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 毫秒
1.
为了明确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防治桃褐腐病田间药效,确定最佳使用剂量、使用方法和安全性,为该产品的登记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对1500、2000、2500倍液的25%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和对照药剂3200倍液的24%腈苯唑悬浮剂进行田间试验。连续用药三次后,在今年梅雨期长、阴雨天气多的情况下,25%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仍对桃褐腐病有较好的效果,两次调查防效均在70%以上。建议在生产实践中25%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与24%腈苯唑3200倍液交替选用。  相似文献   

2.
《农技服务》2019,(9):32-33
为筛选出对桃褐腐病防治效果较好的药剂,进行了6种药剂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吡唑嘧菌酯的防效最好,达84.98%;其次为苯醚甲环唑和锰锌腈菌唑,防效分别为79.43%和71.56%;氟环咪鲜胺、腈菌唑及克菌丹的防效较差,分别为67.69%、62.26%、52.08%。  相似文献   

3.
为了明确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防治桃褐腐病的田间药效,确定最佳使用剂量、使用方法和安全性,开展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在2020年梅雨期长、阴雨天气多的情况下,连续用药3次后,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1 500倍液仍对桃褐腐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2次调查防效均在70%以上。在生产实践中,建议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1 500倍液与24%腈苯唑悬浮剂3 200倍液交替使用。本结果可为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的登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小檗碱与绿僵菌复配的相容性及对桃褐腐病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小檗碱与绿僵菌复配的可能性。[方法]考察小檗碱对绿僵菌孢子萌发、菌丝生长及产孢的影响,并测定小檗碱与绿僵菌复配对桃褐腐病菌(Monilinia fructicola)的抑制作用。[结果]试验浓度的小檗碱对绿僵菌的孢子萌发、产孢量和菌落形成未产生明显影响;当绿僵菌与褐腐病菌共培养时,绿僵菌处于优势菌群,褐腐病菌未能影响绿僵菌的生长;小檗碱与绿僵菌复配能完全抑制褐腐病菌的生长。[结论]小檗碱和绿僵菌可混合使用,二者相容性好。  相似文献   

5.
25%戊唑醇水乳剂防治桃褐腐病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在萧县进行了25%戊唑醇水乳剂防治桃褐腐病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在桃褐腐病发病初期用25%戊唑醇水乳剂2 000倍液、2 500倍液连续防治3次,每次间隔7d左右,对桃褐腐病的防治效果极显著高于其3 000倍液和4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且对桃树安全,可作为防治桃褐腐病的药剂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选用60%嘧菌·代森联可湿性粉剂、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40%苯甲醚菌酯可湿性粉剂、75%肟菌酯·戊唑醇水分散粒剂进行桃褐腐病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60%嘧菌·代森联可湿性粉剂、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40%苯甲醚菌酯可湿性粉剂和75%肟菌酯·戊唑醇水分散粒剂的防治效果基本相近,均能较好地防治桃褐腐病,5种药剂均对桃树及环境安全。  相似文献   

7.
北京地区桃褐腐病初侵染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地区近几年由于桃褐腐病发生严重,给生产造成了很大损失。为了摸清北京地区桃褐腐病的发生规律,从2003年开始,在北京平谷区的2个桃园进行了2年的定点调查与田间试验。研究内容包括:(1)春季定期检测先年冬季悬挂于桃树上的僵果中的分生孢子及菌丝存活情况。(2)春季检测僵果果柄及相连的枝条内是否有潜伏侵染的病原菌。(3)冬季对僵果进行不同深度的掩埋,然后在第2年春季定期观察僵果上子实体的产生情况。经过2年的研究发现:(1)在北京地区,先年果实发病形成的僵果中的分生孢子及菌丝可存活到第2年4月底到5月初,5月中旬以后检测不到活的孢子…  相似文献   

8.
桃褐腐病生防细菌的筛选及抑菌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桃园土样中分离获得88个细菌菌株,采用对峙培养法筛选出8个对桃褐腐病菌有拮抗作用的菌株。其中菌株CE对桃褐腐病菌的营养生长明显抑制,抑菌带宽度为9 mm,并致使菌丝细胞畸形,膨大呈泡囊状,后期细胞破裂,细胞质外渗。桃离体接种试验表明,直接接种病原菌的桃第2天的发病率就达到100%,而接种拮抗菌CE 12 h后再接种病原菌的桃第3天才发病,第4天的发病率仅为56.5%。表明拮抗细菌CE不仅对桃褐腐病菌的营养生长有很强的抑制作用,而且能抑制病原菌的侵染,有延缓发病的作用,将为桃褐腐病的生物防治提供很好的生防材料。  相似文献   

9.
笔者对防治桃细菌性穿孔病的2种主要农药链霉素可溶性粉剂和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的抑菌活性和田间防效进行了试验比较。结果表明,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和72%链霉素可溶性粉剂3000倍液对桃细菌性穿孔病菌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0.
通过平板对峙培养法测定拮抗细菌JY-d1抑菌谱,并在鲜桃果实上测定对褐腐病的防病效果.结合生理生化性状及gyrB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鉴定生防细菌JY-d1的种类,并利用MALDI-TOF MS初步分析JY-d1产生的抗菌物质种类.结果表明:生防细菌JY-d1抑菌谱广,对桃褐腐病菌的拮抗作用最强,抑菌带宽达到9.3 mm.以细菌悬浮液处理桃果实,对桃褐腐病防病效果可达70%左右.通过传统分类法和分子分类法将菌株JY-d1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 faciens).PCR扩增结果表明,JY-d1基因组中存在编码丰原素的fenB和伊枯草菌素的ituD基因.质谱图显示该抗菌物质包含C15-IturinA、C16-IturinA和C17-IturinA,且伊枯草菌素粗提物浓度达2.34 mg·mL-1时可完全抑制分生孢子萌发,说明该菌具有良好的生防潜力.  相似文献   

11.
以疣孢霉Mycogone perniciosa Magn.引起的草菇褐腐病为试验对象,采用化学和物理相结合方法对该病害进行综合防治措施研究。药剂筛选结果表明:药后5d和10d,50%施保功WP 1 500倍对草菇褐腐病的防效分别为90.70%和89.66%,均优于45%噻菌灵WP 1 200倍、50%福美双WP 1 000倍和50%多菌灵WP 800倍的处理。物理措施结果表明:在培养料堆制前对相应环境进行全面清扫及冲洗,并用50%施保功WP 1 500倍进行喷雾消毒,防效最高达87.97%;二次发酵时,利用蒸汽对菇房和培养料进行灭菌,当灭菌时间为24h、灭菌温度60℃时防效最高,达92.47%;采用物理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措施结果表明,该方法对草菇褐腐病防效达97.97%,可以有效控制草菇褐腐病。  相似文献   

12.
【目的】褐腐病是危害桃果实的最严重病害之一,在采收前后造成大量果实损失,开展桃褐腐病抗性的系统鉴定评价,筛选抗性资源,为褐腐病抗性育种的亲本选配提供遗传资源,是解决栽培品种褐腐病抗性不强的长久之策。【方法】2018—2021年,以国家果树种质南京桃资源圃的种质资源为试材,采收8.0—8.5成熟度的果实,无损接种616份,有损接种505份,观测无损接种的病果率每天增加百分比(%)和有损接种的病斑直径扩展速率(cm·d-1),以平均值和0.5标准差建立9级抗性评价体系,比较不同种质类型、果实类型、来源地的褐腐病抗性,并分析抗性指标与其他果实性状的相关性。【结果】无损接种病果率每天增加百分比为(11.22±5.96)%,变异系数为35.48,基于此指标建立的9级抗性评价体系中,抗性1级(<0.80%)的种质资源缺失,2级(0.80—3.78%)中含有10份抗性较强的种质资源,3级(3.78%—6.76%)134份,4级(6.76%—9.73%)157份,5级(9.73%—12.71%)122份,6级(12.71%—15.68%)73份,7级(15.68%—18.66%)60份,8级(18.66%—21.64%)21份,9级(>21.64%)39份。无损接种病斑直径扩展速率为(1.71±0.21)cm·d-1,变异系数为0.18,基于此指标的9级评价体系中,1级(<0.98 cm·d-1)含11份种质资源,2级(0.98—1.19 cm·d-1)28份,3级(1.19—1.40 cm·d-1)72份,4级(1.40—1.61 cm·d-1)109份,5级(1.61—1.83 cm·d-1)103份,6级(1.83—2.04 cm·d-1)82份,7级(2.04—2.25 cm·d-1)45份,8级(2.25—2.46 cm·d-1)29份,9级(>2.46 cm·d-1)26份。无损接种病果率每天增加百分比(y)与有损接种病斑扩展速率(x)的回归为关系为y=6.2073xR2=0.1839),线性程度较低。分组均值比较发现中国桃野生资源相对具有较强的褐腐病抗性,是抗性资源挖掘的重点。无损接种病果率每天增加百分比与有损接种病斑扩展速率2个指标均与果实带皮硬度(r=-0.234)和去皮硬度(r=-0.240)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单果重(r=0.427)和着色程度(r=0.319)呈极显著正相关,但相关系数较低。【结论】分别建立了基于无损接种病果率每天增加百分比(%)和有损接种病斑直径扩展速率(cm∙d-1)的褐腐病抗性9级评价体系;筛选出抗侵染能力较强的种质资源10份,抗扩展能力较强的种质资源11份。  相似文献   

13.
水稻颖壳褐变现象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主要介绍日本褐变穗病、内颖褐变病以及叶鞘褐变病的病症、发病特点、病原菌及防治方法等。  相似文献   

14.
为探索桃采后褐腐病的新型非化学农药防治手段,研究了不同用量葡萄籽油处理(体积分数分别为0.5%、0.1%、0.05%、0.01%)对桃采后褐腐病的抑制效果。将褐腐病菌(Monilinia fruc-ticola)(终浓度:5×104 cfu/mL)和不同体积分数的葡萄籽油于PDB培养基中25℃下共培养24~96h,然后调查病原菌孢子萌发及芽管伸长情况。结果表明,当葡萄籽油体积分数≥0.05%时,其对病原菌孢子萌发的抑制率为100%。以打孔法人为模拟接种褐腐病菌(浓度:5×104 cfu/mL)至桃子上,随后接种不同体积分数的葡萄籽油,25℃下贮藏6d后调查褐腐病斑大小。结果表明,当葡萄籽油体积分数≥0.05%时,其在桃子体内对褐腐病斑的抑制率在50%以上,而且0.1%和0.5%的葡萄籽油用量对褐腐斑的抑制效果相当;当体积分数为0.01%时,葡萄籽油对病菌孢子萌发及桃褐腐斑的抑制效果大大降低。因此,将0.1%定为葡萄籽油抑制桃褐腐病菌的最佳用量。自然条件下,在1℃冷藏21d后,经0.1%葡萄籽油处理过的桃子发病率为20.0%,化学药剂戊唑醇处理过的桃子发病率为18.7%,而空白对照组发病率为45.5%,表明0.1%葡萄籽油的防治效果(56.0%)接近化学药剂防治效果(58.9%)。同时,对葡萄籽油处理过的果实进行了果实品质参数测定,包括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维生素C含量、可滴定酸含量,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葡萄籽油处理过的果实品质没有发生显著变化。说明葡萄籽油在防治桃采后褐腐病方面具有代替化学农药的潜力。  相似文献   

15.
为筛选对由美澳型核果褐腐病菌(Monilinia fructicola)引起的桃褐腐病具有抑制作用的酵母菌株,采用平板对峙的试验方法,从新疆北部12个地区分离的102株酵母菌中筛选出7株对桃褐腐病菌具有显著抑制作用的酵母菌株,其中菌株EEQS-7D拮抗活性最强,该菌株对桃褐腐病菌的抑菌率达78.90%。人为打孔接种活体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可显著降低桃褐腐病发病程度,抑制率达51.83%。生防相关性状检测结果显示,该菌株能够产生蛋白酶,透明圈直径达到34.5 mm,说明EEQS-7D主要通过分泌蛋白酶达到抑制桃褐腐病的效果。通过对菌株EEQS-7D的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测试以及26S r DNA序列分析,鉴定该菌株为出芽短梗霉(Aureobasidium pullulans)。  相似文献   

16.
【目的】筛选白灵菇褐腐病防治的有效药剂。【方法】利用纸碟法评价对20种杀菌剂对5株白灵菇褐腐病病原菌的防治效果。【结果】唑酮·乙蒜素和二氯异氢尿酸钠对病菌的抑制能力较强,在稀释浓度为150倍下,唑酮·乙蒜素抑菌率区间为41%~50%,在稀释浓度为300倍下,二氯异氢尿酸钠抑菌率区间为40%~62%,2种药剂杀菌效果皆明显,且2种商品药剂又都属于高效、低毒和环境友好型杀菌剂。【结论】二氯异氢尿酸钠和唑酮·乙蒜素可作为白灵菇褐腐病的防治药剂。  相似文献   

17.
天麻褐腐病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天麻 (Gastrodiaelata)球茎变褐腐烂是近年发生的新病害 ,病球茎率达 42 .1 %。经病原分离鉴定 ,是由灰葡萄孢 (BotrytiscinereaPers .exFr.)所引起。通过室内毒力测定 ,多菌灵和快宁对该菌EC50 分别为 66× 1 0 - 4 mg·mL- 1 和 68× 1 0 - 4 mg·mL- 1 。讨论了病害流行的原因 ,并提出了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8.
小麦茎基腐病田间化学防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筛选出有效的小麦茎基腐病化学防治药剂和使用方法,在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和富平县进行田间化学防治试验,结果表明,12%苯醚·咯·噻虫嗪、3%苯醚甲环唑、50%甲基硫菌灵拌种处理及70%甲基硫菌灵、20%氰烯·己唑醇田间喷雾对小麦种子萌发和苗期生长无不良影响。在药效上,12%苯醚·咯·噻虫嗪、3%苯醚甲环唑和50%甲基硫菌灵3种药剂拌种均能有效防治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并降低田间白穗率,其中,12%苯醚·咯·噻虫嗪的防治效果最好,也能有效地降低田间白穗率。此外,在药剂拌种的基础上,结合越冬期和返青期田间喷施杀菌剂对茎基腐病的防治效果更好,可大大降低田间白穗率,其中喷施20%氰烯·己唑醇的防效好于70%甲基硫菌灵。由此可见,在小麦茎基腐病的化学防治上,宜采取药剂拌种结合早期田间喷雾的防治方式,这对小麦茎基腐病的生产防控中减少用药次数而降低农药污染,同时提高防治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不同营养元素对玉米茎腐病的调控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6种不同类型肥料,研究其对玉米生长以及玉米茎腐病发生的影响,探讨通过调节矿质营养防治玉米茎腐病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不同肥料对玉米茎腐病的防治效果有显著差异,钾肥可明显提高玉米抗茎腐病能力,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施肥量增加防治效果逐渐提高。氯化钾300 kg/hm2的防效最好,为52.20%;其次为磷酸二氢钾4.5 kg/hm2处理,防效为50.60%。施用硫酸锌和有机肥也有一定的效果,防效分别为39.36%和34.54%,而高氮复合肥和尿素的防效较差。不同肥料处理对玉米农艺性状和产量表现不同效应,产量效应大小依次为磷酸二氢钾(4.5 kg/hm2)氯化钾(300、225 kg/hm2)高氮复合肥(600 kg/hm2)有机肥(45 000 kg/hm2)硫酸锌(30 kg/hm2)尿素(750 kg/hm2)不施肥处理(CK)。与CK相比,各处理分别增产18.9%、16.1%、14.9%、11.3%、8.5%、8.4%和6.7%。增施钾肥和有机肥,补充锌肥,可有效改善玉米植株性状,增强抗逆性,减少茎腐病的发生,提高植株结实性,实现玉米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20.
9种化学药剂对玉米茎腐病菌的毒力测定及田间药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取含毒介质法测定了9种化学药剂单剂与复配剂对玉米茎腐病菌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阿米西达、金阿普隆对禾生腐霉(Pythium graminicola)的毒力较强,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中浓度EC50分别是0.57 mg/kg和0.58 mg/kg;满适金与敌委丹对禾生腐霉也有较强的毒力。对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毒力较强的药剂是适乐时、满时金、多菌灵、敌委丹,其对菌丝生长的EC50分别是0.03 mg/kg、0.30 mg/kg、0.56 mg/kg和0.89 mg/kg。用上述药剂处理玉米种子,对玉米茎腐病均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其中以敌委丹+金阿普隆(拌种)效果最好,防效为68.96%,其次为多菌灵+金阿普隆(包衣),其防效为58.6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