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4 毫秒
1.
为了明确结球甘蓝无蜡粉亮绿突变体材料LD10 的特征特性及遗传规律,测定了LD10 的主要农艺性状和营养物质
含量;对LD10 和普通材料21-3 的叶面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比较;以LD10 和21-3 为亲本构建6 世代群体,对LD10 无蜡
粉亮绿性状遗传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无蜡粉亮绿突变体材料LD10 叶面蜡粉呈小颗粒状结构,缺失严重,而普通材料
21-3 叶面蜡粉呈长棒状结构,含量丰富,二者具有明显差异;LD10 的无蜡粉亮绿性状由1 个隐性基因(cgl-4)控制,其与
SSR 标记LT-SSR16 紧密连锁,遗传距离为4.7 cM。用LD10 与另一单基因隐性遗传的无蜡粉亮绿突变体材料10Q-961 杂交
获得F1 群体,F1 群体单株全部表现为叶面有蜡粉,推断LD10 与10Q-961 的无蜡粉亮绿基因位于不同的遗传位点。  相似文献   

2.
几份甘蓝蜡粉缺失突变体特征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甘蓝蜡粉缺失突变体的特征特性和实际应用价值,对不同类型的5份甘蓝蜡粉缺失突变体进行了研究。叶表超微结构观察及蜡粉成分分析发现:突变体叶表面蜡粉严重缺失,其蜡粉量仅约为野生型的30%;野生型叶表蜡粉晶体结构主要为柱状和线状,而突变体主要为颗粒状和短棒状;野生型叶表蜡粉成分主要为烷烃、脂肪酸、醇、醛和酮,而突变体主要缺失成分为烷烃和酮,推测突变体蜡粉合成途径中的烷烃合成途径受阻,从而表现为蜡粉缺失。突变体的叶绿素浸出率和叶片失水率均显著高于其野生型,说明其叶片角质层透性增加。植株生长曲线的测定结果显示:突变体1和突变体3与其野生型相比生长相对滞后,生长势稍弱,而突变体2的生长与其野生型无显著差异。农艺性状及杂种优势的调查结果表明:蜡粉缺失甘蓝叶色亮绿,商品性好,特别是突变体2,不仅球形美观且其蜡粉缺失性状为显性遗传;用纯合显性的突变体2的自交系与普通材料配制的杂交组合具有球色亮绿、杂种优势明显的优点,实际应用价值较大。  相似文献   

3.
以亮叶无蜡质紫色芥蓝突变型紫.中花芥蓝和多蜡质紫色芥蓝野生型为试材,对芥蓝叶片发育过程中最外层的表面蜡质进行系统地观察,并对无蜡质突变型紫.中花芥蓝、多蜡质野生型芥蓝和普通绿色芥蓝(CK)的干物质量、VC、可溶性糖、粗纤维、蛋白质、花青苷等主要营养成分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在叶片发育过程中,多蜡质野生型芥蓝的叶面蜡质明显多于无蜡质突变型紫.中花芥蓝;野生型芥蓝和紫.中花芥蓝叶片背面的蜡质均明显多于叶片腹面;野生型芥蓝叶片背面的蜡质退化速度明显慢于叶片腹面。无蜡质突变型紫.中花芥蓝的VC含量高于野生型芥蓝,而粗纤维(DW)含量低于野生型芥蓝,说明紫.中花芥蓝有利于改良现有芥蓝的营养品质,有望育成高VC含量、高花青苷含量、以生食为主的芥蓝品种。芥蓝叶片的无蜡质性状对多蜡质表现为隐性遗传,紫色对绿色表现为显性遗传。  相似文献   

4.
从薄皮甜瓜白莎蜜1 号中筛选出一个生长发育正常的自发型叶色黄化突变体93 88-1,以突
变亲本白莎蜜1 号为对照,对其光合色素含量、叶绿素生物合成前体物质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以及叶绿
体超微结构进行研究。结果显示:9388-1 光合色素含量显著低于白莎蜜1 号,而叶绿素a 与叶绿素b 的
比值显著高于白莎蜜1 号;叶绿素合成受阻于胆色素原(PBG)与尿卟啉原Ⅲ(Urogen Ⅲ)之间;荧光参
数F0、Pn、ФPS Ⅱ和ETR 显著低于白莎蜜1 号,而qN 和NPQ 显著高于白莎蜜1 号,Fm、FV/Fm 和qP 与
白莎蜜1 号无显著差异;突变体9388-1 的叶绿体内部基粒片层垛叠数有所减少,基粒排列不整齐,呈线
条状,基粒片层间距离大,排列疏松,内含物混浊,淀粉粒少,而白莎蜜1 号基粒片层结构紧密排列,结
构完整,淀粉粒多。表明叶绿素的生物合成受阻,导致叶绿体内部结构发育缺陷,从而影响光合色素的稳
定性,改变叶绿体各种色素的含量与比例,最终引起叶色黄化。同时,突变体能及时地耗散过剩的光能,
对光合机构起一定的保护作用,维持植株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5.
以大白菜蜡质突变体YW71为对象,研究其亮绿无蜡粉性状的遗传规律和调控基因。通过遗传分析,表明YW71中的亮绿无蜡粉性状由隐性单基因控制。通过等位基因互补实验证明YW71的亮绿性状是BrWAX2等位突变引起的。序列分析表明,在YW71中BrWAX2基因在第3个外显子末端发生了39 bp的缺失,进而引起转录水平的可变剪切和翻译水平的提前终止。表达模式分析表明,BrWAX2基因在YW71茎和叶中表达量显著下降。此外,研究针对39 bp的变异开发并验证了共显性标记BrWAX2-In Del1。研究结果丰富了白菜类蔬菜蜡质突变遗传资源,将为亮绿无蜡粉品种的分子育种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
威盛1 号是以自交系S0703 为母本,自交系S0704 为父本配制而成的中国南瓜(Cucurbita
moschata Duch.)黄瓜专用砧木一代杂种。该砧木与黄瓜的嫁接亲和性和共生亲和力都很强,嫁接苗成活
率高,高抗黄瓜猝倒病,抗霜霉病和枯萎病。特别是嫁接后可使黄瓜瓜皮表面光亮无蜡粉、瓜条顺直,明
显地提高外观品质;同时瓜条中可溶性糖含量有所增加,黄瓜产量比自根苗提高11.49%,比用黑籽南瓜
嫁接提高8.32%。适宜我国北方露地和保护地黄瓜嫁接栽培。  相似文献   

7.
检疫性害虫扶桑绵粉蚧的识别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记
录于美国南部的新墨西哥州, 采于火蚁属
(Solenopsis)的蚁巢中,曾一度被认为是土栖粉蚧。直
到1990 年,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发现它为害棉花,随
后相继在中美洲、加勒比海地区、墨西哥和南美洲多
个国家和地区发现。2005 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棉花
遭到一种粉蚧的严重为害,后被证实为扶桑绵粉蚧。
目前除欧洲外,其余各洲均有分布。扶桑绵粉蚧的寄
主范围较广,2009 年巴基斯坦报道了53 科154 种寄
主,包括农作物、园林植物、杂草和灌木等,主要为害
棉花、南瓜、扶桑、甘薯、番茄和茄子等100 余种蔬菜
和观赏植物(图1)。扶桑绵粉蚧主要为害植株的幼
嫩部位(嫩梢、叶腋、花蕾),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
并引发煤污病。  相似文献   

8.
《中国瓜菜》2017,(3):11-14
为了探讨黄瓜卷叶突变体的叶片结构与白粉病的抗性相关性,从植物抗性组织结构角度,分别对突变体和野生型材料的叶片、栅栏组织、海绵组织、上下表皮的厚度、表皮毛密度及叶片蜡质含量进行了显微形态观察与检测。结果表明,突变体的叶片形态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叶片上、下表皮细胞增厚、栅栏组织变窄、海绵组织加厚且排列紧密;突变体表皮毛形态、数量无显著差异;突变体叶片蜡质含量显著高于野生型。叶片蜡质含量显著增高可能是突变体对白粉病抗性增强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Cd 对豆瓣菜生长的影响,以英国大叶豆瓣菜为试验材料,在营养液栽培条件下,研
究了不同浓度Cd 处理下,豆瓣菜农艺性状、产量、根系活力、净光合速率(Pn)、抗氧化酶活性、丙二
醛(MDA)含量、植物络合素(PCs)含量,以及豆瓣菜不同部位Cd 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较低浓度
的Cd 处理就会影响豆瓣菜的生长,表现为MDA 含量升高,高浓度Cd 处理还会导致根系活力和Pn 的降低。
SOD、POD、CAT 和PCs 在缓解Cd 毒害中具有协同作用,但低浓度Cd 胁迫下以PCs 的螯合作用为主,
随Cd 浓度的增加变为以SOD、POD、CAT 的抗氧化作用为主。豆瓣菜易积累Cd,当营养液中Cd 达到0.20
mg·L-1 时,豆瓣菜Cd 含量即已超标。认为豆瓣菜是一种Cd 敏感型蔬菜,生产中应特别注意Cd 的污染。  相似文献   

10.
华欣-8
选育单位: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北京京研益农科技发展中心、北京京域威尔农业科
技有限公司
特征特性:早熟西瓜一代杂种。植株生长势较强,第1 雌花节位平均为第9.6 节,果实发育期
35.0 d(天)。单瓜质量5.31 kg,果实圆形,果形指数1.00,果皮绿色,覆齿条纹,有蜡粉,皮厚1.1
cm,果实硬。果肉红色,中心折光糖含量10.7%,边糖含量8.1%。  相似文献   

11.
以10 份大白菜杂交种及其亲本为研究对象,基于NCBI 基因组数据库中EST 序列信息,应
用SSR 标记及高分辨 率溶解曲线技术筛选出用于大白菜杂交种纯度鉴 定的SNP 位点及复合 SSR 位 点,并
根据 高通量分子检测技术 种子纯度鉴定的需要 ,对单粒种子育苗条件、单株植株提取 状态、快速DNA
提取方法、复合PCR 体系的建立等关键 技术进行了摸索及优化。结果显示:经过48 h 破壳状态的单粒
种子,采用改良CTAB 法可于3 h 内得到较高质量的DNA;同时经7 d 达到苗期状态的单株叶片,采用
chexe-100 法亦可于40 min 内完成DNA 提取;筛选得到的SNP 位点可对6 份大白菜杂交种进行纯度鉴定,
复合SSR 位点可对10 份大白菜杂交种进行纯度鉴定。  相似文献   

12.
珍绿80 是以自交不亲和系J271 和J401 配制而成的中晚熟直筒型大白菜一代杂种,生育期
85 d(天)左右,株型直立,株高60 cm,开展度68 cm,外叶深绿色,叶面有茸毛,微皱,白绿帮;叶
球顶部舒心,叶球长筒形,心叶浅黄色,球高54 cm,球径14.5 cm, 球形指数3.7,单球质量3.5~4.0 kg。
商品性好,品质优,丰产性强。高抗霜霉病和病毒病。平均每667 m2 产量7 000 kg 左右,适宜北方地区
作为中晚熟秋大白菜种植。  相似文献   

13.
利用SRK 基因激酶区的3 对特异性引物,对23 份甘蓝一代杂种进行PCR 扩增,经过克隆测
序、Blast 分析初步鉴定甘蓝一代杂种的S 单元型。结果表明:供试23 份材料中共出现了11 个S 单元型,
分别是S7、S16、S28、S35、S45、S57、S68 和未知的Sn 等8 个Ⅰ类S 单元型及S2、S5、S15 等3 个Ⅱ
类S 单元型。其中,Ⅱ类S 单元型的S5 出现频率最高,达到19.6%;其次为Ⅰ类S 单元型的S28,达到
17.4%。相比甘蓝类作物中存在的50 多个S 单元型而言,本试验材料涉及的S 单元型并不多,预示在遗传
育种中利用更多的S 单元型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以橘红色花菜薹突变体11A-47 与黄色花菜薹联记特选34 号甜菜心杂交获得的F1,F2
BC1、BC1′ 群体为试材。将6 个世代的种子经4 ℃低温春化处理15 d 后调查子叶颜色,研究菜薹橘红色花
的遗传规律;同时,采用与大白菜橘红心球色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对控制菜薹橘红色花的基因进行分
析,鉴定菜薹橘红色花与大白菜橘红心球色基因or 之间的关系。结果 表明,橘红色花菜薹11A-47 与黄色
花菜薹杂交F2 群体中,橘红色子叶与绿色子叶的分离比例符合1∶3,χ2=1.938 9 < χ2
0.05=3.841;BC1′ 群体
中,橘红色子叶与绿色子叶的分离比例符合1∶1,χ2=1.369 7 < χ20.05=3.841。说明菜薹的橘红色花为质量
性状,由1 对隐性等位基因控制。分子标记结果表明,控制菜薹橘红色花的基因与控制大白菜橘红心球色
的基因可能不同。  相似文献   

15.
晋白菜8 号为中晚熟大白菜品种,生育期88 d(天)左右。亲本之一HY219 是来源于河北
唐山地区的农家品种,经多代自交选育而成的自交不亲和系;另一亲本H226 是来源于天津农家品种天津
核桃纹的自交后代。该品种生长势强,外叶及叶柄浅绿色,叶球为直筒拧心型。株高65 cm,开展度 64
cm,单株质量5 kg 左右。外叶少,净菜率高达80% 以上。田间调查表明对霜霉病和软腐病的抗性高于对
照太原二青。耐贮性强,商品品质好,叶片叶脉少,粗纤维含量少。每667m2 净菜产量8 500 kg 左右,可
在全国适合直筒型大白菜种植区域栽培。  相似文献   

16.
苗用型大白菜新品种速生快绿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速生快绿是以优良的DH 系丰520 和自交不亲和系P42 为亲本配制而成的苗用型大白菜一代
杂种。生长势极强,产量高,株型直立、紧凑,外型美观,叶色鲜绿亮泽,叶面平、无茸毛,叶片质地柔糯、
长倒卵形,叶柄宽平、绿色,叶缘稀钝齿,高抗软腐病和病毒病,抗霜霉病。株高30 cm,叶片数达到10
片时即可采收。一般从播种到采收25 d(天)左右,产量3 365 kg·(667 m 2-1 左右,适合全国各地种植。  相似文献   

17.
京研快菜2 号是由大白菜自交不亲和系03QX4A23 和07338 配制而成的以幼苗或半成株为主
要食用部分的耐热、深绿色苗用白菜一代杂种。株型较直立,外叶深绿色,叶面皱,叶背面有光泽,无毛,
叶肉厚,质地柔软,帮白色、较宽,品质佳。耐热、耐湿、抗病,适应性广。生长速度快,播种后28~30 d(天)
开始收获幼苗上市,每667 m2 产量4 000~4 500 kg,适宜全国大部分地区栽培。  相似文献   

18.
京研快菜4 号系由两个大白菜自交不亲和系10163 和10187 配制而成的以幼苗或半成株为主
要食用部分的耐抽薹黄绿色苗用白菜一代杂种。外叶黄绿色,叶面皱,无毛,质地柔软,帮白,帮宽,帮厚,
品质佳。耐湿、抗病、较耐抽薹,适合北方冬春季保护地及南方越冬栽培。生长速度快,播种后28~30
d(天)开始收获幼苗上市,北京地区9 月15 日播种后35 d(天)株高约32.3 cm,单株质量约294 g,每
667 m 2 产量4 500~5 000 kg。已在北京、云南、湖南、广东、广西、福建、海南等地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