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又称马耳他热或波状热,在广大的农牧区也称其为懒汉病,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牛、羊、猪最常发生,并传染于人和其他动物,主要侵害淋巴和生殖系统,造成母畜流产、公畜睾丸炎和关节炎等。世界动物组织(OIE)将其列为B类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疫病。  相似文献   

2.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又称地中海弛张热、马耳他热,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变态反应性人畜共患传染病。根据《动物防疫法》,该病在畜间被列为二类动物疫病;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在人间被列为乙类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  相似文献   

3.
禽业信息     
正山东动物疫病防控全面起步面对人畜共患病呈逐年上升趋势,被国家农业部列为布病一类地区的山东省人畜共患病的防控工作正全面起步。布病又叫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是人畜共患病的一种。笔者从山东省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  相似文献   

4.
布病的监测、净化必须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和畜牧业健康发展。该病主要传染源是发病及带菌的牛羊等家畜,家畜患病后可能发生胎膜发炎、不孕、不育、流产、睾丸炎、乳腺炎以及各种组织病变。布鲁氏菌可侵害人体多个系统,严重者可丧失劳动能力并影响生育能力。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布病列为B类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布病在我国流行已久,经多年防治,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得到有效控制,疫情大幅下降。近几年,该病在我国北方大  相似文献   

5.
正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重要人兽共患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必须通报的重要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布病也是《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中优先防治的16种动物疫病之一[1-2]。人感染布病主要来自于患病动物及其产品,我国与人布病有关的传染源主要是患病羊、牛[1-2]。自2000年以来,我国人畜布病疫情开始反弹,并高位维持,防控形势十分严峻。近年来,人间布病聚集  相似文献   

6.
正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Brucella)引起的危害严重的人畜共患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多种动物共患病之一,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世界范围内每年出现约50万例人布鲁氏菌病病例,我国尤甚。进入2000年以后,人布鲁氏菌病在我国成为报告发病数上升速度最快的传染病之一。该病主要危害人畜生殖系统,人与人之间几乎不传播,患病动物是主要的传染源,其中病羊感染人的比例较高[1]。目前疫苗免疫是布鲁氏菌病防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尤其布鲁氏菌病高发地区,我国在  相似文献   

7.
<正>牛布鲁氏菌病(简称牛布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我国将布病列为二类动物疫病,OIE将该病列为多种动物共患传染病。临床上,患病动物主要以生殖系统受到损害,表现为雌性动物流产、不育,雄性动物睾丸炎,人感染后会出现发热、多汗、关节痛等症状。该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目前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布病流行。由于布病对牛、  相似文献   

8.
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多种动物和人对布鲁氏菌易感.动物中牛、羊的易感性较强.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B类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近几年,我国个别地方布病疫情出现反弹,已严重影响着畜牧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相似文献   

9.
布鲁氏杆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息性全身传染病。以引起母畜流产、不孕,公畜睾丸炎症及关节炎等为主要特征。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和优先防控的人畜共患病。我省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全面进行奶牛布病检测净化工作,随后有效的控制了奶牛布病在我省的大面积发生和流行。然而,自2009年开始,奶牛布病呈强势反弹。是当前威胁奶牛业健康发展和社会公共卫生的主要人畜共患疫病。为此,笔者对我省奶牛布病流行史和当前奶牛布病的发生、流行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奶牛布鲁氏菌病(以下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B类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1病原布鲁氏菌为革兰氏阴性的球状、球杆状细菌,其不形成芽孢和荚膜,无鞭毛,不运动,需氧。自然条件下该菌活力较强,在日光直射和干燥环境下,其抵抗力较弱。该菌对热、各种常用消毒剂、紫外线和各种射线都很敏感,对各种抗生素和化学药物有不同程度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1.
<正>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由于畜间疫情严重,对畜牧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相似文献   

12.
1 概况 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的细菌侵入机体引起的变态反应性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可引起流产、不孕和各种组织的局部病灶[1].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其列为B类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家畜中牛、羊、猪最常发生,且可由牛、羊、猪传染于人和其他家畜.  相似文献   

13.
布鲁氏菌病(也称布氏杆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以感染家畜为主的人兽共患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本病列为必须通报的传染病之一,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布病的主要传染源为患病动物,主要通过怀孕动物的生殖道分泌物及流产胎儿传播,可通过损伤的皮肤、黏膜、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感染,造成以生殖系统为主的多器官损伤。人以感染羊种布鲁氏菌最为严重,牛种布鲁氏菌次之。为加大牛羊布病防控和净化力度,2007年吉林省在全国率先出台了患病动物扑杀补贴政策,落实了牲畜布病的扑杀补助,这一政策明确规定了布病的确诊认定以及补助资金的评估和发放程序。  相似文献   

14.
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世界上曾有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报告发生。近年来,随着养殖业的发展,动物及其产品流通频繁,部分地区布病等人畜共患病出现上升势头。据统计,2013~2015年湖北省共发生599例人布病病例,而染病布病的羊群与人布病病例的发生密切相关。2014年,十堰郧西确诊的一例人布氏杆菌病病例,省市均发生人感染布氏杆菌病例,布病防控形势日趋严峻。  相似文献   

15.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和畜牧业发展的人畜共患传染病,至今,布病仍是世界范围内严重流行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37种传染病中的乙类传染病,被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的二类动物疫病。  相似文献   

16.
布鲁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以感染家畜为主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布病的主要传染源为患病动物,主要通过妊娠动物的生殖道分泌物及流产胎儿传播,可通过损伤的皮肤、黏膜、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感染,造成以生殖系统为主的多器官损伤。人以感染羊种布鲁氏菌最为严重。布病是公认的危害严重的人畜共患病,人的布病病例几乎全部由患布病的阳性动物所致,人感染后反复发作,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及生活质量。牛、羊群中暴发布病将导致妊娠母畜大量流产,产奶量降低,经济损失严重。如果布病流行,则会严重制约畜牧业整个产业链的健康发展,影响从养殖到产品的流通和消费。  相似文献   

17.
正布鲁氏菌病俗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为每年重点防控的动物疫病之一。随着政府部门对布病防控知识的宣传,人们对布病的了解日益深刻,然而在实际生产中,人感染布病的病例和牛羊布病阳性病例每年均有发生,如何做好布鲁氏菌病防控工作已经成为推动畜牧业健康发展乃至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内容。1做好动物布鲁氏菌病的防控工作1.1做好检测净化工作  相似文献   

18.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该病对人、动物危害极大,其特点是临床发病率高,死亡率低,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规定强制报告的疫病,我国将该病规定为二类动物疫病。  相似文献   

19.
正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在家畜中,牛、羊最易感,其他家畜也可发生。可引起母畜流产,公畜出现睾丸炎等。人感染后,表现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炎、睾丸炎和孕妇可引起流产等。目前,布病的防控形势十分严峻,永昌县已被甘肃省兽医局列为奶牛和羊布病一类防控区;金川区为奶牛布病一类防控区,羊布病二类防控区。在《金昌市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布病  相似文献   

20.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以感染家畜为主的急性或慢性人畜共患的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 IE)将其列为B类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其特征是妊娠猪生殖器官和胎膜发炎,引起流产、不育和各种组织局部病灶、睾丸炎和副性腺炎等。2003~2005年,我们在全省范围内对16681个规模猪场,423519个散养户,共计2447.6229万头猪进行了猪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调查,未发现猪布鲁氏菌病例;对3348个规模猪场,5457个猪散养户,共计3.2941万头份血清进行了猪布鲁氏菌病实验室监测,结果全部阴性。流行病学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表明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