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通过利用黑光灯和性诱剂对玉米田害虫的诱集,发现这两种方法对玉米田中的黏虫、棉铃虫、亚洲玉米螟均有较好的诱集效果,相比黑光灯,性诱剂诱集效果更明显,而黑光灯操作简便,可作为一种常规的测报玉米田害虫发生规律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索昆虫性信息素在茶园中的应用效果,利用茶毛虫和茶尺蠖性信息素在信阳震雷山茶园进行了引诱试验.结果发现,当虫口密度较低时,性诱剂诱虫量与害虫的种群数量呈正相关,能准确反映害虫种群数量的变化动态.如茶尺蠖第1代成虫,性诱剂每日诱虫量高于黑光灯诱虫量,其中性诱剂日诱虫量最多为35头,而同日黑光灯的诱虫量仅为3头;茶毛虫...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棉铃虫为害猖獗,化学防治一直是棉铃虫防治的主要措施之一.但化学防治并未能有效控制其为害,且大量杀伤天敌.为了切实有效防治棉铃虫,我们对不同诱捕器(杀虫灯、性诱剂)进行了成虫诱杀及防治效果试验,黑光灯只做诱蛾种类和诱蛾量的调查.  相似文献   

4.
正发生特点及危害北京市平谷地区一年大部分发生1代,部分个体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结茧在树冠下表土层或在被害果下表土越冬。5月上旬陆续化蛹,干旱年份推迟。经1988-2008年黑光灯诱集成虫监测记录汇总,最早诱到越冬代成虫是5月9日,多数年份越冬代成虫发生始期在5月  相似文献   

5.
1983~1988年田间调查结果表明,棉铃虫在济南地区菜田一年发生四代,二、三代幼虫主要为害番茄、甜椒.6月下旬至8月中旬为二、三代幼虫为害盛期.二代卵在田间呈负二项分布,宜采用"Z"字形或平行线取样法.二代卵峰日与4、5月份平均温度呈显著正相关,与5月中旬至6月中旬的降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黑光灯诱测成虫量可作为预报二代棉铃虫发生量的依据.亩产2500~3000公斤的番茄田,二代棉铃虫2~3龄幼虫的防治指标为百株有虫3~4头.  相似文献   

6.
2019—2020年,对桐乡市稻纵卷叶螟和二化螟进行性信息素智能监测,比较黑光灯诱智能监测和传统监测效果。结果表明,在稻纵卷叶螟监测过程中,黑光灯智能监测优于性信息素智能监测和白炽灯传统监测,与传统的人工赶蛾相比,趋势较一致,黑光灯智能监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人工赶蛾监测。同时我们发现四(2)代稻纵卷叶螟成虫田间数量多,但是黑光灯下数量少,五(3)代稻纵卷叶螟成虫田间数量少,但是黑光灯下数量多。2年对二化螟的监测中发现性诱和黑光灯监测均可以较好地监测到二化螟种群动态,二化螟种群动态年度间差异较大,但同一年份各区域二化螟种群动态基本一致,而诱捕数量差异较大。综上,黑光灯智能监测可以应用于稻纵卷叶螟的监测,二化螟性诱监测和黑光灯监测都可以较好地监测二化螟种群动态,两者互补可以很好地用于监测二化螟。  相似文献   

7.
利用害虫的趋光性,用普通黑光灯、频振18#、频振12#、绿光4种光源对棉铃虫、玉米螟、棉盲蝽成虫的诱测效果进行了测定,摸清了关中东部棉盲蝽种类,主要为绿盲蝽,占90.53%;其次为中黑盲蝽,占5.1%;再次为苜蓿盲蝽,占3.12%;最后为三点盲蝽,占1.25%。普通黑光灯对棉铃虫成虫诱测效果最好,绿光光源对棉盲蝽和玉米螟成虫诱测效果最好,建议在测报或害虫无公害治理中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陈芳 《农村科技》2013,(5):39-40
一、材料与方法试验设在兵团第6师农科所试验棉田,面积约0.13公顷。1.试验方法①在越冬代棉铃虫成虫羽化始见期,摆放杨树枝把和黑光灯,诱捕棉铃虫成虫。在试验小区中,将所捕成虫按雌雄比2∶3投放在笼罩中,交配产卵后,  相似文献   

9.
对频振式杀虫灯、黑光灯和棉铃虫性引诱剂诱捕器在武威市害虫测报中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 :频振式杀虫灯对鳞翅目夜蛾科、螟蛾科、天蛾科、毒蛾科、尺蛾科及鞘翅目金龟甲科的近 2 0种害虫均有较好的诱集效果 ,其诱虫量是黑光灯的 2 .2倍 ,且灵敏度高、操作简单、成本低 ,对天敌和人畜安全 ,不污染环境 ,是目前较理想的诱虫测报工具 ,但对棉铃虫的诱集以棉铃虫性引诱剂的灵敏度高 ,效果更理想。  相似文献   

10.
贵州福泉烟区地老虎类成虫种群数量季节性消长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福泉农田设置黑光灯,经3年各2个诱蛾点诱扑烟地老虎成虫表明大地老虎种群数量10月前后为增殖盛期,地老虎属越冬代蛾多发型;各月均能诱扑到黄地老虎成虫,4~5月发蛾量较高;3~8月可诱扑到紫切根虫和八字地老虎成虫,但种群数量低;茶色地老虎、木纹夜蛾成虫每年发生2个世代.  相似文献   

11.
倪慧  闫硕  刘小侠  张青文 《安徽农业科学》2011,(19):11531-11533,11538
[目的]明确交配和黑光灯处理对棉铃虫生物钟基因cryptochromes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实时定量PCR(SYBR Green)技术检测不同条件下棉铃虫cryptochromes(cry1和cry2)基因的表达。提取棉铃虫头部总RNA,经DNase I消化后进行反转录合成cDNA,并采用特异性引物分别对cry1、cry2和EF-1α基因进行实时定量PCR扩增。[结果]黑光灯处理棉铃虫2h,其cry1mRNA的表达量明显降低;cry2mRNA的表达量小于对照,但两者之间差异性并不显著。交配对棉铃虫cry1和cry2mRNA表达均存在显著影响,并且雌、雄两性cry1和cry2mRNA表达量在交配后随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结论]该结果对进一步研究cry基因的功能以及棉铃虫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棉铃虫幼虫对棉酚和印楝素的味觉适应性行为,为棉铃虫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叶碟法和味觉感受器切除法进行不同取食条件下棉铃虫5龄幼虫的取食选择行为试验。供试化合物为处理后终浓度为2mmol/L的棉酚和印楝素。【结果】正常人工饲料饲养的棉铃虫幼虫对棉酚和印楝素均十分敏感,取食对照叶碟量显著高于处理叶碟(P〈0.05);切除中栓锥感受器后棉铃虫幼虫取食含棉酚或含印楝素的叶蝶量与正常叶碟有显著差异(P〈0.05),而切除侧栓锥感受器后棉铃虫幼虫取食含棉酚或含印楝素的叶蝶量与正常叶碟差异不显著(P〉0.05);以含有低浓度取食抑制素的人工饲料饲养的棉铃虫幼虫对棉酚和印楝素不敏感,取食对照叶碟量与处理叶碟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棉酚和印楝素是棉铃虫幼虫的取食抑制素,侧栓锥感受器中含有对棉酚和印楝素敏感的味觉神经元,不同取食经历的棉铃虫幼虫对棉酚和印楝素具有行为适应性。  相似文献   

13.
紫外线胁迫对棉铃虫成虫乙酰胆碱酯酶和羧酸酯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紫外线胁迫与棉铃虫体内乙酰胆碱酯酶(ACHE)及羧酸酯酶(CarE)活性之间的关系,分析比较了两种酶活性在紫外线照射不同时间(0min,30min,60min,90min)下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棉铃虫经过紫外线照射不同时间后,体内的AChE活性均有所降低,且在30min时达到显著水平;紫外线照射对棉铃虫体内的CarE活性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紫外线30min、60min和90min CarE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  相似文献   

14.
15.
鹿邑县棉铃虫发生程度与降雨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棉铃虫的有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采用数学、天气学和生物学方法,根据西华县32年来有关虫情与气象资料,建立棉铃虫季月发生发展趋势气象预测模型,研究棉铃虫发生程度与降雨量的关系。[结果]凡6~8月3个月累计降雨量达500mm以上的年份,棉铃虫发生都轻;3个月累计降雨量在400 mm以下的年份发生严重。经相关分析,不同时段的雨量大小与该虫发生程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各时段雨量与相应代次棉铃虫发生程度负相关极为密切,均达显著水平,尤其是6~8月雨量与年发生程度、四代发生程度,7月份雨量与三、四代及年度发生程度负相关均达极显著标准。[结论]棉田棉铃虫发生季节的降雨量是制约该虫发生程度的关健因素。  相似文献   

16.
采用室内生物测定和田间棉铃虫危害调查方法,分析了辽宁省经济作物研究所转育的3个转基因棉花品系(4830,4877,4786)和美国构建的Bt基因棉花品系新棉33B的不同器官的抗虫性,结果表明,棉花不同器官抗虫性不同,功能叶抗虫性最强;转基因棉花4830和新棉33B抗虫性强弱没有显差异,并均高于转基因棉4877,4786,这说明中国转基因抗虫棉与美国抗虫棉具有等同的杀虫效果,转基因棉花的蛋白毒性在棉铃虫体内具有一定的残效。在田间小区种植中,4830,4877,4786和33B均表现出了对棉铃虫幼虫较高的抗虫效果,两次调查中(7月5日,7月14日),4830,4786,33B品系均未发现棉铃幼虫,顶尖蕾铃也未发现受害现象,在4877品系中发现了少理的低龄棉铃幼虫,蕾铃受害率为3.01%,辽棉15号(CK)蕾铃受害率为10.6%,各品系之间抗性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不同饲料对棉铃虫幼虫体色变化有影响 ,用嫩棉叶喂养的幼虫 ,其体色以黑色、红色、绿色、绿褐色为主 ,其中黑色比率最高达 32 3% ;用人工饲料喂养的幼虫 ,其体色以绿褐色、黑色、红色、灰褐色为主 ,其中绿褐色比率最高 (31 6 % ) .利用纯化 3代的不同体色交叉组合配对 ,其后代体色遗传不规律 ,与其亲代体色相一致的幼虫占多数 .利用质量浓度为 1 0 %的功夫和 2 0 5 %的保丰乳油 ,点滴法测定触杀效果 ,结果表明 ,绿色和灰褐色是较敏感的类型 ,红色和黑色为不敏感的类型  相似文献   

18.
性诱剂与黑光灯在大田诱杀杂谷螟虫试验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试验中性诱剂和黑光灯诱捕器对杂谷螟虫的诱捕效果不同。在离石区测报点、忻府区测报点和五寨县测报点,性诱剂诱捕器对玉米螟的诱捕效果明显好于黑光灯诱捕器,三个地点单个性诱剂诱捕器的诱蛾量分别为黑光灯的4.4、3.1、3.3倍。根据诱捕试验结果,同时对玉米螟在大田的发生情况和防治适期做出了准确的预测预报,有效控制了当地玉米螟的灾害性发生。  相似文献   

19.
李丽  李永亮  胡志明  段燕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3):16143-16144,16154
[目的]探究利用性信息素和杀虫灯诱杀控制烟草害虫的效果。[方法]通过性信息素不同基质诱芯和佳多杀虫灯对云南保山腾冲烟区烟草斜纹夜蛾(Spodoptern litura)、烟青虫(Helicoverpa assulta)、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3种害虫进行了田间诱杀对比试验,并对防治成本进行了评价。[结果]使用昆虫性信息素和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棉铃虫具有一定效果,其中使用性信息素诱捕器的诱杀效果明显优于杀虫灯,性信息素中PVC基质诱芯诱杀害虫的性能优于橡胶基质诱芯,以对斜纹夜蛾的诱捕能力最强、控制作用持续、效果显著;不同放置密度、高度诱捕器对斜纹夜蛾、棉铃虫的诱杀效果有差异,悬挂高度以距离地面100~150 cm较佳;从成本控制来看,单位面积内以低密度区的成本最低,比常规用药区减少44%以上。[结论]利用性信息素和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棉铃虫等害虫具有经济、安全、高效的特点,是一项绿色环保的生物物理防治技术,具有大面积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为了寻求新型植物源杀虫剂,本试验以棉铃虫为试虫,采用饲料混毒法对何首乌、桂皮和花椒3种植物干粉及何首乌不同溶剂提取物进行了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3种植物干粉对棉铃虫的生长抑制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何首乌>桂皮>花椒;用何首乌干粉处理饲料进行饲喂(第5天不换饲料),试虫则一直处于幼虫状态直至死亡.70%乙醇粗提物和水粗提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