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百子莲的传粉昆虫及其访花行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连续2年对百子莲引种地的访花昆虫和昆虫访花行为进行了观察和检测,共发现访花昆虫23种,分属于5目、17科.其中传粉昆虫有10科13种,主要有中华蜜蜂、熊蜂、玉带凤蝶、菜粉蝶和黑带食蚜蝇.访花频率在不同昆虫之间差异显著.在不同花期(始花期、盛花期)间差异不显著.各昆虫单日的访花频率存在一定规律.其中蝶类传粉活动集中在上午,蜂类传粉持续时间长,7:00~17:00均有出现.昆虫访花频率和虫体解剖镜观察表明.蜂类的传粉效率明显高于蝶类和蝇类.  相似文献   

2.
珍稀濒危植物蒜头果传粉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2005年在广西巴马县对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植物蒜头果花部形态特征、开花进程、繁育系统、访花者类别、访花行为和传粉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蒜头果通常于4月初开花,花期约30 d,单花开放的持续时间约8 d,开花期间具有较为浓烈的香气。②蒜头果虽然具备自交亲和能力,但在自然环境中则以异花传粉为主,且需要传粉者;蒜头果不存在无融合生殖,其繁育系统属于混合交配型。③记录到蒜头果访花昆虫共有8目36科43种;经过鉴定,确定传粉昆虫有7目18科19种;昆虫的访花频率因昆虫的种类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别,以蜂类的访花频率最高。④连续3年观察到的传粉昆虫种类不同,花期阴雨天气对昆虫访花活动和传粉效果的影响是蒜头果濒危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李子属异花授粉果树,昆虫是其重要的传粉媒介,为了解李子花期的访花昆虫种类组成及特点,对李子花期访花昆虫进行了系统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李子访花昆虫共计5目25科30种,主要以膜翅目、鞘翅目、双翅目昆虫为主,其中,膜翅目访花昆虫共有11种,以叶蜂科李实蜂为主,其次为蜜蜂科;鞘翅目访花昆虫以瓢虫科为主;双翅目访花昆虫以食蚜蝇科为主。李子不同花期访花昆虫的种类组成不同,其中,初花期访花昆虫主要以条蜂科和叶蜂科访花昆虫为主;盛花期主要以蜜蜂科和叶蜂科访花昆虫为主,少见条蜂科访花昆虫。访花昆虫日活动规律监测结果表明,蜜蜂科、土蜂科、条蜂科和瓢虫科访花昆虫主要于上午活动;叶蜂科和食蚜蝇科访花昆虫多于中午活动。环境条件对李子访花昆虫组成和数量影响明显,可利用的野生传粉昆虫有地蜂科和条蜂科访花昆虫。  相似文献   

4.
勋章菊花大色艳属于典型的虫媒花,为探究勋章菊主要访花昆虫种类及其访花行为,选用5个勋章菊品种:星白、红纹、苏1、红·吻以及中国勋章菊以直接观察法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在苏州地区勋章菊的主要传粉昆虫有9种,分属3目6科,传粉昆虫以蜂类和蝶类居多且不同种类的传粉昆虫访花行为不同;蜂类的访花时间与食蚜蝇类昆虫相比较短,但传粉效率高于食蚜蝇类;蜂类与蝶类相比,访花目的除了采集花蜜还有采集花粉;访花昆虫的形态结构与它的访花行为密切相关,单花受各类昆虫访问频率为9.1±6.2次·h-1;不同传粉昆虫之间存在互补关系,蜂类对勋章菊种群内小范围的传粉作用较大,而对较大范围内的传粉主要靠蝶类的访花活动。  相似文献   

5.
[目的]扁桃(Amygdalus communisL)是新疆重要的经济林树种,其自交率极低,必须依赖传粉昆虫才能结实.为明确扁桃的传粉昆虫种类及传粉昆虫的传粉效率.[方法]通过田间观察、套袋控制昆虫访花和在显微镜下计数昆虫一次访问后剩余花粉量和柱头上被移入花粉量,对开花习性、访花昆虫种类、主要传粉昆虫的访花频率和传粉效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蜂类、蝇类和蝶类均能传粉,人工饲养的意大利蜜蜂(Apismellifera L.)、凹唇壁蜂(Osmia cerinthidis F.Mor)和当地野生昆虫红附条峰(Anthophora testaceipes F.Mor)是主要传粉昆虫,三者在柱头上沉降花粉数量没有显著区别,但移出花粉能力有明显差异,意蜂传粉效率低于其他两种蜂;人工养蜂能有效提高坐果率.[结论]扁桃具有泛化的传粉系统,红附条峰是传粉媒介中最安全有效的传粉者.  相似文献   

6.
徐皓  王勇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9):5126-5127
对人工栽培元胡种群的开花习性、杂交指数、花粉/胚珠比、花粉活力、柱头可授性、传粉试验及访花昆虫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按照Daffni的方法,元胡杂交指数OCI为3,由此判断元胡繁育系统为自交亲和,有时需要传粉者;且元胡P/O值在31.9~396.0之间,依照Cruden(1977)的标准,元胡的繁育系统属兼性自交;元胡栽培种群开花高峰期在3月底,花期短,15 d左右;元胡为兼性自交繁育系统;花粉活力随时间逐渐升高,到第5天达到最高之后又逐渐下降;在整个花期柱头都具有一定的可授性,且在开花第6天最强,随后降低;每天观察元胡的访花昆虫,偶有蜜蜂或蝴蝶一两只,访花时停留5~16 s,其他昆虫几乎未见。表明野生状态下,元胡访花昆虫的访花频率很低。  相似文献   

7.
广玉兰是常见的园林绿化树种,花大且芳香浓郁。2010年4-6月对河南省驻马店市黄淮学院内种植的广玉兰的访花昆虫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广玉兰的访花昆虫有多数隶属于膜翅目、鳞翅目、双翅目、鞘翅目和缨翅目;不同种类访花者的访花目的及访花行为有所不同,在植物传粉中的作用有很大差异;西方蜜蜂(Apismellfiera)为广玉兰的主要传粉者,其种群数量大,平均访花频率高。同1d内不同时间,访花昆虫的访花频率有差异,一般是11:00-l4:00的访花频率最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盐地柽柳(Tamarix karelinii Bunge)的传粉生物学特征及传粉能力差异。【方法】以盐地柽柳Tamarix karelinii Bunge为研究对象,设置野外定点观测,记录花部形态特征、开花动态、传粉昆虫种类及其传粉行为特征,运用离心法测得花蜜含糖量,TTC法测定花粉活力,MTT法测定柱头可授性,显微计数统计传粉昆虫的携粉量。【结果】盐地柽柳的种群花期约58 d,单花花期为3 d,在单花花期内花粉与柱头均具活性,且开花首日两者活性最高;意大利蜂Apis mellifera、稀刻淡脉隧蜂Lasioglossum albescens、长尾管蚜蝇Eristalis tenax、大灰优食蚜蝇Eupeodes corollae及丝光绿蝇Lucilia sericata为主要传粉昆虫,其中稀刻淡脉隧蜂的访花频率最高,意大利蜂在个体数量、单花停留时间及携粉能力方面占据绝对优势;一天中14:00~16:00花蜜的含糖量最高,该时间段与上述传粉昆虫的访花高峰相吻合。【结论】盐地柽柳具有适应于虫媒传粉的花部综合特征,其泛化的传粉系统适合膜翅目及双翅目昆虫为其传粉,其中意大利蜂的...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桔梗花期访花昆虫群落结构和传粉昆虫种类及行为,本试验采用马来氏网取样法和目测法对当年生桔梗田昆虫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桔梗花期访花昆虫类群主要有双翅目(Diptera)、膜翅目(Hymenoptera)、半翅目(Hemiptera)、鳞翅目(Lepidoptera)、鞘翅目(Coleoptera),分别占昆虫总数的52.68%、21.38%、17.01%、3.10%、3.28%。桔梗花期主要访花昆虫有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淡脉隧蜂(Lasioglossum sp.)、梯斑墨食蚜蝇(Melanostoma scalare)、切叶蜂(Megachile sp.)和熊蜂(Bombus sp.),其中意大利蜜蜂访花个体数量、访问花朵数量和访花时间均最大,分别为12.54只、31.29朵和285.65 s。在桔梗花期,多样性高、有传粉功能的膜翅目和双翅目昆虫的数量最为丰富。  相似文献   

10.
灯盏花的繁育系统与访花昆虫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灯盏花的花部形态特征、开花物候、繁育系统以及传粉昆虫进行观测。研究结果表明,灯盏花初花3月,盛花4—5月;花序花期为10~15d,管状花单花花期3~5d,整个花序由外向内逐渐开放。灯盏花为兼性异花授粉植物,主要传粉种类为蜜蜂类昆虫。昆虫在12:00—15:00时访花频率最高。在自然界中灯盏花结实率较低,结实率为5.0%,人工辅助授粉能较大程度提高灯盏花的结实率,本试验研究中人工辅助授粉灯盏花结实率达32.9%。环境条件对灯盏花的授粉效率有很大的影响,雌雄异熟和天气条件都是影响灯盏花结实的主要条件。  相似文献   

11.
长白山西南坡山楂海棠访花昆虫多样性及其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2010年对长白山山楂海棠访花昆虫的访花频次、访花时间、访花行为及其多样性进行的初步研究显示:长白山山楂海棠访花昆虫共6目19科33属46种,主要来自鞘翅目、膜翅目、双翅目和鳞翅目;各访花昆虫单日访花频率存在一定规律,其中膜翅目访花活动集中在上午,双翅目、鳞翅目和鞘翅目访花活动持续时间长,其访花活动存在互补性;膜翅目访花频率明显高于双翅目、鳞翅目和鞘翅目,其中膜翅目到访频率较高并且体躯携带花粉较多;不同类访花昆虫滞留时间差异较大,鳞翅目停留时间较长,鞘翅目停留时间较短;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山楂海棠的访花昆虫群落多样性为中上水平;一天之中访花昆虫数目随温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规律,随大气湿度的增加呈递减规律,而后有回升趋势;回归分析发现,访花昆虫数目在温度和湿度等气候影响下,其分布大致符合正态分布。  相似文献   

12.
马褂木不同种源苗期光合特性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惠利省  徐立安  王章荣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6):3222-3224,3233
[目的]研究马褂木不同种源苗期光合特性,为马褂木种源选择、杂交育种亲本选配及遗传资源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3个种源马褂木1年生幼苗为试材,研究其光合特性种源差异。[结果]马褂木幼苗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与水分利用率在种源间差异显著。净光合速率最高种源为最低种源的2.36倍;大部分种源光饱和点在800~1 200μmol photons/(m2.s);气孔导度、蒸腾速率与净光合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且三者均与光补偿点呈显著正相关;净光合速率、光饱和点与水分利用效率呈显著负相关。[结论]马褂木种源苗木光合特性种源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变异,气孔导度可能是导致马褂木净光合速率差异的重要因素,马褂木苗木的良好生长需要较高的光强和较充足的水分支持。  相似文献   

13.
19年生侧柏种源变异及选择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开展树种的全分布区种源试验,研究种源间遗传变异,对选择优良种源,指导种子区区划具有重要意义。对河南郏县的侧柏全分布区种源试验林66个种源19年植株的树高、地径、冠幅、最长枝长、最粗枝径、分枝角等指标分析表明:树高、地径、冠幅和分枝角在种源间均有极显著差异,其遗传方差分量分别为14.938%、10.802%、14.097%和9.079%,其种源广义遗传力分别为0.70、0.63、0.66和0.60;最粗枝径和冠形指数也存在显著差异,广义遗传力分别为0.39和0.32。与该试验点的早期研究结果相比,种源间的变异系数随年龄增长呈减小趋势。以选择生态和用材兼用型的优良种源为目的,把树高、地径、冠幅及种源保存率作为主要选择指标,并兼顾苗期成活率,用相对指标综合选择法进行选择,结果表明:有10个种源的综合相对值超过种源平均值1个标准差以上,淅川和遵化种源的生长和适应性均优,其综合相对值均超过种源平均值18.8%,是与试验点具有相似气候区和立地条件的豫南山地侧柏生态林营建的首选种源。  相似文献   

14.
不同地理种源云南松幼苗生物量分配及其异速生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云南松地理种源间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变异,研究不同种源间云南松子代幼苗生物量及其异速生长,以期深入了解云南松幼苗生物量分配在不同种源间的变异。方法通过容器植苗,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比较了9个地理种源云南松子代幼苗生物量及其分配的差异及其与种源地理、气候因子的关系,并运用标准化主轴回归分析了云南松幼苗各器官在种源间的异速生长关系。结果云南松幼苗生物量及其分配在种源间具有显著差异,其中永仁种源茎和叶以及总生物量最大,但根生物量及其分配比最小,云龙种源各器官生物量和总生物量较小,但具有最大的叶生物量分配比。生物量及其分配受种源地理气候因子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以海拔和年均温影响较大。云南松各器官间的异速生长关系在种源间发生了显著变化,同样的情况在器官生物量与个体大小之间也有发生。结论尽管物种相同,云南松幼苗各器官生物量在种源间的分配关系无一致的协同变化规律,体现了云南松子代幼苗因不同种源地理气候因子长期影响而形成生物量分配模式上的遗传变异。   相似文献   

15.
以带岭试验点内25个种源的12年生蒙古栎种源林的生长性状为试验材料,通过综合分析,揭示蒙古栎生长性状的地理变异规律,选出适宜当地生长的优良种源及优良家系。结果显示:12年生蒙古栎25个种源间生长性状变异幅度较大,树高的变异幅度在4.45~6.75 m,平均值为5.68 m,超过平均值的有11个种源。胸径的变异幅度在30.60~63.27 mm,平均值为51.94 mm,超过平均值的有12个种源;种源间生长性状的方差分析显示蒙古栎种源间树高、胸径、材积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区组间差异不显著,说明这种差异主要是由遗传因素引起的;综合树高、胸径、材积生长指标,评选出盘石、集安、弯甸子、沾河、白石山、绥棱、松花湖7个种源为伊春地区的优良种源,树高大于种源群体平均值7.0%~19.0%以上,胸径大于种源群体平均值18.0%~22.0%以上,材积大于种源群体平均值39.0%~54.0%以上。其中盘石为最优种源,其树高大于群体平均值19.0%,胸径大于群体平均值22.0%,材积大于群体平均值54.0%;在优良种源中进一步选择优良个体,其树高平均值超过优良种源平均值的11.80%,超过种源群体平均值的22.2%;胸径平均值超过优良种源平均值的17.3%,超过种源群体平均值的39.4%。  相似文献   

16.
以9个地理种源半年生云南松子代幼苗252株实生苗为对象,分析不同种源半年生苗木的生长节律,比较表型性状在种源间的差异和变异系数在种源间的变化以及与种源地理、气候因子的关系,并分析云南松幼苗各器官生物量在种源间的差异。结果表明:1)苗高、地径生长均呈现“慢—快—慢”的生长节律,符合“S”型生长曲线,速生期均在7-9月;2)表型性状(除叶面积、根长和根表面积)在种源间均不显著,新平种源各性状值均最大;3)从变异来看,根系的稳定性最低,地径的稳定性最高,云龙种源的表型性状比较丰富,永仁种源的表型多样性程度最低;4)各器官生物量以及总生物量在种源间差异显著(P<0.05),新平种源具有最大的生物量。表明不同地理种源半年生云南松子代幼苗种源间的差异主要由生物量决定,初步选择出新平种源为优良种源。  相似文献   

17.
大花序桉种源遗传变异及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广西玉林和钦州2个试验点的5.5年生大花序桉种源试验林为研究材料,分析大花序桉不同种源间的生长性状差异,并进行种源适应性评价。结果表明,大花序桉不同种源在玉林试验点的生长比在钦州试验点的快,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平均值分别比钦州试验点的高11%,18%和45%;玉林和钦州2个试验点的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在试验点间、种源间、区组间差异极显著,胸径和单株材积的种源与地点互作效应差异达显著水平,树高的种源与地点互作效应差异未达显著水平;根据丰产性和稳定性参数,把18个种源划分为4种类型。  相似文献   

18.
对来自8个省(区)的25个南酸枣种源在浙江余杭和福建邵武进行了造林试验。4年生幼林的生长结果表明,南酸枣的树高、胸径、分叉高和分叉数4个性状在种源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且树高和胸径在2地点均有中等以上广义遗传力;树高、胸径和分叉高3个生长性状在不同立地条件下也表现出极显著差异;并且种源与地点间交互效应达极显著水平;邵武点树高、胸径和分叉高与种源地理纬度间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经度则未表现出显著负相关,而分叉数与种源地理经度、纬度间以及与树高、胸径和分叉高间均未表现出显著的相关。余杭点则只有胸径与经度刚达显著相关,树高、胸径与种源地理纬度以及树高与经度均未达显著负相关。根据树高和胸径,采用独立选择法初选出上犹、乐昌、贺州3个在2地点幼林期均表现较速生和在邵武点表现突出的容县种源,并采用系统聚类法初步将种源划分为2个大区:亚热带中南部速生种源区和亚热带中北部生长相对较慢种源区。  相似文献   

19.
苦楝种源幼林期生长性状地理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苦楝Melia azedarach种源的生长性状地理变异及其规律,选择适宜在广东地区造林的优良种源,为苦楝造林种子调拨提供依据。【方法】采集苦楝分布区53个种源,在广州增城开展种源试验,观测了幼林期树高、地径、侧枝数、干型和冠幅等性状,分析其地理变异规律,并探讨种源地理变异的气候生态学基础。【结果】各种源在6个性状间均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树高和地径在种源间的差异最大,变异幅度分别为5~280 cm和1.2~64.0 cm。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除干型在种源间的差异达显著(P0.05)水平,其余5个性状在种源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P0.01)水平。树高、东西冠幅和南北冠幅等性状的重复力达到40%以上,说明这些性状较其他3个性状在种源间的差异更为稳定,而地径重复力仅为29.92%,表明地径在种源间表现的差异稳定性较弱。苦楝苗期生长性状地理变异趋势为:采种点由南至北,苗期生长变慢,高海拔种源生长更快。各性状受纬度、经度和海拔多重控制,但各生长性状多以纬向变异为主。生长性状的地理变异存在明显的气候生态学特征。气温较高、降水丰富、气压低、平均最低气温高、日照丰富地区的种源苗期生长快,生物量大。根据种源幼林生长性状采用欧氏距离离差平方和进行聚类,可以将53个种源大致划分为6个类群,且分类群具有明显的地理格局。【结论】各种源存在明显的地理变异规律,初步挑选出生长快、生物量大、干型优良、适应性好的种源740、629、843和349作为适宜广东地区造林的优势种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