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探讨我国茎瘤芥的起源、进化,克隆、测序了30份茎瘤芥及其近缘种的Chs基因序列,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系统发育网络及网状支系结构。结果表明:系统发育树将茎瘤芥及其近缘种Chs基因序列分成3个亚支,9个支系。系统发育网络分析结果表明,茎瘤芥与其他芥菜变种之间不仅存在树状的进化关系,还大量存在非树状的进化史。网状支系分析结果表明,伊犁野生油菜可能是茎瘤芥A基因组的供体,黑芥可能是茎瘤芥B基因组的供体。茎瘤芥为芸薹属芥菜种的一个变种,与薹芥的亲缘关系较近,可能是由薹芥进化而来。单拷贝的Chs基因可作为一个理想的候选基因用于茎瘤芥及其近缘植物多倍体系统发育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以中熟茎瘤芥品种永安传奇为试验材料,设置光照时长和处理时间两个因素处理,研究短日照对北方温室茎瘤芥生长、瘤茎形成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短日照处理可以显著降低茎瘤芥的植株开展度,使茎瘤发生提前,其中6h/10 d处理对茎瘤芥的单株瘤茎质量和茎形指数无显著影响,而且瘤茎粗纤维含量降低,硫代葡萄糖苷含量增加;茎瘤芥瘤茎横径与累积日照时数呈正相关,与日均日照时数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以茎瘤芥主栽品种"涪杂2号"和"永安小叶"为试材,分析了茎瘤芥营养生长后期瘤茎鲜重和总芥子油苷含量变化。结果表明:瘤茎鲜重与总芥子油苷含量变化与气温有关,茎瘤芥品种间的总芥子油苷含量受采收日期影响显著,各器官间也存在显著差异。试验表明,在重庆沿江茎瘤芥产区,以2月中旬气温回升时采收最为适宜,瘤茎能够达到较高的总芥子油苷含量并实现丰产。  相似文献   

4.
不同生态类型的茎瘤芥(榨菜)品种与栽培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茎瘤芥(Brassica juncea var.tumida Tsen et Lee)是茎用芥菜的一种,其膨大的瘤状茎主要用于加工榨菜。发展榨菜生产不仅能够增加农民收入,而且通过加工可大大提高茎瘤芥的附加值。根据产区的生态条件特别是温度条件,茎瘤芥主要有两个栽培类型,一  相似文献   

5.
酢浆草水浸液对茎瘤芥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化感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茎瘤芥种植地区常见的农田杂草酢浆草为供体植物,以3个茎瘤芥品种("永安小叶"、"涪杂2号"和"涪杂5号")作为受体植物,采用室内生物测定方法,测定比较了酢浆草不同浓度水浸液处理3个茎瘤芥品种种子的发芽率、根长、茎长和鲜质量,以明确酢浆草对茎瘤芥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酢浆草浸提液对3个茎瘤芥品种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均有明显的化感效应,高浓度的浸提液显著抑制茎瘤芥的生长与发育,且随着水浸液浓度的升高其抑制作用增强;不同茎瘤芥品种对酢浆草化感作用的敏感程度不同,由强到弱依次为"涪杂5号"、"涪杂2号"、"永安小叶";该试验为酢浆草入侵地区茎瘤芥栽培品种的选择和抗杂草新品种的筛选培育提供了科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不同茎瘤芥品种在直播栽培条件下的差异,以重庆市生产上常用茎瘤芥品种为材料,对直播栽培条件下不同茎瘤芥品种的产量、矿质元素、品质等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茎瘤芥品种小区产量、皮筋含量、菜形指数、瘤茎可溶性糖含量和瘤茎木质素含量等8个指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全P、全K、全S、可溶性蛋白、半纤维素和纤维素含量等...  相似文献   

7.
茎瘤芥(榨菜)数量性状的相关遗传力与选择指数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3份茎瘤芥代表性品种资源为试材,利用相关遗传力研究了茎瘤芥数量性状的相关遗传关系,并计算分析瘤茎产量和与产量关系较密切的田间易选性状所组合的各种选择指数。结果表明:各性状与瘤茎产量的相关遗传力均低于瘤茎产量的遗传力,进一步分析表明茎瘤芥育种进行综合间接选择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但在营养生长期作间接选择的效率与对瘤茎产量作直接选择的效率相当,育种时加强营养生长期的选择并辅助考虑瘤茎横径或茎/叶,既可做到不破坏中选种株又能基本实现茎瘤芥丰产、优质和生态适应性较强的同步改良。  相似文献   

8.
榨菜的原料作物为芥菜种茎瘤芥(Brassica juncea var. tumida Tsen et Lee)变种,俗称青菜头。2010 年,重庆涪陵茎瘤芥种植4.4 万hm2 (66.5 万亩),总产量145.5 万t,鲜销37 万t,加工成品榨菜38.5 万t,出口2.5 万t,是国内外最大榨菜种植生产加工基地。近年来茎瘤芥生产常受到根肿病的为害。该病几乎侵染所有的十字花科植物,其中以茎瘤芥(榨菜)、叶芥、抱子芥(儿菜)、大白菜、小白菜、萝卜感病最重,甘蓝、花椰菜发病略轻。笔者选用6 种药剂和肥料对涪陵茎瘤芥根肿病的控防效果进行试验,以期为茎瘤芥根肿病有效控防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9.
茎瘤芥育种与栽培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茎瘤芥的起源、种质资源、遗传育种、良种繁育以及栽培技术、品质安全等方面,综述了近20 a我国茎瘤芥研究的主要成果,以期为我国茎瘤芥育种科研、种子生产和鲜菜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研究返青成活期、瘤茎膨大始期和盛期茎瘤芥叶片受损对其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范围内,叶面损伤对茎瘤芥瘤茎形状、茎瘤芥产量、植株大小等有影响且规律性明显;叶片受损程度越大,受损时间越迟,影响越大。完全展开的叶片受损后对茎瘤芥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要低于未完全展开的叶片,完全展开叶全部受损后,未完全展开叶再受损影响更大,而且随着叶片受损程度的加重和时间的推迟影响增大。  相似文献   

11.
对2份来源不同的榨菜雄性不育材料(涪杂1号×冬榨1号、T84-66A×桐农3号)和3份雄性可育材料(冬榨1号、桐农3号、冬榨1号×桐农3号)的雄性不育性进行了鉴定.试验结果表明,与3份雄性可育材料相比,2份雄性不育材料的花蕾、花朵均较小,花序上花朵分布密度较低,而且雄性不育材料开花前存在柱头外露现象,花朵能够开放,但不...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茎瘤芥(Brassica juncea var. tumida Tsen et Lee)芥子油苷组分和含量在品种和器官间的差异,以4个品种为材料,在现蕾期分根、瘤状茎、功能叶和花蕾取样,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了芥子油苷组分及其含量。在不同品种和器官中均检测到9种芥子油苷,其中脂肪族芥子油苷4种(2–丙烯基芥子油苷、3–丁烯基芥子油苷、1–甲基丙基芥子油苷和1–甲基丁基芥子油苷),吲哚族芥子油苷4种(4–羟基吲哚–3–甲基芥子油苷、吲哚–3–甲基芥子油苷、4–甲氧吲哚–3–甲基芥子油苷和1–甲氧吲哚–3–甲基芥子油苷),芳香族芥子油苷1种(2–苯基乙基芥子油苷)。4个品种根、瘤状茎、功能叶、花蕾中总芥子油苷含量依次为13.632 ~ 20.155、25.916 ~ 36.487、63.715 ~ 96.259和89.764 ~ 129.763 μmol · g-1 DW;根中芥子油苷以2–苯基乙基芥子油苷和2–丙烯基芥子油苷含量为主,分别占根中芥子油苷总量的34.99% ~ 61.87%和13.54% ~ 47.53%;瘤状茎、功能叶和花蕾中均以2–丙烯基芥子油苷为主,分别占瘤状茎、功能叶和花蕾总芥子油苷含量的81.38% ~ 93.04%、85.45% ~ 95.99%和88.60% ~ 95.18%。茎瘤芥根、瘤状茎、功能叶和花蕾中多数芥子油苷组分的含量在品种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缓释复合肥料对茎瘤芥产量、品质和养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缓释复合肥用量对茎瘤芥生物学性状、产量、品质和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专用肥相比,施用缓释复合肥能改善茎瘤芥生物学性状,提高茎瘤产量。缓释复合肥处理的茎瘤可溶性糖含量降低,氨基酸含量增加,VC含量变化不大。施用缓释复合肥显著降低了茎瘤的硝酸盐含量,改善其卫生品质。施用缓释复合肥增加了茎瘤芥茎叶的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在缓释复合肥的不同施用量中,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以缓释复合肥减量5%处理,即81.7 kg·(667 m2)-1为缓释复合肥经济施用量。  相似文献   

14.
为了明确当前重庆地区抱子芥和茎瘤芥病毒病的病原种类和株系,在重庆13个区县的18个乡镇采集疑似病毒感染的样品进行病毒RT-PCR检测和株系分析。结果表明:在57份抱子芥样品中,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芜菁花叶病毒(Turnip mosaic virus,TuMV)、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马铃薯X病毒(Potato virus X,PVX)和芸薹黄化病毒(Brassica yellows virus,BrYV)的检出率分别为31.58%、85.86%、49.12%、59.65%和77.19%,其中87.72%的样品受两种及以上病毒的复合侵染,45.61%的样品受3种病毒的复合侵染;在41份茎瘤芥样品中,CMV、TuMV、PVX和BrYV的检出率分别为36.59%、73.17%、75.61%和70.73%,其中80.49%的样品受两种及以上病毒的复合侵染,51.22%的样品受3种病毒的复合侵染。对各检出病毒分离物CP基因进行扩增、序列测定和系统发育分析,明确抱子芥和茎瘤芥中TuMV分离物归属于TuMV的World-B组;CMV分离物归属于CMV亚组Ⅰ;PVX分离物归属于PVX的X3株系;BrYV和TMV与已报道的病毒株系CP基因核苷酸序列具有很高的相似性,存在一定的地域相关性,BrYV为重庆地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5.
白菜品种叶片色泽参数相关和聚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维信  娄艳 《中国蔬菜》2011,1(4):35-38
用色差计和叶绿素仪对白菜亚种3个变种(普通白菜、乌塌菜和薹菜)19个品种的叶片颜色和叶绿素含量进行测定,并对色泽参数进行了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品种间叶绿素含量及色泽参数差异显著;色泽比(h)和饱和度(C)与叶绿素含量呈一定相关性。聚类分析将供试品种分为叶色较浅和叶色较深两类;绿秀、PAK、矮脚黄、塌地乌3号、精品塌地乌与日本品种夏帝、华冠、冬赏味颜色相近。用色差计检测白菜叶片颜色方法可行,并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时间短、无损伤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为筛选优质茎瘤芥资源,以7份茎瘤芥核心种质为试材,对其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维生素C、游离氨基酸、总酚、总黄酮、硝酸盐、亚硝酸盐和粗纤维等9种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和分析,并利用隶属函数法对其营养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7份茎瘤芥核心种质之间亚硝酸盐含量无显著差异,而其余8个品质性状含量在不同茎瘤芥种质中均有一定差异。其中以硝酸盐、可溶性糖和总酚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大,分别为24.13%、22.57%和22.54%,以粗纤维和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小,仅为4.35%和8.84%。通过隶属函数法分析可知,综合营养品质最佳的种质是SJYS和PFB12-18-23-10,平均隶属函数值均大于0.7,可作为亲本材料用于杂交育种以选育优质高产茎瘤芥新品种。  相似文献   

17.
在植物学分类上,乌塌菜〔Brassica campestris L. ssp. chinensis(L.)Makino var. rosularis
Tsen et Lee〕属于十字花科芸薹属白菜亚种的一个变种,别名塌菜、塌棵菜、塌地菘、太古菜、黑菜等,
其营养价值较高,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维生素。本文综述了我国乌塌菜种质资源收集鉴定及主要种类、新
品种选育、育种技术、栽培技术、生理相关研究以及分子技术等方面取得的进展和研究成果,分析了目前
我国乌塌菜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对未来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普通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L.ssp.chinensis(L.)Makino var.communis Tsen et Lee〕属十字花科芸薹属,是我国长江流域及南方各省普遍栽培的重要绿叶蔬菜之一,生产中迫切需要培育抗病、抗虫、抗逆和具有优良农艺性状的新品种。遗传转化技术为普通白菜抗虫、抗病、耐热等难题提供了新的解决途径。本文对普通白菜的再生体系、遗传转化方法及外源基因表达等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农杆菌介导法由于成本低、简便易行、转化效率较高,成为白菜类作物遗传转化中最常用的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