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简述了塔里木盆地西部地区小麦的种、变种数量、分布和本区西北部主要栽培品种的历史演变状况。探索了小麦种的来源与该地区历史、地理和社会诸因素的关系。依据本区小麦地方品种的种、变种在新疆及国内各省(区)占有数量多,以及独特的普通小麦变种类型“新疆小麦”的发现,认为该地区可能是我国小麦种变异中心之一。  相似文献   

2.
道罗费耶夫的研究指出,小麦属内有小麦亚属(19个种)和野生一粒亚属(8个种)。根据道罗费耶夫的原则,我国小麦可分为9个种和若干变种,其中六倍体种有普通小麦(变种127个)、密穗小麦(35个)、云南小麦(16个)、新疆小麦(7个)、西藏半野生小麦(23个),后3个种为我国所特有;四倍体种有圆锥小麦(19个)、硬粒小麦(11个)、波兰小麦(8个)、东方小麦(2个)。有的种和变种是近几年发现的。  相似文献   

3.
对中国北方地区的多年生小麦野生近缘植物7属39种(包括变种,下同)352份材料和7属30种141份材料分别进行了抗小麦白粉病和大麦黄矮病鉴定。结果表明,6.8%对白粉病免疫,17%对黄矮病高抗。鉴定出4个兼抗白粉病和黄矮病的材料,说明多年生小麦野生近缘植物中含有丰富的抗病种质,是改良小麦的抗病基因源。  相似文献   

4.
云南小麦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小麦资源,在小麦进化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在连续2个种植季对云南省作物种质资源库保存的56份云南小麦的芒形、壳色、颖壳有无毛及粒色4种分类学特征进行变种分类及地理分布研究,以期为云南小麦多样性保护与利用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分类学特征中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壳色,为1.1740;其次是芒形,为0.9664;再次是颖毛,为0.4954;最少的为粒色,只有1种红粒类型。56份材料共分属14个变种,分布于云南省的10个县境内。无芒无毛白壳红粒为最主要变种,其数量最多且地理分布最广;无芒无毛黑壳白底红粒为第二主要变种。同时发现1个前人尚未定名的变种,为短芒有毛白壳红粒。云南小麦主要分布在双江县,其次为镇康、永德和云县,而耿马、龙陵、腾冲县分布较少。  相似文献   

5.
1979—1980年考察了滇西小麦品种资源,搜集到样本125份,包括普通小麦86份、圆锥小麦3份,密穗小麦5份、硬粒小麦1份、云南小麦30份。查明了滇西小麦的种及变种,新发现普通小麦交种23个、密穗小麦变种4个、硬粒小麦变种1个、云南小麦变种10个。弄清了云南小麦的地理分布和生态环境及普通小麦的生态型。鉴定筛选出一批可供育种利用的珍贵资源材料。  相似文献   

6.
1953年以来共征集到新疆小麦地方品种8775份,经整理归并为冬小麦155份,春小麦226份,分属7个种、57个变种。从中筛选出一批抗性强、适应性广、品质好的小麦地方品种资源。  相似文献   

7.
赵致  曹广才 《耕作与栽培》1993,(5):16-19,26
纬度和海拔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地球各点温度的变化和日照长短,进而影响到小麦的生长发育。本文根据试验研究,论述纬度和海拔对我国青藏高原地区春小麦生育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参试品种参试材料包括春型、过渡型和冬型三种小麦生态类型,五个品种,即:辽春6号、绵阳11号、丰产3号、北京10号、泰山4号。这五个品种是全国小麦生态试验中的代表品种,分别由辽宁、四川、陕西、山西、山东等省提供。  相似文献   

8.
供试的小麦条锈菌每一个中国生理小种都可以侵染多个非小麦属植物的种和属,并表现出与在小麦上相类似的寄生专化性。同一生理小种的寄生性,因供试植物的属,种或种内材料的不同而有差异。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在小麦品种水平上的寄生范围,与在非小麦属植物属种水平上的寄生范围有关。  相似文献   

9.
为了明确光周期基因显隐性组成在我国小麦品种中的分布情况,利用小麦光周期基因Ppd-A1、Ppd-B1和Ppd-D1的STS分子标记,对我国180份小麦品种进行分子标记检测。结果显示,所有供试材料在B1位点均检测为隐性Ppd-B1b。在A1位点,仅有扬麦11品种检测为显性Ppd-A1a(0.6%),其余检测材料均为隐性Ppd-A1b;在D1位点,有5份材料检测为隐性,其余175份材料检测均为显性Ppd-D1a(97.2%)。对所有材料进行基因型统计分析,发现我国品种主要存在Ppd-A1b/Ppd-B1b/Ppd-D1b、Ppd-A1b/Ppd-B1b/Ppd-D1a和Ppd-A1a/Ppd-B1b/Ppd-D1a几种基因型。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小麦品种的光周期不敏感特性主要是Ppd-D1位点的变异,在Ppd-A1、Ppd-B1位点的变异较少。  相似文献   

10.
<正>据悉,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承担的抗旱节水转基因小麦新品种培育研究,经过多年多点田间抗旱节水试验,结果表明该项目组培育的转基因小麦新品系的水分利用效率比对照提高15%以上,产量提高10%以上,具有较大生产应用潜力。据项目负责人、中国农科院作科所马有志研究员介绍,该项目以我国抗旱小麦农家种"小白麦"以及耐盐大豆品种铁丰8号为材料,在全基因组水平上系统分析了小麦、大豆基因组  相似文献   

11.
为了挖掘小麦抗叶锈病基因,为我国小麦抗叶锈病遗传育种基因库提供更多的选择。选取了75份国内外小麦材料以及36份已知抗叶锈基因载体品种,将这些材料在苗期分别接种14个不同毒力的叶锈菌生理小种,分别鉴定这些不同毒力的生理小种在小麦材料上的发病严重程度;同时提取所有材料的新鲜叶片DNA,选取已经确定的抗叶锈病基因相关联的分子标记特异性引物对75份供试材料进行分子标记检测。结合以上2种方法,推测75份小麦材料中含有的抗叶锈病基因。结果显示,75份小麦材料中含有Lr1、Lr2a、Lr2c、Lr10、Lr11、Lr14a、Lr16、Lr18、Lr20、Lr26、Lr34、Lr37、Lr46这13种已知抗叶锈病基因,这些基因以单基因或多基因聚合的方式存在于小麦品种中。其中,Lr1基因和Lr46基因占比较大,分别高达43%,56%。这些基因单独存在于小麦材料中,并不能表现出良好的抗叶锈性;当几个或者多个基因共同存在于小麦材料中,可以表现出远远高于单一基因的抗叶锈性,与前人研究相符。通过分子标记检测到小麦材料大白春小麦S3中含有Lr1、Lr10和Lr46基因,温室苗期鉴定发现该材料对本研究的11种叶锈生...  相似文献   

12.
利用SDS-PAGE法分析了72份东北春小麦品种(系)和外引小麦品种HMW-GS组成及分布,结果表明:在Glu-A1位点上的3种变异类型null,1和2*亚基中,东北春小麦1和2*亚基出现的频率最高,均为36.1%,外引品种中null出现的频率最高,为41.7%;在Glu-B1位点上,检测到的6种变异类型(7,6 8,7 8,7 9,14 15,17 18)中7 8亚基类型的出现频率最高,东北春小麦为66.7%,外引品种为44.4%;在Glu-D1位点上的3种变异类型(2 12,2 10,5 10)中5 10出现频率最高,东北春小麦为55.6%,而外引品种高达72.2%。所有参试材料中共出现19种组合类型,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1,7 9,5 10和null,7 8,2 12,均为19.4%。根据Payne的品质评分标准对部分材料进行评定,发现达到10分的材料出现了23份。这些材料可能成为东北春麦区小麦品质改良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13.
欧行奇  王稼苜  李新华 《种子》2016,(10):67-69
小麦穗发芽在全球范围造成了显著的经济损失和发芽率的降低.本研究以小麦品种百农64、周麦18、济麦20和豫麦34为材料,将不同萌发状态的小麦种子(正常、吸胀、萌动、亚发芽、发芽、超发芽)分别播种在3种不同深度(1.5,3.0,4.5cm)下,研究6种不同发芽程度种子的田间出苗率.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发芽程度和播种深度对不同小麦品种田间出苗率都有显著影响.1)6种不同发芽程度的小麦种子除济麦20是萌动状态的种子出苗率最高外,其它3个品种都是以正常状态的种子出苗率最高;4个小麦品种均以超发芽状态的种子出苗率最低.2)播种深度对不同小麦品种出苗率的影响显著,所有品种均以3.0 cm播种深度的出苗率最高.  相似文献   

14.
江苏淮北地区小麦品种区域试验的几点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中华  张云峰 《种子》1997,(6):41-43
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的目的在于通过多年多点试验了解品种的特征特性、产量潜力、稳产性、适应范围和推广价值,所以区域试验可以说是略早于生产实际的预备试验,连续多年的试验结果则可反映品种演变过程并可预见未来趋势。本文对江苏淮北地区近十几年来小麦品种区域试验资料进行分析,认识品种演变规律,探讨新品种选育厅向。1材料和方法1.1材料试验应用1979年-1995年江苏淮北地区小麦品种区域试验早播组试验材料。淮北地区小麦品种区试正常2年一轮,16年来大约进行了8轮试验,参试品种(系)128个(次),除去年度间重复,共有57个品种(系)…  相似文献   

15.
该试验以国内新育成的软质小麦品种(系)为材料,初步分析了软质小麦品质性状的差异,筛选出了适宜河南种植的软质小麦品种豫麦50号、郑麦004、SP2007等.  相似文献   

16.
菲利普孢囊线虫(Heterodera filipjevi)是我国新发现的一种小麦病原线虫。通过室内盆栽接种和田间病圃鉴定, 采用相对抗病指数法和Pf/Pi比值法评价75份CIMMYT小麦品种资源材料对菲利普孢囊线虫河南许昌群体的抗性, 为抗病育种提供了种质资源信息。在供试材料中未发现免疫品种, 其中6R(6D)抗性最好, 2种鉴定条件下均表现高抗;MACKELLER、CROC_1/ AE.SQUARROSA(224)//OPATA*1、CROC_1/AE.SQUARROSA (224)//OPATA*2、CPI 133842、CPI 133814和TRIDENT等6份品种材料在室内接种鉴定中达到抗病水平;田间病圃鉴定中除6R(6D)表现高抗水平外, 另有CPI 133842、CPI 133814、DURATI和TURCAN#39表现高抗, ID-2150、BAXTER和MACKELLER等14份品种材料达到抗病水平。室内接种鉴定较田间病圃鉴定发病严重, 且简便易行, 鉴定结果更可靠。鉴定结果表明, 相对抗病指数法可以作为一种评价小麦品种对孢囊线虫病抗性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在温室大棚中以3个抗白粉病小麦品种(系)(PM21,晋麦145以及PM21与SY95-71的杂交子一代F1)和2个感染白粉病小麦品种(SY95-71、晋麦146)为材料,采用MOTIC显微数码分析系统对其抗病性与气孔特性的关系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感病性小麦的气孔频率、气孔导度、气孔开度等指标均显著高于抗病性小麦,而单个气孔面积、气孔周长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感病小麦主要是通过气孔频率、气孔导度和气孔开度等的变化来响应白粉病感染的。  相似文献   

18.
为培育优质专用小麦,需要从育种早代开始品质参数的选择,由于在育种早代种子数量有限,只能选用一些小量品质测定方法。在常用的小量品质测定方法中,麦谷蛋白溶胀指数(SIG)和乳酸SDS溶剂保持力(LA-SDS SRC)2种方法预测小麦品质的效果比较好,目的是对这2种方法进行比较和必要的优化,为提高品质育种效率提供支持。以黄淮麦区培育的8个强筋、中强筋和中筋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用全麦粉分别测定不同材料的SIG和LA-SDS SRC值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并对LA-SDS SRC法进一步做了优化处理。结果表明,SIG和LA-SDS SRC法测定的结果均与这些品种的面筋强度顺序一致,比较而言,LA-SDS SRC法预测面筋强度效果更好,能更好体现强筋品种与中筋品种之间的差异;优化后的LA-SDS SRC法(使用2 mL离心管)与标准LA-SDS SRC法(使用50 mL离心管)的测定结果高度相关,相关系数高达0.986,其预测面筋强度的效果优于使用2 mL离心管的SIG法。标准的LA-SDS SRC法和更小量的LA-SDS SRC法适合作为我国小麦品质育种的早代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19.
黄淮南片麦区小麦品种的应用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是我国黄淮南片面积最大的夏粮作物,单位面积用种量大。为确保优质小麦品种在生产上达到优质、高产,必须选好用好对路品种,并且分析讨论了在推广优质小麦品种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0.
利用363对SSR标记分析了在我国小麦生产和育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11份国外引进品种和33份选育品种的遗传组成,旨在揭示国外种质对我国小麦品种改良的遗传贡献,指导种质资源引进和利用。国外种质包含了选育品种所发现等位变异的76.3%。与不同时期小麦品种等位基因多样性比较发现,国外种质的平均等位变异数最多(3.92),20世纪60年代(2.86)和70年代(3.01)基本一致,80年代有所升高(3.46)。品种间遗传距离比较与品种等位基因多样性结果相吻合。比较引进和选育品种在SSR位点的等位变异频率变化,发现至少在33个SSR位点,国外种质等位变异在我国小麦育种中被优先选择(该等位变异在引进和选育品种的分布频率均高于70%),其中一些位点已知与产量、生育期和抗病等性状密切相关。表明引进品种在以上基因组区域对我国小麦品种具有非常高的遗传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