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桐  巩前文 《世界农业》2023,(3):120-127
农户作为最小决策单位是农业经济理论的基本假设,是政府农村社会管理的最小单元。本文通过对农户的功能演变历程展开分析,探索新时代农户功能演变的内在逻辑和时代价值。研究发现:依据不同时期农户功能侧重点差异,农户功能演变先后经历了行政管理单元、生产决策单元和情感维系单元3个阶段,其功能演变遵循以社会行政管理需要为外在动力、以家庭就业结构变革为原生动力和以农耕文化发展传承为内在基础的内在逻辑。通过梳理农户功能演变,厘清演变的内在逻辑,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定位农户功能,构建中国特色农户经济管理理论和创新发展农户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2.
乡村旅游诸多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科学理论体系与理念引导的匮乏。论文通过实证研究和逻辑分析,将研究维度统一为动力机制根系统、地面坐标三维系统、形象结构与生成系统、产业结构树冠系统、环境制约因变系统五个分支,基此厘清乡村旅游发展演变的内在逻辑与构架要素,建构乡村旅游理论体系树模型。最后,根据论文构建的研究框架,强调了乡村旅游理论研究需要关注的重要理论问题;基于休闲与发展主义哲学语境,提出构建乡村旅游产业理论架构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价值逻辑和全球逻辑四个方面,梳理了从现代化的理论提出、实践探索、扩展推进到目标落实,再到确立为国家的战略任务的整个演进过程,层层推导其渐进式、全方位演进发展,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建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以往对传统农业技术的诸多研究,一般都侧重于对某一历史时期农业技术特点和技术方法的考察和分析,而疏于对其作为整个农业技术发展过程所凸显的阶段性特征及其起因的深入剖析。【方法】从技术哲学的视角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的演变规律。分析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的主体要素(知识、经验、技能等)和客体要素(农具等)相结合的过程,进一步探讨中国传统农业技术演化的渐进累积、间断均衡和周期兴衰等特征;分析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的自主演化规律,探寻传统农业技术自我发育的内在机制和根据;从社会建构论的角度,揭示历史条件和社会条件对中国传统农业技术演化的制约和影响。【结论】研究表明: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的演变过程是一个不断累积、渐进发展的过程,同时又是不断调整、不断突破、不断完善的过程。这个过程既遵循技术的自主发展规律,又带有鲜明的社会建构多重性特点。  相似文献   

5.
宋代以降,在统治者的调控下,培养满足朝廷需求的人才成为书院产生与发展的逻辑基础。而创新学术是书院作为中国古代高等教育机构的最主要标志,也是千余年来书院发展的内在逻辑推动力。但人才培养和发展学术对书院发展也不是均衡地起作用,人才培养逐渐演变为限制书院学术自由发展的主要因素。在构建现代大学制度过程中,借鉴书院发展的相关理论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基于统筹城乡的视角,探索更新更高效的后扶贫时代农村发展模式,使福建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更好地开展扶贫工作,提高脱贫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方法/过程】运用文献法、系统论方法等研究方式,梳理扶贫政策的发展演变,探究统筹城乡发展与扶贫可持续的内在逻辑,分析后扶贫时代福建扶贫遭遇的困境。【结果/结论】提出建立科学多维扶贫标准体系,构建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系,优化农村贫困人口收入结构,开展贫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构建社会组织参与扶贫激励机制等后扶贫时代建设重点与机制安排。  相似文献   

7.
新时代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建构逻辑为理论依托,基于中国新时代背景下的现实的人的社会现状而建立的价值观体系,为中国当下价值共识的建设提供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由现实的人为逻辑前提,从现实的人的时代背景、物质生产的经济基础以及在劳动中的人格与尊严三方面展开论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以人民为本位的基本路线为构建原则,其中包括个体与整体关系的唯物辩证法应用和群众史观的人民自主选择两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还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相联系,包括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未来方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现实路径两层含义。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思想深邃,从逻辑建构上看,马克思主义青年教育思想是理论逻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党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历史逻辑,青年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是现实逻辑;从内容上看,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逻辑体系严谨,主要包括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道德教育、以中国梦为核心的理想信念教育、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价值观教育和共筑精神家园的爱国主义教育,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中蕴涵着丰富的方法论资源,为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中华武术功能的时代演变,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近代武术的现状,探讨武术功能的转变。研究认为近代武术功能的转变主要表现为保家护院到保家卫国的提升,由无规则的民间技艺发展为体育竞技,小范围的武术传习变为大众教育,习武的个人行为演变为民族大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思想中不存在视动物为“生命主体”的逻辑发展线索,中国当代思想也没有发展出视动物为“生命主体”的伦理观。但在当代生态文学的创作中,上承鲁迅、巴金等现代传统,又感应于愈演愈烈的生态危机,动物叙事中出现了视动物为伦理主体的自觉的生命意识,这一意识的出现经历了曲折复杂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1.
国家生态美学形象展现着一个国家的环境责任与人民对于生态美的追求。国家生态形象美学层次的建构可以丰富国家生态形象的内涵、刺激生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国际交流合作。中国生态美学形象包含着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国家形象、一同构建美丽世界的国际形象。可通过塑造国民心中的美丽国家形象,国际合作间接传播,加强对内、对外传播媒体建设以及创新传播方式来构建国家生态美学形象。  相似文献   

12.
历经70年风雨征程的中国渔业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绩,捕捞、养殖以及水产品总产量均位居世界第一,这些成绩离不开中国渔业相关政策的扶持。归纳政策的演变逻辑和演变趋势,可以对中国调整、制定未来捕捞渔业政策,提高政策效能,促进渔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一定的决策参考。通过梳理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政府在探索期、动荡期、调整期和发展期等4个不同时期捕捞渔业政策的演变,分析了捕捞渔业政策演变的逻辑与趋势,基于分析结论,审视捕捞渔业政策演变带给中国渔业的利与弊,探寻未来一段时期中国捕捞渔业政策的发展方向。未来,提升捕捞渔业政策效能需继续完善渔业资源数据,引进先进渔业管理制度,推动中国的捕捞渔业政策由被动管理向合作发展转变。  相似文献   

13.
东南亚华文文学基于悲情历史的想象重构,建构出凶残暴力的殖民者主流形象,折射族群文学作为集体抵抗话语的坚韧特质。而不乏人性的殖民者形象建构,更多得益于华文作家的悲悯情怀与别致的美学寻求。全球化背景下族群交流与融合进程的加速,导致后殖民时代的殖民者及其后裔形象呈现出更为繁杂的面相。由于作家主体意识的强力介入,华文文学中的殖民者形象因之成为浸透族群观念与审美价值的多维文化影像。  相似文献   

14.
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建设是我们身处其中的现代性的内在要求,而作为现代性重要后果的全球化就成为进行法制建设的当然背景;法律移植是实现法制现代化的主要途径,而这又是以法律理想图景的建构为预设的。我们所处时代的基本特性决定了展开法律移植的理念基础、基本视界和方法选择:法律移植的必然性存在于现代性与全球化的内在逻辑之中,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法制现代化必须以普适性法治精神为基本向度,走出一条奠基于一切优秀文化资源之上的超越性的创化之路。  相似文献   

15.
在塑造中国形象中,文学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关系着新闻媒体、政治经济以及国际关系领域所展现出的中国形象。莫言在撰写小说中,关注当下人民生活,在对外传播中建构反思和评判的文学形象。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和西方媒体对此事件的评价,进一步体现出西方国家对中国文学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演变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服饰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服饰的发展、演变反映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丰富的政治、经济、民族、文化内涵。本文从头衣、体衣、足衣、佩饰四方面论述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发展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7.
现代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也反映在美术领域。本文以农民形象的变化视角,通过分析现代中国三种绘画样式的变化,探析了中国农民形象嬗变的原因和轨迹,由此见出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语用化理论框架下,依托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古代汉语语料库,考察历时视角下"我看"演变为语用标记语的历史过程。结果显示,"我看"在历时维度上经历了充分的泛化过程,语用化程度较深。从语用理据来说,"我看"演变为语用标记语可以归因于人际关系管理理论,在构建和提升和谐的人际关系方面发挥润滑剂的作用。其建构的主要语用身份建构与人际功能相对应。语用身份的研究路径,对词汇—语用学研究和构建和谐的人际交往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一直是困扰实践界的难题,随着大数据和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审美体验与精神愉悦已成为当下世界经济活动中的高层诉求,为了促进武术创意产业与世界经济发展接轨,必须结合体验经济的内在发展逻辑与消费者的审美直觉心理进行耦合式的探讨。研究从技术变迁、文化耦合、盈利模式的三重维度指出:武术创意产业历经了由“武技-武艺”的技术变迁过程;在体验经济视域下,武术创意产业应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内核,彰显“道、禅、爱”等武术精神与文化的创意因子;据此,通过观众心理学理论建构以新媒体网络营销、文化创意主题设置、重视体验心理反馈、以情感共鸣促进价值增生和大规模定制服务为取向的生态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20.
和服的演变代表着每一时期的历史文化背景的一部分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和服结合了深沉的美与典雅,日本人穿着和服走路,和服就像一幅动态的画布,反映了自然的意象,形象生动。它反映了人穿着和服衣服的形态,它与日本的生活和文化息息相关。和服所体现的民族文化,其象征意义从古至今从未衰减,也深刻影响着日本文化。每套精心裁制的和服,都体现了深刻的文化内涵,本文将从和服的起源,和服的发展历史、和服不同时代的演变历程以及文化视角下看和服,从而更深入的了解文化发展下的和服的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