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田土壤墒情对作物的生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使作物生长在适宜含水量的土壤中,采用无线通信技术设计了分布式农田土壤墒情集中监测管理系统,监测中心与农田土壤墒情监测站采用C/S架构设计。根据规划,土壤墒情监测站部署在各地的农田内,利用土壤水分传感器FDS100采集土壤水分信息,再通过GPRS网络建立与监测中心的TCP/IP网络连接将采集到的数据上传;监测中心将接收到的数据进行解析、处理、分析,获取被监测区域农田的土壤墒情,并参照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为农田管理者提供精准的灌溉指导。系统准确实时地获取了各监测站的土壤墒情信息,实现了分布式农田土壤墒情的集中监测,能够为作物的精准灌溉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发农田玉米土壤墒情远程监测云平台,获取实时动态农田玉米土壤墒情信息,为玉米科学灌溉提供数据支持,以保证夏玉米高产稳产.[方法]采用GPRS网关接入互联网,433 Mhz无线电组成本地局域网的方式,在河南省永城市等市(县)的玉米田地安置土壤墒情监测点,对土壤墒情信息进行自动采集和分析.[结果]土壤墒情远程监测云平台能够实现玉米大田土壤墒情的实时动态监测、在线地图定位、历史数据查询和统计分析及短信预警等功能.自2015年以来,在河南省永城市、汝州市、西华县和原阳县等市(县)进行应用,测试结果表明,该云平台可准确地对农田玉米土壤墒情的变化规律进行长期实时定位监测;通过土壤墒情监测数据分析可知,其监测数据可以真实反映农田玉米土壤墒情实际状况.[结论]设计的土壤墒情远程监测云平台能够满足农田玉米土壤墒情科学监测需求,为玉米实现精准灌溉提供了在线数据采集与分析平台.  相似文献   

3.
张静芳  张亚 《湖北农业科学》2021,60(19):127-129+178
为了解决土壤墒情监测系统中存在通信距离受限、功耗大、无法组网的问题,研制了一种基于LoRa的农田土壤墒情监测系统,进行土壤墒情监测信息的远程传输、控制、显示。将土壤水分传感器采集到的墒情数据通过LoRa通信模块上传至网关,网关汇集数据后再传输到远程监测平台,形成了一套监测范围广、低功耗、灵活组网而且远距离通信的农田土壤墒情监测系统。该系统提高了土壤墒情监测的工作效率,适用于户外大面积农田的数据监测与采集站点多的场景,为土壤墒情自动化远程监测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土壤墒情的概念和监测的必要性,提出通过物联网手段建设农田土壤墒情远程监测及预警系统并对其进行了设计。系统主要包括数据层、系统应用层及客户界面层。通过该系统可实现农田土壤墒情远程采集、评价、监控预警及灌溉决策等功能。  相似文献   

5.
文章介绍了辽宁省近几年土壤墒情监测工作的现状,并总结了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同时重点阐明了农田土壤墒情监测工作对农田灌溉和农业抗旱减灾的指导性作用及提出了墒情监测和旱情预报工作在未来农业生产管理中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6.
农田土壤墒情是影响农业生产的关键因子之一.为解决传统农田土壤墒情监测点少、监测时效差、区域分布评估困难等问题,基于CLDAS土壤湿度分析产品,通过Python编程语言,建立徐州市农田土壤墒情精细化评估业务系统.结果表明,该系统操作简便,能够实现农田土壤墒情全面、准确、快速、滚动监测,满足了农田土壤墒情大范围区域化评估和...  相似文献   

7.
土壤墒情监测是水循环规律研究、农牧业灌溉、水资源合理利用及抗旱救灾基本信息收集的基础工作.土壤墒情监测网的建立对黑龙江垦区农牧业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传统农田土壤墒情的测量方法,采用C/S架构设计了农田土壤墒情数据采集与管理系统,系统由数据监测中心和多个监测站组成。根据预先规划,监测站部署在具有代表性的农田,通过GPRS无线模块接入VPN网络,建立与监控中心服务器的TCP/IP网络连接,埋在地下的传感器采集温湿度数据,经过数据预处理后,将采集时间、监测站ID和数据打包后发送到数据监测中心的服务器。监测中心服务器是1台安装了数据库和专业管理软件的计算机,负责接收、处理、显示、分析统计和存储来自各监测站的数据。通过对小麦农田3个点的监测试验表明,系统工作稳定可靠,能够准确对分布式的农田土壤墒情进行采集和集中管理,并建立了该区域农田土壤墒情与时间的预警模型,为旱情预报工作提供科学有力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9.
凉城县2007年农田墒情与旱情监测结果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凉城县作为自治区首批国家级农田墒情与旱情监测点之一.2007年开始进行了监测.为政府部门掌握和预报墒情与旱情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为农技服务部门和农民适时采取补充灌溉及农田蓄水保墒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为防旱抗旱技术措施的应用提供了精准的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0.
王海玉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7):126-126,216
介绍了安徽省旱情监测系统采用现代自动监测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以公网和已建的防汛抗旱通信专网为传输手段,实现了土壤墒情等信息的自动采集、传输和分析,大大提高了我省旱情信息采集、传输、处理能力和抗旱调度决策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土壤墒情(旱情)监测与预测预报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组件式GIS软件为开发平台,建立了北京地区土壤墒情监测与预测预报系统。该系统包括土壤墒情信息采集、土壤墒情站信息管理、土壤墒情空间分布显示、土壤墒情监测、土壤墒情预报及土壤墒情信息输出等功能模块,可对土壤墒情进行实时监测,做出土壤墒情分布图、等值面图等,直观反映北京地区土壤墒情趋势。同时,系统还可利用增退墒模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和时间序列模型进行土壤墒情预测和预报。现该系统已有38个墒情固定站和120个墒情巡测站,并已投入使用。实际应用结果表明,该系统解决了目前墒情固定站投资过高且数量不足的问题,能够满足北京市土壤墒情预测预报要求,可为北京地区防旱、抗旱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农田土壤墒情是农业生产管理最重要的农情信息,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介绍了农田土壤墒情监测技术要求,对2011年宁夏不同监测区域及全区的农田土壤墒情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影响农田土壤墒情变化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墒情监测和旱情预报工作在未来农业生产管理中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3.
吉林省农田土壤墒情监测工作起步于2004年,通过十多年的工作,已初步摸索出适合吉林省实际的技术模式。做好墒情监测工作,可以更好地服务农业生产,为农业抗旱减灾和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本文从吉林省墒情监测工作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出对未来工作的规划和前景。  相似文献   

14.
我国社会发展离不开农业,而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灌溉,而土壤墒情信息的采集在农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目前我国的土壤墒情信息采集与远程监测系统数量比较少,造成了土壤墒情信息的缺乏,因此在土壤墒情信息采集和远程监测上有迫切的需求,如何有效采集土壤墒情信息是需要引起重视的一个问题,也是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而本文主要基于甘肃省土壤墒情现状,分析了土壤墒情信息采集与远程监测系统的结构及功能,提出了该系统在土壤墒情信息采集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区域农田土壤墒情监测与精量灌溉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推行节水农业,利用GSM网络通讯技术,在田间采集土壤动态水分信息,由田间过程控制和上位计算机决策控制级组成的集散控制系统完成对区域农田土壤的墒情监测和灌溉管理,使农田、果园、林地的农作物和树木生产在最佳的灌溉环境下获得最佳的节水效果.  相似文献   

16.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化微灌系统能够实现精准灌溉,是干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该文采用物联网技术,根据作物灌溉决策与管理的实际需求,设计并实现了作物智能化微灌系统。该系统解决了示范区墒情监测布点缺乏依据的困难和关键硬件产品进口价格过高、难以推广等问题,实现了农田墒情实时监测、数据远程传输和灌溉自动控制功能,为农业灌溉远程管理提供物联网应用平台。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武威灌溉农业区农田节水技术推广的实际,通过武威灌溉农业区多年土壤墒情评价因子及田间灌溉试验资料调查研究,分析了在灌溉条件下小麦、玉米的需水规律,确定了不同生育期土壤含水量下限,制定了不同区域灌溉制度,总结形成了武威市灌溉农业区土壤墒情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8.
为实现葡萄园土壤墒情信息的实时监控与分析,设计了以物联网体系结构和.net环境下B/S架构技术为基础的葡萄园土壤墒情监控系统。该系统分为感知层、数据传输层、数据处理层和用户层4级结构;采用ZigBee无线技术、GSM和Internet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通信,并设计了土壤墒情采集器、通讯网关、灌溉控制柜等模块及其相应的软件系统。同时,对系统进行了网络测试和土壤墒情自动控制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运行稳定可靠,能实时监控葡萄园土壤墒情信息,并根据专家知识做出灌溉决策,保证土壤含水率维持在一个稳定的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9.
义县十年九旱,干旱是制约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开展土壤墒情监测、是指导义县农田节水工作、农田灌溉、农业抗旱减灾的重要农业生产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20.
干旱地区的缺水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要想解决缺水问题,大力提倡节水灌溉、节约农业用水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而农田远程墒情监测技术的迅速发展,是农田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的有效保障。本文作者就农田远程墒情监测系统设计进行了简单的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