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施肥对落叶松二代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塞罕坝机械林场高海拔地区华北落叶松采伐迹地土壤出现的地力衰退、酸化、弱化等问题,为培育优质的二代林资源,根据土壤的立地情况及所需营养元素,对有代表性的迹地更新二代幼林进行了林地施肥对比试验。在试验混合肥区中,施肥30g的林地林木树高和地径年平均生长量均高出对照99.7%、施肥50g的年平均树高及地径生长量均高出对照1倍以上,分别达到158.5%、114.4%;在控释肥区中,施肥30g的林地林木树高年平均生长量高出对照43.6%、地径年平均生长量高出对照23.9%;施肥50g的林木树高年平均生长量高出对照77.3%、地径年平均生长量高出对照36.2%。试验结果表明,华北落叶松二代林地对氮肥的需求量较大,通过施肥使林木生长明显加快,可以为立地条件类似地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七里峪林场位于北纬36°27′—36°41′,该场杆林背(海拔2150米)原有成片落叶松天然林60余亩,其余为散生,为我省华北落叶松天然分布的最南界。据1963年调查,该林分平均年龄为44年,密度每亩50株,疏密度0.54,平均胸径14.9厘米,胸径年生长量0.34厘米,平均树高14.1米,树高年生长量0.32米,亩蓄积量达6.1米~3。由于受天然  相似文献   

3.
日本落叶松林生长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山东药乡林场不同立地条件日本落叶松林分的调查研究表明:日本落叶松在本区生长发育良好,在阴坡或半阴坡海拔650~780m的中、下坡生长最好。  相似文献   

4.
对长白落叶松与水曲柳二代林栽培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年来长白落叶松(Larix gmelini)人工林的二代林更新是林区营林工作面临的一个大问题,由于落叶松人工纯林的种种弊端,特别是林地酸化和肥力的减退,引起了人们关注。通过试验证明了对长白落叶松间伐第一次后,可以直接营造水曲柳二代林,通过第二次间伐可以保证二代林的正常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5.
为选择冀北山地培育速生丰产林种质资源,从辽宁宽甸县引进日本落叶松无性系4个品系在茅荆坝林场栽植试验林。结果表明,生长量明显高于乡土树种-华北落叶松,10 a生林木进入速生期,是对比树种的1.5倍以上,适应当地自然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6.
浑江市地处长白山西麓,属于吉林省东南部山区。该地区林业用地面积较大,占全市总面积的78.6%,其中:无林地及灌木林占10.5%,是培育后备森林资源的良好基地。建国以来全市利用无林地和灌木林地营造许多人工林,其中落叶松人工林占人工林面积的78.5%。在各种落叶松中,日本落叶松在印象中是较好的树种,为了对其作出客观的科学评价,我们结合森林资源复查,对日本落叶松生长情况进行了考察。现将考察结果初报如下: 一、日本落叶松的引种历史及方法日本落叶松(Larix leptolepts "siebetzuce" Gordon),原产日本本岛,所处的地理位置为北纬35°20′~38°10′,东经136°45′~140°30′的范围内,垂直分布在海拔1200~2500米  相似文献   

7.
收集了塞罕坝机械林场内的160株华北落叶松解析木数据,使用理查德方程、逻辑斯蒂方程、单分子曲线以及严格舒马克曲线4个理论生长方程分别拟合出塞罕坝地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胸径、树高和材积生长模型。结果表明:4个理论方程均适合华北落叶松林的生长过程,但是理查德方程拟合精度最高,与林木实际生长情况最符合,它拟合得到的决定系数均在0.998以上;其次是逻辑斯蒂方程,得到的决定系数在0.988以上。因此,建议在以后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木生长模型的研究中使用理查德方程。  相似文献   

8.
落叶松伊腾后丝叶蜂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和吉林两省。是落叶松叶部危险性害虫,危害期为6~9月份。主要危害10~30年生的落叶松。该虫蔓延速度较快,危害较重。1985年海林林业局发生面积为300亩,至1986年第3代幼虫发生面积达15万亩,其中严重受害的有67000亩,虫口密度最高达21000条/株;平均虫口密度为6026条/株,伊腾后丝叶蜂幼虫危害盛期正是落叶松生长旺季,严重受害的林分,远看似火烧一片枯黄,使落叶松的生长发育严重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9.
笔者以日本落叶松二代优树嫁接苗为对象,对嫁接成活率和嫁接苗生长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二代优树嫁接成活率平均值为36.40%;无性系间嫁接成活率和生长量差异较大,无性系内各单株生长差异大,变异系数最大达到72.49%;家系间嫁接成活率存在极显著差异,生长量差异不显著;第3 a生主梢长度与2 a苗高存在极显著正相关,用2 a苗高对第3 a苗高生长进行校正后发现家系间第3 a苗高生长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树龄母树穗条的嫁接成活率及嫁接后苗木生长情况均存在极显著差异,采穗母树年龄为10~12 a的嫁接苗嫁接成活率、苗高和地径生长量均大于采穗母树年龄为14~17,18~20 a的嫁接苗。  相似文献   

10.
摘要:笔者以日本落叶松二代优树嫁接苗为对象,对嫁接成活率和嫁接苗生长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二代优树嫁接成活率平均值为36.40%;无性系间嫁接成活率和生长量差异较大,无性系内各单株生长差异大,变异系数最大达到72.49%;家系间嫁接成活率存在极显著差异,生长量差异不显著;第3 a生主梢长度与2 a苗高存在极显著正相关,用2 a苗高对第3 a苗高生长进行校正后发现家系间第3 a苗高生长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树龄母树穗条的嫁接成活率及嫁接后苗木生长情况均存在极显著差异,采穗母树年龄为10~12 a的嫁接苗嫁接成活率、苗高和地径生长量均大于采穗母树年龄为14~17,18~20 a的嫁接苗。  相似文献   

11.
利用杂种一代自由授粉的种子造林,所产生的杂种二代具有明显的增产能力。7年生的落叶松高生长比对照平均增加39.6%,其保存率也普遍高于对照。杂种二代与杂种一代一样具有较强的抗寒能力和适应性。充分利用杂种一代,可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促进营林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落叶松杂种二代的增产能力,1996年和1998年分别在杂种落叶松种子园内分家系采7个杂交组合的种子育苗,并进行造林实验。结果表明,杂种二代具显著增产能力,遗传力较高,家系内变异系数大,适应性强,遗传基因丰富。2005年杂种落叶松材积生长量超对照20%以上,个别组合可达50%~70%。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落叶松杂种二代的增产能力,1986年和1988年分别在杂种落叶松种子园内分家系采7个杂交组合的种子育苗,并进行造林试验。结果表明,杂种二代具显著增产能力,遗传力较高,家系内变异系数大,适应性强,遗传基因丰富。  相似文献   

14.
杂种二代落叶松增产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落叶松杂种二代的增产能力,1986年和1988年分别在杂种落叶松种子园内分家系采7个杂交组合的种子育苗,并进行造林试验。结果表明,杂种二代具显著增产能力,遗传力较高,家系内变异系数大,适应性强,遗传基因丰富。  相似文献   

15.
为进一步提高华北落叶松种子园建园质量,从砧木培养、接穗采集、苗木嫁接、园区选择、园区区划、建园整地、无性系配置、无性系定植和母树管理等主要技术环节对不同时期的二代园建园技术进行分析和阐述,认为科学进行园区选择、苗圃培育嫁接苗、扩大群体选育范围、无性系配置设计和加强二代园的精细管理是提高建园质量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17.
长白落叶松幼苗生长与土壤含水量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长白落叶松(Larix olgensis)幼苗生长与土壤含水量的关系,确定其耐旱和耐湿的临界值,对提高落叶松的造林成活率和林木生长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现将通过盆栽试验所得到的初步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日本落叶松不同家系苗木及幼树生长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落叶松不同家系苗木及幼树生长研究初报祝享盛,宋国彬(本溪市林业种苗管理站117000)(本溪市林业设计院)日本落叶松(Larixkae…人才rt)是辽宁东部山区的主要造林树种之一,具有生长快、抗性强、用途广等特点,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在辽宁省每年造...  相似文献   

19.
姚立炀 《林业科技》1998,23(3):8-11
针对杉木二代林连作其成活率、保存率低,生长量小的事实,进行了优良单系选择、优良无性系单系选择、杉阔混交、萌芽更新、不同整地方式、调整林种等六项试验,结果表明,以优良无性系单系更新和杉阔混交及全垦挖穴更新二代杉木较为理想,其成活率、保存率、生长量都优于其它方法。  相似文献   

20.
落叶松种子小蜂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落叶松种子小蜂(Eurytoma Laricis Ya-no),属膜翅目广肩小蜂科。该虫是落叶松种子的主要害虫之一,也是国内检疫对象,该虫在大兴安岭地区普遍发生,黑龙江、内蒙、吉林、山西等地也有分布。为控制其进一步传播蔓延,我们在大兴安岭地区对其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进行了研究。一、危害情况种子小蜂以幼虫为害落叶松的种子。危害的树种有兴安落叶松、日本落叶松和华北落叶松。被害种子从外表看不出被害症状,老熟幼虫在种子内越冬、滞育,有的可滞育二年之久,并能借助种子运输作远距离传播。1979—1981年,我们在松岭、塔河、甘河、阿里河、克一河等5个林业局对种子小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