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4 毫秒
1.
实验应用RT-PCR方法对来自不同单位、6个品系、不同等级的84只小鼠进行了MHV检测。结果显示:MHV阳性小鼠35只,阳性率为41.67%;其中普通级小鼠29只,阳性18只,阳性率为62.07%;SPF级小鼠55只,MHV阳性小鼠17只,阳性率为30.91%。  相似文献   

2.
实验应用RT-PCR方法对来自不同单位、6个品系、不同等级的84只小鼠进行了MHV检测.结果显示:MHV阳性小鼠35只,阳性率为41.67%;其中普通级小鼠29只,阳性18只,阳性率为62.07%;SPF级小鼠55只,MHV阳性小鼠17只,阳性率为30.91%.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小鼠自然感染鼠诺如病毒(murine norovirus,MNV)的情况,采集80只实验小鼠的粪便样本,应用RT-PCR方法扩增粪便样本的MNV ORF2特异性基因(187 bp,MNVnt 5473-5659)片段.对PCR检测为阳性的粪便样本经10倍体积的PBS稀释后灌胃到4只ICR小鼠体内,1周后,将3只ICR小鼠与灌胃的小鼠同居饲养,观察小鼠是否出现异常症状,定期采集粪便做RT-PCR检测,研究小鼠实验感染MNV的情况.1个月后,处死小鼠,采集粪便、盲肠、十二指肠、脾、肝、大脑、肾、肺、心脏、胸腺、子宫、卵巢和唾液腺等器官做RT-PCR检测,研究MNV的主要感染部位.结果表明,自然感染的阳性率为13.75%(11/80);实验感染的小鼠外表健康、活泼、没有腹泻现象,阳性率为100%;主要的感染部位为小鼠的消化系统.本研究是首次在上海地区实验小鼠粪便中检测到MNV.  相似文献   

4.
作者对70只开放系统内饲养的不同年龄、性别昆明种小鼠作了肠道鞭毛虫区系分布、自然感染状况的观察,共检出8种肠道鞭毛虫.其感染率和肠道分布如下:鼠唇鞭毛虫感染率为80.00%,多见于盲肠、小肠后端;鼠贾第虫感染率为51.43%,多见于小肠前端;鼠六鞭毛虫为68.57%,多见于小肠前端;鼠八鞭毛虫为78.57%,多见于盲肠;人五毛滴虫为88.57%,多见于盲肠、结肠;田鼠四毛滴虫为82.86%,多见于盲肠;微小三毛滴虫为47.14%,多见于盲肠、结肠;鼠三毛滴虫为91.43%,多见于盲肠、结肠及小肠后端。被检70只小鼠均有肠道鞭毛虫感染,其中感染7种肠道鞭毛虫的有9只,占被检总数的12.86%,8种全部感染的有61只,占被检总数的87.14%.  相似文献   

5.
将人类MCP(膜辅因子蛋白)和CD59(终末阶段同源限制因子)两种基因采用混合注射的方法,导入521枚昆明小鼠的受精卵原核中,得到原代转CD59基因小鼠14只,CD59的整合率为18.4%;转MCP基因小鼠12只,MCP的整合率为15.7%;转CD59 MCP双基因小鼠7只,双基因整合率为9.2%;转基因效率5%。通过5只存活的G0代转双基因小鼠和非转基因小鼠的繁殖,得到F1代转MCP小鼠14只,转CD59小鼠16只,转双基因小鼠10只;F1代双基因占33.3%。  相似文献   

6.
应用琼脂扩散法对淮北地区绵羊、奶牛进行蓝舌病血清学调查,结果在受检723只绵羊中,阳性189只,阳性率为26.13%,受检奶牛235头,阳性67头,阳性率为28.51%。  相似文献   

7.
将pEGFP-C1质粒与脂质体混合后注入小鼠睾丸内,30d后观察睾丸形态和组织变化;检测精子和配种后仔鼠转基因阳性率,探讨小鼠睾丸网、曲精细管和睾丸间质3种注射方法对转基因小鼠生产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3种不同注射方法对小鼠睾丸造成损伤由大到小依次为睾丸网注射、曲精细管注射和睾丸间质注射。荧光检测小鼠精子,睾丸网和曲精细管注射法阳性率分别为(35.13±1.72)%和(15.13±1.45)%,睾丸间质注射法没有观察到阳性精子。PCR检测仔鼠,三者的转基因效率分别为33.3%、12.5%和0。  相似文献   

8.
采用全血平板凝集试验,对漯河市某种鸡场2317只3月龄后备种鸡进行鸡白痢抗体检测,结果:阳性率为10.3%,其中A品系种公鸡阳性率为3.4%、种母鸡阳性率为1.2%,B品系种公鸡阳性率为18.4%、种母鸡阳性率为11.4%。试验说明该鸡场后备种鸡中沙门氏菌病感染严重;不同品系、不同性别后备种鸡感染程度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9.
实验小鼠感染小鼠肝炎病毒后的抗体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MHV-A59标准毒株通过3种途径(腹腔、滴鼻、灌胃)对6个品系的实验小鼠(BALB/c、C57、nu/nu、NIH-Ⅲ、IL-4T、IL-10T)进行了病毒感染。通过检测小鼠感染后1个月内不同时段的抗体变化,发现小鼠在感染MHV后,血清转阳一般发生在感染后5-7 d,3周左右特异性IgG水平达到高峰;而特异性IgM水平出现上升时间比IgG早,3 d左右开始升高,7 d到达高峰,3周后开始下降。不同品系小鼠由于遗传背景不同,对MHV的易感性和耐受性存在明显差异。不同感染途径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腹腔感染MHV的小鼠抗体转阳时间和IgG、IgM高峰水平出现的时间都较滴鼻和灌胃途径早,而滴鼻感染MHV后小鼠抗体转阳时间出现较晚,但其维持时间较长,认为MHV感染后产生免疫力的持久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免疫途径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应用PCR方法调查实验大小鼠螺杆菌感染情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对上海地区实验大鼠、小鼠的螺杆菌携带情况进行调查,并用5种啮齿动物螺杆菌特异性16SrRNA基因引物对螺杆菌属阳性样品进一步鉴定,为我国实验动物微生物等级及监测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实验大鼠阳性率为70.3%(71/101),其中清洁级、SPF级分别为69.6%(48/69)和71.9%(23/32);实验小鼠阳性率为35.8%(126/352),其中清洁级、SPF级阳性率分别为51.5%(52/101)和29.5%(74/251)。5种啮齿动物螺杆菌特异性16SrRNA基因引物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在携带螺杆菌的107只小鼠及68只大鼠中,主要携带的是H.rodentium、H.hepaticus和H.bilis 3种。上海地区实验大、小鼠皆存在不同程度的螺杆菌感染,PCR法可用于实验大小鼠螺杆菌感染状况的初步调查和流行病学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