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油茶根腐病诊断特征:根腐病主要为害油茶一年生苗木和幼林,是一种毁灭性病害。先侵染苗木根颈部,患部组织初期褐色,后长出白色绵毛状物(菌索),受害苗木根部腐烂叶片凋落后死亡。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病菌苗根周围形成大量白色的丝状膜层,所以也称白绢病或霉根病。后期,丝状膜层会从白色变成黄褐色,即病原菌的菌核。苗木被害后,水分和养分输送受阻,以致生长不良,叶片逐渐变黄凋萎,最后全株直立枯死。病苗容易拔起,其根部皮层腐烂,表面有白色绢状菌丝层及小菌核产生。  相似文献   

2.
夏秋季治疗苹果白绢病新法河北省黄骅市农牧局刘贤召通过几年的实践,摸索出了一套在夏秋季用石灰粉治疗苹果白绢病的有效办法。具体做法是:在7—9月份苹果白绢病发病盛期,要注意观察根颈部地面是否出现白色菌丝。如出现白色菌丝,则说明该树已发病,应立即将病根上的...  相似文献   

3.
《林业科技》2021,46(4)
以苗木成活率、苗高、地径、苗木鲜重/干重、地上部分鲜重/干重、地下部分鲜重/干重为评价指标,在广西国有钦廉林场林科所科研苗圃内开展7 cm×10 cm和5 cm×7 cm 2种规格育苗容器袋试验,结果表明:2种规格育苗容器袋培育油用香樟对苗木成活率影响不大,对苗高、地径、苗木鲜重、地上部分鲜重/干重、地下部分鲜重差异极显著,对苗木干重、根系长差异显著,对苗木地下部分干重、根系数差异不显著。综合各指标可知:2种育苗容器对油用香樟苗木质量指数差异极显著,使用7 cm×10 cm培育油用香樟的苗木质量指数大于使用5 cm×7 cm培育油用香樟的苗木质量指数。为此,建议实际生产上采用A容器袋培育油用香樟苗木。  相似文献   

4.
通过近两年对平顶山地区香樟栽植情况调查,发现香樟不同冠型在不同栽植时间成活率差异显著。截杆干苗木以春季栽植为主,采取适当保护措施,秋冬季也可栽植;半冠、全冠苗木秋冬季和早春不宜栽植,后春新梢长到3~10cm时栽植成活率最高。  相似文献   

5.
芒果白绢病是云南芒果分布区新发生的一种菌核性苗枯病,在芒果产区的景东、景谷、墨江、元江等地均有发生。此病对芒果苗木造成危害,严重影响了芒果这种热带、亚热带水果的发展。 1.症状苗木感染后,茎基和根部表皮变褐腐烂,叶片出现萎蔫症状,最后全株枯死。病株根部表皮产生一种白色菌索,并蔓延至附  相似文献   

6.
香樟在西安地区的引种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樟树形优美,近年在我国南方园林绿化上应用较多,但作为绿化树种在西安地区推广应用尚需要进行引种试验。本试验引种不同规格的香樟苗木,通过移植成活率和越冬试验,大规格苗木、良好小环境香樟可安全越冬,大量引种栽植香樟并应用到西安城市绿化有较大风险。  相似文献   

7.
对香樟的种子采集与处理、苗木培育、造林、抚育管理、主要病虫害防治等苗木培育及造林关键技术进行了总结,提出了相应的技术措施,以期为香樟苗木培育及造林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8.
<正>感染猝倒病的苗木,常表现出幼苗倒伏,根茎或种芽腐烂等症状。在生产中一般根据这些症状判断其发生并进行防治,但具有这些症状的苗木均已不能正常生长。现介绍一种早期确定落叶松苗木猝倒病的方法,供参考。 正常生长的苗木,在木质化以前地下部分是白色的,如果苗木染上了猝倒病,染病前期根茎下0-1.5cm处出现暗灰色圆圈,据此可早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城市开发和行道树绿化美化对香樟苗需求量成倍增加,对树苗的规格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利用香樟种子播种育苗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用多年生香樟苗裸根移栽,经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试验方法试验地选择疏松肥沃、通透性良好的土壤,且光照充足,排水良好。试验苗木为野生香樟苗。试验调查。设不同移栽时间对苗木成活率的对比、不同移栽方法对苗木成活率的对比、种子苗与多年生裸根移栽香樟苗经济价值对比  相似文献   

10.
<正> 一、转色规律脱袋排场后的菌筒,由于全面接触空气、光照和露地湿度及适宜温度,菌筒内营养成分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便从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菌筒表面逐渐长出一层浓白色绒毛状的菌丝,接着倒伏形成一层薄薄的菌膜;同时开始分泌色素、吐出黄水珠。菌筒开头由白色,略转为粉红色,逐步变成棕褐色,最后形成一层颇似树皮状的菌被,这就是所说的转色,“人造树皮”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1发病特点 杨对溃疡病病原为群生小穴壳菌.病菌以菌丝在寄主体内越冬,翌年春气温升到10℃以上,菌丝开始活动,杨树表皮出现明显的病斑.分生孢子及子囊孢子也可在病组织内越冬.孢子借风雨传播,主要通过伤口侵入,也可由皮孔或表皮直接侵入.病害主要发生在树干和主枝上,不仅危害苗木和幼树,也能危害大树.轻则影响生长,重则引起枯梢,甚至整株死亡.病斑发生在树干基部0.2~2.5m高度范围内.感病植株多在皮孔边缘形成近圆形水泡状溃疡斑,初期极小,不明显,其后变大呈典型水泡状,直径约0.5~1.5cm.泡内充满灰褐色液体,水泡破裂,液体流出后遇空气变为黑褐色,并残留在病斑处.最后病斑干缩下陷,中央有一纵裂小缝.后期病斑上长出许多针头状黑色小点,受害严重植株,树干上病斑密集,并相互连片,病部皮层变褐腐烂.秦皇岛地区每年4月下旬开始发病,5月下旬至6月达到发病高峰,7~8月由于气温偏高,病势减缓并逐渐停止发展.  相似文献   

12.
溪畔杜鹃是杜鹃花科杜鹃属植物,系常绿小乔木或灌木,高1~3米。叶呈卵状披针形或长圆状卵形,花冠呈漏斗形,淡白色具红色斑点,单株花期长达30天,单束花朵可多达18朵。溪畔杜鹃树形优美,花期长,是集观花、观叶、观形于一体的园林绿化新树种,具有较高的园艺价值。  相似文献   

13.
白三叶草坪白绢病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白三叶草坪在河南许多地区大量种植,美化了环境。但草坪白绢病发病严重,且来势凶猛,7-15天内就可造成草坪大面积枯黄、死亡。现将白绢病的防治方法介绍如下:一、症状白三叶草发病初期,茎叶瘦弱,叶色发黄。拨开茎叶会看到植株基部和地上有少数白色棉絮状菌丝体。中期叶色枯黄,茎部失水萎蔫,茎基部和地上有大量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后期茎叶变褐、枯死,地上产生白色至褐色菌核。发病草坪开始出现圆形、环形的黄色枯草斑,直径一般为0.2m,有时可达1m,以后枯草斑边缘病株表现为红褐色  相似文献   

14.
为确定促进苗木生长的生长调节剂,通过采用不同规格容器杯、不同基质和不同生长调节剂(PP333、NAA、GA3)处理,开展了油料香樟苗木培育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和不同容器杯育苗,对香樟苗木高生长的影响差异极显著,以赤霉素240 mg·L~(-1)水溶液处理、无纺布容器杯5 cm×9 cm、60%黄心土+30%泥炭土+10%堆沤后的谷壳组成的基质,为香樟苗木培育最佳组合处理,可以达到壮苗的标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鉴定引起万州区香樟叶斑病的病原菌,明确病原菌菌丝生长特性,筛选出有效抑制叶斑病病原菌的杀菌剂,为该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和纯化病原菌,用柯赫氏法则进行致病性测定,通过形态特征及ITS、tub2、GAPDH、ApMat多基因联合分析鉴定其病原菌种类;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研究其菌丝生长特性,并进行杀菌剂的筛选。[结果 ]分离菌株在PDA培养基上培养3 d呈现灰褐色,边缘灰白色,后期有橘红色孢子堆出现,分生孢子呈长椭圆形、两端钝圆、透明无色、为独立的单胞,测量其孢子大小为(9.8~18.6)μm×(4.2~6.0)μm;用两种方法对优势菌株ZT-1进行致病性检验,均能引起香樟叶片发病;代表菌株ZT-1和ZT-5与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聚在一支,支持率达100%;菌落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8℃,最适pH值为6.0,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利于菌丝生长,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葡萄糖、甘氨酸,最适的光照条件是全黑暗;在化学和生物杀菌剂中,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蛇床子素水乳剂的室内毒力较强,对C. gloeospor...  相似文献   

16.
油茶是深根性树种,利用种子育苗,苗木的主根长,侧根和须根少,且多分布在根颈以下的2/3处,接近地面部分很少着生须根,起苗造林时,稍不注意,便使苗木成为独根苗,严重影响造林成活率。为改变油茶主轴根系为丛生状须根系,我所  相似文献   

17.
为培育优质健壮的花椒苗木 ,必须加强田间管理 ,及时中耕除草 ,施肥灌溉、防治病虫害。1 田间移苗苗木长到 5~ 10cm时 ,要进行间苗、定苗 ,苗距保持 10~ 15cm ,每公顷定苗 30万株左右。间苗时 ,除去生长过弱、过密、有病虫的幼苗和影响周围多数苗木生长的“霸王苗”促进苗木生长 ,提高苗木质量。间苗一般分 2~ 3次完成 ,每次间隔 15~ 2 0d。间出的幼苗 ,可连土移到缺苗的地方进行补苗。在幼苗长出 3~ 5片真叶时的阴雨天或傍晚 ,将过密处的苗木带土掘起 ,随即移栽到缺苗处 ,栽时注意压实 ,栽后立即浇水 ,可有效提高移栽成活率。2…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速生桉的大规模发展,危害桉苗的病害种类也在不断增加。桉苗白绢病是当前在桂南发生普遍、危害苗木最严重、损失最大的一种病害。桉苗白绢病常与立枯病一起发生,但白绢病对将要出圃或已上山造林的苗木危害更大。受白绢病菌感染的桉苗,最初在幼茎的一侧出现一点退绿色的小斑,如针尖大小,随着病情的不断扩大,病斑把苗茎包围一圈,并向上向下不断蔓延,同时由黄褐转为黑褐色,向表皮下的韧皮部、木质部侵入,如温湿度适宜,病灶可长达10厘米以上,一般的为2~5厘米;病斑的位置可从地径起直到高30厘米的半木质化的主径…  相似文献   

19.
采用截干修剪的方式对20株大规格(胸径15cm)香樟残次绿化苗木进行为期3年的改造试验,通过分析试验数据可知,改造苗木平均胸径增长量小于未改造苗木,但二者差距随着生长时间逐渐缩小;改造苗木平均树高增长量大于未改造苗木,且第二年较第一年差异达显著水平;改造苗木平均冠幅增长量大于未改造苗木,且二者差距随生长时间持续增大,改造苗木平均冠幅增长量在整个生长时期表现为显著性差异水平。通过效益分析可知,改造苗木与未改造苗木每亩效益差距达2.75倍,香樟残次绿化苗木改造的效益巨大,可根据全县实际情况逐步推广。  相似文献   

20.
随着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了改善城市人居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生态景观建设品位,满足房地产业经济效益的需求,人们越来越重视全冠移植。本文结合多年在园林工程实践中的认识和体会,以香樟夏季全冠移植为例,探讨全冠移植的内涵和移植难点,从移植前期苗木选择、起苗、移植、运输、苗木栽植、土壤及水分控制、移栽苗木后期管理等方面,系统探讨香樟在夏季高温全冠移植的关键技术问题,为园林绿化施工提供参考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