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中上层鱼类的若干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沿岸和近海一些主要传统经济鱼类资源因捕捞过度而出现衰退的情况下,中上层鱼类资源的开发利用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  相似文献   

3.
中东大西洋中部海域中上层鱼类资源结构与渔场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中东大西洋中部海域中上层鱼类资源结构与渔场分布,对2007-2014年入渔FAO34渔区3.11和1.32小区(毛里塔尼亚专属经济区)从事中上层鱼类捕捞的7艘国内渔船的生产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入渔船只数量、入渔渔船总产量和作业渔船平均日产量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且在2011年入渔渔船总产量和作业渔船平均日产量到达最大值,2012年入渔船只数量到达最大值。渔获种类主要包括沙丁鱼(Sardina pilchardus)、短体小沙丁鱼(Sardinella maderensis)、金色小沙丁鱼(Sardinella aurita)、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和竹筴鱼(Trachurus trachurus),各渔获种类的渔获量年际间波动较为明显。月均产量在17.2~23.6 t/haul,最高值和最低值分别出现在12月和8月;月均总产量在1 279.0~2 414.2 t,最高值和最低值分别出现在1月和8月,12月至次年3月为渔汛旺期。渔场季节变化现象明显,夏秋季向北移动,冬春季向南移动,20.0°~20.8°N、17.4°~18.0°W区域为高产量海域。该海域中上层鱼类洄游现象明显,这可能主要与该海域的不同洋流在不同月份的强弱变化有关,该海域整体渔业资源呈现一定衰退现象。建议渔船入渔该海域从事中上层鱼类捕捞持谨慎态度,加强该海域渔业资源的研究与保护。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介绍目前中上层鱼类中组胺的研究进展,包括含有组胺的鱼类、组胺的形成机制和产生菌、组胺对人体的危害和中毒症状、若干国家规定的鱼类中组胺的允许量,防止组胺中毒的一些拦施以及组胺的分析方法。对于从事水产品保鲜、加工和销售的科技人员和工作人员有一定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5.
王靓  花传祥  朱清澄  李非 《中国水产科学》2020,27(11):1379-1392
小型中上层鱼类是北太平洋海域重要的渔业资源,具有生命周期短、生长速度快、高集群性等特点,其资源年间波动显著,且受气候-海洋变化的影响。本文围绕秋刀鱼(Coloabis saira)、鲣(Katsuwonus pelamis)、鲐(Scomber japonicus)、鳀(Engraulis japonious)、竹䇲鱼(Trachurus japonicus)、沙丁鱼(Sardinops sagax)6种主要的小型中上层鱼类,回顾了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ño/La Niña-southern oscillation,ENSO)、太平洋年代际振荡(the 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黑潮-亲潮(Kuroshio-Oyashio,KR-OY)等关键气候-海洋指数的特点及对鱼类栖息地环境和资源变动的影响。概括了气候-海洋变化对小型中上层鱼类的洄游分布和资源丰度的直接影响过程,以及对亲体繁殖产卵、仔稚体成活率和资源量波动间接的滞后影响过程。建议:(1)在多种气候-海洋指数基础上添加种群动态过程、捕捞方式系数、自然死亡率等参数构建生物量动态模型,揭示气候-海洋变化对渔业资源量的影响过程;(2)结合北太平洋涛动(North Pacific oscillation,NPO)、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AO)、北太平洋环流振荡(North Pacific gyre oscillation,NPGO)等其他北太平洋主要气候,基于物理海洋模型及空间耦合水动力学模型研究大尺度海流、中尺度涡旋对小型中上层鱼类影响。  相似文献   

6.
摩洛哥南部海域中上层鱼类的渔场环境及分布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非沿岸摩洛哥—塞内加尔海域中上层鱼类资源丰富,沙丁鱼是摩洛哥最主要的小型中上层鱼种,出口量居世界首位,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文章根据2011年6~8月在摩洛哥南部海域调查所得的数据,对该海域中上层鱼类的分布状况和渔场环境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摩洛哥海域21°00′N~26°00′N,均有沙丁鱼和鲐鱼分布,离岸较近,主要作业水深20~70 m;调查海域6~8月间的主要鱼种为鲐鱼和沙丁鱼,其中鲐鱼的产量占总产量的50 %以上;6~8月间渔场温度变化小,表层水温在18.7~24.3 ℃,平均22.5 ℃;表层盐度为36.1~36.9,平均36.7;中心渔场表层水温为18.7~19.7 ℃,平均19.1 ℃;表层盐度为36.3~36.5,平均36.4。  相似文献   

7.
在许多鱼类资源衰退和捕捞能力扩大的情况下,世界渔业正在把希望愈来愈寄托在中上层小型鱼类上。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渔获量在过去的5g中已提高了近1000万吨,并且值得注意的是,鲱鱼,螅鱼和沙丁鱼的捕获量到1985增长了26.5%,达到2120万吨。从这些统计搜集以来,对东北大西洋海域诸如鲭鱼、非洲鳕和鲱这类中上层小型鱼的兴趣已经高涨。在该地区,正在建造与冷却海水渔船配套的90米长大型拖网渔船,以便开发这些“未受捕捞压力”的渔业资源。  相似文献   

8.
利用2014年11月17日~12月2日我国拖网渔船在中东大西洋部分区域(塞内加尔共和国专属经济区)作业时获取的FURUNO FCV-292型船载探鱼仪声学映像资料,结合渔业声学原理与水文环境数据,分析了该海域小型中上层鱼类的集群分布特征。结果显示:调查期间该海域底拖网渔船捕获主要小型中上层渔业资源为北梭鱼(Albula vulpes)、斑鳍圆鰺(Decapterus rhonchus)与黑斑十指马鲅(Galeoides decadactylus)等鱼类,分别占总渔获量的11.23%、11.34%,5.78%,其它捕捞种基本为底栖鱼类;将鱼群集群类型分为散点状、短带状、散带状、块状与带状等5种集群类型,统计了每种集群类型出现的站位地理信息,5种集群类型占比依次为22.4%、15.3%、27.6%、22.4%与12.2%;在水平尺度上,鱼群集中分布于海表温度为27℃与28℃等温线之间的水域,且集中现象明显,两个集中区域分别位于近岸海域中部与南部;鱼群主要栖息水层深度为10~30 m,占整个水层的90%以上;受水温垂直梯度变化影响较小,对盐度的垂直变化有一定的应激行为;鱼群的形态在夜间分散日间聚集,夜间多表现为散点状集群,日间多表现为短带状、块状与带状等聚集程度高的集群类型;集群数量表现出明显的日间多夜间低的变化趋势。结合历史研究讨论了该海域主要中上层鱼类资源情况;分析了鱼群集群类型与生物量的内在关系,发现在生物量上表现出较高水平的集群类型为散带状与带状,此结论可在一定程度上指导渔船的瞄准捕捞。  相似文献   

9.
福建海区中上层鱼类资源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福建海区中上层鱼类资源状况良好,目前正在较高水平上以动。由于灯围作业滑坡,闽南,台湾浅渔场的TiWen鱼类资源利用不足;闽东,闽中近海的鲐Shen鱼类资源,随着疏目快拖网作业的发展,渔获量显著增长。  相似文献   

10.
《水产科技情报》1975,(5):21-21
据《澳大利亚渔业》1974年第七期报道:在过去的十多年内,澳大利亚西部通过空中侦察已绘制了一幅相当清楚的资源分布图。  相似文献   

11.
小型中上层鱼类和底栖鱼类不适合市场销售,一般必须经过加工后才能受到消费者的欢迎。随着市场对方便鱼制品的需求增加,鱼类加工厂对去头,去内脏、剖片、去皮、剔骨、调理等操作就显得必不可少。由于在许多国家的鱼类加工业中成本上升和劳动力缺乏,使得用机械方法处理加工鱼类来代替手工操作变得越来越普遍。机械加工鱼类的优点可以节省劳动力成本和省去令人讨厌的手工处理鱼类作业;机械加工鱼类提高了鱼品加工速度,减少了鱼品的质量损失;操作期间鱼肉同皮肤避免接触,从而降低了细菌指数,提高了最终产品的质量。此外,一条良好设计的机  相似文献   

12.
福建省海域辽阔,有闽东、闽中和闽南三大渔场.近年来,在海洋渔业生产中,为了摆脱近海主要经济鱼类资源衰退,捕捞产量下降的困境,改变了单一作业、限制捕捞品种的状况,积极开发利用中上层鱼类资源.1982年,全省中上层鱼的捕捞量超过100万担,比去年的66万担,增长了34%.全年收购的中上层鱼类(鲜干)鱼货近50万担,比上一年增加1.12倍,其中冰鲜鱼的一级品率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13.
夏季西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渔场时空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广泛分布于北太平洋的秋刀鱼,具有一定的资源量,因此为了提高鱿钓作业的经济效益,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采用一船多业的作业方式,即鱿钓船增加秋刀鱼舷提网设备,实现2种作业方式的兼营,利用远洋鱿钓船在西南大西洋生产的间隙(7~12月),赴西北太平洋从事秋刀鱼生产。2001年,我国台湾地区和  相似文献   

14.
如果碎鱼肉不准备直接用作最后生产的产品(成品)的话,那么最广泛地使用保藏的技术就是冷冻和冷藏,冻结的温度则取决于:鱼的品种、所经过的附加处理和所要求的贮存时间。考虑到中上层鱼类鱼肉的低稳定性,大多数作者建议是商业上采用-18℃以下的低温。  相似文献   

15.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主要中上层鱼类可捕规格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主要中上层鱼类资源一蓝圆鲹、金色小沙丁、鲐鱼、脂眼鲱、竹(竹夹)鱼,颌圆鲹、羽鳃鲐和大甲鲹等,自六十年代中期灯光围网作业的兴起之后已经历了近30年的较大规模的开发利用。目前投入该渔场的灯光围网作业单位,虽然比七十年代减少了三分之一强,其捕捞能力却较七十年代有明显提高,作业天数和投网次数也相应增加,因此灯光围网的捕捞力量已接近七十年代的水平。而近年来捕捞中上层鱼  相似文献   

16.
西北太平洋柔鱼渔场分布与水温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根据卫星遥感获取的海表水温和多年来我国在西北太平洋的柔鱼生产统计资料 ,探讨西北太平洋柔鱼渔场与水温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15 0°E以西的柔鱼渔场 ,中心位置位于 4 1°N、14 6°E附近 ,渔场表层水温范围在 10~ 19℃之间 ,中心渔场表层水温为 13~ 18℃ ;15 0~ 16 0°E之间的柔鱼渔场 ,中心位置位于 4 2°0 0′N、15 5°0 0′E附近 ,渔场表层水温范围为 14~ 2 1℃ ,中心渔场表层水温约为 15~ 2 0℃。温度场特征分析显示 ,柔鱼中心渔场分布与冷水锋面、冷暖水切变锋面和暖水舌锋的变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西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夏季索饵场浮游动物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朱清澄  夏辉  花传祥  许巍 《水产学报》2008,32(6):890-898
根据2005年7-9月于西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渔场所采集到的浮游动物的有关数据,对调查海域表层浮游动物的组成、数量和分布进行了研究。在30个站点所采集的浮游动物样品中,分别测得甲壳纲、矢足纲、原生动物、腔肠动物的25种代表种,其中以桡足类、箭虫类、端足类、糠虾类和磷虾类的平均丰度最高。浮游动物生物量分布不均匀,近专属经济区和 46º30´N以北各站点的生物量较高,站点平均值为430.06±251.18 mg/m^3,超过500 mg/m^3的站点共有11个。分别利用灰色关联和胃含物法对其与秋刀鱼渔场分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秋刀鱼的平均日产量为7.72±5.25t/d,日均网次产量为0.78±0.33t/net,都与桡足类、端足类、箭虫类的分布关系非常显著。秋刀鱼胃含物样本频数最高依次为桡足类、箭虫类、虾类、端足类、浮蚕类。在浮游动物中,桡足类和箭虫类占绝对优势,出现频率分别达到100%和93.3%,平均生物量为298.56mg/m^3和118.09 mg/m^3,其和占总生物量的高达96.88%,严重影响了总生物量的空间分布,分析认为与中心渔场分布的关系最为显著,因此可将其生物量大小作为确定秋刀鱼中心渔场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8.
闽南_台湾浅滩渔场六种主要中上层鱼类的脂肪酸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吴志强 《水产学报》2000,24(1):61-64,65,66
研究了蓝圆Shen、金色小沙丁鱼、颌圆Shen、鲐鱼、竹Jia鱼、羽鳃鲐肌油中的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变化。结果表明:鱼油中都含有C12-C22系列脂肪酸。饱和脂肪酸(SFA)占总脂肪酸(TFA)的35.24% ̄38.60%,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占23.59% ̄30.07%,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占33.06% ̄40.33%,EPA占2.35% ̄3.62%,DHA占17.95% ̄24.49%。  相似文献   

19.
20.
<正> 随着我国传统的底层经济鱼类资源的逐渐衰退和枯竭,马面鱼产量的急剧下降,东海区中上层鱼类的产量已达40万吨左右,仅次于带鱼占海洋捕捞产量的20%,成为海洋捕捞业的支柱。但由于大量的捕捞力量投入中上层鱼类的生产,致使中上层鱼类也出现了充分利用和过渡利用的迹象。一些资源专家和有识之士纷纷要求加强对中上层鱼类的保护,实施最小可捕标准制度,以防重蹈底层鱼类的覆辙。现就实施最小可捕标准制度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实施后的效果等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