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杂交粳稻同质恢复系选育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借鉴杂交玉米二环系选育的理论与方法进行杂交粳稻同质恢复系选育方法研究,以4个不育系泗稻8号A、57A、67A、69A和3个恢复系LH422、C418、R89为材料,比较了单交(不育系/恢复系)、双交(不育系1/恢复系1∥不育系2/恢复系2)、三交(不育系/恢复系1∥恢复系2)、对照(CK,恢复系1/恢复系2)4种组配方式选育恢复系的效率,分析了基础群体与育成的同质恢复系的配合力的关系,结果表明,单交方式选育同质恢复系的效率较高,容易育成优良恢复系;选用高产的单交组合作为同质恢复系选育的基础群体,容易育成配合力优良的同质恢复系;基础群体中恢复系的一般配合力对育成的同质恢复系的产量及其测交F1产量的贡献较大。  相似文献   

2.
三系杂交水稻恢复系选育的实践与体会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回顾了三系杂交稻恢复系选育10余a来的实践,总结了选育恢复系的经验与体会.在采用杂交选育恢复系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1)在进行恢复系的某些性状改造时,应注意双亲其它重要性状的互补,避免双亲具有共同的缺陷;(2)一般选择恢复力强、配合力好的强恢复系作为亲本之一,在选育抗性恢复系时,则双亲中至少应有一个是抗性强的亲本;(3)注意引入粳稻亲缘或远缘基因,以丰富遗传基础;(4)在采用恢×保或保×恢选育恢复系时,宜在低世代进行测恢;(5)在杂交后代中选择单株时应注意植株的综合性状,如株型、植株抗倒性、籽粒饱满度、灌浆速度和后期落色等.  相似文献   

3.
高粱杂交育种思路探讨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在高粱杂交育种过程中,如何选育不育系、恢复系及组配优良组合是高粱杂种优势利用的关键,结合育种实践探讨了不育系、恢复系的育种思路。  相似文献   

4.
杂交早稻恢复系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选育适合我省双季稻栽培的杂交早稻新组合,填补杂交稻在早稻生产上的空白,从1978年开始,我们开展了以选育早稻恢复系为突破口,配制杂交早稻新组合选育的研究。目前,已选育出IR29选-11、399、125等三个恢复系,并与威20A、珍油97A配组成威优40、汕优125、汕优399,大面积用于生产,在福建、江西和湘南推广,种植面积达6万亩以上。1986年又选育出483、493两个早稻恢复系与威20A配组,经多点鉴定,作早稻栽培表现熟期适中、优势强、抗稻瘟、米质好,在早稻恢复系选育上又前进了一步。早稻恢复系培育成功,为早稻恢复系选育提供了新的方法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通过航天育种途径对特大穗恢复系材料DR108进行株叶形态改良,选育出新的恢复系,对新选育恢复系HR227及其配制组合的株叶形态进行比较分析,显示了航天育种在水稻种质创建上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6.
《杂交水稻》2016,(3):7-11
选育抗稻瘟病恢复系是选育抗稻瘟病三系杂交水稻的主要途径之一。恩施州农科院利用自然生态优势建立稳定高效的稻瘟病自然诱发鉴定圃,在病圃中鉴定筛选稳定抗源,创造抗病中间材料,通过杂交、回交以及表型选择,改良优良恢复系的抗瘟性,育成了"恩恢"系列抗稻瘟病恢复系,进而育成了一批抗病杂交稻新组合通过各级农作物品种审定并在稻瘟病区大面积推广。介绍了恩施州农科院的主要抗稻瘟病恢复系及其所配抗病杂交稻组合,分析了抗稻瘟病恢复系选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7.
哈克尼西棉胞质系的引入与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引入哈克尼西棉胞质不育系DES-HAMS277,DES-HAMS16,恢复系DES-HAF277,DES-HAF16,通过杂交选育和系统选育改良了恢复系,提高了其育性恢复能力,实现三系配套。  相似文献   

8.
利用配子鉴定法研究从恢复系间杂交后代中选育更优恢复系的可行性,可恢复系间杂交F1与不育系配制三交种的单株产量测定结果表明,三交种AF1-3即组合NA6/NR1/NR3的单株产量变幅大,优良单株频率高,单株美元产量高,提供雄配子杂交组合(NR1/NR3)的优良配子频率较高,后代中较易筛选出与不育系配合力得到改良的优良恢复系,经过连续3全节代的配合测定及选育,已从恢复系统杂交组合NR1/NR3的后代中选育出优良恢复系。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高粱杂交种产量及恢复系的几个主要性状的试验,获得6组独立数据,并进行了相关及偏相关分析,得知杂交种的产量与恢复系的产量、株高、穗长、千粒重、穗粒数等性状的相关均未达显著水平。从而充分说明了要培育高产杂交种,在恢复系的选育上,注重恢复系自身性状的选择是十分必要的。杂交种优良性状的表达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恢复系自身性状遗传基因的累加。  相似文献   

10.
强化恢复系是获得强优杂交稻新组合必不可少的条件,在不育系相同而恢复系不同的情况下,所配组合杂种优势的强弱、综合性状的好坏、产量水平的高低,都直接受到恢复系的制约。我国在税三系恢复系的选育方面,主要是采取测交筛选和杂交选育的方法,育成的恢复系中,以明恢63最为突出,用其配组育成的汕优63,近10余年来一直是我国舢型杂交稻的主栽组合,是我国应用面积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杂交水稻组合。80年代以来,结合不育系的改良,以明恢63作恢复系与多个不育系配组,先后育成协代63、献改优63、D优63、红优63、特优63、马协优63、丝…  相似文献   

11.
利用水稻早世代稳定特性选育杂交水稻恢复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早世代稳定水稻品系与骨干恢复系杂交,在F2群体中获得早世代稳定株系3个,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明确了2个株系具有可恢性。经过测配F1花粉育性检测,其中1个株系恢复力强,2个测配组合产量优势明显。采用此方法获得杂交水稻恢复系仅需1~2年时间,比传统方法的5~8年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12.
安徽省三系杂交籼稻育种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安徽省20a来三系杂交籼稻的育种成就和存在问题,指出今后的育种目标应主攻早熟、优质、超高产,并选育适于机械化制种和耐旱的组合;技术路线上早杂以选育早熟恢复系,中晚杂以选育优质不育系,亚种间组合以选育广亲和不育系为主。  相似文献   

13.
利用轮回选择法创造粳稻三系恢复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8份光温敏核不育粳稻材料及28份北方寒冷稻作区优良粳稻品种(系)作为原始亲本开展轮回选择育种,育成了吉粳85、吉524、E180和E385等4个具有三系恢复基因的粳型恢复系。这些恢复系性状稳定,恢复度好,测交F1代产量优势明显,表明轮回选择为粳稻恢复系选育提供了一条新的技术途径,并使三系杂交稻在北方寒冷稻作区的大面积推广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4.
野生稻高产QTL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进展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1995年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美国康奈尔大学合作,在马来西亚普通野生稻中鉴定出两个主效高产QTLyld1.1和yld2.1.随后将野生稻高产QTL导入优良晚稻恢复系测64-7及中稻恢复系9311和明恢63中,采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与田间选择相结合,育成了Q611等携带野生稻高产QTL yld1.1和yld2.1的新恢复系.经测交鉴定,Q611所配组合表现出强大的产量优势,说明野生稻高产QTL具有显著的增产效应和重要的育种价值,同时也表明采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方法对数量性状进行遗传改良同样具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刘超 《北方水稻》2007,(2):14-16,52
回顾了杂交中粳育种历程,总结分析了不同时期育成品种表现及生产应用存在的问题;结合近年育成新品种的大面积生产实践,讨论了在解决杂交粳稻普遍存在的优势不强、米质不佳、结实率低、繁制种产量不高等难题的最新进展,介绍了主配不育系的选用类型、提高恢复系产量、注重早期选择开花习性好的双亲等几点做法和品质、结实性、株型等改良的基本策略,三系杂交中粳已开始步入较快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水稻生产大国,也是消费大国。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的水稻事业取得了显著发展,特别是杂交水稻的发明为我国的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强保障。在当前粮食生产减少农药、化肥施用的"双减"目标新形式下,培育高产、优质、抗逆和广适应性的水稻新品种势在必行。笔者就高抗稻瘟病恢复系明恢63及几个抗飞虱恢复系的育种实践向大家做介绍。  相似文献   

17.
回顾了湖南省“八五”期间三系法杂交水稻育种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及存在的问题。就三系法杂交水稻育种所面临的困境作了技术分析,并展望了“九五”以及提出了“九五”攻关的重点与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光身杂交稻选育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利用美国光身稻种质资源,培育出野败型三系光身杂交稻配套亲本光香A、B和光身R及光身光温敏核不育系光S,并用其配组率先育成一批三系光身杂交稻组合,如光香优德87、光香优602、光香优613等;还选配出一批非光身的优质高产三系杂交稻新组合如光香优7号、光香优13和光香优6号以及两系杂交稻组合光两优113和光两优193等.光身杂交稻及其配套亲本的选育成功,将进一步促进水稻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可望实现我国杂交稻育种在米质、产量、抗性和适应性方面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9.
辽宁杂交粳稻育种有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针对目前北方杂交粳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育种实践,提出了杂交粳稻育种的研究方向和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20.
A novel bacterial blight (BB) resistance gene, Xa23, identified from Oryza rufipogon was introgressed into three popular restorer lines (Minghui63, YR293 and Y1671) for wild abortive 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 by marker-assisted backcross breeding approach in combination with artificial inoculation and stringent phenotypic selections. The three derived BB resistant restorer lines (Minghui63-Xa23, YR293-Xa23 and Y1671-Xa23) and their hybrid combinations with Zhenshan97A (Shanyou63-Xa23), NongfengA (Fengyou293-Xa23) and Zhong9A (Zhongyou1671-Xa23) demonstrated similar BB resistance spectrum as the donor parent, CBB23 (B). The newly developed BB resistant restorers and their derived hybrids were identical to their respective original versions for agronomic traits especially under disease free condition. However, under severe disease condition, the three BB resistant restorer lines exhibited significantly higher grain weight and spikelet fertility as compared to the respective original restorer lines thus further resulting in BB resistant hybrids with significantly higher grain yields than their respective popular original hybrid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Xa23 gene could completely express its dominant broad spectrum resistance in different backgrounds of both restorer and male sterile lines across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suggesting its immense breeding value in BB resistance improvement for hybrid rice. Moreover, a reasonable utilization and deployment of Xa23 gene for efficient control of BB disease in hybrid rice production was recommend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