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湖南农学院果蔬教研組对南瓜、冬瓜和西瓜,做了丰产栽培試驗,都曾得到比当地当时一般标准較高的产量。如1958年1.15亩南瓜总产量为11,807.5斤,其中最高产量折合亩产11,700斤;1958年1.05亩冬瓜总产量为21,086.5斤;1960年4.35亩地西瓜总产量为22,183斤,亩产平均5,099.5斤。大型西瓜品种每亩五千斤不算是丰产,但我們所栽培的是中型品种太和瓜,太和瓜每亩五千余斤比一般产量說来是丰产的。  相似文献   

2.
常德专区今年普遍引种早粳青森五号(以下简称早粳),湖区各县要种得多一些。因为濱湖地区是水稻栽培的重点,自然条件比较优越,试种的信心很大,但对粳稻栽培还没摸到它的生长特性。为了提高产量,争取两季丰收,有的农业社在育秧和田间管理阶段,作到早播早插,插好田,插肥田,加强田间技术管理等一系列工作,因而获得产量高的如常德县河洑乡青林岗高级农业社3.52亩,每亩平均产量624斤。常德专区河洑农业试验站(以下简称我站)试种的30.17亩,平均每亩产量469斤,其中有两亩产量比较高的,每亩收干谷562斤;而早秈南特号719.26亩,每亩平均产量455.5斤,早粳  相似文献   

3.
1956年能仁社第五、六两队共种麦茬烟114亩,平均每亩产量245.12斤,其中39亩,亩产313斤,比该社麦茬烟亩产180斤要多收133斤。他们获得丰产的原因,主要是抓住了关键技术。1.品种好:该两队过去在烤烟品种上存在着品种多、品种混杂、产量不高、品质不好的缺点,1956年选用了"大平板"和"湾梗"两个品种,"平板"种的特点是:烟茎粗壮,叶大平  相似文献   

4.
在承继1961年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 1.肥、密、种主要作用及連应效果;2.肥、密、种栽培因子对水稻群体结构及产量形成的基本理論。試驗結果如下: (一)肥料增产效果最大,从低肥(未施)提高到中肥(亩14斤氮),每亩增产198斤,达极显著水平,从中肥到高肥(亩28斤氮),每亩增产158斤,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5.
南县系洞庭湖历年来冲积砂质壤土。县境湖沼、小港所占面积不少。农民利用剩余劳动力,自动组合,把湖滩做成湖田,种植泗水糯、麻壳粘等品种。这两个品种均能泅水、抗风、耐渍,产量亦高(每亩合500—700市斤);而麻壳粘的产量此泅水糯还要高。但过去农民种泅水糯的多,栽麻壳粘的少,通过粮食政策的宣传和贯彻,群众懂得了发展农业生产多打粮食的道理,因此麻壳粘的栽培面积逐年扩大。兹介绍它(麻壳粘)的特性和栽培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 1981年秋种前,萧县剖析了全县自1976年以来小麦产量不高、长期徘徊的原因:一、由于小麦高产品种和中产品种种植面积比例严重失调;二、土壤养分和施用氮、磷化肥比例严重失调。采取了针对性的有效措施,1982年小麦生长中后期虽然受到严重干旱和连续阴雨等灾害的影响,全县90万亩小麦平均亩产仍达到338.8斤,总产3.05亿斤,平均每亩比1981年增产54.5斤,总产增加4,910万斤,打破了长达六年的徘徊局面,创造了历史上的最高纪录。  相似文献   

7.
1956年新疆吐鲁番五星农业社共种棉花1,80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67%,其中普通棉1,656亩,共产籽棉672,336斤。平均每亩单产406斤,比1955年每亩多收籽棉32斤,超过全县棉花平均产量的40%。其中有20亩高额丰产地,平均每亩收籽棉965斤;长绒棉(2和3)144亩,共产籽花38,016斤,平均每亩产量为264斤。该社所以获得这样的成绩,主要原因是:①学习和采用了苏联植棉先进经验,改进耕作制度,提高栽培技术;③参加了国际竞赛,得  相似文献   

8.
秋黄瓜生长期短,成本大,产量低,各地一般很少栽培。武汉市洪山区环城公社东兴洲大队、二生产队一九七三年种了四亩地的秋黄瓜,平均亩产五千多斤。因此掌握秋黄瓜生长发育习性和栽培技术,对解决秋淡有一定作用。他们的做法是: 一、选良种,育壮苗: 黄瓜喜温怕冷,但也不耐炎热,喜湿而不耐渍;根系入土很浅,抗旱能力弱;生长期短,夏秋黄瓜的生长期更短。秋季气候高温干燥,一般春季栽培的早熟品种,抗旱力与耐热  相似文献   

9.
1959年我省玉米生产和其它粮棉一样,在1958年大跃进的基础上,又获得了全面大丰收,全省平均亩产317斤超过1958年单位面积平均产量,并涌現出大批的大面积丰产和高額丰产奇迹,如太谷超英公社6921亩土地,平均获得亩产1489斤,晋城巴公公社2021亩,平均亩产829斤,其中22亩高額丰产地,亩产1572斤,这些高額丰产的获得,其植株密度每亩均在2400株以上,經驗証明:合理密植是提高玉米单位面积产量的中  相似文献   

10.
广丰县农民普遍栽培的秋大豆品种——小青丝一般株高3尺左右,产量高,品质好,为群众所欢迎。但小青丝系半直立蔓性生长的品种,往往在肥沃土壤种植,容易发生徒长现象(即群众叫牵籐),枝叶繁盛,匍伏地面,节间长,结荚稀疏,造成大豆田内的空气不流通,阳光不足,致下部花荚严重脱落,遭受减产的损失。因此,去年广丰双峯乡信丰农业社第二分社在0.88亩豆田内作摘心的对比试验,摘心的0.44亩收豆61斤,合每亩138.6斤,未摘心的0.44亩收豆46斤,合每亩104.5斤,摘心比不摘心增产32.5%。此外,摘心的秋大豆还能提早成熟,果荚大,籽粒饱满,并且摘心技术简易,费工少,收效大,也是一项增产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1.
在扮完早稻、早熟中稻、或中稻之后,再插上一季红藷,农民叫田红藷;插藷时,正是立秋前后,所以又叫秋红藷。种秋红藷可以多增产一季粮食,产量也很高。根据衡阳专署农林水利局的调查总结,55年道县马家岭乡703.15亩秋红藷,每亩高的达3,000—4,000斤;最高的如蒋鼎中每亩平均达4,500斤,一般的有2—3千斤,最低的也有1,000至1,500斤。秋红藷除了收获藷块外,每亩又可收获千把斤藤子,可作很好的饲料。 其次,是红藷留种的好方法:长沙、浏阳、平江、湘阴一带,多年都采用秋红藷留种。农民反映:秋红藷做种比早红藷耐贮藏,发芽快,苗子粗壮,产量较高。55年湘阴新塘一社早藷一亩地雨万斤及各地的早藷高额丰产,都是选用秋红藷做的种。  相似文献   

12.
双桥农场每年都要栽培数百亩甘薯,但产量极不稳定。以春薯为例,1953年每亩2,500斤1954年558.5斤,1955年1,914斤,1956年2,041斤。产量低而不稳定的原因,除个别年分因保苗株数稍有差异外,主要原因是在多雨的年分里,因培珑不够高,一经雨季,垅台下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场的水稻产量不断提高,1964年全场水稻14,772亩,平均亩产842斤,比1963年的733斤增产14%,亩产千斤以上的高产田有957亩。获得这样大面积高产的主要原因,除了引种高产品种、采用先进的栽培措施之外,加强病虫防治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引种高产耐肥矮秆多穗型品种之后,水稻纹枯病特别严重,已成为水稻高  相似文献   

14.
贫农出身的劳模张齐荣是山西虞乡南梯村人,他喜爱钻研技术,进过小学,勉强能阅读「农业科学通讯」。一九五○年学习用移栽法种植小麦成功,曾写成报告,在「农业科学通讯」上发表。同年种水地棉花一亩六分就收到每亩四百二十斤的高产量,一九五一年种棉三亩一分,内有二亩六分地丰产,每亩实收七百四十三斤,超过本村平均产量三百斤的一倍以上。他的丰产成绩,受到群众的拥护和政府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夏播小麦在海拔较高的山区丘陵旱地种植,可以充分利用七、八、九月雨水多、温度高、光照足的自然条件,扬长避短,发挥天时地利的优势;为改变我省旱地小麦产量长期低而不稳的局面,探索了一条新的增产途径。目前可利用适合夏播的小麦品种不多,主要的是夏麦1号(青春13×墨巴66)与晋春3号即忻春矮2号(咸农39×墨巴66),播种面积逐年扩大,1981年在平遥夏播小麦684,4亩,平均亩产153斤;最高亩产521斤。1982年在榆次县扩大面积1389亩,平均亩产190斤;最高亩产达到531,5斤。 1981年在榆次县选用13个品种(系),1982年选用12个品种,进行品种比较与区域试验。结果产量较高超过对照的有:伊尼亚×44,3696,80-1和7064等,主要增产原因是每亩穗数较多超过23万;每穗有20粒左右,千粒重达到40克以上。因为亩穗数增加,叶面积系数也相应大幅度增加,这样,从时间上和空间上充分利用太阳光能,同化积累更多的干物质;为获得高产奠定物质基础。多穗形品种的穗数增多,与产量提高密切相关。保苗增穗的主要途径有三:(1)窄行匀播,合理密植,增加基本苗。(2)种子处理,增强抗性;确保总茎数。(3)提高分蘖力,促进增加成穗数。单靠增加穗粒数与千粒重来提高夏播小麦产量,还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培育多穗型品种可能是主要方向。在多穗型的基础上,再选择大粒品种也是夏播小麦育种的一个重要目标。产量结构的设计是:每亩20——25万穗,每穗20粒,千粒重40——45克;亩产就可达到300斤左右。  相似文献   

16.
1980~1984年,我们在花桥乡进行百亩连片小麦高产栽培试验。除1983年因冰雹灾害未计产外,三年共种植小麦377.99亩,平均亩产815.18斤。 根据三年来对99块田的考察,58块宁麦3号平均亩产811.84斤,产量结构是每亩30.13万穗,每穗42.54粒,千粒重31.67克;41块扬麦4号平均亩产816.9斤,产量结构是  相似文献   

17.
耐密玉米品种的三种高产栽培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真 《新农业》2011,(7):26-26
在各级农业综合开发办的大力支持和沈阳农业大学技术依托下,2008~2010年凌源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实施了耐密玉米品种三种高产栽培模式示范推广。3年推广栽培面积30万亩,单产800~900公斤;耐密玉米品种比稀植品种每亩增产240~270公斤,增产率15%~20%,增加粮食3600万~4050万公斤,使农民增收7200万~8100万元。  相似文献   

18.
福建省单季晚稻面积大,产量低,是山区水稻低产的主要原因之一。种植杂交水稻是提高单季稻产量的有效途径。然而,栽培技术得当与否,杂交水稻的产量悬殊很大。为了明确产量的限制因素和探索相适应的高产栽培途径,促进全面平衡增产,本研究应用通径分析方法,分析了270块单季杂交晚稻田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初步获得结论:(1)源足库小是产量的主要限制因素;(2)增加单位面积的颖花总数是增产的关键;(3)增产的途径:低产田(800斤/亩以下)要大幅度增加每亩有效穗数;中产田(800~1000斤/亩)以增加每穗粒数为主;高产田(1000斤/亩以上)应穗粒兼顾,促进粒多粒重。  相似文献   

19.
金县大魏家公社过去谷子产量一直很低,近年来单产只有200斤左右,因此谷子面积日趋减少。为了扩大谷子面积和提高单产,从1980年开始,通过对高产地块和低产地块的调查发现:凡是早播的谷子(小满以前播种),空壳多,产量低;晚播的谷子(小满以后播种)空壳少,产量高。如五家大队四队1980年5月28日播种2亩偃师谷子,亩产784斤;刘家大队六队1981年在萝卜栽子下茬播种锦谷9号1亩,单产621斤;而金家三队连续两年在4月末5月初播种,单产都没有超过300斤。为了探讨谷子空壳多产量低的原因,1982年在五家一队进行了谷子播种试验。一、试验材料和方法供试品种为锦谷9号。从谷雨至夏至共5个播期。田间设计为顺序排列,3次重复,每  相似文献   

20.
根据1971年省棉花座谈会的精神,今年我们进行了棉花一万二千株的密植栽培试验,初步摸索了高密度栽培的某些特点。现将试验结果和对高度密度栽培丰产的初步认识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试验地面积为1.14亩,前作为大麦。棉花品种为鄂光棉。4月15日麦林直播,宽窄行种植,宽行1.8尺,窄行8寸,株距3寸(厢宽9尺,每厢种植六行),实有密度每亩12133株。3月16日在大麦行间撒施土杂肥每亩100担作棉花基肥。播种时每亩用“五四○六”菌肥150斤为盖子肥。苗期(5月16日)每亩施用清水粪12担,蕾铃期施尿素作追肥,其中蕾期(6月9日、7月4日)共3.2斤/亩,花期(7月11日、7月19日)共6.4斤/亩,铃期(8月14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