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推进我国创新驱动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中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人才支撑。多年来,东北农业大学秉承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农业高校的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在20余年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探索中,形成了“三全、三主线、四螺旋”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通过“三全融合”和“三条主线”贯穿,形成了思创融合、专创融合、科创融合、产创融合“四重螺旋”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出乡村振兴背景下可推广的高等农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模式与路径。  相似文献   

2.
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发展现代农业,乡村人才振兴是核心任务,但乡村振兴人才培养面临严峻挑战。中山大学整建制复办农学院,依托综合性大学多学科资源优势,探索建立了以“思想引领、学业引领、文化引领、创新创业引领”为核心的“四引领”教育内涵,以及构建了“知识传授与课程思政相融合、传统农学与现代农学相融合、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融合、学科交叉与创新创业相融合”的“四融合”教育体系,为国家乡村振兴探索综合性高校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3.
<正>近日,浙江省高校助力乡村振兴联盟成立大会在天台县召开。今后,联盟将充分发挥高校学科、人才、技术综合优势,持续擦亮浙江“三农”金名片,打造具有浙江辨识度的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示范样板,为助力浙江在高质量发展中奋力推进“两个先行”贡献教育智慧。浙江农林大学为浙江省高校助力乡村振兴联盟理事长单位,中国美术学院等8家单位为副理事长单位,浙江工商大学等109所高校为理事单位。  相似文献   

4.
耕读教育理念推行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通过对耕读教育理念的理论诠释分析农业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实践育人路径,旨在推动高校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持。以沈阳农业大学为例,提出“学专业、爱专业、立志从事专业”的目标定位,坚持全员参与、小组行动、小问卷大样本、平台管理的组织维度与形式,“全员、全覆盖、全过程”协同育人管理体制与保障,线上线下两个支持平台和评价系统,创新大学生实践育人范式,提出耕读教育理念下农业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实践育人新路径。  相似文献   

5.
张怡 《河南农业》2022,(18):6-8
乡村振兴战略是增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生动性、实践性的重要资源,思政课能为乡村振兴培养有用人才,二者在目标、需求和价值上相互契合。在乡村振兴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过程中,需注意学生的“厌农”“轻农”情绪,以及处理好思政课与乡村振兴如何融合等难题,要从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着手,培养学生的“爱农”情怀、“系农”情节和“为农”实践,助力乡村发展。  相似文献   

6.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国家战略方向,美丽乡村建设是其中重要一环。高校作为教育与实践的结合点,有义务也有能力为乡村振兴提供服务支持,而如何把高校的教学实践落地到乡村振兴中去,是值得探索的。以环艺专业学生服务德清劳岭美丽庭院设计项目为例,对高校设计专业社会服务实践于乡村振兴做出探讨。  相似文献   

7.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针对社会劳动力结构调整引发的"谁来建设"的现实问题,高校应充分发挥在乡村振兴领域的优势与推动力,持续突出人才培养的历史使命,结合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乡村振兴的正确认知,并从完善课程体系、充实专职师资、打造育人景观、设立实践基地等途径入手,解决高校在劳动教育方面存在的认知偏差、管理体系不健全、师资队伍待强化等问题,在劳动实践中探索、创新高校劳动教育实践育人体系的同时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8.
涉农高校作为培养“三农”人才的重要场所,应以新农科建设为契机,加强大学生耕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培养更多“学农、知农和爱农”的创新型人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新贡献。本文对高校现有教育基地资源进行分类,分析现阶段基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包括开拓新实践基地、组建高素质的指导教师队伍、丰富耕读教育活动形式及加强宣传。涉农高校可从耕读教育实践基地现状及学生实际出发,加强校地合作,开设与新农科发展相适应、适合学生参与的耕读教育课程,创建特色耕读教育实践基地。  相似文献   

9.
高校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人才和专业的优势,可以利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培养学生认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综合能力。通过贵州财经大学工商学院暑期“三下乡”的社会实践调研,分析了贵州省贞丰县者相镇乡村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和形成原因,提出了针对性的意见建议,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相似文献   

10.
新农科建设理念为地方农业高校在新时代构建创新性农科人才培养模式指明了方向。基于新农科建设理念,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当前高校“双创”教育存在的培养目标理解偏差、育人共同体资源匮乏及育人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并以山东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为例,积极探索构建“双创”实践育人共同体模式。贯通“双创”实践育人课堂,打造“双创”实践育人平台,完善“双创”实践育人机制,从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更多的农科创新人才,为乡村振兴战略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是“十四五”期间经济社会重要发展目标之一,是我国新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乡村人才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人才需求具有逻辑一致的可能,但地方本科高校人才供给与乡村振兴人才需求存在失调现象,两者之间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供需数量不匹配,学生就业能力与乡村基层实际需求错位,无法有效满足未来乡村人才振兴需求。地方本科高校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实现路径体现为构建“三融三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地方政府、企业要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厚植人才发展“土壤”;地方本科高校充分发挥社会服务能力,提升乡村人力资本整体水平;提升地方本科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激发产业新活力。  相似文献   

12.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涉农高校如何转变人才培养目标,改进学科“交叉融合”的教育教学模式,建 立“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是当前高等教育需要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本研究通过研发智慧农业监测站系统,向 “课堂”实时传送生产管理数据;搭建“校地”远程协同育人实践平台,使教师很方便“演示”和“讲解”来自生产基地的 “生产管理”知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来解决“实践教学”和“课堂教学”的远程协同问题,帮助教师随时“切换” 教学场景,将“教学阵地”从教室快速“转移”到“生产基地”,为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及“校地”协同育人提供技术支 持。  相似文献   

13.
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助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高等学校特别是涉农高校有优势、有能力,理应积极探索,创新服务模式。浙江省作为省部共建乡村振兴示范省,在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聚集政府、高校、院所、龙头企业等各方资源与力量,聚力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组织振兴,全方位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在浙江的实践方面形成了很多好做法、好经验、好模式。浙江农林大学作为浙江省唯一的省属农林本科高校,始终坚持立足浙江,服务乡村振兴,着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大力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浙江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人才支持。其中,浙江农林大学结合学校作为法人科技特派员与浙江山区县遂昌长达15年的帮扶与实践做法、经验,探索实践形成了“全校服务全域”的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新模式,有效促进遂昌县走出了一条着眼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的山区共同富裕新路子。  相似文献   

14.
动物营养学是畜牧类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程。通过梳理动物营养学课程的知识内容和育人目标,挖掘章节知识蕴含的思政元素,构建课程思政体系。以餐桌猪肉故事、磷营养代谢、产业振兴等案例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和科技强国理念,增强其文化认同。动物营养学课程思政体系构建与实践取得的育人成效,可为进一步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育人,培养可服务、面向乡村振兴的畜牧双创型人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高等教育应不断适应乡村振兴战略对新农科人才的迫切需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靠人才,这为人才提供前所未有机遇的同时,也给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挑战。潍坊科技学院坚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根本办学宗旨,遵循学科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积极创新、丰富、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寿光模式”的新内涵,探索构建了“多学科交叉”“学研创融合”“科产教一体”“校地企联动”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新农科人才“U-G-R-E”培养模式,切实解决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社会服务、科学研究等方面存在的诸多不适应问题,逐渐摸索与实践出一条应用型本科高校新农科人才教育特色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高等院校工会(以下简称“高校工会”)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作用和策略,为高校工会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创新思路和实践途径。【方法】借助中国知网等知识平台搜集有关文献,利用文献法,通过对文献进行整理、对比、分析,发现目前研究的现状和不足。【结果】发现了高校工会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主体作用、对接资源、搭建平台、宣传动员等方面的价值,提出了高校工会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比如长效机制尚未建立、高校协同不足、重点人群关注不够等。【结论】文章提出了高校工会在服务产业发展、服务科技创新、服务教育发展、服务文化发展、服务重点人群五个方面对乡村振兴的服务策略以及针对目前存在问题的相应举措。  相似文献   

17.
乡村人才振兴视域下农业高校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重点是解决关系国计民生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是破解乡村发展不充分的有效举措。农业高校是农科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具有独特优势,也是使命所在,应为乡村人才振兴发挥好人才培育功能。农业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与产业需求不匹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冲突、内涵发展与特色发展不契合等问题。结合乡村振兴人才需求,农业高校亟需主动对接产业发展与市场需求,调整培养结构;坚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完善保障措施;加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促进思想转变;促进内涵建设与特色发展机能共生,实现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8.
乡村振兴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任务。在新时代,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助力乡村振兴的历史使命和责任。随着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高校应当继续发挥在教育、人才、科研等方面的特色优势,为乡村振兴做好深度服务与全面支撑。  相似文献   

19.
开展耕读教育是农业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肩负强农兴农时代新人的重要途径。四川农业大学以兴天下之农事为己任,研究提出高校耕读教育的三个发展阶段:生产劳动阶段,劳动教育阶段,耕读教育阶段。确立新时代耕读教育指导思想,以新农科内涵建设为引领,对接乡村振兴战略人才需求,创新构建了“蜀韵耕读”教育育人体系:一是组建“三育”师资队伍支撑体系;二是创建“三读”课程育人体系;三是创构“三耕”实践育人体系;四是架构耕读教育全方位保障体系。该体系的创新与实践,助力培养了一批“学农为农”情怀深厚、“强农兴农”能力突出和“知农爱农”服务乡村振兴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20.
乡村是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薄弱环节,全面振兴乡村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途径,但乡村发展好不好关键在 于人才的供给,而人才不足且人才流向大城市的现象成为乡村振兴的最大阻力。本文从教育教学的角度提出地方高 校助力乡村振兴的改革实践——转变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教育价值思维、实践课程教学改革、开展专业实践教学、加强 政府资金支持,以发挥地方高校教育价值,为乡村振兴培养专业人才,从而实现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及共同富裕的 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