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竹红菌甲素高产菌株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平板培养、液态发酵、有机溶剂浸提、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法等一系列技术手段,对产于安徽南部的竹黄菌和广西的毛竹内生菌的不同菌株菌落形态、色泽进行了观察,并对其次生代谢产物的主要有效成分竹红菌甲素的含量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供试菌株各检测数据之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分离自广西毛竹内生菌菌株ZZZ-817是一株竹红菌甲素高产菌株,竹红菌甲素液体发酵产量达1 760.9 mg.L-1。  相似文献   

2.
竹黄竹红菌甲素含量测定方法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为了掌握竹红菌甲素的测定方法 ,测得了竹红菌甲素吸收曲线 ,研究了不同体质分数乙醇溶液浸提、不同浸提时间、竹黄子座不同颗粒度和不同乙醇用量对竹红菌甲素提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 ,竹黄子座中竹红菌甲素含量最佳测定方法是将颗粒度为 0 1g·颗 -1的竹黄子座风干品 1 0颗浸泡于 1 0 0mL无水乙醇中 ,8d后 ,稀释 1 0倍 ,于 465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图 1表 3参 1 4  相似文献   

3.
采用研磨法,以聚乙二醇6000为载体,将竹红菌甲素制备为固体分散体,增加其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提高其生物利用度。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和荧光分光光度计分别测定竹红菌甲素-聚乙二醇6000固体分散体的吸光度和荧光强度。通过正交试验设计的方差分析,得到该固体分散体的最优制备条件:药物和载体的比例(mg·mg-1)为1:1...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测定野生竹红菌中微量元素的含量。[方法]通过干灰化法制备了从云南山区采集的野生竹红菌样品,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了其中Mn、Cd、Cr、Zn、Cu等9种元素的含量。[结果]竹红菌对各金属元素的集累(富集)能力存在差异,对Fe、Se和Hg的集累(富集)能力相对要强,对Cd、Cr、Pb等几种主要的重金属的集累(富集)能力相对较弱,测定的微量元素含量顺序是Fe>Se>Hg>Mn>Zn>Pb>Cu>Cr>Cd。原子吸收的回收率为98.7%~116.4%,RSD值为0.07%~1.67%,都在实验要求的范围内。[结论]竹红菌中的硒元素含量较高,具有一定的开发价值。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竹红菌中微量元素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提高竹红菌素的产量。[方法]对从野生竹红菌中分离出产红色素的竹红菌菌株进行液体培养,研究适宜竹红菌生长的培养基、碳源、氮源和pH值。[结果]竹红菌在牛肉膏培养基上生长最快,色素分泌最多,颜色最浓。供试5种碳源处理中,竹红菌在乳糖培养基上生长最快,分泌色素最多,其次是麦芽糖、D-木糖、可溶性淀粉。不同氮源对竹红菌生长的影响有明显的差异。NH4NO3培养基上竹红菌生长速度最快,色素分泌多,NH4Cl培养基上长势最慢。不同pH值对竹红菌生长影响较明显,竹红菌在pH值3~9范围内都能生长,pH值为6时长势最好,色素分泌最多。[结论]竹红菌在牛肉膏培养基上生长速度最快,最易利用的碳源和氮源是乳糖、NH4NO3,pH值3~9时均可生长,以pH值为6最适合。  相似文献   

6.
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溶血素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 (L isteria Monocytogenes,L MO)溶血素基因重组质粒。文章采用 PCR方法扩增出 L MO 0 5 86株溶血素 (Hemolysin,hly)基因 ,将其克隆到 p MD18- T中 ,转化 E.coil TGI。经酶切及 PCR鉴定 ,而后进行测序。 hly基因体外扩增产物大小约为 16 4 6 bp。重组质粒经酶切及 PCR鉴定表明为正确重组子。核苷酸序列鉴定表明 ,其核苷酸序列与国外报道的 L MO F6 789株、L MO F2 36 5株同源性分别为 99.70 %和 99.39%。推导出的氨基酸序列与其相应菌株比较 ,同源性分别为 99.82 %和 98.90 %。在国内首次克隆到 L MO hly全基因 ,为研究hly的功能和探讨 hly蛋白作为特异性诊断靶抗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通过血平板法、排油性试验、抑菌试验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法从菜园土壤中分离筛选一株产表面活性素(surfactin)的野生型菌株.通过形态特征、生理生化试验及16S rRNA序列分析对其进行鉴定,并研究其发酵条件.结果表明,菌株K-19产表面活性素较高,经鉴定,K-19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  相似文献   

8.
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法,研究野生古巴栓孔菌(Trametes cubensis)菌丝的最佳培养条件.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古巴栓孔菌菌丝的最适碳源、氮源分别为葡萄糖、酵母浸粉,碳源、氮源的最适添加量分别为5 g/L,3 g/L,最适培养温度为35℃,培养基初始pH对古巴栓孔菌菌丝的生长影响不显著.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影响古...  相似文献   

9.
研究稻瘟病菌生物学特性及产孢条件,可以为水稻抗稻瘟病育种提供依据。为此,比较了从不同生态区分离得到的4个稻瘟菌株(T1、T4、8400J2、YL5)间生物学特性的差异,并对其产孢条件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稻瘟菌株在菌落形态、菌丝结构、孢子特性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影响稻瘟菌产孢的条件中,光照时间是最主要的因素,以12h光暗交替处理时其产孢量最高;培养基和培养温度对稻瘟菌的产孢量也存在显著影响;4个稻瘟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差异明显,其中8400J2产孢量最高。确定稻瘟菌的最佳产孢条件为:选用米糠培养基、在28℃左右培养、以12h光暗交替诱导48h,此条件下8400J2菌株的产孢量可达9.25×104个/mL。  相似文献   

10.
一株产细菌素乳酸菌的筛选及细菌素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从酸马奶酒中筛选出的1株产细菌素的乳酸菌的细菌素特性.[方法]从内蒙古地区酸马奶酒中分离到19株乳酸菌,采用牛津杯双层平板扩散法,排除有机酸、过氧化氢的干扰后,经蛋白酶敏感性试验,筛选出1株产细菌素的乳酸菌菌株XMD6.[结果]通过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试验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为坚强肠球菌(E.durans).其所产细菌素在80℃对热稳定,显示抑菌活性pH范围为2~7.抑菌谱试验表明,该菌能抑制食品中常见的革兰氏阳性、革兰氏阴性的致病菌及腐败菌,具有较广的抑菌谱.[结论]研究可为今后开发利用新型细菌素防腐剂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筛选出能够产生色素的真菌,采用组织分离法从核桃枝干上分离鉴定出1株产天然红色素的毛壳菌属真菌YLHT−2A,通过形态学和ITS分子方法对菌株进行鉴定,并对菌株YLHT−2A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菌株YLHT−2A鉴定为金色毛壳(Chaetomium aureum);该菌株最佳培养基为PDA培养基,最佳培养温度是30 ℃,最佳生长光照条件是24 h全黑暗,最佳生长pH为10。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ssaV基因对鸡白痢沙门菌致病性的影响,利用同源重组技术,以pKD3质粒为模板,设计同源臂,扩增外源线性DNA片段,将该片段电转化入含有pKD46的鸡白痢沙门菌C79-13,丢失pKD46后,获得重组菌C79-13ΔssaV::Cm,将pCP20导入该重组菌,通过筛选获得ssaV基因缺失株C79-13ΔssaV,同时构建其回补株C79-13ΔssaV(pBR322-ssaV),并对突变株C79-13ΔssaV的生长特性和生化特性、遗传稳定性及毒力等基本生物学特征进行分析.PCR扩增和测序结果显示,成功构建了缺失株C79-13Δssa V,野生株 C79-13、缺失株 C79-13Δssa V 和回补株 C79-13ΔssaV(pBR322-ssa V)呈现出一致的生长特性和生化特性,突变株C79-13ΔssaV的遗传稳定性良好,其在雏鸡体内的定殖能力降低,且口服攻毒后,缺失株C79-13ΔssaV对雏鸡半数致死量(LD50)至少是野生株(C79-13)的100倍.以上结果表明,sssaV基因与鸡白痢沙门菌的致病性相关,其缺失会明显降低鸡白痢沙门菌的毒力.  相似文献   

13.
为充分开发利用大孔多孔菌资源,通过对左家保护区的野生大孔多孔菌进行传统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鉴定相结合的方法,并对其菌丝体的生物学特性从pH值、单色光(昼夜交替)、氮源、无机盐、碳源、温度等影响因素进行了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种与大孔多孔菌相似度100%;菌丝体最适培养条件在蓝光(昼夜交替)、30℃下培养,最适无机盐为硫酸镁、最适氮源为牛肉膏、最适碳源为淀粉、pH为5.0。  相似文献   

14.
[目的]获得荔枝菌的部分生物学特性及其产多糖的最佳条件。[方法]比较4种培养基,筛选出最适合荔枝菌菌丝体生长的培养基,并用正交设计方法,以生长量等为指标,研究荔枝菌产多糖最佳条件。[结果]玉米麦麸加马铃薯综合培养基最适合荔枝菌菌丝体生长;荔枝菌菌丝体生长最适温度为25.0℃,最适pH值为6,最佳碳源为蔗糖,最佳氮源为酵母粉。正交试验表明,在玉米麦麸加马铃薯综合培养基中添加蔗糖1%、酵母粉0.3%,调节pH值至7,为菌丝体生长和产多糖的最佳条件。[结论]了解荔枝菌的生物学特性、最佳产多糖条件,有利于对其进行人工驯化栽培。  相似文献   

15.
布鲁菌是兼性胞内寄生菌,其入侵宿主细胞后的胞内存活能力决定着布鲁菌的毒力,布鲁菌毒力因子功能的研究对阐明其致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在前期研究中利用转座子随机突变技术发现转录调控子GntR4与布鲁菌毒力相关,故进一步通过定向缺失方法构建布鲁菌gntR4基因无痕缺失株,并通过耐受性试验、免疫印迹试验、胞内存活试验、小鼠致病性试验等对gntR4缺失株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进行评估。结果表明:gntR4缺失显著减弱布鲁菌抵抗阳性杀菌肽的能力,说明GntR4可能调控部分基因帮助布鲁菌抵抗宿主非特异性免疫杀伤。但GntR4与T4SS的表达无关,与布鲁菌在胞内的存活能力及对小鼠的致病力无关。综上,这一研究构建的基因无痕缺失方法为布鲁菌基因功能研究奠定基础,针对GntR4调控子的研究完善了GntR调控子家族的功能研究,为阐明布鲁菌抵抗宿主免疫杀伤与建立慢性感染机制间的关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新疆桦褐孔菌生物学特性及化学成分。【方法】由采自新疆阿勒泰的桦褐孔菌菌核组织分离获得纯培养菌株HS819,利用Biolog FF微孔板表征该菌株的碳源代谢特征;利用GC-MS分析菌核、菌丝体及发酵液的石油醚提取物化学成分。【结果】菌株HS819与桦褐孔菌菌株PAT29027(OP019327)的相似性为99.73%,结合菌核、菌落、菌丝形态及系统进化分析,确定该菌株为桦褐孔菌;该菌株的碳源代谢特征表明其对D-核糖、甘氨酰-L-谷氨酸、水杨苷、β-甲基-D-半乳糖苷、α-酮戊二酸、D-纤维二糖、L-谷氨酸等7种碳源的代谢能力最强;GC-MS在菌核、菌丝体及发酵液中分别检测出43种、39种和38种成分,烃类、酸类和酯类的相对含量明显高于醛类与醇类,其中酸类是菌核及菌丝体的主要成分,分别占总成分的66.07%和60.03%,在发酵液中,烃类为主要成分,占54.01%。【结论】桦褐孔菌可利用的碳源中纤维素与半纤维素占主要成分;该菌株在自然环境下和液态发酵过程中检测的化学成分种类和含量上差异明显,两者基因的差异性表达可能与生物胁迫、生长环境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昆虫病原真菌绿僵菌兼具植物内生性。已知黏附素MAD2是绿僵菌两种黏附蛋白之一,在实现绿僵菌与植物的黏附、定殖中起重要作用,但其作用机理知之甚少。本研究通过构建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mad2敲除突变株(Δmad2),探究MAD2蛋白对绿僵菌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从NCBI中获取mad2前后基因组DNA序列,设计扩增mad2前后同源臂特异性引物,以绿僵菌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得到前后同源臂基因S1、S2;设计特异性引物Hyg-F/R,以pKH-KO载体为模板,扩增得到带有启动子序列的潮霉素基因hyg;再通过overlap PCR构建mad2的同源敲除盒S1H、S2H;最后利用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获得稳定遗传的mad2敲除株。通过对比敲除株与野生株(WT)的生长特性、黏附作用、杀虫毒力以及诱导花生共生基因转录水平的变化,分析MAD2蛋白的生物学功能。【结果】原生质体转化获得了敲除mad2的同源重组转化子;敲除株与野生株对比分析表明,敲除株的孢子萌发率显著低于野生株,萌发中时间比野生株延长5.47 h;培养12 h和14 h时,敲除株的...  相似文献   

18.
线虫拮抗菌BC2000的分子鉴定及其GFP标记菌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16S rRNA基因克隆及测序的方法对抗线虫生防菌BC2000进行分子鉴定,根据序列比对结果确定该菌株为粪产碱菌(Alcaligenes faecalis),并在GenBank中获得序列号AY662683.对gfp标记菌BC2001主要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野生菌株BC2000相比,标记菌BC2001生长较慢;对温度的敏感性增强,但不影响菌株培养的最适宜生长温度和最适宜pH.而标记菌株BC2001在非选择性LB培养基中连续转接10次后外源基因gfp表达的荧光稳定性还保持在100%.  相似文献   

19.
2株拮抗菌的抑菌作用及产酶能力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从葡萄果穗附生微生物区系分离获得的拮抗细菌BHG和BTZ,对葡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进行抑菌试验.结果表明:BHG和BTZ与葡萄灰霉病菌对峙培养5d后,均产生明显的抑菌带,抑菌带宽度分别为7和10 mm,培养10 d后,仍然保持稳定的抑菌效果;抗真菌谱的结果表明,BHG、BTZ除对粉红单端孢...  相似文献   

20.
1株畜禽粪便堆肥脱氨除臭菌的筛选及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微生物除臭菌对畜禽粪便中氨气的处理效果,采用富集、平板划线分离法,从堆肥样品中共分离出25株菌株,通过氨气选择性培养基筛选出1株高效抑制氨气的菌株,命名为菌株YS1。根据形态学观察、内部转录间隔区(ITS)rDNA序列同源性比对、系统进化分析对菌株YS1进行多相鉴定,初步鉴定该菌株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结果表明,菌株YS1接种到硝化培养基后反应96 h,NH+4-N含量从100.0 mg/L下降至9.4 mg/L,NH+4-N的去除率达90.6%,体系总氮削减率达58.6%。在反硝化培养基中反应96 h,NO-3-N的浓度由初始的99.3 mg/L下降为17.6 mg/L,降解率达82.3%,体系总氮削减率达35.4%。溶血性试验表明,YS1菌株无溶血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