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德永 《齐鲁渔业》2007,24(4):32-33
为探索利用盐场低产虾池开展红鳍东方纯养殖,我们从2000~2005年连续在天津汉沽区盐场虾池开展了红鳍东方鱼屯的养殖,在养殖中,我们在池塘中投入了南美白对虾、日本对虾进行混养,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现将红鳍东方鲀与南美白对虾、日本对虾混养技术和一些  相似文献   

2.
叶建生 《水产养殖》2006,27(1):20-21
我国的对虾养殖池塘大多是20世纪80~90年代建造的,由于当时虾池建设的标准低,经过多年的养殖.虾池的老化程度日益加深。近年来这些虾池养虾产量低,易出现病害。使很多养殖户养虾严重亏损。甚至有一些虾池荒废。造成资源闲置。随着养虾业的发展,沿海地区适合开发养虾的地方已经开发利用。再大面积开发土地发展养虾已很有限。要使养虾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就必须在改造低产老化虾池方面做文章。  相似文献   

3.
除藻剂杀灭虾池杂藻(草)实验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北省乐亭县殿儒养殖场位于京唐港以西,是1986年建的老虾池,随着时间的推移,海水中以川蔓藻为主的杂藻停)在虾池中大量蔓延,全场8个虾池共330亩水面,近几年来养虾季节虾池水域全部被杂藻(草)所占据,而且一年比一年严重,近几年他们采取人工机械推上清池的方法除治杂藻(草),费用很高,效果不佳,杂藻停)在虾池中大量繁殖,不仅与对虾争营养,而且严重地影响了对虾的正常活动,使养虾产量由低产到几乎绝产,成为对虾养殖管理中的一大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1998年在乐亭县兰耕水产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该场在…  相似文献   

4.
红罗非鱼及其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罗非鱼(Red Tilapia),广东又称红鳓鱼,台湾称红吴郭鱼,日本称红鲷,因其体色纯红,型似真鲷,体腔无黑膜,肉质鲜嫩,且生长快,产量高,效益好,颇受消费者喜爱。世界上包括以色列、美国、泰国、菲律宾等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进行红罗非鱼的养殖,我国大陆最早引进红罗非鱼是1973年,由日本华裔赠送给我国并放于珠江水产研究所试养,I981年从台湾重新引入红罗非鱼并进行了选育和养殖推广。20世纪90年代初,沿海养虾业受病害的影响,许多虾池闲置,利用虾池养红罗非鱼受到了经营者的重视,有关部门引进和选育了…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山东的日本对虾"生态调控"健康养殖模式在乐亭县引起养殖户的关注,这种养殖模式使养殖成功率显著提高,产量较普通养殖模式能够提高一倍以上,一般单茬产量达到600~750 kg/hm2,纯效益能达到3万元/hm2左右.为了探索这种新的养殖模式,2008年我们指导虾农在大清河盐场附近一个虾池进行了一茬日本对虾的"生态调控"养殖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该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琼海市现有虾池面积6495亩,其中老虾池(在海南是指低位池)5400亩,占养虾面积的83%。近二年来,他们通过宣传发动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对老虾池进行改造,使广大虾农改变观念,提高养虾技术水平,养虾的产量目前单造200公斤/亩,甚至有的达到500公斤/亩。充分发挥了老虾池的生产潜力,增加经济效益。现将他们的作法简单介绍如下:一、抓好技术培训和示范养虾是一门科学,没有养虾技术,要想取得养虾成功,取得好的经济效益是不可能的。因此,他们结合技术推广宣传,积极开展技术培训。二年来,举办对虾高产养殖及对虾健…  相似文献   

7.
<正>2014年我们在国营三春集林场342亩虾池中养殖南美白对虾,该虾场以林场内大型取土坑为水源,采用生态健康养殖技术,开展循环水养殖获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整个养殖过程总结如下,供内陆淡水养殖南美白对虾者参考。一、生产条件1.养虾池虾场于2014年3月份完成养殖池的开发建设,总开发面积为342亩,共开发18个标准化养虾池。养虾池因地制宜,建设面积10~30亩不等,形成养殖水面250亩。养虾池设计水深1.5米,每3个养虾池在  相似文献   

8.
自流行性病毒病危害对虾养殖以来,各地虾农深受其害,致使养虾业停滞不前,部分虾池转产或改养其它品种;部分惨淡经营,维持粗养低产状况。虾池多年失修,池底淤泥逐年加厚,各种水生植物滋蔓其中,造成了严重的恶性循环。面对这种状况,笔者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部分水草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日照市东港区不断探索虾池综合利用,总结推广了“三茬车虾二茬梭子蟹”养殖模式,虾池养殖潜力得到充分发掘。2001年,全区虾池亩均产值4 000元以上,亩均效益2 500元以上,产值、效益都超过了1993年虾病暴发前的水平。现将其技术要点总结如下:1 准  相似文献   

10.
刘宝金 《齐鲁渔业》2000,17(2):28-30
天津市汉沽区早在1985年,就利用盐场储水池50%。左右的高盐水兑稻田排放水或农用淡水进行池塘对虾养殖,取得成功。尤其是在1993年,我国养虾业受病毒性虾病和近岸海水污染的影响,遭受严重损失的情况下,利用这种模式,避免了虾病的发生,取得了较高单产和经济效益。对此,汉沽区从1994年开始,在稳定养虾面积,注重养殖结构调整,优化养殖模式的基础上,从以防为主,防范污染水源进入虾池,保持和调控好虾池内小环境的生态平衡与稳定,为对虾生长创造一个适宜的栖息场所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这种养殖模式,并连…  相似文献   

11.
林财 《齐鲁渔业》2009,(8):13-14
柯屿垦区现有高位虾池面积1000hm^2(1.5万亩),均建于上世纪80年代,池塘老化淤积严重,完全不能适应精养高产的要求,经济效益欠佳。为了提升老虾塘的经济价值,调整养殖结构,促进渔民增收,2007年元月,我们利用用3口6670m^2经稍加改造的老化塘,开展传统地方特色品种金鼓鱼、长毛对虾、青蟹、缢蛏立体生态养殖技术试验,探讨鱼、虾、蟹、贝健康养殖技术,取得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虾池浮筏垂下式养殖太平洋牡蛎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利用虾池开展对虾与太平洋牡蛎混养技术,推广应用用此项技术,不仅可以增加虾池的经济效益,还将为养虾业改变单一的养殖模式开辟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胡宝林 《水产养殖》2009,30(7):39-39
2008年楚州区水产技术推广站利用科技人户工作进行主推龙虾池套养河蟹养殖技术,现将小龙虾池套养河蟹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全面分析和阐述了开展剌参虾池人工筑礁养殖的必要性、创新性、发展前景及综合效益情况,为有效挖掘虾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实施虾池养殖“二次创业”战略开辟了新的养殖途径。  相似文献   

15.
随着对虾养殖业的迅速发展,人们不断探索对虾生态养殖技术,采用虾蛏混养、虾蟹混养等模式来挖掘虾池生产潜力,净化虾池水质,保护虾池生态平衡,有效地提高了池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虾池中病毒介体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4年至1995年,作者调查了大连地区有关虾池中病毒介体-底栖甲壳动物。通过电观察发现虾 池中的蟹和蝼蛄虾的肠组织的细胞中存在有肝状病毒粒子和细菌。这种底栖甲壳动物是虾池中对虾病毒的介体(病毒携带者)和传染源。本文详细地介绍限蝼蛄虾 的生活习性以及它们对养殖对虾的危害情况。同时对刚放池的养殖虾苗(平均体长1vm)和纳地进入网听的近海钩虾进行了。得押有、肠等组织中均未见到有杆状病毒。  相似文献   

17.
虾贝混养技术要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虾贝混养技术要点李国平,崔绍岩(庄河市近海技术开发中心,116400)开展虾贝混养,是搞好虾池综合利用,进一步挖掘生产潜力,提高虾池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我市对虾与海湾扇贝混养从1990年开始试养,取得成功。到目前养殖面积已扩大到近万亩,平均亩产扇贝1...  相似文献   

18.
1999至 2000年,我们组织实施了农业部“对虾健康养殖高产技术”丰收计划项目。项目组针对广西对虾养殖生产中存在虾池布局混乱、水位浅、池塘大、进排水困难、排灌不分家、虾农缺乏科学养殖管理意识、清淤不彻底、放苗密度过大及在养殖过程中滥用药物,导致虾病不断发生,效益不稳定等问题,采取了改造虾池、改良虾池底质、投放健康虾苗、综合水质管理、投喂优质配合饲料及两造虾养殖等综合技术措施。项目实际推广16360亩,总产量3522308kg,年平均推广8180亩,单产215.5kg;总产量21133.85万元…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我市对虾人工养殖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病害,特别是1993年,发病率高达90%,死亡率达80%,造成严重的损失,大大挫伤了养殖者的积极性。针对这种情况,需要改革养殖工艺,开展虾池综合利用,利用现有的虾池开展虾、蟹混养,以达到稳定虾池水体生态平衡、降低发病率、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引导全市养虾业走出低谷。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今年2月-8月底,我们进行了“虾池综合利用”试验,达到了预期的目的,现将试验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李连同  张福存 《海洋渔业》1997,19(3):134-135
<正> 天津市汉沽区于1996年5月2日~10月2日进行了百亩虾池养虾高产试验,108亩水面平均单产443kg,亩盈利26340元,是一个高产高效典型。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一、试验面积及条件 试验塘为连片虾池,总面积108亩,其四周边沟用作养殖期内循环沟。试验塘紧靠长芦汉沽盐场海水蓄水池,并配有机井一眼,养殖期海淡水来源较为方便。池塘共29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