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土地发展权浅析城乡增减挂钩政策农民收益分配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7):223-224
为有效缓解我国城市建设用地紧张的局面,贯彻落实城乡建设用地增加挂钩政策,将有利于我国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盘活农村的存量建设用地,优化城乡用地结构。但由于目前我国在落实城乡增减挂钩政策过程中形成的土地增值收益主体范围没有进行明确的界定,农民在此过程中的合法权益并没有得到有效的保障。基于土地发展权视角浅析增减挂钩政策土地增值收益产生的形式,在此过程中出现的收益分配问题以及解决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增减挂钩已成为实现土地利用从外延扩张向内涵挖潜转变的重要抓手,是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助推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效手段。合川区作为重庆市城乡增减挂钩试点工作的示范区,从实际出发,紧抓政策机遇,创新工作机制,强化组织领导,明确目标任务,扎实进行城乡用地增减挂钩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3.
丰县自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开展以来,对统筹城乡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在简要阐述了丰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基础上,分析了丰县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并重点提出了完善增减挂钩政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正近年来,安仁县抢抓国家赋予贫困县城乡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可向省内发达地区流转交易的政策机遇,围绕土地增减挂钩项目建设,开展"拆旧房(危房)、围菜园(田园)"美丽乡村扶贫行动,打出了一套以城乡建设用地改革助推脱贫攻坚和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为背景,从政府层面、农村集体层面和捉户层面的角度出发,分析影响增减挂钩实施效果的一系列因素,探讨如何有效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蓑,从而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促进我国城市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实现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  相似文献   

6.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2):153-154
为解决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城乡分配不均、土地供求矛盾突出、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和保护等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城乡用地合理布局、建设用地总量稳定并节约集约利用、耕地有效面积增加等目标,我国开始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解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基础上,以南赵庄村为例,对农户搬迁意愿进行入户调研,分析项目区农户搬迁诉求,并根据农户搬迁诉求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在乡村振兴和农村脱贫攻坚过程中既有效缓解了发展用地需求,又提供重要的资金支持,发挥了重要功用。但各地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偏离保障耕地、集约用地政策初衷的现象,出现政策执行成本较高等困境。基于农村宅基地的基本社会保障和可复垦为耕地,以及政策性财产收益价值和综合配套等性质,提出完善退地农民补偿安置,拓展增减挂钩政策多元融资渠道,因地制宜编制增减挂钩方案,稳步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等措施,以实现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优化。  相似文献   

8.
为更好地实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使增减挂钩模式在运行过程中达到城乡公平发展的目标,应用城市土地供需模型和帕累托最优模型推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合理性,分析增减挂钩模式促进城乡公平发展的困境。结果表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应通过规范的土地市场交易实现,规范、高效的土地市场有助于从经济上督促城市开发者主动集约用地,从收入上引导农村经营者主动节约用地;同时,良好运作的土地市场也极大地改善着政府的公众形象,城市投资向农村分流成为城市反哺农村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9.
关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研究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对于集约节约利用建设用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合理布局建设用地等具有重要意义。为使该项工作更加科学合理地运行和发挥其作用,通过从政策制度、整理潜力分析、土地整理模式等方面对其进行总结研究,并结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在实际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促进增减挂钩工作的合理开展。  相似文献   

10.
以成都市新都区斑竹园镇和军屯镇为增减挂钩试验区,探讨农村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及空间配置模式,并提出了增减挂钩的保障措施。结果表明,试验区农村土地通过增减挂钩空间配置,可有效增加耕地0.94 hm2,农民集中居住区集约使用9.53 hm2建设用地指标,节约建设用地指标37.03 hm2。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模式是缓解城乡建设用地矛盾、保护耕地、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1.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解决当前用地矛盾的途径之一,有利于优化用地结构,盘活农村存量用地,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促进农村居民点的合理布局,为城镇建设提供更多的用地空间,对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寻求推进钦州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措施和办法,着重分析了安徽省合肥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的经验和取得的成效,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钦州市挂钩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可以优化城乡空间结构,促进土地集约高效利用。但是,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的稳定发展。笔者从河北省城乡建设用地变化趋势的视角探讨影响其变动的主要因素,运用灰色关联理论建立灰色模型,分析各影响因素与城乡建设用地变化的关联程度。结果表明,人口数量对河北省城乡建设用地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3.
土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承乡接城、助推发展、造福农民,是一项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好政策,在缓解建设用地压力、加快城镇化的同时,有力促进了城乡土地资源、资产、资本有序流动和互补互助,较好回答了新农村建设"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等瓶颈问题,给项目区农民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这一政策已由最初的解决城镇建设用地不足矛盾,演进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性综合性政策平台。增减挂钩项目的拆旧、复垦等基础工作集中在县级人民政府,面临的困难与挑战最为严峻,县级工作机制直接决定了项目的成败。介绍了蒙阴县土地增减项目县级折旧、复垦、安置情况,并对其"三选"、"三心"、"三公"等经验进行总结,以此为其它地方的土地增减挂钩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杨龙 《安徽农业科学》2022,50(1):255-257,260
通过查阅、分析归纳现有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研究成果,借鉴不同区域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实施经验,分析得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主要环节可运用的模式,其中拆旧区土地复垦方面有迁村并点模式、缩村腾地模式、迁村上山模式、撤村并居模式及整村搬迁模式;资金筹措方面有财政资金投入模式、社会资金投入模式及农村集体组织自筹资金模式;周转指标管理方面有先借后还模式及先还后借模式。通过研究,可辅助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范标准,优化农村居民点科学布局,用活乡村存量建设用地,缓解城镇建设用地指标紧缺,促进乡村振兴及农村人居生活环境改善。  相似文献   

15.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1):223-226
自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省域内流转作为脱贫攻坚的土地政策支持起,有效缓解了当前城镇化、工业化对建设用地的需求,并为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拓展了资金来源。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及2016-2018年安徽省节余指标省域内流转相关数据,从不同利益相关者视角分析了当前安徽省节余指标流转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以期为完善城乡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在省域内流转制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1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内涵 1.1增减挂钩内涵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指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这种增减挂钩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若干拟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这种项目的目的是为了保持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同时建设用地的面积不增加,用地更加合理的总体目标。  相似文献   

17.
为缓解城镇建设用地压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2004年国土资源部首先提出了增减挂钩的概念,城镇建设用地的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的减少相挂钩,鼓励农村进行土地整理。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能否有效提高农户生活质量水平是评价政策实施效果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探究农户搬迁后生活质量状况和满意度、便利度评价等,将有利于增减挂钩项目的顺利实施,对政策效果进行科学合理评价,并根据农户搬迁后生活方面遇到的问题和困境,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分析研究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因素的基础上,结合城乡用地增减挂钩的相关内容,以兰州市七里河区黄峪乡为例,采用综合评价模型等评价方法,研究农村居民点用地节约集约评价的方法。得出的结论以大力推进土地整治和新农村建设,推进农村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工作。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反思我国以往"增减挂钩"政策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对成都市"小组生微"模式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增减挂钩"政策的实践创新途径进行研究并分析其利弊,为合理校正"增减挂钩"政策的实践偏差、继续助力统筹城乡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通过反思我国以往"增减挂钩"政策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对成都市"小组生微"模式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增减挂钩"政策的实践创新途径进行研究并分析其利弊,为合理校正"增减挂钩"政策的实践偏差、继续助力统筹城乡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