸵鸟、蓝孔雀、环颈雉  相似文献   

15.
<正>蓝孔雀是孔雀中的一个品种,属于鸟纲鸡形目中的大型鸟类。蓝孔雀原产于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一带,属于亚洲孔雀,有一身华美艳丽的羽毛,是人类饲养最早的观赏鸟类之一。孔雀耐粗饲,抗病力强,我国各地民间都有人工养殖,动物园和游乐场所常多见。1病例介绍丹东市某县一所个人游乐场饲养15只蓝孔雀,5只成年孔雀,2只雄性,3只雌性和10只雏孔雀。有一只雌孔雀于2016年8月份发病,前来就诊。由于机体严重衰竭,病程也到  相似文献   

16.
孔雀集观赏和食用为一身,因而不少地方在积极探索孔雀较大规模商品化饲养的路子。然而在人工饲养过程中发现,球虫病已成为危害孔雀养殖的主要病虫害,必须注意防治。 通过实践证明,防治孔雀球虫病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搞好环境卫生,堵绝病虫来源。孔雀的饲养期比一般家禽长,因而搞好环境卫生最为重要。育雏室等特别之处,应采用地面网架结构,即在网架子饲养孔雀,以避免粪便的污染。孔雀生长90天  相似文献   

17.
正禽球虫病是由艾美耳属的球虫寄生禽类肠道而引起的疾病,病禽主要特征是贫血、消瘦,下痢,排血便,肠道高度肿胀、出血。本病多发生于60日龄禽,以3~6周龄禽最易感染,幼小禽类发病常是暴发性的,其死亡率高。某动物繁殖场人工孵化的孔雀(包括绿孔雀、蓝孔雀、白孔雀)幼雏、白鹇幼雏、红腹锦鸡幼雏因条件限制,混合饲养于一间笼舍内,  相似文献   

18.
蓝孔雀痛风病是蛋白质代谢障碍引起的高尿酸盐血症,对蓝孔雀危害较大。本试验选取仔蓝孔雀(30日龄)、育成蓝孔雀(1~2岁)和产蛋蓝孔雀每个年龄阶段各60羽,分别随机分为5组。在相同的饲养条件下,使用不同蛋白质水平的饲料,定时定量饲喂不同组的蓝孔雀,每15d检测每羽试验蓝孔雀血清中尿酸含量,直到饲喂180d。根据临床症状,结合屠宰试验,统计每组蓝孔雀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试验结果表明仔蓝孔雀饲料蛋白质含量在19%~20%,育成蓝孔雀饲料蛋白质含量在17%时,可以有效减少蓝孔雀通风发病率。  相似文献   

19.
调查了昆明动物园、楚雄动物园、云南省林业厅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的蓝孔雀(Pavocristatus)、绿孔雀(P.Muticus)、杂交孔雀227只240次,鉴定出2个属7个种:曼德勒艾美球虫(E.mandali)、梅氏艾美球虫(E.pavonin)、绿孔雀艾美球虫6(E.muvica)、帕氏艾美球虫(E.patnaili),孔雀族艾美球虫(E.payonin)、孔雀艾美球虫(E.pavonis)和拉氏等孢球虫(Isosporalacazei),其中绿孔雀艾美球虫和帕氏艾美球虫是国内新发现。孔雀球虫的总感染率是88.75%。通过比较寄生于蓝、绿、杂交孔雀的球虫种类和感染率,认为孔雀艾美球虫种宿主特异性不强。  相似文献   

20.
徐世行 《动物检疫》2008,(10):38-38
2007年9月份.沈阳市郊区某珍禽饲养场30日龄雏孔雀暴发组织滴虫病.该场起初误诊断为球虫病,曾用敌菌净、球威、氯苯胍治疗,但仍不能控制病情.陆续出现死亡,该批孔雀发病率100%.死亡率高达6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