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在各种规格囊网网目的拖网所捕获的带鱼肛长范围内,以 L_(0.5)为中心,随着肛长增大,捕获率越来越大,逃逸率越来越小,直到全部捕获;随着肛长缩小,捕获率越来越小,逃逸率越来越大,直到全部逃逸。这就是放大网目的繁殖保护意义。在捕获肛长较大带鱼的同时,也捕获一定数量肛长较小幼带鱼;既释放大量幼带鱼,也逃逸一部分肛长较大的带鱼,这就是拖网网具在捕捞效率上的两重性。2.从网目53.8毫米改换为网目64.8毫米的初期,暂时减产。带鱼资源经过休养生息后,又会提高产量和稳定产量。在稳定时期之后,改换网目80.4毫米虽然能大量提高产量,但尚未摆脱以1龄带鱼为捕捞基础,同时兼捕大量当年生幼带鱼的不合理局面,仍须继续进行放大拖网囊网网目试验。3.过渡性渔捞调整:(1)定额捕捞,年产量为35—40万吨之间,其中机轮渔业占25%,群众渔业占75%。(2)渔期调整,全年时间应当分作三个渔期,4、5、6月春、夏汛以机轮渔业为主,捕捞年产量定额的25%;7、8、9月黄、东海带鱼禁捕期;10、11、12月秋、冬汛以群众渔业为主,捕捞年产量定额的75%。  相似文献   

2.
东海带鱼生殖和补充特征的变动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汉祥 《水产学报》2003,27(4):322-327
根据1986—2000年对东海和南黄海渔获带鱼的生物学基础调查,利用世代分析方法计算了东海带鱼的资源数量,分析了东海带鱼生殖和补充特征的变动状况,同时研究了环境与带鱼补充量变动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捕捞压力的增大,东海带鱼的最小成熟体长、产卵亲体的平均体长、平均体重组成进一步缩小,个体繁殖力提高而卵径变小;实行伏季休渔后,东海带鱼的补充群体数量大幅度增加,单位亲体的补充量比伏休前增加45%~60%,证明了伏季休渔的生态效益;带鱼补充群体数量与亲体数量、海中温度、伏休时间成正比。目前东海带鱼的亲体数量仍显不足,应进一步减少对带鱼的捕捞强度。  相似文献   

3.
南海北部带鱼群体结构及生长、死亡和性成熟参数估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14—2015年南海北部底拖网渔业调查数据,对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的渔获率、群体结构、性比与性腺发育、生长及死亡参数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 2014—2015年南海北部带鱼肛长频率分布为单峰型,优势肛长组为160~190 mm,雌、雄个体的肛长组成无显著差异(P0.05);2)春季雌性个体占比较大,4个季度雌雄比与1∶1均有显著差异(P0.05);性成熟度以Ⅱ期为主,占比高达74.2%;最小性成熟肛长为113mm,50%性成熟肛长(L_(50))为241.5 mm;3)电子体长频率分析法评估的带鱼渐近肛长为585 mm,生长系数为0.2 a~(-1),总死亡系数为1.172,自然死亡系数为0.475,开发率为0.59。虽然带鱼当前仍处于过度捕捞状态,但个体平均肛长有恢复迹象。  相似文献   

4.
邱开群 《海洋渔业》1991,13(6):251-255
<正> 前言东海外海是我国东海带鱼主要越冬场,同时也是夏秋汛外海带鱼产卵场之一,也是福建省转浙钓带秋冬汛生产的主要渔场,占总产量的65~92%.据1986~1988年8~12月连续三年共测定东海外海钓带样本3200尾.肛长组成范围为180~480毫米,平均肛长293.2毫米,优势肛长240~320毫米,优  相似文献   

5.
曹少鹏  刘群 《南方水产》2007,3(2):42-48
东海带鱼(Trichiurus haumela)是东海区重要经济鱼类之一,目前还没有研究在生物学参考点F0.1和Fmax的估计中引入不确定性并在此情况下对东海区带鱼渔业资源进行量化评估。文章应用蒙特卡罗模拟方法研究了渔业数据中不同水平的不确定性和不同初次捕捞年龄对F0.1和Fmax估计的影响,用其与现在的捕捞死亡系数Fcur做比较,初步评估了东海带鱼渔业资源。计算结果表明,高水平的不确定性将会增加在F0.1和Fmax估计中的差异,从而使其被定义为过度捕捞的可能性减小。经过比较表明,F0.1比Fmax是一更好的参考点,且东海区带鱼渔业明显处于过度捕捞状态。不同初次捕捞年龄下单位补充量渔获量的变化情况的研究表明,增大初次捕捞年龄可以减小现在的捕捞死亡率大于参考点死亡率的概率,从而增大初次捕捞年龄可以改善现在捕捞过度的资源状况。  相似文献   

6.
根据2007年5月、2008年5月和6月东海近海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对该水域带鱼群体的相对资源密度、空间分布及产卵群体的生长特征和繁殖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2007年5月、2008年5月和6月带鱼群体的相对资源密度分别为13.07±5.17、14.34±6.64、16.10±6.28 kg/h,出现频率均在85%以上,对总渔获量的贡献率分别为63.55%、60.20%、53.77%。东海近海带鱼产卵群体平均肛长为182.62 mm,优势肛长为150~200 mm;平均体重为102.77g,优势体重为50~110 g。雌、雄产卵个体间肛长-体重关系无显著差异(P>0.05),呈等速生长,肛长-体重关系为W= 4.520×10-5L2.795 (R2=0.929,n=349)。经χ2检验,带鱼产卵群体♀:♂均大于1,肛长210 mm以下,雌性个体占优势,其所占比例随肛长增加而不断变大,雌雄个体的50%性成熟体长分别为164.65、171.65 mm。  相似文献   

7.
1.黄、渤海带鱼体重——肛长关系: 黄海海州湾带鱼 W=441.2×10~(-5)L~2.7773 渤海莱州湾带鱼 W=697.4×10~(-5)L~2.7123 2.根据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计算结果,1—6龄带鱼体重生长速度比肛长生长速度迅速,6龄带鱼体重为1龄带鱼的5.5—6.0倍,6龄带鱼肛长为1龄带鱼的1.8—1.9倍。肛长生长速度随年龄增大而递减,体重生长速度随年龄增大而递增,肛长生长加速度为负值,体重生长加速度为正值(5,6龄或5,6龄以后出现负值)。 3.肛长生长和体重生长,年间虽然有些波动,但除体重生长加速度既有正值也有负值以致变动范围较大外,其余的各项生长数值变动范围都很稳定。 4.黄、渤海带鱼体重生长曲线,曲率小,近乎直线,拐点出现于5—6龄或6—7龄时。平均状态,海州湾带鱼拐点位置在W=0.241W_∞处,莱州湾带鱼拐点位置在W=0.297W_∞处。海州湾带鱼因饵料条件优于莱州湾带鱼,因此,海州湾带鱼的W_∞比莱州湾带鱼的W_∞为大;海州湾带鱼的衰老拐点出现时间比莱州湾带鱼为晚。  相似文献   

8.
台湾浅滩邻近海域南海带鱼渔业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台湾浅滩邻近海域带鱼延绳钓作业渔获的新种南海带鱼群体由Ⅰ-Ⅶ龄组7个世代构成,以田龄和Ⅳ龄占优势;肛长优势组为320—380mm,体重优势组为400—600g,初次性成熟年龄为Ⅱ-Ⅲ龄,最小性成熟个体肛长为280mm,在5—10月期间均有产卵活动;按Yon Batalanffy方程拟合生长参数:L_∞=856.34mm,W_∞=5375.9g,K=-0.1186,t_o=-1.4625,体重生长拐点年龄为6.623龄。死亡率计算表明,瞬时总死亡率为1.1132,瞬时自然死亡率0.3681,瞬时捕捞死亡率0.7451,最佳最小可捕肛长为287.0mm,最佳最小可捕体重为338.9g。由此说明,台湾浅滩邻近海域南海带鱼资源状况良好,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9.
1993年我国拥有机动渔船39.8万艘,914万千瓦,这一时期以200马力以下的中小型渔船为主,捕捞作业范围为我国近海渔区。1997年我国拥有机动渔船的.96万艘,1257万千瓦,分别比1993年增长15.5%和38%,年均增幅4%和9.5%,这一时期各地主要增加投入600马力以上的渔船,到外海、公海作业。出海作业距离远、时间长、风险大,但渔民的效益并没有同步增长,相反亏损的企业和个人大量增加,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产值降低。由于近海渔业资源衰退,居民习食的海水捕捞品种如带鱼、黄鱼、对虾等日渐减少,低值类品种逐渐增多,单船收益下降;二是…  相似文献   

10.
再议东黄渤海带鱼种群划分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根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早年收集的1971—1982年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捕捞统计资料,从地理隔离、数量动态方面分析我国近海带鱼种群的划分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东黄渤海带鱼存在两个种群,即黄渤海种群和东海种群。通过带鱼鱼群移动影像发现,黄渤海带鱼和东海带鱼在江苏北部近海(34?00?N,121?00?E)附近发生了混栖,这一海域的带鱼产量仅占当月总产量的1.16%;两种群带鱼在外海越冬场也发生混栖,这一海域带鱼产量仅占当月总产量的5.51%。本研究认为,之所以分为黄渤海带鱼和东海两个种群,主要证据有6个:其一,可能发生混栖海域带鱼群体的数量很少,均仅占当月带鱼产量的极少数;其二,在混栖海域,不同带鱼鱼群并未发生群体间个体完全混合,在产卵洄游过程中,各自群体将仍旧依照各自洄游路线回到越冬场,因而在产卵场发生遗传杂交的可能性很少;其三,带鱼在越冬场的混合不属于产卵场杂交,因此,不同种群带鱼因为产卵和杂交发生种群遗传性状融合的可能性较少;其四,黄渤海带鱼和东海带鱼有着各自不同的数量变化规律,两者近年来产量差距悬殊,黄渤海种群带鱼资源在衰退的同时,没有得到东海带鱼群体的补充;其五,除了在江苏北部近海和外海发生群体混栖,黄渤海带鱼和东海带鱼各自的分布空间完全隔离;其六,这两个不同带鱼种群在洄游中存在不同的水团背景。结合以往带鱼种群体征差异分析的结果,可以认为,黄渤海带鱼和东海带鱼分属不同的带鱼种群。在东黄渤海,带鱼整体上可以划分为黄渤海带鱼种群和东海带鱼种群。  相似文献   

11.
<正> 一、伏季渔政管理实施的科学性和可行性70年代以来,由于盲目增船增网,酷渔滥捕,我国近海的经济鱼类资源明显恶化,主要表现在:(一)从1957年到1980年东海区,捕捞力量(马力)增加339%,而总渔获量只增加76.2%.单位马力产量明显下降,从1957年的1.78吨/马力下降到1980年的0.66吨/马力.  相似文献   

12.
东海群带鱼的增殖曲线和资源管理措施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顾惠庭 《水产学报》1980,4(1):46-61
本文利用渔捞统计、年龄组成等生物学资料,探讨了东海群带鱼的增殖关系,得出东海群带鱼的增殖曲线为 R=1525Ae~(-0.0016A) 。最大补充量时所需的亲鱼量 A_M=600。并将从增殖曲线公式求得的增殖关系理论值,用亲鱼与补充量关系模式进行了模拟计算。求得了最初被捕年龄t_0=1~5时的资源持续产量和最大持续产量。计算结果表明: (1)t_c=1时,原始资源水准时的亲鱼量 A_V=4659,平均体重W=414.9克,捕捞对象资源量(尾数)N_V=9.9×10~3。虽然鱼体大,平均体重大,但由于资源增殖率低,资源量水准也低。 (2)最大持续产量时亲鱼量A=600,只有原始资源水准时的1/8,平均体重只有原始资源水准时的1/4。但由于补充量为最大,捕捞对象资源量(尾数)却增加了近35倍,资源量(重量)亦增加9倍。 (3)目前由于捕捞强度不断增大,产量超过了资源最大持续产量,1978年亲鱼量已下降到A=154,只有最大持续产量时的1/4,这是资源利用过度的危险水平。捕捞对象资源量和补充量都只有最大持续产量时的1/2多一点。 (4)要使资源恢复到最大持续产量水准,必须采取限制产量的措施。将产量控制在低于持续产量水平,使剩余的亲鱼量能逐步恢复到A=600水平。如果1979年将产量控制在1978年产量的80%水平,到1980年亲鱼量或可恢复到A=600水平。这样再过两年,产量  相似文献   

13.
小黄鱼(Pseudosciaina pclyactis Bleeker)分布于朝鲜半岛两岸和渤、黄、东海等海域,是以东、黄海为作业渔场的日本以西底拖网渔业所捕捞的重要鱼种之一。小黄鱼获量在1960年达到9.3万吨历史最高记录,占该年总渔获量的30%,但此后资源趋向恶化,加上从60年代后半期起由于狭鳕鱼糜制品制品进入市场,以及以西底拖网渔业的主要捕捞对象由石首鱼类、蛇鲻类、带鱼和海鳗等鱼种转向鱼价高的鲷类和比目鱼类,致使小黄鱼渔获量  相似文献   

14.
2003年夏季东海区带鱼资源状况及其秋冬汛渔况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东海区渔业资源动态监测网调查资料,对2003年伏季休渔期间的带鱼资源状况进行了分析,并展望了秋冬汛带鱼生产前景。结果表明,2003年伏季休渔前期(6月),东海区带鱼资源重量密度、资源尾数密度及发生量均比常年偏低、产卵期个体重量较常年偏大,亲鱼量属低水平年份;伏季休渔中期(7月、8月),带鱼的产卵群体比例下降,个体平均肛长偏小。同时,海区的水温较2002年偏低,不利于带鱼生长和发育。预计伏季休渔结束后,渔获状况不容乐观,秋冬汛生产前景将差于2002年。  相似文献   

15.
<正> 舟山市普陀区针对近海水产资源严重衰退情况,合理利用外资开发外海渔场尝到了甜头。从1989年初至1990年5月底,利用外资建造的14艘600马力国内较先进的艉滑道钢质渔轮,已在东海外海渔场捕捞各类水产品22170吨创产值2900多万元,实现利润近200万元.  相似文献   

16.
帆张网渔业资源监测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婉霞  薄治礼 《海洋渔业》2001,23(4):169-174
根据1997~2000年浙江帆张网监测船在29°30’~34°N、123°30’~127°E海域进行共计96航次、620d、4797网有效网次、1411237.5kg渔获物组成的监测资料和10083尾包括带鱼、小黄鱼、鲳鱼等生物学测定资料,剖析近年浙江帆张网渔业资源现状,结果显示:近年帆张网作业捕捞强度逐年增大而单位产量则逐年下降,主要捕捞对象的带鱼渔获群体组成整体偏小,渔获物中经济幼鱼比重大,渔获物结构质量2000年虽仅次于最好年份的1997年,好于最差年份的1999年,与1998年基本相近,但其带鱼渔获个体体重均比1997年和1998年减轻。上述迹象表明,帆张网渔业已处在过度捕捞状态。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基于B-H模型创建了一种多鱼种管理方法,即把针对单鱼种的“开捕年龄”和“捕捞死亡系数”管理目标替换成面对多鱼种的“开捕网目尺寸”和“捕捞努力量”管理目标,从而实现多鱼种管理。利用文献参数,对东海两种主要经济鱼种带鱼和小黄鱼的综合管理进行了尝试和探讨。结果显示,带鱼和小黄鱼由于体型和个体大小差距较大,最适产量重叠范围较小,两个鱼种不适宜综合管理;可以针对不同渔场、不同专捕渔船进行单独管理。该模型具直观、易判、及时等优点;同时存在短期有效、要求体形相近等缺点。若要推广该模型,需要积累足够的基础数据以获取必要的模型参数;另外还需要探讨捕捞努力量标准化方法,进一步提高模型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卢振彬  杜建国 《水产学报》2008,32(3):362-368
为了评估台湾海峡南部条尾绯鲤的种群资源现状,2000-2002年在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单拖渔船采集的条尾鲱鲤样品,进行其种群结构和生长与死亡的研究,并与1977、1994年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探讨种群变化动态.结果表明:条尾鲱鲤渔获群体叉长范围65~169mm,优势叉长组101~130mm,平均116.3m.体重范围6~86g,优势体重组21~40g,平均34.4g.年龄范围0~5龄,优势年龄组1龄,平均年龄1.12龄.渐近叉长L∞为182.73mm、渐近体重W∞为131.42g、生长速率K为0.4204、t0为-1.0424、体重生长拐点tr为1.5933.总死亡系数Z为2.1077,自然死亡系数M为1.0677,捕捞死亡系数F为1.0400,开发比率0.4934.与1977比较,1994年发生了种群结构趋于简单化、个体趋于小型化、低龄化和生长参数L∞和W∞趋小,生长速率K增大,拐点tr提前及初次性成熟提早等明显的变化,反映了当时种群资源基础处于最脆弱时期.2002年与1994年比较,虽然渔获个体有所增大,生长速率K有所下降,初次性成熟叉长略有加大,资源基础稍有好转,然而体重生长拐点tr继续提前,捕捞死亡系数还在加大,开发比率仍然较高,各项生态学参数与1977年比较还有较大差距,表明资源仍处于脆弱阶段,总体状况不容乐观.种群生态学参数的变化与该渔场的底拖网渔业投入量和产出量的变化相吻合,尤其1994年以来捕捞强度和渔获量不断加大,而且大量捕捞幼鱼,已对资源造成较大的压力,生态学参数趋向种群脆弱的变化是必然的.因此必须强化对渔业及资源的管理力度,以剩余产量模式估算的底拖网最大可持续开发量为26.94×104t和最大可持续捕捞力量为2180艘福建标准单拖渔船及条尾绯鲤最小可捕标准91.67mm、16.89g进行管理.以求条尾绯鲤等底层、近底层鱼类资源得以明显恢复,实现底拖网渔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福建省惠安县机帆船灯光围网作业至今已有38年历史。这一作业成为惠安县海洋捕捞的支柱之一。然而 ,自 1 990年代以来 ,近海渔场各种捕捞作业发展迅速 ,渔船吨位、功率增大 ,捕捞强度增大 ,作业之间竞争激烈 ,惠安县灯光围网作业单位产量和经济效益逐年下降。许多渔船停产或转业 ,到 1 999年全县仅剩 1 4组。为稳定和恢复灯围作业 ,解决渔民的生产和生活出路 ,开展了灯光围网捕捞技术革新试验。1 试验设备和方法1 .1渔船试验船由 4艘木质灯围作业船组成 ,船上装备探鱼仪、定位仪、对讲机、电台等助渔导航仪器 ;配备灯艇 (功率为 2 4马力 )…  相似文献   

20.
1烟台市远洋渔业发展现状进入80年代以来,我国近海渔业资源日益衰退。目前,北方沿海经济鱼类基本形不成渔汛,过去主捕的鲍、墨鱼、小黄鱼、带鱼等基本绝迹,其它经济鱼类也不同程度减产,单位马力产量越来越低,经济效益逐年下滑。且大多数渔船都挤在近海作业,再加上邻国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的划分,使本来就每况愈下的资源“雪上加霜”。严峻的资源形势,迫使我们必须跳出国门,发展远洋捕捞,以缓解近海渔业资源的压力。烟台市远洋渔业自1992年开始起步,到1997年6月底,累计派出远洋渔船171艘,在外作业人员2000多人,捕捞产量和产值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