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真实项目体验的《植物造景设计》教学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植物造景设计"作为园林专业的基础必修课,仅少数农林高校近年开设,但其传统教学普遍存在"四轻四重"的问题。笔者基于对园林专业"项目驱动式体验教学"的多年探索与实践,分别从该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基于真实项目体验的教学模式特征"、"课程设计"、"模式构架"、"项目模块设计"、"教学组织形式创新"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为景观设计类专业的"教学模式改革"及其"卓越人才的培养"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2.
实习是高职院校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和提高的重要教学环节,是提高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重要途径。为提高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实习的效果,在实习中实行"实习指导教师工作站"管理模式的实践探索。着重分析了"实习指导教师工作站"管理模式指导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实习的必要性,阐述了在实习中的运行模式及特色,总结了"实习指导教师工作站"在专业教学实习中的效果,并对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3.
李俊凯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6):9175-9177
通过建立校内校外两类实习实践教育基地,将农药学专业的实习划分为专业认知与课程实习阶段、专业综合实习阶段和就业适应实习阶段3个阶段,创立了"两基三段"式合作教育模式,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4.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22):251-252
为了进一步推进师范生教师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衡水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通过实践研究创建了集"师范教育技能训练、专业实习项目牵引、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的三位一体互动实践教学体系,融"数学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学、校内实训、师范专业教育实习与教学技能评比竞赛"等多个培养平台为一体,以数学教师教育类课程为支撑点、校内模拟训练为着力点、社会实践与教育实习为结合点,通过教学技能比赛,进行实践教学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促进了衡水学院师范类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5.
园林专业综合实习是园林专业本科教学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是培养实用型、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途径.该文以阜阳师范大学为例,对园林专业综合实习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分析,以卓越应用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为契机,通过构建综合实习教学体系、改进实习机制、优化实习成果等改革举措,提高了实习质量,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效.同时,针对现有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以期为其他高校园林专业综合实习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于2006年开始设置了宠物养护与疫病防治专业,针对宠物行业特点和岗位能力要求,借鉴兽医专业培养经验,对该专业探索试行了"211""双强化"培养模式,在06级、07级、08级三届学生的培养中进行了实施,对学生的校内实训、校外顶岗实习管理、实践技能考核、顶岗实习考核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06级、07级学生的就业率达到了100%,06级学生自主创业率达59.1%,培养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孙龙飞 《河南农业》2016,(24):28-29
园林植物是高职院校园林技术和园艺技术专业一门很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如何结合专业培养目标,把"教、学、做"融为一体,我们在实践教学考试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就是全面实施形成性考核。把学生的实验实习、教学实习、技能训练的全过程作为学习成绩评定的重要依据。通过实施形成性考核,强化了学生职业技能和团队精神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在本科教育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就业的分割造成毕业实习和设计教学质量的下滑,并影响就业.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就业一体化模式的实施,对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及促进就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在阐明"一体化模式"内涵和目标的基础上,结合动物科学专业实际,从"一体化模式"的设计、实施和保障等方面论述了如何有效构建并实施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就业一体化模式,以提高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就业层次.  相似文献   

9.
校外实习是生物工程本科专业的重要培养环节,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重要手段。针对生物工程专业校外实习教学环节存在的不足,本文从优化实习教学模式与方法,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专业实习基地,建立稳定的实习指导教师队伍,优化实习考核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通过上述改革,有助于提升生物工程校外实习的教学质量,促进生物工程专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在体验经济时代,传统的商业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体验化的休闲模式将从文化体验出发,给予游客人性化互动,构建及营造全新的体验生态环境。冲绳地区充分利用其文化优势,提出了"文化体验"战略,通过这一战略开拓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此次根据约瑟夫.派恩和吉尔摩的体验营销策略分析冲绳地区文化发展中的经验对我国渔村发展的启发,以此来促进中国渔村当地文化产业的更好更快发展。  相似文献   

11.
杨兴芳 《安徽农业科学》2012,(31):15525-15527
针对园林技术专业顶岗实习中出现的问题,通过深入企业调研、专业教学委员会分析,在对顶岗实习岗位动态变化、顶岗时间和周期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实施了"三阶段顶岗实习,三层次能力提升"的顶岗实习模式。该模式的实施建立了顶岗实习长效机制,实现了顶岗实习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推进了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建设,培养了一批适应园林行业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12.
校外实习是生物工程本科专业的重要培养环节,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重要手段。针对生物工程专业的校外实习教学环节中存在的不足,本文从如下几方面探讨了对其进行改革:优化实习教学模式与方法;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专业实习基地;建立稳定的实习指导教师队伍;优化实习考核体系等。通过上述改革,有助于提升生物工程校外实习的教学质量,促进了生物工程专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关键环节。顶岗实习以其工作岗位的真实性、工作环境的复杂性、工作经历与体验的综合性弥补了学校教学资源的不足,成为高职实践教学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叙述了植物保护专业顶岗实习的目的,提高质量的措施、安排、效果及存在问题,对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为探索符合工学结合要求、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采用调查问卷形式对北京农业职业学院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实习情况进行调查,从毕业实习专业对口率、学生个人发展机会认知、毕业就业的岗位选择、学校课程的认知程度、职业资格证书考取、毕业实习单位管理、教学总体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有色模式"下金属矿开采技术专业生产实习模式的遇到的问题,通过采取建设生产实习基地、增加生产实习经费、培养双师型教师、优化生产实习课程体系、改革生产实习内容、严格考核制度等一系列措施,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的生产实习能力。  相似文献   

16.
高校学生的自我体验教育对学生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自我体验教育具有实践性、持续性、主体性、形式的多样性和内容的丰富性等特点.在高校教育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开展自我体验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全面素质.对学生进行体验教育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实际,做到因材施教.  相似文献   

17.
对应用型地方高校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实行"3+1"顶岗实习的实施方案、质量保障体系及意义进行了阐述,并对该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探索与研究。实践表明,绝大部分的学生认可"3+1"顶岗实习模式。"3+1"顶岗实习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真实对接了人才的"培养和需求",有利于学生走向社会提升就业能力,有利于实现学校转型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双赢。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基于水产养殖行业特点,采取将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进行有效整合、延长实习时间、全方位开放校内实践教学资源、构筑"双师型"实践教学队伍、转变实践教学基地角色等一系列措施,提出水产养殖专业学生全程参与"繁—养"过程的全周期实践教学模式并实施,经过实践学生动手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读研率和就业学生的被认可度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19.
涉农类高职专业顶岗实习学习共同体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涉农类高职专业顶岗实习具有"行业相对集中、企业相对分散"的特殊性,实习岗位过于分散很难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管理。实践证明:以"学习共同体"建设统筹顶岗实习的全过程,系统设计顶岗实习方案是提高涉农类高职专业顶岗实习质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输出"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在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以使学生掌握系统、完整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验课、教学实习等第一个循环的实践和校外实习基地综合实习、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等第二个循环的实践,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根据双赢、实效性的原则,结合园林专业实践技能培养方案,园林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必须建立长效的运行机制,加强规范化管理,构建产学研一体的实习实训基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