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0 毫秒
1.
<正> 一、 概况 黄河下游由于河床淤积、决口改道和侧渗的影响,形成了600多万亩沙荒低洼盐碱地,历来农业生产面貌落后,群众生活贫苦。刘庄灌区地处黄河背河洼地,全灌区24万亩耕地中有11.5万亩盐碱地,4万亩涝洼地,2万亩沙薄地。自1965年复灌以来,在发展引黄灌溉的同时,因地制宜的采取了放淤与改土、沉沙与淤改相结合的措施,到目前为止,淤改面积达14.5万亩,全灌区粮食产量由196斤/亩提高到800多斤/亩,农业生产逐步发展,效果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2.
泥浆泵淤固河道堤防施工技术设备简单、施工成本低,易于操作。对施工中的选料场、清基、淤固段尺寸的选定、淤固堤施工围堰的断面尺寸、土质和位置的选定、输泥管出口及溢流口位置的选定、淤固堤土体固结度、控制冲填泥浆的稠度几个方面进行了介绍,并对泥浆泵淤固堤施工特点及施工中易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3.
利用含泥沙量较大的黄河水或山洪水放淤以改良盐碱荒地,是我国北方某些地区的农民多年来累积的一项宝贵经验。这个方法的特点是:省工、省钱、收效快。宁夏银川灌区贺兰县的南湖,原来是盐碱地,经1955—1956年放淤后,1957年的水稻获得亩产497斤的丰收。河南花园口1957年在放淤地种植水稻亩产一千斤以上。与放淤前比较,一般增产5—10倍,高的甚至可达几十倍。因此,放淤是改良低洼盐碱地的有效办法之一(非盐碱地当然也可放淤)。在我国的地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水利学会农水专业委员会于1987年4月2日召开第三次会议。汇报了1986年学术活动情况,讨论了1987年学术活动计划。在1986年开展了对赵口引黄灌区的多学科考查工作,邀请了省农、林、牧、农经、水利等方面的专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对该工程的开发目标进行了论证。提出了原放淤改土的单一开发模式,为灌溉、稻改、放淤改土、林果、花、牧、水产等综合性开发模式的建议,提请有关领导研究采纳,  相似文献   

5.
我国北方渠灌区多以多泥沙河流为水源,管道淤堵问题是影响管道输水灌溉技术在渠灌区推广应用的制约因素之一。而解决浑水管道泥沙淤堵问题的关键在于确定其临界不淤流速及与之配套的工程技术措施。结合国家“863”研究课题部分成果,根据北方浑水渠灌区特点和运行实际,分析研究了浑水管道淤堵机理,提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道防淤堵技术措施,并结合工程进行了示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东台沿海挡潮闸淤积成因及减淤防淤措施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由于受涨落潮的历时、流速、流量、潮波变形、潮汐水道变化以及围垦切断滩面等因素的影响,沿海挡潮闸下游淤积问题始终困扰着水利工程的管理,为了减淤防淤,通过对闸下淤积的成因分析,采取水力冲淤、机械清淤,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方案。修筑导堤,合理确定闸下引河长度和种植固滩防淤植物可有效防止挡潮闸淤积。  相似文献   

7.
根据山东省的旱涝碱现状,采取如下综合治理措施:开挖治理骨干河道,建立较为完善的排水系统;积极慎重地开发利用黄河水沙资源;治理改造盐碱洼涝地;沿黄河和滨海地带放淤改土,种稻植棉;大力发展节水型灌溉。最后,对现存突出的问题,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8.
水流倒灌下支流尾闾泥沙淤积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水流倒灌下支流尾闾河段泥沙冲淤数学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长江支流沮漳河尾闾河段的河床冲淤变形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模拟复杂水沙条件下支流尾闾河段的冲淤变形,计算结果可以为引水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分析截流式合流制、完全分流制排水体制的适应性和优缺点,为论证广州某城市截污箱涵系统设置水力冲淤设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开展截污箱涵沿线淤积物厚度测量、样本取样、泥沙组分和淤积成因分析。建立截污箱涵水力冲淤物理模型,合理模拟水力冲洗设施边界条件和淤积物,测量截污箱涵不同泄流条件下的水动力参数,论证利用水力冲洗设施调蓄旱季、初小雨污水,实施“突然开闸、接力冲淤”辅助清淤措施的适用性和可行性。截污箱涵蓄水闸高度仅1.0 m,水力坡降0.10%,冲淤蓄水量有限,箱涵沿线清水动床物理模型试验成果表明:截污箱涵内部蓄水冲淤水沙动力条件不足,水力冲淤效果相对较差,建议取消该箱涵系统中尚未安装的水力冲洗设施,推荐采用“人工+机械”清淤方案。应根据截污箱涵工程特点,制定具有适应性、经济性的防淤、减淤和清淤对策,研究提出的为防淤和清淤策略可为类似截污箱涵工程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0.
麦秸秆机械化还田与水福机插秧集成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前,在其他途径利用秸秆的消耗量还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推广秸秆还田培肥改土,是秸秆利用的主要出路。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主要退化土壤类型和分布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退化土壤的不同改良技术;结合国内外土壤改良剂研究概况和土壤改良剂的原料来源及其分类,总结强调了土壤改良剂对土壤和农作物的主要功能影响.阐述了酸化地、盐碱地和重金属污染地土壤的土壤改良剂研究效果,提出不同类型退化土壤的土壤改良剂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进一步探讨土壤改良剂研发与应用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结合绿色和可持续发展导向,指出加强土壤改良剂的应用基础研究、新型环保低成本研发、应用评价、应用规范建立和认证管理以及退化土壤的综合治理是土壤改良剂研究与应用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微咸水灌溉动态安全评价理论及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灌溉水质、土壤安全、经济作物及荒漠植物安全等各项目标,结合灌溉制度、灌水方法、灌溉方式及土壤改良措施等动态因子,就微咸水资源化利用的安全性评价及其指标体系的建立进行了研究,确定了动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及评价等级并编制了用于微咸水灌溉动态安全性评价的SASI软件。利用该软件对准噶尔盆地南缘莫索湾灌区微咸水农业灌溉的安全性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该研究区域内,随着微咸水灌溉年份的增加,棉田土壤及作物虽然仍保持在未受污染的范围内,但污染指数逐渐增大,由此提出改善微咸水灌溉安全状况的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13.
江西省南昌县赣东大堤白蚁防治试验主要采用“诱杀法”和“挖巢法”。试验结果证明,经过3次巡查,该试验段基本无蚁害迹象,危害程度在轻度危害及以下,取得预期的试验效果。该防治试验可为从事堤坝白蚁防治研究的学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基于GIS的土壤盐分空间变异及盐分监测样点合理布设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GIS技术支持下,采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对山东省房寺镇0~20 cm土壤盐分空间变异及其监测合理采样数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土壤盐分属中等强度变异,受结构因素和随机因素的共同作用,土壤盐分具有中等强度的空间相关性;Kriging插值分析表明,土壤盐分的空间分布受微地形、气候和河流水入渗的影响,在地势较...  相似文献   

15.
干旱区土壤盐碱化是土地退化的主要问题,并威胁着绿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盐碱地改良分区是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盐碱地的前提。通过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各种空间数据分析功能,以焉耆平原灌区为典型区域,将土地盐碱化现状分为:非盐碱地、轻度盐碱地、中度盐碱地、重度盐碱地、盐土等5个区,并结合地下水、土壤、植被、岩性等调查资料,进行成因分析,建立了内陆河流域绿洲灌区盐碱地改良分区模型。立足土地盐碱化的现状,充分考虑地下水埋深和矿化度,把焉耆平原灌区按改良难易程度分为:易改良区、较难改良区、难改良区、不宜改良区,并针对不同的盐碱地改良分区特征、水盐平衡模型和现状灌排模式,提出了相应的综合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6.
根据克孜勒苏4年的地表水、地下水、排水水量和水质等水盐监测动态资料分析及计算可以看出,项目工程实施后,排水能力加强,随着项目区的排水渠的疏通和开挖,排水量增加,相应的排盐量也在增加,监测区发生了由总体积盐到总体脱盐的变化,项目工程发挥了盐碱地改良的效果。为该地区灌区农业水盐分布规律及时空变化状况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7.
土壤含水量测定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对土壤含水量的各种测量方法、原理及其优缺点进行了分析对比,指出利用土壤水分传感器法量测土壤含水量既反映了土壤水分的动态情况,又安全可靠,快速直读;特别是通过使用接口电路形成的智能化仪表,具有不破坏土壤结构且能定点定位自动监测土壤水分、控制灌溉水量等自动化功能,已成为目前土壤水分测定的主要研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翻耕法对土壤斥水性改良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消除土壤斥水性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对以色列具有强斥水性的2种土壤(黏性土、砂质土)、4种不同深度的翻耕处理(0~2.5,0~10,0~20,0~30 cm)和种植与否(种植、不种植)共进行16个处理,研究翻耕法对土壤斥水性的改良效果.对于种植的处理,每隔4个月重新进行翻耕处理一次,对于不种植的处理,在试验过程中不再进行翻耕处理,以1年时间为试验期,在每个阶段开始和结束时测定土壤斥水持续时间,最后对各试验在不同阶段土壤斥水持续时间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对斥水性土壤进行翻耕处理的物理方法可以暂时消除土壤的斥水性,但斥水性又会在灌溉一段时间后重新出现,经过多次翻耕可有效地消除土壤的斥水性,消除效果随翻耕次数、时长和翻耕深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翻耕法对黏性土壤的改良效果明显好于砂质土壤.研究结果可为物理方法进行土壤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人工模拟暴雨条件下紫色土坡耕地入渗过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室内物理化学试验等研究手段,运用人工模拟降雨法,分别探讨了不同暴雨强度,地面坡度及聚丙烯酰胺(PAM)加入量对紫色土坡耕地降雨入渗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稳定入渗率有增大的趋势;在0°~10°范围内随着坡度的增大紫色土坡面入渗量随之增加;PAM的加入可以较大程度促进土壤水分的入渗,提高稳定入渗率...  相似文献   

20.
Use of poor-quality groundwater has become inevitable for irrigation to compensate rapidly increasing water demands in many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Salinity and sodicity are the principal soil and water quality concerns in such areas. Many saline–sodic and sodic soils have saline or saline–sodic subsurface drainage waters. Amelioration of these soils needs a source of calcium (Ca2+) that can replace the excess exchangeable sodium (Na+). Most of these soils, however, contain calcite (CaCO3) of extremely low solubility. The native calcite does not supply adequate levels of Ca2+ for soil amelioration as do other chemical amendments. Phytoremediation may help ameliorate such soils through cultivation of certain crops tolerant to ambient soil salinity and sodicity. This amelioration strategy works through plant root action to help dissolve CaCO3 to supply adequate Ca2+ without the application of an amendment. During a 3-year field experiment conducted under irrigated conditions, we evaluated phytoremediation against soil application of gypsum and farm manure, and water treatment with sulphuric acid on a calcareous saline–sodic soil (pHs=8.0–8.4, ECe=24–32 dS m−1, SAR=57–78, CaCO3=45–50 g kg−1 for the top 0.15 m depth; Calcic Haplosalids). A saline–sodic water (EC=2.9–3.4 dS m−1, SAR=12.0–19.4, RSC=4.6–10.0 mmolc l−1, SARadj=15.6–18.4) was used to irrigate the rice (Oryza sativa L.) and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crops grown in rotation. Active desalinisation and desodication processes were observed in all the treatments. After the final wheat crop, the 1.2 m soil profile ECe was 7±0.5 dS m−1 and SAR was 15±2 with non-significant treatment differences, indicating comparable soil amelioration effect of phytoremediation with other treatments. Better crop yields were obtained from the manure-treated plots, owing to its annual addition to the soil that possibly improved soil fertility. Phytoremediation needed minimum capital input because no initial investment was made to purchase the amendm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