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利用七星瓢虫防治蚜虫的工作有了迅速的发展。但是,目前对七星瓢虫的发生规律了解仍很不够。每年5月下旬、6月上旬田间七星瓢虫常突然大量减少,而在当地又未发现大量的死虫。但在1976年5、6月间却在秦皇岛海滨首次发现了七星瓢虫的大量群聚。我们从1976年至1979年连续四年对海滨七星瓢虫的群聚现象进行了研究,初步证明秦皇岛七星瓢虫种群不是当地的,而是从外地迁入的。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保护利用七星瓢虫Cocciella septempunctata L.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其发生期和发生量在年度和地区之间差异较大。为了促进其利用,自1977年起,我们进行了七星瓢虫在麦田的发生消长和测报的研究。现将结果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3.
在“七星瓢虫迁飞初探”一文中,我们探讨了七星瓢虫迁飞的各种事实,指出1976~1980年每年5、6月(高峰在6月上旬)在850毫巴的约1500米高空有大量七星瓢虫自南向北飞越渤海上空。这种在每年一定时期,沿着一定路线作有规律的集群定向飞行,是近年来发现的七星瓢虫最重要的生物学特性。由于七星瓢虫在我国发生区域广大,虫量丰富,因此,我们认为七星瓢虫在每年迁飞期间不仅会飞越渤海上空,而且极  相似文献   

4.
2010-2011年对不同播种期条件下麦蚜发生量及七星瓢虫种群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适期播种田七星瓢虫迁入早,经控制蚜虫基数小,蚜量增长缓慢;晚播田七星瓢虫迁入晚,蚜虫基数大,蚜量增长迅速。2011年七星瓢虫在当地麦田大规模发生,麦蚜在扬花期已被七星瓢虫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在调查瓢虫的过程中,发现麦后大量七星瓢虫去向不明。给测报和利用带来了不少困难。为了摸清其去向,我们于1978—1979年对七星瓢虫在泰山的垂直分布进行了初步调查,结果如下。两年来,在泰山区域共调查了不同高度的山头28个、山洞45个、杂草2772平米、各种树木395株、农作物41块。6—9月份,泰山上蚜虫少,开花杂草多。麦后部分七星瓢虫逐渐向泰山上转移。1979年7月4日在杂草上调查,在海拔300米以下,平均每平方米有七星瓢虫0.5头;300—600米平均0.7头;600—1500米平均3头。7—8月七星瓢虫在海拔300米以上的杂草及柞树叶背面越夏。1978年7月底8月初在杂草上调查,海拔300米以下为零,300以上平均每平方米0.6—4.6头。蚜虫较多的中天门一般每平方米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瓢虫属(瓢虫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瓢虫属Coccinella隶属于瓢虫科、瓢虫亚科、瓢虫族,主婴以蚜虫为食,是蚜虫的重要天敌,除捕食蚜虫外,偶尔捕食其他节肢动物、取食花粉或植物的幼嫩部分。各种瓢虫对不同的蚜虫种类有不同的喜好性。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是该属的模式种。近年来我国利用七星瓢虫防治棉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对七星瓢虫的研究不断深入,在研究工作中要求对七星瓢虫的近缘种进行鉴别。本文就我国瓢虫属的各种的鉴别提供一些材料。  相似文献   

7.
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mpunctata L.在江苏各地数量不多。为利用七星瓢虫,除加以保护外还须进行人工饲养,以补充其自然种群数量的不足。我们利用早春田间的各种蚜虫对七星瓢虫进行小型集中饲养,然后释放于田间,对于控制留种苕子,棉苗等的蚜虫有一定的效果,对防治小面积作物及温室、塑料棚等的蚜虫亦有其可取之处、故简略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在云南省中部高山峡谷地区,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的发生盛期随着当地温暖的气候转移而转移。春天气温由低海拔向高海拔逐步回升,七星瓢虫的发生盛期由低海拔向高山头逐步推迟;秋天气温由高海拔向低海拔逐步下降,七星瓢虫的发生盛期由山头向河谷逐步推迟。另一特点是当地蚜虫发生盛期比瓢虫发生盛期早一个月左右。我们利用这一特点,从1979年起,连续五年,春天从海拔1000米的马龙河谷,人工助迁七星瓢虫到海拔1900米妥甸大队防治小春作物蚜虫。1980年后,曾在妥甸、法裱、雨龙、大庄四个公社部分大队推广。在人工助迁的同时,实行保护七星  相似文献   

9.
七星瓢虫对两种麦蚜控制作用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了七星瓢虫成虫、幼虫与两种麦蚜共存系统中瓢虫对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的捕食量模型。结果表明七星瓢虫对两种麦蚜的捕食量随着瓢虫密度的增加而减少.随着该种麦蚜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且七星瓢虫无选择性。七星瓢虫不同个体间的干扰作用对其捕食麦长管蚜数量有显著影响,两种麦蚜数交互作用对七星瓢虫捕食禾谷缢管蚜数量影响显著。该模型可用来预测田间蚜虫的变化.指导麦田蚜虫防治。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对于七星瓢虫的迁飞问题,已被引起关注。蔡晓明等(1979~1980)对于秦皇岛七星瓢虫的聚集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对聚集的气象条件进行了分析。我们于1979~1980年对七星瓢虫的迁飞进行了调查研究,现把结果报告如下。一、季节性突减突增据调查,七星瓢虫在平原地区(郑州)有明显的夏季突减,秋季突增现象。夏季有两次突减,详见表1。夏季两次突减主要发生在麦田。从表1看出,第一次突减出现在  相似文献   

11.
温度对七星瓢虫功能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定旭 《昆虫天敌》1991,13(3):130-132
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是我省麦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食蚜天敌。它不仅数量大,约占麦田中各种瓢虫总数量的70%以上,而且发生期长,对麦蚜的控制作用较大。因此,有关七星瓢虫生物学、生态学等方面的研究已有很多报道,但有关环境条件对其功能反应的影响尚未见正式报道。本研究以我省麦田中的重要害虫——麦长管蚜(Macrosiphum avenae F.)为猎物来研究温度对其功能反应的影响,以期为更合理地利用其控制麦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环境颜色作为一种物理信号会影响昆虫的繁殖行为,进而影响其种群结构和动态。本试验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重要捕食性天敌七星瓢虫在不同颜色环境条件下的产卵习性和生殖力。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无颜色)(453.30粒)相比七星瓢虫在红色(620.67粒)环境中产卵量显著提高。七星瓢虫在不同颜色环境中卵的孵化率均在80%左右,且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此外,七星瓢虫可以在纸质的产卵载体(圆锥形纸筒)中产卵。在红、蓝、黄和绿色的产卵载体中产卵量分别为223.67、269.33、199.00和137.67粒,均显著高于对照组(66.33粒)。本研究结果对利用特殊环境条件提高七星瓢虫大规模饲养效率以及卵的收集效率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一、前言 1976~1979年,证实七星瓢虫在秦皇岛海滨群聚的规律。四年间共观察到11次群聚虫峰(见表1)。每年群聚高峰均出现在6月6~9日,历年相差不超过3天,可见各年的群聚日在时间上是很一致的。群聚高峰是指每年海岸瓢虫群聚数量最多的一次。在此高峰前后还出现一般数量的虫峰。每群聚虫峰,由上岸集结,到离岸转移,约历经3天。3天过后在岸边均留下一批死虫,因为海岸群聚瓢虫数量奇多,故死亡数量是相当巨大的。七星瓢虫为何付出如此巨大的种群牺牲,定期群聚呢?经过四年的观察,我们认为,这与七星瓢虫的生物学特性和气象条件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利用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防治蚜虫,已在我国广大地区开展试验和应用。我们在河南安阳和当地群众一起从事以瓢治蚜的过程中,注意到麦收前后,就是每年6月上旬至中旬,田间成虫突然大量消减,而又没有发现大量死虫。曾到其北部漳河林区进行追踪,无结果。1975—1976年当地群众在全县范围内调查并无踪影。1976年作者之一(河北林专等1977《昆虫知识》14卷第2期)在秦皇岛海滨发现了数以亿计的七星瓢虫的集结。 为了揭示海岸七星瓢虫群聚之“谜”,我们在秦皇岛海滨作了进一步的观察研究。现将结果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5.
土大蚊(Nephrotoma sp.)是鲁西北地区1981年发现的一种地下害虫,以后在聊城地区高唐县、冠县城关和聊城市周围田间相继发现,现其危害日趋严重,我所于1985—1992年对其发生规律与防治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分布与危害 此虫主要分布在鲁西北地区;幼虫杂食性,危害期为3月下旬至9月中、下旬;主要危害棉花、谷子、绿豆、麦子等刚萌发的种子,  相似文献   

16.
采用药膜法测定了速灭威对七星瓢虫的毒性效应,并评估了其在农田使用时对瓢虫的风险。结果表明,速灭威对七星瓢虫第11d羽化时幼虫死亡率的LR_(50)为18.8 g a.i./hm~2,存活幼虫100%羽化。风险评估结果显示,现有登记的两种速灭威单剂在稻田使用时外农田对瓢虫的风险可接受,对农田内瓢虫的风险不可接受。  相似文献   

17.
为了明确七星瓢虫对吡虫啉的抗性发展动态,在室内选用吡虫啉逐代筛选,选育抗吡虫啉的七星瓢虫品系。发现七星瓢虫对吡虫啉的抗性整体呈上升趋势,但抗性不稳定,选育20代后抗性为63.1519倍。同时为了明确七星瓢虫对吡虫啉产生抗性后对其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将抗性选育13代的七星瓢虫品系与敏感七星瓢虫品系、野外七星瓢虫种群进行生物学特性的比较,结果表明,从幼虫的整个发育历期来观察,抗性品系幼虫的发育历期为12.36 d,野外种群为9.88 d,敏感品系为10.62 d,3者之间差异显著;蛹发育历期3者之间没有差异;4龄老熟幼虫、蛹、初羽化雌成虫、初羽化雄成虫平均体重3组间有一定的差异;七星瓢虫抗性品系、敏感品系、野外种群前期的卵孵化率分别为63.0%、62.4%和66.3%,中期的卵孵化率分别为64.8%、58.7%和75.6%,后期的卵孵化率分别为69.3%、57.4%和75.5%,3组之间无显著差异;抗性品系雌成虫的平均产卵量为1043.3粒,敏感品系为1100.2粒,野外种群雌成虫为1250.1粒,3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综上所述,抗药性对七星瓢虫的生物适合度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是,由于抗性倍数较低,影响尚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七星瓢虫对草地贪夜蛾低龄幼虫的捕食能力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评估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对重大入侵害虫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ith)的防控效果,本试验在室内条件下开展了七星瓢虫对草地贪夜蛾1龄、2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和种内干扰研究。结果表明:七星瓢虫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模型,七星瓢虫对草地贪夜蛾1龄幼虫的日最大捕食量、瞬时攻击率和处理时间分别为233.100头、1.204和0.103 h;对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的日最大捕食量、瞬时攻击率和处理时间分别为41.220头、1.075和0.582 h。七星瓢虫的搜寻效应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七星瓢虫对草地贪夜蛾的捕食作用受到较强的种内干扰。试验证明七星瓢虫对草地贪夜蛾具有较好的控害效果,可用于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控实践。  相似文献   

19.
20种杀虫剂对七星瓢虫不同虫态的毒力测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贾海民  高占林 《昆虫天敌》1999,21(4):160-163
室内条件下对七星瓢虫(Coccinellaseptempunctata)幼虫,成虫和蛹的触杀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发育阶段的七星瓢虫对20种杀虫剂的敏感度不同,以幼虫是敏感,成虫和蛹耐药性较强。所测20种杀虫剂对七星瓢虫的毒性差异很大,结果为:高效氯氰菊酯,辛硫磷,甲基对硫磷,齐螨素和好年冬5种杀虫剂对七星瓢虫的成虫,幼虫和蛹均具有很大的毒性,在测试浓度下对成虫和幼虫的杀伤力均为100%,甲基对硫  相似文献   

20.
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和多异瓢虫(Hippodamia variegata)是新疆棉区棉蚜的主要天敌。为探索2种天敌对温度的适应性,室内设置25℃,30℃,35℃和40℃恒温处理,测定温度对2种瓢虫体内水分散失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瓢虫水分散失程度对温度响应具有差异性,多异瓢虫散失量高于七星瓢虫,约为七星瓢虫水分散失量的1.7~2.3倍;不同温度处理24 h内,多异瓢虫的死亡率显著高于七星瓢虫(p0.05,df=49)。田间调查结果表明,七星瓢虫与棉蚜有十分明显的跟随关系。因此,七星瓢虫种群崩溃的直接影响因子不是温度,可能与获取食物所得到的水分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