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S-SPME-GC-MS)对油菜蜂花粉及其蜂粮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油菜蜂花粉和蜂粮中共分离鉴定出108种挥发性成分,主要包括烃类60种、酯类15种、醛类10种、胺类5种、酮类5种、醚类5种、酸类4种、醇类1种和杂环类化合物3种。油菜蜂花粉和蜂粮中分离鉴定出29种共有挥发性成分,分别占各自总挥发性成分的71.33%、59.60%,特有挥发性成分分别为40、39种。与油菜蜂花粉相比,蜂粮中酯类、芳香烃类、酮类和杂环类化合物的种类数明显增加;烷烃类、酯类、醛类、酮类以及杂环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2.
云斑天牛寄主核桃树皮及树叶的挥发性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揭示云斑天牛对寄主核桃的选择机制,为筛选对云斑天牛具有生物活性的植物源引诱剂,实现对该虫的生态控制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mass spectrometry,GC-MS)联用技术,分析了核桃树皮和树叶中的挥发性成分。【结果】核桃树皮和树叶共含有萜烯类、烃类、芳香族化合物、醇类、醛类、酮类、酯类、醌类和杂环化合物9类65种挥发性成分。其中,核桃树皮挥发性成分主要包括9类36种,分别是15种萜烯类、4种烃类、4种芳香族化合物、1种醇类、3种醛类、1种酮类、2种酯类、3种醌类和3种杂环化合物。核桃树叶挥发性成分主要包括8类42种,分别是22种萜烯类、2种烃类、4种芳香族化合物、4种醇类、2种醛类、1种酮类、5种酯类和2种醌类。核桃树皮和树叶均含有的挥发性成分共4类13种,分别是9种萜烯类、1种醛类、1种酯类和2种醌类。此外,核桃树皮和树叶萜烯类相对含量最高,分别为43.371%和78.948%;核桃树皮烃类相对含量最低,为1.043%;核桃树叶酮类和烃类相对含量均较低,分别为0.009%和0.268%。【结论】云斑天牛寄主核桃树皮和树叶挥发性成分主要是萜烯类、烃类、芳香族化合物、醇类、醛类、酮类、酯类、醌类和杂环化合物,其中萜烯类相对含量最高,酮类和烃类相对含量均较低。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热榨和冷榨2种目前主要压榨工艺生产的油茶籽油品质进行研究,采用SPME-GC/MS联用法对热榨油茶籽油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冷榨油茶籽油的酸值和过氧化值比热榨油茶籽油低,且颜色较浅,油酸及维生素E、角鲨烯等活性物质保存较好。共分离出的65个成分,包括醛类、醇类、酮类、酚类、酸类、酯类、烃类、醚类、胺类和杂环类共10类化合物。其中,相对质量含量较高的是杂环类化合物和醛类化合物,占总挥发性成分的67.52%,是构成热榨油茶籽油的主要风味物质。热榨油茶籽油挥发性物质的种类及相对含量明显高于冷榨油茶籽油。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油菜籽在储藏过程中挥发性成分的变化.[方法]通过对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测定油菜籽挥发性成分条件的优化,并结合气质联用(GC-MS)技术研究水分含量8.4%的油菜籽,在35℃储藏条件下,不同储藏时间其挥发性成分的变化.[结果]研究表明,顶空固相微萃取测定油菜籽挥发性成分最优萃取条件是:萃取头50/30 μm DVB/CAR/PDMS、萃取温度70℃、平衡时间60 min.油菜籽在储藏过程中,挥发性物质种类会增加,主要是烃类,其次是醛类和杂环类,酮类、酸类和醇类含量最少.其中烃类、醛类和酮类的相对含量会先增大然后减少,而酸类挥发性物质会不断增加.[结论]试验可为研究储藏过程中油菜籽特征挥发性物质变化规律和快速测定储藏菜籽品质、指导安全储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以皇菊的花朵为材料,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对其挥发性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试验共设置4个竹炭施用水平,分别为0kg/hm2(CK)、750kg/hm2(T1)、1500kg/hm2(T2)、2250kg/hm2(T3),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分析不同竹炭处理对皇菊挥发性化学成分和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T1、T2和T3组的皇菊分别鉴定出了40、44、43 种挥发性化合物,相对含量分别占其总挥发性成分的分89.899%、96.15%、94.80%,CK对照组鉴定出39 种挥发性化合物,相对含量占其总会发成分的84.69%。TI提高了酯类、酸类、酚类、烷类、氧化物的含量、降低了烃类、醇类、醛类的含量;T2提高烃类、醇类、酮类、酯类、酚类、烷类的含量,降低了醛类、氧化物含量;T3提高了烃类、醇类、醛类、酮类、酯类、酸类、酚类含量、降低了烷类、氧化物含量;3个不同竹炭处理不能显著影响醛类、酚类和氧化物类等3类化合物的含量。不同竹炭处理均能影响皇菊挥发性化学成分的组成及含量,当其施用量为2250kg/hm2时能显著增加有效成分的含量,提高皇菊挥发性化学成分的品质。  相似文献   

6.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新鲜杏鲍菇(Pleurotus aryngii)及其预煮液中的挥发性成分,并用峰面积归一法进行定量分析。共鉴定出挥发性成分43种,包括醛类11种、醇类9种、酯类5种、烃类4种、含氧杂环类4种、酮类3种、酚类2种、含氮杂环类2种及其他类别3种。其中共有挥发性成分13种,以醛类、醇类、酚类3大类为主。新鲜杏鲍菇的挥发性成分主要为2,4-二叔丁基苯酚49.164%、己醛11.165%、正己醇10.012%;杏鲍菇预煮液的挥发性成分主要为2,4-二叔丁基苯酚、乙酸和壬醛,其相对含量分别为75.186%、6.173%和5.302%。  相似文献   

7.
四棱豆种子中挥发性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四棱豆(Psophocarpus tetragonolobus D.C)种子中的挥发性成分,以期为更好地利用此资源提供基础。[方法]采用GC-MC方法测定了4个四棱豆品种的挥发性成分,通过面积归一法计算出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4个四棱豆品种共检测出烷烃类、烯烃类、酸类、芳香族化合物、酯类、酮类、醚类、杂环类等10大类共125个化合物;每个品种挥发性成分42个左右,主要挥发性成分为酮类、醇类、酯类等物质,不同品种之间挥发性成分种类、总量差异不明显;但各组分相对含量差异性很大。[结论]挥发性组分之间的差异性形成各自的风味特点,其存在与差异性构成加工过程中四棱豆产品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质法分离、分析延安糜子酒和绍兴糯米酒2种黄酒中的多种易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从延安糜子酒中共分离得到46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醇类、酯类、烃类、酚类、醛酮类的相对含量分别为39.292%、23.556%、7.366%、1.888%、4.214%;从绍兴糯米酒中共分离得到27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醇类、酯类、烃类、酚类、醛酮类的相对含量分别为43.600%、24.904%、1.437%、0.888%、19.316%。2种黄酒中共鉴定出挥发性成分62种,共有的挥发性成分有11种,在挥发性组成上相似,醇类含量最高,酯类次之,两者相对含量占鉴定得到物质总量的50%以上。该试验从黄酒中分析出不同种类的挥发性物质,为研究黄酒中挥发性物质组成提供了数据,也为黄酒感官评价方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联用技术,分析不同加工工艺紫薯样品的挥发性组分指纹图谱。结果显示,共定性识别出24种挥发性物质,包括醇类、醛类、酮类、酯类、烃类和杂环类,以醇类、醛类和酮类化合物为主。烤后紫薯风味物质较多,蒸后和煮后紫薯风味物质相似,紫薯汁有其特有的风味物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玉米对多粮浓香型白酒香气的影响,筛选出酿酒专用玉米品种。[方法]对不同玉米品种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和固相微萃取法收集蒸煮时产生的香气成分,用GC-MS大体积进样方式分析。[结果]东北玉米共有香气成分物质99种,其中烃类18种、醛类13种、酮类15种、醇类12种、酸类7种、酯类9种、苯类13种、酚类3种、杂环类9种,含量较高的有2,4-葵二烯醛(1.12%)、苯并噻唑(2.67%)、4-乙烯基愈创木酚(2.50%)、2,3-二氢苯并呋喃(1.98%)等,因此玉米是浓香型白酒醇类、醛类、酮类、酚类、杂环类和芳香族等香气物质的来源原料,不是酸类、酯类和烃类呈香物质的主要来源原料。[结论]通过不同玉米品种蒸煮香气成分的比较分析发现,宜7008、众望玉88对浓香型白酒香气贡献数量和种类与原用东北玉米品种差异不大,可作为浓香型白酒专用玉米原料,而糯玉米品种不宜作为浓香型白酒的专用原料。  相似文献   

11.
采用顶空进样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五指毛桃、粗叶榕、全叶榕、条叶榕、台湾榕和竹叶榕6种民间习用榕属植物的挥发性物质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从6种榕属植物中共检测出相对含量大于0.50%的挥发性成分75种,包含萜烯类、烃类、杂环类、醛类、醚类、醇类、酮类等,其中,萜烯类物质含量最高,占总挥发性成分的39.00%~77.67%;从6种榕属植物中共检出10种主要挥发性成分,不同榕属植物检出的主要挥发性物质的种类和相对含量有所差异;从6种榕属植物中检出3种共有和多种特异性的挥发性成分.表明萜烯类物质是6种榕属植物的主要挥发性物质,其相对含量可作为不同榕属植物香味浓淡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与气相质谱(GC-MS)相结合方法,对5种不同来源小麦(Triticum aestivumL.)面粉的香气成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5种不同来源小麦面粉中鉴定出42种香气成分,共有香气成分13种,其相对百分含量约占各自香气总量的50%以上,可归为烃类、醇类、醛类、酸类、苯环类和杂环类等6大组分。其中,烃类和醇类组分数量和其组分相对百分含量都明显高于醛类、酸类、苯环类和杂环类,占各自香气成分相对百分含量的49.62%~78.74%。不同来源小麦之间的香气成分存在一定差异;小麦面粉中的香气成分主要以烃类、醇类组分为主。  相似文献   

13.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检测宁夏滩羊肉挥发性风味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SPME-GC/MS)联用分析技术,对6月龄宁夏滩羊背最长肌肉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分析,共鉴定出了26种化合物。结果表明,宁夏滩羊肉的挥发性成分主要为烃类5种、酮类5种、醇类7种、醛类3种、酸类1种、酯类1种、含硫含氮及杂环化合物4种。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正己烷和环己烷两种提取溶剂对蔷薇花挥发性化学成分的影响,采用超声波提取法提取蔷薇花挥发性化学成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挥发性化学成分及相对含量。分析结果表明,正己烷和环己烷提取剂分别鉴定出38、37种挥发性化合物,相对含量分别为97.66%、97.89%。挥发性化学成分中,烷烃类、酯类、羧酸类、醇类等4类化合物相对含量及数量均较高,烷烃类化合物相对含量最高,酯类化合物数量最多。其中,用正己烷作为提取溶剂得到的醛类、羧酸类、酮类等化合物相对含量较高,用环己烷作为提取溶剂得到的烷烃类、酯类、烯烃类、醇类等化合物相对含量较高,两种提取溶剂所得的化合物中仅烷烃类和羧酸类相对含量差别较大。研究结果可为采用有机提取剂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蔷薇花挥发性物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香米在加工过程中香气成分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稻米加工工艺对香米香气成分的影响,采用SDE法对加工过程中香米香气成分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碾磨程度的提高,香米中香气成分的损失越大,由谷糙分离米至成品米,杂环类、酮类、酯类、烃类、醛类及醇类香气成分的含量减少,分别减少了71.52%,29.70%,27.64%,27.38%,26.83%,20.00%;而酸类香气成分的含量却呈增加的趋势,增加了21.77%.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不同品种蕙兰香气成分的差异,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9个品种蕙兰的花香成分进行了分析。从蕙兰花香气中共鉴定出144种香气成分,主要有萜烯类、醇类、醛类、酯类、酮类、烷烃类、芳香烃,另有少量的酚类、酸类和醚类物质。不同品种蕙兰花中的主要花香物质较类似,主要包括金合欢醇、洋茉莉醛、α-愈创木烯、氧化石竹烯、茉莉酸甲酯、香叶醇、甲酸芳樟酯等。醇类、萜烯类和酯类物质在蕙兰香气组成中相对含量较高,可认为是蕙兰的主要挥发性物质。  相似文献   

17.
不同烘烤阶段3种香料植物挥发性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电热式烘箱模拟烤烟三段式烘烤工艺,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在烘烤过程不同阶段墨红玫瑰、香茅草和香叶天竺葵风干样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在烘烤过程不同阶段3种香料植物挥发性成分种类和含量均发生明显变化,墨红玫瑰和香茅草风干样在烘烤前挥发性成分里相对含量最多的为丁香酚,其次为醛类和醇类物质。随着烘烤温度的升高和烘烤时间的增加,墨红玫瑰挥发性成分以酚类、醇类、烯类和醛类物质为主,香茅草挥发性成分以醛类和烯类物质为主;墨红玫瑰挥发性成分种类在缓慢增加,挥发性成分含量先减少后增加;香茅草挥发性成分种类先减少后增加,挥发性成分含量除在60℃时高于烘烤前的风干样外,其他温度下均低于烘烤前的风干样;香叶天竺葵风干样在烘烤前至60℃间的挥发性成分以酯类、醇类、酮类和烯类物质为主,在68℃时的挥发性成分以醛类物质为主。  相似文献   

18.
湖南省主要早籼稻品种挥发性物质种类及含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湖南省不同品种早籼稻主要挥发性物质种类及其含量的差异,探讨利用稻谷挥发性成分指标对不同品种稻谷进行表征和区分的可能性,为稻谷储藏、稻米加工及其品质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质联用技术(HS-SPME/GC-MS)对早籼稻挥发性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对稻谷中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12种稻谷共检测出265种挥发性物质,根据质量不小于80,筛选出125种主要物质,包括烃类56种,醇类12种,醛类13种,酮类14种,酸酯类19种和杂环类11种;其中烷烃类、烯烃类、芳香烃类、醇类、醛类、酮类、酸酯类和杂环类占挥发性物质总量的平均比例分别为26.907%、8.417%、7.308%、5.810%、9.628%、18.626%、13.926%和6.819%,变异系数分别为19.98%、38.22%、34.67%、41.12%、28.57%、38.81%、20.13%和34.33%。所有品种均检测到高含量的6,10,14-三甲基-2-十五烷酮。某些品种含有独特的物质,贝壳杉-15-烯只在株两优819和早优中检测到,仅有特早含有甜没药烯;异植物醇、四氢薰衣草醇和香茅醇分别是株两优819、特早和早优特有的醇类物质;只有早籼87含有高含量的二羟基苯乙酮;苯甲酸三硅酯仅在早优中出现,中早39特有氯甲酸正壬基酯,仅在株两优819和早籼51-4中检测到氯甲酸正辛酯。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烯烃类、烷烃类、醛类和杂环类是稻谷挥发性物质的主要影响因子,烯烃类、烷烃类、醛类和杂环类的贡献率分别为35.878%、19.267%、18.727%、13.596%,累计贡献率为87.467%。其中烯烃类可以区分品种湘矮45、湘早32、早籼87、早籼89、早籼51-4、株两优819、特早、中早39、早优;烷烃类可以鉴别品种早籼89、早籼87、早51-4和特早;醛类可以明显区分出品种株两优819和早籼51-4;杂环类能鉴别品种早籼51-4、早籼24和特早。【结论】湖南省早籼稻的挥发性物质种类和含量存在明显差异,通过主成分分析可以找出稻谷特征挥发性物质并区分不同品种稻谷。  相似文献   

19.
遮光处理对干红葡萄酒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遮光处理对干红葡萄酒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为葡萄酒的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酿酒葡萄赤霞珠和蛇龙珠为材料,对其果实进行遮光处理,以常规管理果实为对照,分析遮光处理对干红葡萄酒香气品质的影响。[结果]从葡萄酒中共检测出包括烃类、醛类、酯类、醇类、酮类、酸类、醚类等挥发性风味成分,其香气特点不是由某个或某类香气成分产生的,而是各种香气成分平衡作用的结果。[结论]遮光处理可抑制样品酿酒葡萄果实醇类物质的释放,促进醛类物质释放。  相似文献   

20.
经60Co-γ射线辐照剂量5 kGy和0.10%茶多酚处理的盐水鸭在25℃下贮藏,采用固相微萃取方法并结合气质联用分析其贮藏过程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包括可定性、定量测定的成分共94种,分别归类为含硫、胺类、醇类、酸类、烃类、酮类、酯类、醛类、含氮和呋喃类化合物等.其中以贮藏后30 d的检出成分最多.从种数上分析,烃类物质最多,其次是醛类物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