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选用抗旱性不同的3个杂交水稻品种,分别在正常供水和水分胁迫奈件下,研究水稻产量构成因素及株高、穗长、叶面积、干物质积累等生育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水分胁迫下,水稻株高降低,叶面积及叶面积指数减小;各器官干物重、总干重均明显降低;前期干物质积累缓慢,后期植株衰老加速。水分胁迫引起各品种穗长、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卒、千粒重均下降,最终引起产量降低。品种的抗旱性不同,其产量及其构成对水分胁迫的反应存在一定差异,表现为抗旱性强的品种下降幅度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2.
北方旱作水稻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阐述了我国北方旱稻研究现状,分析了旱作条件下水稻生物学性状、生理生化变化规律及旱作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与其它性状、品质与其它性状的相关关系,指出产量的提高与品质的改良并不存在矛盾,育种工作者完全可以培育出集高产、优质于一身的旱稻品种。评价了旱作水稻各抗旱性鉴定指标,指出综合抗旱力指数K值法作为一种鉴定水稻品种的综合抗旱能力研究方法较为客观、准确,且易于掌握利用。并从旱作水稻研究现状、生产实际出发,结合我国北方气候特点、水资源情况,分析了我国北方发展旱稻的可行性及其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我国北方旱稻研究现状,分析了旱作条件下水稻生物学性状、生理生化变化规律及旱作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与其它性状、品质与其它性状的相关关系,指出产量的提高与品质的改良并不存在矛盾,育种工作者完全可以培育出集高产、优质于一身的旱稻品种。评价了旱作水稻各抗旱性鉴定指标,指出综合抗旱力指数K值法作为一种鉴定水稻品种的综合抗旱能力研究方法较为客观、准确,且易于掌握利用。并从旱作水稻研究现状、生产实际出发,结合我国北方气候特点、水资源情况,分析了我国北方发展旱稻的可行性及其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断根和覆草旱作条件下水稻的产量效应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通过大田对比试验研究了常规水稻与覆草旱作水稻的产量构成、根系呼吸强度以及断根对产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覆草旱作水稻籽粒产量(5850.9 kg/hm[sup]2[/sup])明显低于常规水稻(6685.7 kg/hm[sup]2[/sup]),但前者的秸秆产量(5735.5 kg/hm[sup]2[/sup])高于常规水稻(5489.5 kg/hm[sup]2[/sup])。常规水稻实粒占平均单蘖总量的百分数远大于覆草旱作水稻,覆草旱作水稻叶、鞘、秕粒的比例大于常规水稻。覆草旱作的根冠比(0.116)显著大于常规水稻(0.087),前者的根系呼吸强度是常规水稻的2.7倍。旱作水稻断根后普遍有增产的趋势,而常规水稻则有减产的趋势。常规水稻断1/4、2/4和3/4根系时,平均每穴籽粒产量较不断根的分别下降23%、15%和20%。然而,旱作条件下,断1/4、2/4和3/4根系的水稻较全根的分别增产20%、7%和3%。由此可见,水稻旱作抑制了同化产物向籽粒的转运,叶和鞘中积累了较多的同化产物;旱作水稻根系冗余生长,消耗了大量碳水化合物,可能导致水稻籽粒产量下降。  相似文献   

5.
为了比较不同品种在干湿交替条件下的品种特性,以11份水稻品种为材料,分析比较了水稻秧苗素质、光合特性、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秧苗素质差异显著,主要以苗高、白根数、总根数差异较为明显,其中以24d61(A2)品种秧苗地上、地下部性状最佳,为最适宜机插品种。不同品种抽穗期光合特性有所差异,其中24d44(A 6)品种净光合速率最高,为27.01 μmol/(m 2·s),中早39(A7)品种气孔导度与蒸腾速率最高,分别为1.69 mmol/(m 2·s)和12.10 mmol/(m 2·s),中嘉糯(A1)品种胞间CO2浓度显著高于其他品种,为376.09 μmol/(m 2·s)。不同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显著,陆两优996(A10)品种株高、单株产量、结实率与每穗着粒数均为最高。抽穗期光合特性与产量构成各指标相关性分析表明,净光合速率与蒸腾速率、单株有效穗数、千粒重呈正相关,与胞间CO2浓度与结实率呈显著负相关;单株产量与每穗着粒数、结实率呈显著正相关,与株高、千粒重呈正相关,与光合特性各指标呈负相关,但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性。因此,本研究对节水灌溉条件下水稻机械化种植模式适宜品种的筛选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进一步完善水旱协调选择混合小麦育种方法,以不同生态类型的小麦品种为材料,设置充分灌溉、旱作雨养单株稀播、旱作雨养产量比较和干旱棚抗旱性鉴定3种生态环境4种处理,分别研究了冬小麦主要农艺性状与抗旱性的关系、对应性状相关关系及性状遗传力。结果表明,(1)产量比较试验中,小麦的抗旱性与成穗数呈显著正相关,与经济系数呈较大正相关;在旱作雨养单株稀播条件下,小麦抗旱性与单株次生根数呈显著正相关,与基部不孕小穗数呈显著负相关,与株高呈较大正相关;在充分灌溉条件下抗旱性与农艺性状则无显著相关。(2)按照育种目标,充分灌溉条件下单株选择田选择的重点性状是千粒重、单株成穗数、穗长、株高,旱作雨养条件下,单株选择的重点性状是千粒重、穗长、单株次生根数。(3)不同生态环境下各性状的遗传力有所不同,穗长、株高、千粒重、基部不孕小穗在水旱两种环境下遗传力较高,因而具有双重的选择高效率,易于早代进行双重选择;遗传力高、易于早代选择的其他性状,在旱作雨养环境下为顶部不孕小穗数、单株次生根条数,在充分灌溉环境下为主茎小穗数、主茎穗粒数,而单株成穗数、单株产量不宜进行早代选择。  相似文献   

7.
不同穗型小麦品种叶重与叶面积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以大穗型和多穗型小麦品种(系)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播种密度,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叶位叶片叶面积与叶干重,叶鲜重及单株干重的关系,结果表明:(1)叶干重,叶鲜重叶与叶面积的正相关都达到极显著水平,单株干重与叶面积的相关数显著在不同生育期表现不同;(2)叶干重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相关关系和叶面积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相关关系相似,且具有测定简便,受密度影响较小的特点,可以换算成叶面积或叶面积系数,建议作  相似文献   

8.
以长江中游地区夏大豆品种资源中随机抽取的94个品种为材料,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研究品种的蛋白质含量、油分含量、产量性状及其它农艺性状间的相互纲时利用通径分析方法研究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与形态及生育期性状之间的关系。主要结果是: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之关系较大,与形态数量性状之关系次之,与生育期性状之关系较小。产量构成三因素中以荚数/株、百粒重对产量,生育前期及分枝数对荚数/株,生育前期及生育后期长短对  相似文献   

9.
栽培稻抗旱性研究的现状与策略   总被引:87,自引:4,他引:87  
 水资源短缺正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培育抗旱的栽培稻品种并实现水稻旱作,不但可在很大程度上节约水资源,而且有利于增产稳产,节约能源和减少环境污染。抗旱性包括逃旱性、避旱性、耐旱性和复原抗旱性。形态生理学的研究揭示出大量的与栽培稻抗旱性有关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如根系和叶片性状、生育期、渗透调节、脱落酸含量与栽培稻抗旱性密切相关,且已利用分子标记对上述性状进行了基因定位(QTL)研究。旱稻品种改良也已取得重大进展。在进行抗旱品种改良的基础上,通过引进相应的栽培技术,节水种植,实现水稻旱作,并达到稳产与增产的目的,是抗旱性研究的战略目标。在增产、稳产和优质的前提下,以培育耐旱性极强的水稻(或旱稻)为中心,建立有代表性的抗旱性研究基地, 进一步加强稻属抗旱基因资源的发掘和创新、抗旱生理学和遗传学的研究、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实现不同物种间抗旱基因的转移、建立节水种植栽培技术新体系是目前抗旱性研究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在开花灌浆期对三个水、陆稻品种进行干旱胁迫处理。结果发现,叶片中自由水含量较高的湘粳2号(粳型水稻)在复水后细胞膜透性仍然较高,束缚水含量下降,平均减产幅度最小,表现出明显的耐旱特性。而湘中籼3号(籼型水稻)的表现相反,是不耐旱品种。陆稻品种奉爱的抗旱性明显较强,但产量较低,有待进一步改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