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赤眼蜂是我国鳞翅目害虫防治中研究最多且应用最广的一类卵寄生性天敌昆虫,其寄生率与生物防治效果密切相关。本研究通过设置不同的环境温度、湿度、光照和米蛾(Corcyra cephalonica)卵的存放天数,测定其对暗黑赤眼蜂(Trichogramma pintoi)寄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暗黑赤眼蜂在温度为26℃,相对湿度为75%,无光照的条件下寄生率最高。米蛾卵的存放时间越长,赤眼蜂的寄生率越低。本研究对影响暗黑赤眼蜂寄生和发育的相关因素进行探讨,旨在为暗黑赤眼蜂的人工繁育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筛选有效防治槐尺蠖Chiasmia cinerearia的优势赤眼蜂蜂种,在温度(25±1)℃、相对湿度(60±5)%、光周期14 L∶10 D的恒温培养条件下,比较4种赤眼蜂对槐尺蠖卵的寄生能力和发育适合度。结果表明:4种赤眼蜂均可寄生槐尺蠖卵,但寄生数量有差异。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单雌平均寄生57.9粒卵,与玉米螟赤眼T.ostriniae单雌平均寄生44.7粒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螟黄赤眼蜂T.chilonis和广赤眼蜂T.evanescens。4种赤眼蜂寄生槐尺蠖卵后,均能顺利完成发育,羽化率均高于97.0%,发育历期为9.0~9.9 d,子代雌蜂率均高于65.0%,单卵子蜂数为1.0~2.0头。松毛虫赤眼蜂每雌子代总蜂数平均为84.9头,且显著高于其他3种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的寄生能力最强,可作为防治槐尺蠖的候选赤眼蜂用于进一步的田间防治试验。  相似文献   

3.
前言 在我国,利用赤眼蜂防治农林害虫是生物防治中的一种主要方法。为大量繁蜂,有必要及时地积累和长期保存中间寄主卵。目前,米蛾卵在4℃左右的冰箱中只能保存10~20天;柞蚕卵在-20℃冰箱中只能贮存一个月。而且,寄主卵羽化率和它在低温下贮存的时间成反比。因此,中间寄主卵的长期保存是赤眼蜂生产中一个急待解决的技术问题。液氮冷冻赤眼蜂寄主卵(米蛾卵等)是一项新技术,它对扩大赤眼蜂的防治面积,实  相似文献   

4.
黄野螟Heortia vitessoides Moore是近年来大面积爆发的严重危害土沉香Aquilaria sinensis(Lour.)Gilg的食叶害虫,为寻找其羽化和生殖行为发生规律,为生态防控提供技术参考,在温度(25±1)℃,光周期L:D=14:10,相对湿度RH=75%~80%的条件下,观察了黄野螟成虫的羽化和生殖行为。结果表明:黄野螟的羽化率为83.20%,羽化期为10 d左右,日羽化高峰在20∶00~22∶00,雌雄性比为1.12∶1,且雄蛾先于雌蛾羽化。成虫在羽化后2 d达到性成熟,2日龄雌蛾开始求偶,3~4日龄雌蛾求偶最为强烈,雌蛾的求偶行为多发生在20∶00~21∶00,成虫光期未见交尾行为,成虫日龄影响交尾行为,4日龄成虫交尾率最高。卵多产于叶片背面,孵化率超过90%。交尾雌虫和雄虫的平均寿命为6.32 d和5.75 d,未交尾雌虫和雄虫的平均寿命为8.83 d和8.24 d,说明交尾缩短雌雄成虫寿命。  相似文献   

5.
通过野外观察和实验室可控条件下的测定,研究了杨小舟蛾蛹的羽化日节律特征和第1 4代羽化进程差异,统计了各代次羽化率和历期,分析了其羽化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杨小舟蛾蛹羽化表现为"驼峰型"节律特征,羽化高峰出现在4:00和17:00;其1 4代蛹在相同羽化条件下羽化进程存在差异,羽化完成总虫数80%所需时间逐渐缩短,相同世代雌雄羽化高峰间隔也逐渐缩短;杨小舟蛾蛹1 4代在相同羽化条件下的平均羽化率间存在显著差异,分别为(31.41±1.16)%、(43.67±1.84)%、(38.20±1.39)%和(27.81±2.42)%;各代羽化历期存在显著差异,分别为(10.71±0.45)、(8.56±0.17)、(6.88±0.68)、(6.43±0.66)d。羽化影响因子分析表明:不同温度和湿度处理间羽化率存在显著差异,较好的组合为光期温度(30±1)℃、暗期温度(24±1)℃,光期湿度(50±10)%、暗期湿度(70±10)%,光周期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指出了烟蚜茧蜂(Aphidius gifuensis Ahsmaed)是一种蚜虫的专性寄生蜂,能够显著地控制蚜虫的种群数量,其滞育机制对烟蚜茧蜂产品化生产具有重大意义。为进一步了解低温冷藏对云南烟蚜茧蜂体内代谢物质及其羽化率的影响,通过低温(8±0.5℃)冷藏寄生蚜,形成僵蚜后将其转至3℃条件下分时段冷藏,最后测定了烟蚜茧蜂(蛹)体内代谢物质的变化及其与羽化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冷藏初期烟蚜茧蜂大量积累糖类和脂肪,消耗蛋白;随着冷藏时间的延长,糖类优先被利用,大量分解转化为蛋白质,脂肪含量有所下降;冷藏后期随着糖类的消耗殆尽,蛋白大量分解转化为糖类和脂肪;冷藏10d、20d、30d和40d羽化率分别为86.67%、49.33%、15.33%和12.67%,显著低于未冷藏烟蚜茧蜂羽化率94.00%。研究认为,冷藏期间烟蚜茧蜂体内营养物质存在明显的积累和转化关系,羽化率随冷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  相似文献   

7.
一、蜂种 (一)种型寄生于当地马尾松毛虫卵内的“松毛虫赤眼蜂”(种型、学名待定)或“广赤眼蜂”(Trichogramma evanescenswestw)。以柞蚕卵为寄主时发育起点温度5℃,有效积温235日度。在温度25℃,相对湿度百分之八十条件下,世代历期约  相似文献   

8.
通过野外观察和实验室可控条件下的测定,研究了杨小舟蛾蛹的羽化日节律特征和第1 4代羽化进程差异,统计了各代次羽化率和历期,分析了其羽化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杨小舟蛾蛹羽化表现为“驼峰型”节律特征,羽化高峰出现在4:00和17:00;其1 4代蛹在相同羽化条件下羽化进程存在差异,羽化完成总虫数80%所需时间逐渐缩短,相同世代雌雄羽化高峰间隔也逐渐缩短;杨小舟蛾蛹1 4代在相同羽化条件下的平均羽化率间存在显著差异,分别为(31.41±1.16)%、(43.67±1.84)%、(38.20±1.39)%和(27.81±2.42)%;各代羽化历期存在显著差异,分别为(10.71±0.45)、(8.56±0.17)、(6.88±0.68)、(6.43±0.66)d。羽化影响因子分析表明:不同温度和湿度处理间羽化率存在显著差异,较好的组合为光期温度(30±1)℃、暗期温度(24±1)℃,光期湿度(50±10)%、暗期湿度(70±10)%,光周期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一、蜂种(一)种型寄生于当地马尾松毛虫卵内的“松毛虫赤眼蜂”(种型、学名待定)或“广赤眼蜂”(Trichogramma evanescens westw)。以柞蚕卵为寄主时发育起点温度5℃,有效积温235日度。在温度25℃,相对湿度80%条件下,世代历期约12天,卵期1.5天,幼虫期2.5  相似文献   

10.
通过定点观测,研究了杨潜叶跳象生态学特性,结果表明,杨潜叶跳象卵孵化率为82.1%,幼虫成活率93.1%,羽化率53.3%,性比为1:1。卵期发育起点温度11.65℃±0.18℃,有效积温8.27±1.28日度。幼虫期发育起点温度14.53±0.45℃,有效积温31.54±7.16日度。预蛹—蛹期发育起点温度16.80±0.31℃,有效积温24.76±3.41日度。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温度对麻疯树柄细蛾Stomphastis thraustica Meyrick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研究了不同温度下(19~37℃)麻疯树柄细蛾各虫态生长发育、存活和繁殖等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在19~34℃范围内,各虫态的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37℃时,卵不能孵化。在25℃下雌虫和雄虫平均寿命最长,分别为5.94 d和5.22 d。在25~34℃范围内,温度对雌虫产卵量无显著影响,但平均产卵量(44.4粒/雌)明显高于低温区19~22℃的平均产卵量(16.9粒/雌)。卵、幼虫、蛹和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8.391,6.312,8.014,8.874℃,世代有效积温为294.183日度。  相似文献   

12.
气候因素对杨小舟蛾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杨小舟蛾在青岛地区的生活史和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杨小舟蛾在青岛1年4代,世代重叠。日平均气温的变化对越冬代杨小舟蛾成虫的日羽化量及杨小舟蛾卵、幼虫和蛹的生长发育产生直接影响,日平均气温15℃时杨小舟蛾成虫开始出现,23.6~28.9℃时成虫羽化数量明显增加;成虫羽化的适宜湿度为60%~82%,以78%为最适。潮湿多雨的气候不利于杨小舟蛾幼虫的生长发育,干旱高温天气极易导致其爆发成灾。赤眼蜂、寄生蝇、杨扇舟蛾颗粒体病毒是其重要的寄生性天敌,对其发生危害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东方红林场今年为繁蜂准备柞蚕茧一万余斤,在出蛾产卵收集工作上,如待雌蛾全部将卵自行产出,费工费时占用工具时间又长,他们根据赤眼蜂喜欢寄生剖腹卵的特点,经过反复研究,采取在雌蛾羽化后二、三天,腹中卵大部分发育成熟而尚未产出前,将雌蛾含卵腹部揪下来,冻成冰块贮藏,需用时,将冰块溶解,在水中把腹部卵粒洗出,十分新鲜,寄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明确花绒寄甲卵储存条件对其幼虫和蛹发育历期及成虫羽化数量的影响。[方法 ]观察和记录了经不同储存时长的花绒寄甲卵的孵化率的变化。同时,将初孵幼虫接入寄主,观察寄甲幼期发育和羽化情况。[结果 ]表明,在12℃,RH 60%条件下,寄甲卵储存时长对其孵化率、幼虫期、蛹期、结茧率、羽化率以及数量和体质量均有显著影响。当卵储存时长小于45 d时,其孵化率均大于92.6%,之后开始显著下降。储存60d,孵化率下降到62.1%,储存90d后其孵化率为0。其结茧率从储存0d的45.7%上升到15d的54.8%,之后开始下降,储存60 d,结茧率显著下降到仅有26.1%。不同储存时长下,其羽化率介于80.7%~96.2%之间。其幼虫期随卵储存时长的增长而总体延长,而蛹期呈不规律变化。成虫羽化数以卵储存15 d的处理最多,平均为5头·个-1寄主,之后开始下降,储存30 d,数量下降到4头,储存45 d和0 d的数量一样,平均约为3头,储存60 d,数量下降到约2头,储存75 d,数量下降到不足1头。储存15 d,成虫单头体质最大,平均为0.030 g·头-1,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结论 ]综合以上结果表明,在12℃,RH 60%条件下,花绒寄甲卵的适宜储存时长为45 d内,而储存15 d对花绒寄甲的发育最有利。  相似文献   

15.
赤眼蜂越冬保种,是赤眼蜂生产中的重要环节。近两年来,我们对越冬后的赤眼蜂蜂种,采用适时加温催蜂接种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保种效果。1975年11月底,我们保存了150万头蜂种越冬,1976年2月中下旬加温繁蜂2500万头,除自用外,还供应了兄弟地区、县的林科所。1974年冬,我们在观察柞蚕卵内松毛虫赤眼蜂自然越冬的过程中,发现子蜂从卵到蛹期发育多为正常。1975年3月底发育到成蜂阶段,当时平均气温在10℃以内,据解剖观察,成蜂活动力弱,常因咬不破卵壳而成批死亡,羽化率很低。在低温条件下,少数羽化的种蜂活动力也弱,寄  相似文献   

16.
应用赤眼蜂防治森林害虫的研究工作,近年来着重开展提高母蜂生活力的研究。本文主要研究了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生长发育与温度、寄主卵种类等的关系,现将试验结果分述于下。一、温度与赤眼蜂生长发育的关系温度是影响赤眼蜂生长发育的关键生态因素。在不同温度下繁蜂,其寄生率、繁殖力、羽化率及成蜂寿命、子蜂质量均有明显差异。 (一)温度、寄主卵种类与子蜂生长发育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应用带病毒的松毛虫赤眼蜂防治思茅松毛虫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松毛虫赤眼蜂室内饲养观察实验及2004~2005年在思茅松林间释放携带病毒的松毛虫赤眼蜂卵卡防治思茅松毛虫的林间试验,结果表明,松毛虫赤眼蜂室内平均羽化率为84.3 %,对思茅松毛虫卵的平均寄生率为87.6 %;思茅松毛虫的林间防治效果分别为81.7 %和84.8 %.利用卵寄生蜂-松毛虫赤眼蜂作为媒介昆虫传递思茅松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NPV)防治思茅松毛虫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1975—1981年,我们在释放赤眼蜂防治杨树主要食叶害虫褐边绿刺蛾、黄刺蛾的生产中,对赤眼蜂在杨树林内的寄主范围与发生规律做了初步调查。其结果是发现了赤眼蜂在古毒蛾卵内越冬。翌春,赤眼蜂羽化后在常见的舟蛾科、天蛾科、枯叶蛾科、毒蛾科等数种昆虫虫卵中进行寄生、繁衍。近两年来,又做了自然界中的赤眼蜂对常见害虫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黄带山钩蛾Oreta pulchripes Butler各虫态在恒温16,19,22,25,28℃下的发育历期、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发育历期逐渐缩短;黄带山钩蛾的卵、幼虫、蛹、成虫期和世代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8.28 ±1.27),(8.47±1.33),(7.20±1.12),(10.70±0.97),(8.40±0.46)℃.相应的有效积温分别为(85.39±7.58),(223.40±20.94),(131.91±9.60),(62.98±5.08),(507.97±16.53)日度.根据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初步测得黄带山钩蛾在苏州一带的年发生世代数为7代左右,与实际调查情况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0.
杨小舟蛾是许昌市杨树主要害虫。该文对其卵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杨小舟蛾第1代卵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11.5±2.54)℃和(38.8±16.65)日℃,为预测预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