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生境质量是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表征,土地利用变化会导致生境质量变化,研究长时序下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境质量演变规律对于维持生态系统服务、构建与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具有重要作用。基于近12年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利用ArcGIS结合InVEST模型和数理统计方法对赫章县2010~2022年生境质量演变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赫章县的主要地类为林地,其次为耕地;建设用地扩张迅速,研究期内增长了271%;土地利用类型的变换主要表现为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间的流转,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主要流向了林地和建设用地;(2)研究期内赫章县整体生境质量水平呈现下降趋势,生境质量等级以中级、较低级为主,生境质量变化与土地利用变化关系密切;(3)生境退化度呈现减小后增大趋势。生境高度退化区向外蔓延主要是由于赫章县土地利用强度逐渐提升,建设用地面积向外扩张,距离城区较近的耕地、水域易受到建设用地扩张等因素影响向高度退化发展;(4)生境质量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集聚特征,2010年主要呈现出生境质量“高—高”聚集,2016年和2022年主要呈现“高—低”聚集,中部、东北部和东南部生境质量差异性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2.
针对上思县森林分布及其生长情况,选取林地土壤厚度、海拔高、坡度、坡向、坡位、石砾含量、交通区位等7项因子作为林地质量评定因子,采用数量化理论Ⅰ模型方法对林地质量进行评定。分析了林地质量各个等级的空间分布,得出了林地质量评定结果较符合实际,可以满足编制林地保护利用规划要求,并为今后林地小班选择造林树种提供了依据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窟野河地处黄河中游的“几”字湾,是黄河重要水源补给段,其生境质量的好坏关系到流域生态安全和人民福祉。基于GIS技术采用InVEST模型和线性回归分析,揭示窟野河流域2000—2020年土地利用和生境质量的时空演变特征,探究窟野河流域生境质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2020年,窟野河流域草地面积较2000年下降了6.60%,林地面积较2000年增加了35.05%。2)2000—2020年,窟野河流域整体以中高等生境质量区为主。生境质量整体提升,部分区域出现生境质量下降。3)2000—2020年,第二产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年末总人口、景观分离度指数与生境质量指数呈现较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可见窟野河流域产业发展及人类活动对研究区生境质量的下降具有十分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气候变化情景下澳洲坚果在云南省的潜在适宜生境,采用当前和未来2050年RCP45气候变化情景下的19个生物气候因子及最大熵模型MaxEnt进行澳洲坚果生境模型构建,并进行适宜生境等级划分及空间变化特点分析。结果表明,2050年RCP45气候变化情景下3个等级的适宜生境大体上仍然保持与当前相似的空间分布格局,即高度适宜生境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部和南部,中、低度适宜生境分布在高度适宜生境区以北及以东区域。未来气候变化引起高度和中度适宜生境面积小幅度缩减(5.6%和2.4%),低度适宜生境面积增加22.5%。气候变化同时引起高度适宜生境景观格局破碎化。未来气候变化引起的澳洲坚果在云南高、中度适宜种植区总面积略有缩减,虽幅度不大,但空间分布上发生位移,且呈现破碎化趋势,产业规划时应考虑产业生命周期内气候变化造成对适宜生境迁移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以祥云水目山州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外围2000 m缓冲区为研究对象,依据2005、2014、2019年Google Earth历史影像及相关调查数据,采用LDI评价方法,分析水目山生态环境健康状况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类型中林地占63%以上,保护区林地占97%以上,是以林地为主、农地为辅的山地农林复合生态环境。受农业生产、居住环境建设、公共基础建设、旅游业发展等人类活动的影响,研究区域景观破碎度及多样性指数在时空尺度上存在不同程度及不同趋势的变化。2019年研究区域的LDI综合指数为3.04,生态环境健康等级为“一般”;保护区的LDI综合指数在该时间段为1.91,生态环境健康等级处于“健康”等级,随时间的推移,有向“一般”等级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人类的生命活动依赖于生态系统所提供的各项服务,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共识。良好的生境条件可以为物种提供适宜的栖息、繁殖空间,丰富生物多样性程度。以北京山区为研究对象,利用InVEST模型的生境质量板块分析生境质量。首先,对北京山区整体生境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北京山区整体以林地为主,生境质量评为优良的面积在85%以上,生境质量良好。其次,分等级对比2015和2020年北京山区生境质量的变化,同时结合土地利用转移矩阵,进一步分析地类变化和生境质量变化的联系。结果表明5年间北京山区部分耕地和草地被开发建设,生境质量有所下降,但整体平稳。因此提出重视山区草地及灌丛生境的保护、提升现有绿地生态效益、构建建设用地和绿地的制约平衡关系的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7.
以近年林地调查数据为基础对四川境内岷山山系大熊猫栖息地和潜在栖息地范围的景观格局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作为大熊猫活动痕迹点分布最多的景观类型,针叶林和阔叶林表现出破碎度最低、斑块形状最复杂、斑块聚集度和连通性高、稳定性强的特征,表明目前研究区大熊猫栖息地质量良好、自然度高;(2)人工经济林、耕地和建设用地分布面积占5%,这些景观类型的人类活动强度大,零散分布于整个研究区,给大熊猫栖息地带来持续干扰;(3)随着平均海拔降低、干扰强度升高,研究区景观格局由北向南表现出破碎度、混合度、多样性和均匀度升高,景观质量和功能下降的趋势。本文提出落实退耕还林政策、改造人工经济林、控制大熊猫栖息地内建设用地规模和转变原住民生产生活方式等保护管理措施,以逐步恢复提升大熊猫栖息地质量。  相似文献   

8.
河北坝上地区作为首都"两区"建设的重点区域,其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与优化对当地和京津冀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2018年土地利用状况为基础,采用InVEST模型计算坝上地区生境质量指数并提取生态源地,选择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构建最小累积阻力表面,划分不同等级的生态安全区,提取生态廊道,并构建河北坝上地区生态安全格局。研究表明:1)坝上地区生境质量总体偏低,50%以上为低等生境质量区,中高等生境质量区约占46%,呈现出生境质量两极分化,类型和分布不均衡等特点;2)生态源地占坝上总面积的17.50%,其中40%以上分布在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3)生态廊道总长度为640.86km,生态节点53个,高等质量生态安全区占25.92%,低等级质量的生态安全区主要分布在张北县、康保县。坝上地区生态安全质量不是很高、生态系统多样性较低,生态资源在空间上分布不平衡,县区之间生态质量差异明显。未来应进一步提升低等级生态区域生态质量,构建更加稳固的生态安全格局。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林地进行合理定级并制定林地基准价,为解决林地资源资产评估核算困难的问题,提高大批量林地价值评估效率提供参考。【方法】基于浙江省龙泉市2016年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数据,林地定级运用因素法,首先选取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以及区位因素,利用熵值法确定各个因素指标权重,加权求和模型计算定级指数,最终采用总分数轴确定法对林地定级;林地基准价通过林地期望价法计算确定。【结果】1)研究区林地资源分为4个等级,小班个数及总面积从1级到4级先上升后逐渐减少,林地等级呈正态分布形式,结构合理;2)研究区林地基准价从1级到4级分别为10 504、8 978、7 631和6 284元·hm-2,各等级林地基准价的高低反映林地质量的优劣程度;3)根据林地的特殊性,结合林地生产力水平的外在体现,制定出与林地基准价相匹配的价格修正系数;4)结合林地基准价与价格修正系数核算研究区林地资源资产经济总价值为2 456百万元。【结论】各等级林地分布特征表明林地定级结果符合林地质量与林地价值差异特征,利用林地基准价进行研究区林地资源资产经济价值核算具有较高适用性,研究成果可为大批量林地资源价...  相似文献   

10.
山东省林地质量等级体系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山东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中,根据林地质量等级划分的实际情况,我们从概念范畴、空间尺度、等级体系本身3个方面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对山东省林地质量等级评定方法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1.
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方,保存了相对完整的生态系统.基于2018年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运用InVEST模型的生物多样性模块,分析了江西省38个国家级和省级森林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生境退化和生境质量现状特征,结果表明:1)从生境退化角度来看,保护区基本无退化.38个自然保护区中有36个保护区的生境退化指数等级为基本无退化,2个为轻度退化.从栅格单元层面看,自然保护区的基本无退化生境栅格占比达到90.95%.2)从生境质量角度来看,保护区都处于较高水平.38个自然保护区生境质量均在0.9以上,处于生境质量高值区,其中有33个自然保护区处于高值区优等级.从栅格单元层面看,自然保护区高等级生境栅格占比达到95%以上.3)国家级保护区的生境质量明显优于省级保护区.4)生境质量和土地利用存在显著相关,林地和草地的生境质量高,耕地和建设用地生境质量低,建设用地是影响生境质量的一个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2.
生境质量的评估,对于维护区域生态系统,重塑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有着重要作用。选取长株潭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运用InVEST模型及ArcGis软件,分析2000年、2010年、2020年区域土地利用和生境质量的空间格局及时空演变特征,并进一步分析其演变机制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同生境质量水平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相关性;2)长株潭城市群整体生境质量经历了一个努力维持到加速恶化的演变趋势;3)生境质量水平的动态演变与区域规划政策的发布落实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水鹿(Cervus equinus)保护及其生境的规划需要明确其在不同空间尺度的分布格局而采取相对应的措施。该文基于实地调查和文献资料分析,研究了广东省水鹿在省级和保护区级两种空间尺度下不同生态功能区的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在广东省,水鹿主要分布于南岭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源涵养生态区,其分布区域属省级生态功能区,生境质量较好,保护地位重要;在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鹿多活动于人为干扰大的缓冲区与实验区,保护程度有待提高。建议以自然保护区为节点基础,开展就地保护;在条件较好的保护区之间建设大型生态廊道,增加破碎化生境的连通性,加强水鹿个体交流;同时应在保护区实施“全区覆盖”式管理,特别是在缓冲区和实验区严格控制人为干扰,加强对水鹿及其生境的巡护管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以分布在喀斯特生境中的濒危植物单性木兰自然更新种群为研究对象,探究其种群年龄结构、空间分布格局及环境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点格局对单性木兰更新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利用广义混合线性模型对幼苗的密度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进行线性拟合。[结果](1)研究区域中的单性木兰种群结构呈倒"J"型,种群存活曲线接近Deevey-Ⅲ型,大量小龄级幼苗的分布预示其种群更新状况良好;(2)单性木兰种群除在小尺度上有微弱的随机分布外,其余所有尺度上都呈聚集分布;(3)郁闭度、土壤湿度和岩石裸露率是影响单性木兰种群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结论]研究区域中的单性木兰更新种群状态良好,高强度的空间聚集分布主要是种子生物学特性和喀斯特生境特征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半野生麋鹿秋、冬季粪堆频率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江苏大丰麋鹿保护区Ⅰ、Ⅱ放养区内麋鹿粪堆频率分布的系统抽样调查,发现半野生麋鹿在秋、冬季粪堆呈聚集型分布,分布型服从负二项分布、奈曼A型分布和Thomas分布,其中以负二项分布拟合程度最好。造成粪堆聚集分布的主要原因是环境因素的影响,与麋鹿的习性关系不大。在放养区主要生境类型草地和林地中,粪堆均服从负二项分布。粪堆密度林地大于草地,但粪堆聚集指数草地却高于林地。粪堆的聚集强度与鹿群在该生境中的活动类型有关,当麋鹿粪堆在单一生境内服从负二项分布时,粪堆聚集指数与鹿群对该生境的休息利用率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关系(r=0.988,P<0.05)。粪堆频数调查显示,秋、冬季大丰麋鹿对林地的利用率高于草地。  相似文献   

16.
以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8年森林资源二类数据为主,参考保护区2018年土地利用本底调查数据,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森林景观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构建研究区森林景观格局稳定性评价模型,利用克吕金法插值分析研究区的森林景观稳定性分布特征。分析结果显示:(1)乔木林地是研究的优势森林景观,其分布广且集中连片,其森林景观格局稳定性最高,未成造林地面积最小,其森林景观格局稳定性最低;(2)森林景观格局稳定性分布上差异较明显,研究区的中部森林生态系统良好,景观类型主要是乔木林分,位于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人类活动影响最小,森林景观稳定性最高;森林景观稳定性较低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村庄和交通设施等人类活动较多的区域,基本位于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非林地占比较高,应加强生态环境的管护力度。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12年土地利用数据,利用InVEST生境质量模型对贵州省麻江县低山丘陵、岩溶槽谷和中山峡谷3种地貌类型区的生境退化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3种地貌类型区的主导土地利用类型均为耕地和林地,而草地、城镇工矿用地、农村居民点和水域相对较小。平均生境退化程度为低山丘陵岩溶槽谷中山峡谷。低山丘陵生境退化程度高值和低值分别分布于中东部河谷和西部山区。岩溶槽谷生境退化程度高值和低值分别分布于中部、南部槽谷底部和槽谷两侧。中山峡谷生境退化程度高值和低值分别分布于中北部峡谷底部和峡谷两侧高山。随坡度增加,3种地貌区的平均生境退化程度降低。不同地貌类型区的平均生境退化程度在各坡度带变化趋势亦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基于松材线虫病的区域已发点与影响因素间的关系,以松阳县湖溪林场为例,采用点过程模拟、ArcGIS软件等空间格局分析方法,探讨了区域松材线虫病发生的区域格局对环境变量间的响应。结果表明:(1)松材线虫病的发生点并不是随机分布的,而是有着明显的空间聚集;(2)地形因素、人类活动,以及植被因素是影响松材线虫病空间分布异质性的主要因素;(3)坡度较缓、海拔较低、人类活动密度较大以及松林面积较大的区域是松材线虫病虫害的频发区域;(4)随着降水量和湿度的下降,平均气温与日照时长的升高,松材线虫病的暴发率也有了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9.
分析山东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时空分布驱动因素,查找当地生态系统服务受到抑制的主要因素,提高森林、耕地和水体等生态系统生产力水平。基于InVEST模型,以山东省为研究区域,评估2010年、2015年、2020年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和生境质量3项生态系统服务物质量及3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间的综合分区。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转化以草地和耕地,耕地、林地、水体和城镇建设用地之间的相互转化为主。(2)水源涵养量和土壤保持量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生境质量指数逐年降低。(3)山东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区呈现带状分布,大致呈现东北-西南走向,重要性等级也呈现逐步降低的趋势。显示出山东省整体的城镇化速度在明显加快,土地利用转化频率较快,人地矛盾突出正在加剧。  相似文献   

20.
贵港市港南区林地质量等级评定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林地立地条件对当地主要树种的影响,在广西贵港市港南区范围内对林地小班逐个进行质量分等评定,港南区林地总面积为35989.5hm2,其中,Ⅰ级林地面积683.8 hm2,Ⅱ级林地面积7441.9 hm2,Ⅲ级林地面积27180.4 hm2,Ⅳ级林地面积600.3 hm2,Ⅴ林地面积83.1 hm2。文章分析了林地质量各个等级的空间分布,得出了坡度、石砾含量、土层厚度等的反应强度系数呈现出规律性变化,为今后林地小班选择造林树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