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杏鲍菇子实体和菌丝体营养成分的比较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采用常规营养分析和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对杏鲍菇菌丝和子实体的营养成分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杏鲍菇菌丝体的营养成分与子实体差异不明显,菌丝体略胜一筹。  相似文献   

2.
杏鲍菇多糖和营养成分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从杏鲍菇多糖的分离提取、生物活性和杏鲍菇氨基酸成分、液体培养杏鲍菇富集硒等方面,综述了杏鲍菇的多糖和常规营养成分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3.
杏鲍菇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维规  卢华真 《食用菌》2000,22(1):26-27
杏鲍菇是本所1998年夏从日本引进菌株,开始筛选培育,并对其培养料配方、生物学特性、栽培技术等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研究内容有:①杏鲍菇菌株驯化,筛选适合本地区栽培的菌株;②对杏鲍菇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探讨;③对杏鲍菇栽培料营养成分,栽培技术等进行研究;④对栽培季节进行探讨。 杏鲍菇是一种品质优良的大型肉质伞菌,属伞菌目、侧耳科、侧耳属。子实体单生或群生,菌肉厚,开伞慢,柄组织细密结实,雪白粗长,孢子小,保鲜期长,不同于一般平菇。味道鲜美,寡糖含量丰富,口感极佳,有整肠美容效果,被称为“平菇王”,市场前…  相似文献   

4.
采用大米为基质栽培杏鲍菇,并将得到的子实体与木屑栽培的杏鲍菇的营养成分进行比较,结果米基杏鲍菇的碳水化合物含量提高164.71%,蛋白质含量提高68%,膳食纤维含量提高500%,氨基酸总量提高63.23%。米基杏鲍菇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生物价(BV)分别为66.06、60.31,均高于木屑杏鲍菇。  相似文献   

5.
杏鲍菇不同保鲜加工方法对其几种易溶性营养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杏鲍菇采用不同的保鲜加工方法,除冰箱保鲜过程中,游离氨基氮、维生素‰总量增加外,都会造成营养物质总量的减少,其中以可溶性蛋白、维生素C总量损失较大。几种方法相比较,烘干法、风干法处理,游离氨基氮、脯氨酸、维生素B6、维生素C相对损失多;盐溃、制备软罐头法处理,还原糖、可溶性蛋白相对损失多。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10个杏鲍菇菌株进行出菇试验,观察生长情况、农艺性状,测算生物转化率和营养成分含量,筛选出优势菌株3号"佳丰"和4号"ZX00-1",这两个菌株菌丝长势、生物转化率均优于其他菌株,且营养成分含量高,具有较高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7.
采用梨枝屑为主要栽培料,研究不同栽培料配方对杏鲍菇子实体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并对梨枝屑栽培的杏鲍菇某些营养成分和氨基酸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配方③(梨树木屑50%,玉米芯42%,玉米粉5%,蔗糖1%,石膏1%,石灰1%,pH:7.5)子实体性状表现较好且产量较高;梨枝屑栽培的杏鲍菇子实体蛋白质、粗纤维、多糖、脂肪含量较高,水解氨基酸及游离氨基酸种类丰富且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8.
杏鲍菇工厂化生产关键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梅跃明 《食用菌》2002,24(1):32-32
杏鲍菇是一种新近引种栽培的珍稀食用菌。我县利用食品厂的高压消毒设备和柑橘加工厂的调温保鲜库进行杏鲍菇的工厂化生产 ,获得了成功。生产一年多来 ,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现就工厂化生产关键技术简介如下 :1 保鲜冷库的改造 保鲜冷库每间都可以根据生产需要调节温度和湿度 ,利用地沟通风换气。杏鲍菇工厂化生产是一个比较耗能的生产方式 ,为了充分利用冷库空间和减少能耗 ,每间冷库必须搭建养菌出菇床架 ,一般养菌床架长×宽×高为 10 m×1.2 m× 3 m ,搭 6~ 7层 ,层高 40 cm ;出菇床架长×宽×高为 10 m× 1.2 m× 2 .7m ,5层为宜 …  相似文献   

9.
以工厂化杏鲍菇栽培基质为对照(CK),以板栗壳作为木屑代料设置3个处理(B1、B2、B3)进行杏鲍菇栽培试验,通过农艺性状综合统计分析,确定B1为最佳配方。分别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和苯酚-硫酸比色法测定B1和CK杏鲍菇的微量元素、总糖含量,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测定挥发性风味物质。结果发现,板栗壳的添加显著提高了B1杏鲍菇的钙含量和总糖含量,显著降低了铜、镁、锰、锌元素含量。挥发性风味物质共检测到26种,其中共有11种成分,除(E)-香叶基丙酮外,其余10种均在B1中含量较高,尤其2,3,5,6-四甲基吡嗪含量达到CK的近5倍。由此表明,板栗壳替代部分木屑栽培杏鲍菇具有可推广性和很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杏鲍菇研究进展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综述了近年来杏鲍菇栽培技术、营养成分、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讨论了杏鲍菇的研究方向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一种市场前景看好的珍稀食用菌—杏鲍菇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1  
最近笔者从日本刚出版的《’98年版菇类年鉴》中获悉,日本已正式把杏鲍菇列入可供商业栽培和销售的新菇种。目前已有18个县投入小批量生产,年产量约1910t,鲜菇极受欢迎,市场前景看好。为了帮助各地菇农了解和发展这种珍稀的食用菌,参与国际竞争。现将有关杏...  相似文献   

12.
热水浸提杏鲍菇后,提取液用于贴式面膜精华液的制备。单因素试验确定面膜精华液的最优配方为:卡波姆0.2%,黄原胶0.03%,透明质酸钠0.05%,甘油10%,丙二醇3%,尿囊素0.2%,杏鲍菇提取液3%,三乙醇胺0.2%,甜菜碱2%,PEG-40氢化蓖麻油0.5%,香精0.05%,山梨酸钾0.1%,加水补足至100%。该面膜精华液均匀细腻,黏稠度适中,可被蚕丝面膜基布均匀吸收,耐热性、耐寒性和离心稳定性良好,干燥时间为17 min,面膜使用效果较好。研究为杏鲍菇在化妆品中的开发利用探索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况丹 《食用菌》2011,(4):57-59
对香菇、金针菇、杏鲍菇、平菇、黑牛肝菌、竹荪、松乳菇七种常见和珍稀食用菌进行了全面的营养分析比较。用常规测定法对水分、灰分、粗纤维、粗蛋白、粗脂肪、总糖、矿质元素进行测定,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对氨基酸和核苷酸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以干重为基础,水分含量在9.03%~18.28%,灰分含量在4.2%~11.13%,粗蛋白含量在4.0%~35.97%,粗脂肪的含量是1.9%~16.38%,总糖含量在16.76%~52.1%,粗纤维含量在3.7%~28.4%,氨基酸含量在2547.1~23855mg/100g,核苷酸含量在1.15~10.03mg/kg。  相似文献   

14.
北方地区日光温室栽培杏鲍菇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杏鲍菇又名刺芹侧耳,原产于亚热带,是一种优质珍稀食用菌。根据杏鲍菇的生物学特性要求,结合北方地区生态环境的特点,我们在栽培实践中,摸索出利用日光温室生产杏鲍菇的最佳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5.
食用菌含有人体所需的几乎全部营养素,被认为是继植物性、动物性食物之后的第三大类食物来源[1,2]。探究食用菌各种营养成分含量,对于指导人们改善饮食结构和提高健康状况有着重要的意义。本试验测定了市场上常见的香菇(Lentinus edodes)、平菇(Pleurotus ostreatus)、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珍珠菇(Pholiota namek)等4种食用菌的水分、灰分、可溶性总糖、纤维素、  相似文献   

16.
将新鲜杏鲍菇破碎打浆后,应用于韧性饼干制备。通过单因素试验,采用感官评定和质构分析方法,确定其制备工艺为:杏鲍菇预处理(清洗、切片、烫漂、打浆)→原辅料混合→面团调制→静置→辊压→成型→烘烤→冷却→整理→包装→成品;其中:烫漂料水比为1∶4,烘烤参数为上火180℃、下火160℃、时间10min;配料组成:中筋面粉100g、杏鲍菇浆20g、水2.96g、糖18g、棕榈油15g、鸡蛋25g、盐1g、泡打粉1.8g、牛奶3g。采用该工艺所制饼干与普通韧性饼干品质相近,而营养价值得到很大改善。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不同烹饪方法对杏鲍菇预制菜营养品质的影响,以未经过烹饪处理的杏鲍菇作为对照,分别采用水煮、汽蒸、高温高压、油炒和油炸5种不同的烹饪方法对杏鲍菇进行熟处理,分析其蛋白质、脂肪、多糖、矿物质、维生素等营养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5种烹饪方法对杏鲍菇蛋白质、维生素C、矿物质、灰分等营养成分含量呈现不同程度的影响,总体呈下降趋势;对多糖、脂肪等营养成分,因烹饪方法的差异变化趋势不一致,即使是同一种营养素,在不同的烹饪方法下保留程度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综合分析,水煮和汽蒸处理比炒炸处理更能保护杏鲍菇原有的营养成分。  相似文献   

18.
郭蔚华 《食用菌》1998,20(5):5-6
林芝地区位于藏东南,属山地林区,最低海拔2900m,常年气候温和多雨,森林植被及真菌资源丰富,故被誉为西藏的江南。笔者1982~1994年曾在当地工作,并于1987年5月开始对该地区野生食用菌资源进行了多年的调查,经初步整理共有74种,分属于19科41属。为了合理开发利用这些资源,对其中当地群众喜食的11种野生食用菌,进行了部分营养成分分析,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9.
pH胁迫下杏鲍菇菌丝保护酶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管道平  黄毅 《食用菌》2003,25(6):6-8
在不同pH胁迫时间下,对杏鲍菇菌丝保护酶超氧化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的动态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低pH胁迫和高pH胁迫下。杏鲍菇菌丝保护酶SOD活性、POD活性和CAT活性都是先升高,后下降;MDA的含量逐渐升高。  相似文献   

20.
杏鲍菇液体培养中胞外酶活性变化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本文对杏鲍菇液体发酵的生长曲线及相关碳水化合物降解酶的活性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杏鲍菇对培养基中碳水化合物的利用顺序为淀粉先于纤维素先于木质素。其中淀粉酶的活性高峰最早出现并始保持有较高水平,而与木质素降解相关的氧化酶以漆酶活性高峰出现最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