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脊尾白虾杆状病毒病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尾白虾是一种野生的经济虾类,广温,广盐,杂食性,分布面极广,繁殖季节长。我们已在其病虾的肌肉,中肠等组织中发现C亚群杆状病毒,其形态结构及宿主的细胞病理学特征均与引起中国对虾,长毛对虾,日本对虾等养殖对虾病毒性流行病的C亚群杆状病毒类同。由此认为,脊尾白虾是我国养殖对虾病毒性流行病病原的常年媒介体。  相似文献   

2.
脊尾白虾养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脊尾白虾池塘养殖、秋冬季养殖、混合养殖和低盐度养殖等各种模式的养殖技术以及对脊尾白虾营养生理的研究情况,指出了目前我国脊尾白虾养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以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赵然  史文军  王李宝  黎慧  于志君  胡润豪  吴旭干  沈辉  乔毅  成婕  蒋葛  万夕和 《水产学报》2023,25(9):099414-1-099414-10

为确定2018年冬季以来江苏省沿海地区养殖脊尾白虾患“僵尸病”的病原及流行病学特点,实验采用LB培养基和PDA培养基从病虾血淋巴中分离得到直径为1~3 mm、边缘整齐、米黄色隆起菌落;人工回感实验结果显示,回感后的脊尾白虾表现出与自然患病脊尾白虾相同的症状,并在回感脊尾白虾体内也分离出了相同的菌株,符合科赫氏法则。对该菌株进行形态观察结合18S rRNA序列对比及系统发育分析,发现分离菌株MQ2101具有酵母的典型形态,且与二尖梅奇酵母相似度达99.82%,结果表明菌株MQ2101为二尖梅奇酵母。致病性结果初步分析显示,MQ2101对脊尾白虾的半致死浓度 (LD50)为1.39×107 CFU/尾。病理学观察发现,患病脊尾白虾鳃、肌肉和肝胰腺均发生不同程度的病变,其中肝胰腺病变最为严重,肝小管呈现空泡化,管腔体积变大;在鳃和肝胰腺组织中均存在大量定殖的菌体。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每年2—5月发病迅速,发病率为5%~30%,死亡率为3%~10%。本研究确定了二尖梅奇酵母为江苏沿海地区脊尾白虾“僵尸病”的病原,其对脊尾白虾具有较强致病性,主要侵染组织为肝胰腺和鳃。以上研究结果为脊尾白虾“僵尸病”的防控提供了相关科学依据。\t\t\t\t

  相似文献   

4.
谢岗  为新  树雄 《齐鲁渔业》2005,22(11):7-7
脊尾白虾是我国特有的一种重要经济虾类,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除鲜食外还可加工成干品。  相似文献   

5.
淑丽 《齐鲁渔业》2006,23(12):20-20
1池塘条件沿海潮间带的土池,生产上常选用为对虾养殖池,但以泥质或泥沙质、池底有机质含量比较高、比较肥的池塘为好。10月中下旬大部分的对虾、梭子蟹出池后,将池塘注入肥水,最好是在出池时池底留一部分原池较肥的水。2虾苗放养在长江以北地区不宜放养白虾小苗,要放养大规格苗种,一般是将对虾出池时体长2~3cm的白虾放养。放养密度掌握在每667m~24万尾,如果有充气、增氧设备可以适当增加放养密度。3水质管理水深最低不低于50cm,在气温低于0℃水  相似文献   

6.
2017年5—12月,在距离鸭绿江大桥下游35 km处的鸭绿江河口水域,船两侧各吊挂1片舷张网,水平网口10 m,垂直网口4 m,网衣长20 m,囊网网目5 mm,网口固定于船舷两侧长12 m的横杆上,每月1次调查鸭绿江河口区脊尾白虾的生物学特征.每次连续进行24 h、4个潮流的渔获物采集.结果显示,5—12月共计8个...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不同发育阶段脊尾白虾线粒体基因组表观遗传学特征,本研究在筛选硫化测序引物的基础上,对不同发育期的脊尾白虾线粒体基因组甲基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经引物筛选验证,选取了4对引物在脊尾白虾的受精卵、幼体期、仔虾期和成虾期共4个发育期进行甲基化特征的分析,结果表明,除ND5基因3′端序列(21#引物扩增区)无甲基化现象外,COX3基因的起始区序列(13#引物扩增区)、COX3基因的3′端序列(16#引物扩增区)和ND5基因5′端序列(19#引物扩增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甲基化现象。其中,COX3基因的起始区序列仅在受精卵孵化期和幼体期存在甲基化现象,COX3基因3′端序列在除受精卵外的其他3个时期均存在甲基化现象,且以上甲基化率随个体发育阶段的提高呈下降趋势;ND5基因5′端序列在4个不同发育期均存在甲基化现象,但甲基化率无显著差异。甲基化主要发生在COX3基因和ND5基因位点上,推测脊尾白虾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通过调节线粒体基因组甲基化来调节机体能量代谢过程。本研究首次从整个发育周期角度探讨了线粒体基因组甲基化特征,以期为进一步揭示甲壳类生长发育相关遗传机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在不同发育期线粒体基因组(mtDNA)拷贝数的变化特征,本研究共采集其8个时期(受精卵期、溞状幼体Ⅰ期、溞状幼体Ⅱ期、溞状幼体Ⅲ期、溞状幼体Ⅳ期、溞状幼体Ⅴ期、仔虾期和成虾期)的DNA样品,利用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上述各发育期单个细胞中的mtDNA拷贝数进行了测定。检测结果显示,脊尾白虾受精卵期、溞状幼体Ⅰ期、溞状幼体Ⅱ期、溞状幼体Ⅲ期、溞状幼体Ⅳ期、溞状幼体Ⅴ期、仔虾期和成虾期的mtDNA拷贝数的均值分别为2366、2648、2644、2873、3559、9948、6452和8872。进一步统计分析结果显示,mtDNA拷贝数与发育时间存在正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83。研究表明,随着脊尾白虾不断生长,其单个细胞中mtDNA拷贝数总体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9.
10.
脊尾白虾人工育苗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 脊尾白虾Palaemon(Exopalaemon)carinicaude Holthuis属长臂虾科Palaemonidae,是典型的河口性种类,广布于我国沿海;是我国特有的三种经济虾类之一。因近年来石斑鱼钓捕业的迅猛发展,作为诱饵的鲜活白虾其身价也随之倍增。白虾具广温、广盐、杂食之习性,且易养殖、成本低、收益快等特点,逐渐被广大养殖者所重视,养殖面积亦日益增加。但苗种不足成了阻碍生产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群众养殖一直靠将抱卵亲虾直接投入池塘,让其自行繁殖方法来获苗种,但极不稳定。现对脊尾白虾幼体发育作详细观察的基础上,人工育苗试验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脊尾白虾是我国沿海地区池塘养殖重要品种,但目前尚未实现全人工繁育,严重制约了产业进一步发展。选取野生脊尾白虾作为亲虾,经过越冬培育、促熟交尾、幼体孵化培育、仔虾选育等手段,进行了脊尾白虾全人工繁育技术研究。试验结果显示,在盐度31.3、水温18.1~26.2℃、pH 8.1条件下,室内越冬脊尾白虾亲虾可成功培养至性腺成熟,并交尾抱卵,平均抱卵率达70%,平均孵化率为61.02%。幼体最佳培育密度20尾/L,仔虾适宜养殖密度0.13~0.53尾/L,培育至2cm时存活率可达80%,继续培育3个月后发育至性成熟。一年可繁殖2~3代。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脊尾白虾近交家系,现已培育至第6代,各家系繁殖力、生长速度和存活率均未出现近交衰退现象。本研究初步解决了脊尾白虾室内全人工繁育技术,并为试验动物培育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2.
通过脊尾白虾幼体饵料搭配的比较试验,研究了海水小球藻、中肋骨条藻分别与虾片和卤虫无节幼体搭配投喂对脊尾白虾幼体的变态速率、存活率及体长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一使用虾片的育苗效果较差,幼体发育至2期溞状幼体后开始大量死亡,只有约30%的幼体变态成3期溞状幼体;投喂卤虫无节幼体与中肋骨条藻搭配组的脊尾白虾幼体组在第8d时有46%的幼体变态为仔虾,至第10d时幼体100%变态为仔虾;此外,卤虫无节幼体与中肋骨条藻搭配组幼体的存活率为92%,其幼体在1期仔虾平均体长为5.199mm,平均日增长达到0.3079mm/d。由此可见,卤虫无节幼体与中肋骨条藻搭配有利于脊尾白虾幼体的生长发育,可用于脊尾白虾育苗生产。  相似文献   

13.
蜕皮是脊尾白虾等甲壳类生物的一种特殊生活史,在前期克隆获得腺苷酸转移酶基因的基础上,研究了该基因在脊尾白虾蜕皮后不同组织和不同时间点(0、1、5、10、15min)的表达特征。试验结果表明,蜕皮后鳃组织中腺苷酸转移酶基因的表达量显著上升(P0.01);在蜕皮后1min,腺苷酸转移酶基因的表达量开始升高,至10min时达到峰值,随后下降。该结果显示,腺苷酸转移酶基因的表达特征与脊尾白虾蜕皮时的行为学特征一致,说明腺苷酸转移酶基因在甲壳动物蜕皮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解析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回交家系的遗传变异规律,本研究利用自行开发的25个微卫星标记对本实验室构建的A、B、C3个回交家系的遗传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回交家系A、B、C的平均等位基因数(Na)分别为2.21、2.18、2.09,观测杂合度(Ho)分别为0.3805、0.3703、0.2489,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3629、0.3998、0.2503,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3257、0.3391、0.2585,相较于野生群体与杂交家系已有了大幅度的降低,属中度或低度多态.回交家系A、B、C在25个位点共得到62个等位基因,其中,A家系56个,B家系54个,C家系51个,3个回交家系共同存在的等位基因为39个,6个位点在回交家系中已经纯合(其中,ECL10在A、B、C中都已纯合),计算得出3个回交家系的纯合率分别达到了53.86%、56.53%、63.33%.由此可见,回交家系的基因纯化速率较快,适用于脊尾白虾重要经济性状的遗传解析和优良种质的选育.  相似文献   

15.
氨氮对脊尾白虾幼虾和成虾的毒性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水温24℃、盐度31、pH8.1条件下,研究了氨氮对脊尾白虾幼虾和成虾的毒性。试验结果表明,氨氮对脊尾白虾幼虾24、48、72、96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155.81、116.71、92.55、80.40mg/L,氨氮对脊尾白虾成虾24、48、72、96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178.80、156.37、140.28、120.86mg/L。脊尾白虾幼虾总氨氮和非离子氨的安全质量浓度为8.04、0.26mg/L,成虾总氨氮和非离子氨的安全质量浓度为12.09、0.50mg/L。  相似文献   

16.
不同月份出生的脊尾白虾之生长及生殖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各生长阶段的1430尾脊尾白虾的体长、体重的测量与分析,研究了杭州湾北部沿岸人工养殖环境下5、6、7月份出生的脊尾白虾的生长及生殖特性.结果表明:5月份出生的虾的繁殖高峰在86日龄左右,6月份出生的虾在78日龄左右,7月份及以后出生的虾当年不能繁殖.繁殖高峰时抱卵虾的比率在20%左右,抱卵量与体长、体重呈线性相关;体长与体重呈幂函数增长相关(W=aL<'b>),b接近于3;不同月份出生的虾的生长均呈明显的阶段性,但分期明显不同;7月份出生的虾,体长、体重的特定生长率较高;利用von Bertallanffy生长方程评判各月份出生的脊尾白虾的生长性能:7月份出生的虾的k值较小,生长性能较好.养殖效果:平均成活率33.3%,单位面积产量0.107 kg/m<'2>,从每尾抱卵虾获得的平均产量为0.57 kg,7月份出生的虾养到收获时基本达到商品规格,且成活率相对较高.综合比较各月份出生的脊尾白虾的生长和生殖特性,建议在江、浙地区开展脊尾白虾秋冬季养殖.  相似文献   

17.
闽南沿海牡蛎、花蛤、缢蛏体内重金属的检测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利用1998-1999年福建闽南沿海养殖贝类体的重金属检测资料,分析了3种主要养殖贝类体的重金属含量及分布。结果表明:厦门杏林宝珠屿、马銮湾海域养殖的褶牡蛎体内的重金属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养殖区。不同养殖区之间养殖贝类的Cu、Pb、Cd、Zn、Hg含量,以及这些元素在各种贝类中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文中还根据全国海岸带污染综合调查专业组制定的海洋生物污染评价标准,对养殖贝类的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闽南沿海的养殖贝类基本未受重金属污染或污染程度较轻。  相似文献   

18.
重金属在鲫幼鱼组织中的积累与分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了安全浓度的混合重金属铜(Cu)、锌(Zn)、铬(Cr)和镉(Cd)污染物在鲫幼鱼组织中短期的积累和分布。实验结果表明:Cu、Zn、Cd和Cr4种重金属之间的联合作用为毒性剧增的协同作用。Cd和Cr在鲫鱼的鳃和肝脏中有极明显的积累(P<0.01),在肌肉中的积累并不明显。除在暴露的12h和24h时观察到Zn在肝脏中有较明显的积累(P<0.05)外,Cu和Zn暴露期间在鱼体各组织中无明显的积累。观察到Cd、Cr和Zn3种重金属的暴露初期,在肝脏中都可见到一个积累高峰,而后又有所下降,推断这与混合重金属间的相互作用有关,也可能与肝脏中金属硫蛋白(MT)的解毒功能有关。Cd和Cr在鳃和肝脏中分别属中度和轻度富集重金属,而Zn在肝脏中属中度富集重金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