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牙鲆仔、幼鱼期饵料的选择与投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悦  王鉴  木云雷 《水产科学》1995,14(2):0-31
通过饵料的对比试验表明,在牙鲆育苗中,选择轮虫作为仔鱼开口饵料,投喂密度为5一7个/毫升;选择大卤虫或大卤虫和卤虫无节幼体混合投喂体为幼鱼初期食性转换的饵料,提高了鱼苗的成活率,并使鱼苗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2.
匙吻鲟幼鱼饵料培育及投喂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玲  唐会元 《水利渔业》1999,19(3):19-20
简要描述了匙吻鲟仔幼鱼摄食器官发育特征与摄食习性,总结出相关的幼鱼饵料池塘配套培育及投喂技术,关键是把握施肥时机、筛选并投喂足量适口饵料、严密监测浮游生物大小与种类组成。  相似文献   

3.
牙鲆白化与饵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免疫多糖投喂牙鲆、石鲽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7年,在牙鲆、石鲽工厂化养成中,进行了投喂日服型免疫多糖试验。饵料中添加5%免疫多糖,投喂100天,牙鲆试验组的成活率、全长、体重,分别比对照组提高0.9%、1.28%和2.82%,每平方米水面增加效益231.95元;石鲽试验组的成活率、全长、体重,分别比对照组提高5.47%、1.53%和2.74%.每平方米水面增加效益205.33元。  相似文献   

5.
黑鲷幼鱼对饵料蛋白质,脂肪,糖类需求量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实验了9种人工配合饵料,其中,蛋白质,脂肪和糖类含量为41.2%,17.6%和15.9%的4号饵料,使黑鲷幼鱼生长最快,实验43天,幼鱼增重率为64.3%,饵料系数为1.3。  相似文献   

6.
尼罗罗非鱼幼鱼在70d中投喂具有和没有补充锌的饵料,其锌含量范围为0~100mgZn/kg饵料。投喂含有1mgZn/kg基础饵料的尼罗罗非鱼发育不佳,如厌氧和生长差。投喂补充锌最低含量(0和5mgZn/kg饵料)饵料具有最差的生长和最高的死亡率,而过30mg/kg含量则表明死亡率减少和明显地改进了生长。饵料锌水平与全身锌浓度有显著相关,也观察到饵料锌和全身铁浓度有强烈的负相关。其增重百分数,饵料效  相似文献   

7.
泥鳅鱼苗开口饵料及其投喂方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口饵料种类及其投喂方式是影响泥鳅鱼苗生长发育的关键因素。试验选取了轮虫、蛋黄及单细胞藻类作为泥鳅幼鱼的开口饵料。通过不同组合实验结果得出初步结论:以轮虫为主要饵料并补充适当的蛋黄和小球藻,同时需要注意适合的充气条件和投喂方式,可以获得稳定的泥鳅苗种成活率和健康生长。  相似文献   

8.
温俊 《科学养鱼》2007,(5):53-53
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属冷温性底栖肉食性经济鱼类,是北方沿海工厂化养殖的主要品种。在牙鲆的育苗、暂养和幼鱼养殖的过程中,纤毛虫病是危害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尤其在鱼体表面有创伤的情况下,其疾病一旦暴发则很难控制。而且该病害传染性强,一旦有鱼感染,很快殃及全池。该纤毛虫除侵害鱼体表皮肤、鳍、肌肉,亦可侵入腹腔、肾脏、胰脏甚至脑而造成大量死亡。  相似文献   

9.
文中对大西洋牙鲆仔、稚、幼鱼各期发育时间及特征进行观察记录,并对各发育阶段进行显微摄像。大西洋牙鲆室内人工育苗水温18℃~22℃,盐度30,pH8.2,光控500Lx左右。饵料为强化的轮虫、卤虫无节幼体和配合饲料。初孵仔鱼肠道细而直,孵化后3d~4d肛门开通并开口摄食,6d~7d卵黄囊吸收完毕,仔鱼前期阶段结束。仔鱼后期阶段,消化道弯曲,冠状幼鳍完全形成,右眼开始上升。稚鱼期右眼完全迁移至左侧,变态完成,营底栖生活。幼鱼期基本具有成鱼的外部形态和习性。  相似文献   

10.
去年我们进行了鲤鱼幼鱼初期配合饵料的试验,配合饵料的基础是动物性食品(蛋粉、乳制品、肉粉和血粉)。采用这些饵料没有得到良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为了改进鱼类饵料的营养价值,减少水域的有机污染和无机污染,最大限度地利用饵料蛋白质,正在研制具有高消化率的饵料。为了加快鱼类生长,在饵料中掺入各种添加剂——酶:抗菌索、激素等。含有各种生物活性物质的易消化天然物质引起了人们很大的关注。鱼蛋白精料是含有不明生长因素的、有前途的动物性高营养成份(库沙克、1985年)。由向月葵和大豆油粕、微生物合成的蛋白质原料(啤酒酵母)混合物提取的浓缩品可以列入有前途的植物性蛋白质原料。对这些新的饵料物质的营养特性我们作了评价。为此目的,在全俄罗斯池塘养鱼业研究所的人工水池里,把2—3日龄的鲤幼鱼放在养殖密度为200尾/公升的情况下,用开口饵料进行饲养。自流水要加温达到  相似文献   

12.
斑鳢幼鱼饵料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斑鳢(Channa maculatus)在华南及港澳被视为名贵鱼类,十年来,由于各地注重捕捉,其资源日趋减少,而养殖产量有限,场需求。因此,进一步开展斑鳢养殖生产,具有现实意义。是我国传统出口商品。近远不能满足国内和国际市场需求。因此,进一步开展斑鳢养殖生产,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 有关牙鲆仔稚鱼的生态,在1980年后,由于资源栽培渔业的开发,通过生态调查大部分已弄清。本文就是对这些实际知识的概要和对部分未解决的问题的简单汇总。  相似文献   

14.
黄鳝的食性,饵料来源及投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长太 《内陆水产》1998,23(5):24-24
目前,由于供求关系的变化,市场上黄鳝的价格不断看涨,预测养鳝将成为新的热点。据调查,近几年黄鳝养殖发展一直不快,其原因主要是受饲料、苗种和病害的制约。本文就黄鳝的食性特点,开发饲料资源的途径和科学投饵的方法谈一些看法,供养殖者参考。1黄鳝的食性及特点1.1食  相似文献   

15.
牙鲆幼鱼对EPA和DHA的营养需求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薛敏 《水产学报》2004,28(3):285-291
研究了EPA和DHA水平对牙鲆生长的影响,饲料中含0.5%EPA和1.0%~1.5%DHA能保证牙鲆幼鱼最适生长,鱼体水分最低,肝体指数最小,脂肪含量有较大幅度提高,肝脏极性脂中EPA和DHA达到最大积累;在肝脏和肌肉的非极性脂部分,各组间的脂肪酸组成没有显著变化,而极性脂部分能体现出饲料中n-3 HUFA含量对鱼体脂肪酸组成的影响,极性脂中的EPA和DHA含量远高于非极性脂;在肌肉和肝脏的极性脂和非极性脂中都含有较高的16:0和18:1n-9; 18:1n-9/n-3HUFA可以作为必需脂肪酸满足程度的一个判据,18:1n-9值的升高往往是缺乏必需脂肪酸的表现,在生长最佳时18:1n-9/n-3HUFA比值下降,为0.62和0.74.  相似文献   

16.
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属硬骨鱼纲,鲽形目,鲽亚目,鲆科,牙鲆亚科,牙鲆属,是名贵的海产鱼类,具有很高的医用价值和经济价值.是中国重要的海水经济鱼类之一.目前,国内牙鲆养殖业方兴未艾,近年已逐渐由海面网箱转向室内工厂内设施化养殖,但养殖过程中牙鲆营养需求、疾病、饵料等问题是制约牙鲆养殖业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17.
甲鱼饵料投喂十二法章玉梅(沈阳市辽中化工总厂110200)养殖甲鱼的技术目前尚末普及,特别是投喂饵料的技术,常使养殖户作难。笔者从较为成功的养甲鱼专业户中,总结了12种科学投饲投饵的方法,可借鉴参考。1、设饵饲台。一般说每150~200平方米水面,设...  相似文献   

18.
南美白对虾投苗养殖之前,虾塘水体一般都已经过10天左右的养水,水体中已富含以单胞藻类为主的浮游生物。单细胞藻类可以满足虾苗捕食的需要,又能保证水体中有足够的溶解氧(水体中的溶解氧主要来自于藻类的光合作用),藻类以水体中的腐殖质为营养源,能净化水质并调节水体透明度。单细胞藻类又是轮虫等浮游动物的饵料,而浮游动物的大小、游动的速度和营养价值,都适宜于虾苗摄食。所以虾苗投塘后,首先捕食的就是藻类和浮游动物,而白对虾的天性也决定了虾苗在水体中首先捕食天然饵料。因此,虾苗投塘后,在一段时间内可不必投喂人工饵料。如果投苗…  相似文献   

19.
观赏鱼,或色彩鲜艳、姿态优雅,或习性奇特、造型怪趣,除了可以美化居室,给人们增添情趣,调节情绪,松弛神经,消除疲劳外,还促进了科学的普及和科研的发展。同时,由于观赏鱼的养殖经济效益较高,市场前景看好,是一个具有广阔发展前途的新兴行业。而观赏鱼饵料投喂问题是观赏鱼养殖中的关键环节,只有正确、科学的把握好饵料投喂技术,才能提高观赏鱼饵料利用率,更重要的是避免各种疾病,保证观赏鱼健康可持续发展。现将笔者在观赏鱼饵料投喂方面的几点体会简述如下,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冯俊荣  陈营  刘红梅 《水产科学》2006,25(4):163-165
对体重7.5~20.0 g的牙鲆幼鱼的摄食比率、食物的消化时间、消化道不同部位蛋白酶的最适pH值、蛋白酶和脂肪酶的分布和摄食后不同时间蛋白酶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牙鲆幼鱼的平均摄食量为净体重的5.89%。摄食配合饲料后约5 h,胃内的食物基本排空。pH值为2.6~3.0时胃蛋白酶的活性最高,pH值为8.2时幽门盲囊和肠道的蛋白酶活性最高。消化道中蛋白酶活性的变化趋势为由前向后逐渐降低,以胃蛋白酶活性最高;脂肪酶活性变化趋势为由前向后逐渐增高,以肠道脂肪酶活性最高。摄食后不同时间牙鲆消化道各部位的蛋白酶活性有显著变化,胃蛋白酶活性在摄食后3 h达到最高值,摄食后7 h降至极低水平;肠道蛋白酶活性在摄食后呈现逐渐增高趋势;幽门盲囊中蛋白酶活性变化与胃和肠道密切相关。在下一次摄食前消化道各部位蛋白酶活性均处于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