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省长江两岸棉区,植棉面积约130余万亩,占全省棉花面积近30%。棉田以两熟套种为主,约占99%;其中小麦套种棉花占50%;油菜套棉田占48%以上;蚕豆套棉田占1%左右。棉花播种每年多在4月中、下旬,直接播于夏熟作物行中,4月底以前基本都能全苗;棉苗和夏熟作物形成了一段共  相似文献   

2.
简讯     
入伏前后,全国各地棉花生育情况良好,一般达到了“带桃入伏”的要求。河北省邯郸专区533万亩棉田中,平均每株结伏前桃4—6个的棉田有108万亩,平均每株结伏前桃2—3个的有230万亩。河南省新乡专区400万亩棉田,棉花生长好的有211万亩,平均每株结伏前桃4—5个,生长一般的137万亩,平均每株结伏前桃2—3个。湖北省天门县71万亩棉田一般每株结桃2—3个,生长好的棉田平均每株已结伏前桃3—4个。湖南省石门县6万多亩棉花,90%左右的棉田平均每株伏前结桃2—3个。江西省183万亩棉田,伏前平均每株结铃2个以上的棉  相似文献   

3.
我县位于长江下游,常年无霜期200天左右,降水量1037毫米左右,土质为沙壤土。全县46万亩耕地,三熟制面积大,复种指数高。棉田面积12万亩,属麦、棉轮作地区。为了粮棉双高产,1974年以来全面推行了棉花营养钵育苗移栽,1979年全县亩产皮棉133斤。当年气候条件,7月下旬—8月中旬雨水少,有利于开花结桃,8月下旬有部分棉田开始脱力早衰,据统计,全县约有3万亩棉田早衰,占全县棉田面积的25%左右,早衰棉田一般比不早衰棉田每亩少收皮棉15—20斤,严重的地块甚至更多些。为了探索早衰的规律,我们在全县范围内选择了14个生产队进行调查,调查面积350多亩,其中早衰面积占150.5亩。  相似文献   

4.
麦棉双套种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北省荆州地区实行的麦棉两熟,4月中旬在麦林套棉,10中下旬拔棉秆整地播麦,麦棉共生期一般为50~60天。棉花借助迫麦林防寒保温、保墒,易获全苗。但是10月中下旬拔棉秆播麦,棉株上的部分青铃被逼熟,降低了棉花产量和品质。特别是随着棉田施肥水平的提高和推广丰产后劲足的棉花品种,如鄂荆1号和鄂棉12,秋桃比例增大,拔秆播麦对棉花产量和品质影响更加严重。我们在江陵县资市镇进行了不拔棉秆播  相似文献   

5.
我县棉田主要分布在袁河及其支流两岸,一般年份受淹棉田有1~2万亩,大水年份受淹面积达5~7万亩。今年6月中旬连降暴雨400多毫米,发生特大洪灾,水淹棉田7万多亩,占全县棉田面积的60%以上,使棉花生产受到严重威协。灾害出现后,我们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相似文献   

6.
棉花和油菜是我省的两种主要作物。棉油两熟制的发展,不仅稳定了棉花生产,而且油菜也获得了增产。1985年全县棉花面积15万亩,平均亩产皮棉95.3公斤,当年又在棉田里套种油菜13  相似文献   

7.
棉花是夏津县的主要经济作物,常年种植3万hm^2左右。其中,80%的棉田是一年一熟的纯作春棉,土地约有180天空闲时间。马铃薯生育期短,地膜覆盖栽培,3月上旬播种,6月上中旬收获(拱棚栽培2月上中旬播种,5月中旬收获);棉花4月中下旬播种,4月下旬5月上旬出苗,棉薯共生期只有30-45天。马铃薯棵矮,棉薯间作基本不影响棉苗生长,棉花不少收,且多收一季马铃薯,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棉花营养钵育苗移栽,是夺取棉花高产优质和棉油(菜)两熟双丰收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它比直播棉生长发育早,亩成铃数多,早熟高产优质。可是,因营养钵播种早,天气阴雨低温多,出苗后又因钵苗薄膜覆盖,膜内苗床适温高湿,有利于各种苗病扩展蔓延,导致全苗后至二叶一心期(尤其抽心前后)棉茎基腐及根腐类型病害大量发生而烂根死苗,即自4月下旬至5月上旬为死苗高峰期,一般死苗率3.7—7.5%,个别苗床达33.7%以上。为了解决棉花营养钵苗床烂根死苗与早全壮苗的矛盾,我们对棉花苗期病害开展了防治试验,现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9.
1979年平原县学习了石家庄地区的棉花干子早播经验,并开始小面积试种,继之播种面积逐年扩大,1983年已达15万亩,占全县棉田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据1980~1983年考查结果,干子播种比浸种催芽适期播种增产10%以上。因此,群众反映说干子早播不  相似文献   

10.
棉花黄叶枯死病,又叫贫钾病,(当地群众叫黄叶病),是我县棉花中后期常见的一种病害。对棉花的生长发育,特别是对争结秋桃威胁很大。为了探索棉花黄叶枯死病的发生原因,找出有效的防治途径,笔者从六十年代起不断进行了一些调查试验,现整理如下:一、发病面积此病自一九六五年以后,在我县每年都程度不同地发生。据原山头公社一九六五年种植六千亩棉花的调查,发病面积达30—40%,山头大队的四百七十亩棉花,发病棉田达二百二十一亩,占总面积的44.8%,其发病株率达60—90%。病情指数四十至六十七点八三的四十二亩,占总棉田面积的8.94%,发病株率在10—40%;病情指数十左右的一百六十九亩,占总棉田面积35.3%,最严重的第五生产队发病面积达55.7%。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索水改旱棉田棉花高产稳产的途径和生育规律,我们连续两年在一亩三分九厘五的水改旱棉田里进行了棉花高产栽培试验。一九七九年获得了亩产皮棉306.6斤。现将试验情况分述如次:一、高产棉田的产量结构高产棉田每亩实收3972株,单株大桃22.4个,小桃1.5个(九月下旬和十月初成  相似文献   

12.
1982~1984年,在淅河镇杨家畈村两熟棉田进行了一肥多用技术研究。在两熟棉田,秋季适时套种箭舌豌豆,翌春进行棉花育苗移栽,可使亩鲜草量达1000公斤左右。然后将箭舌豌豆鲜草量的10%用作畜禽饲  相似文献   

13.
杨峰 《中国麻业》1989,(1):22-25
我区是两熟麻区,近年来种植红麻近30万亩,年产量3500多吨(熟麻,下同)。红麻的前作主要为小麦,其次是油菜,常年麦茬红麻占总面积的60%以上。由于小麦一般在5月上中旬收获,红麻中下旬才能播种,比适宜播期要迟40天左右。而且我区秋季气温下降快,到9月下旬必  相似文献   

14.
我县棉田面积30万亩,1981年力争总产皮棉突破50万担,为了实现这个计划,在植棉技术上要有一套相应的措施,一般应当在4月中旬抢晴播种,力争一播全苗。5月初开始查苗补缺,确保全苗密植,5月中开展麦林“五早”,早管促早发。6月份狠抓薄弱环节,搞好平衡增产。7月份开展“三  相似文献   

15.
河北省推广棉田间作套种的几种模式及保证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棉田间作套种既是棉花生产上采用的一项重要栽培技术 ,也是棉田种植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是河北省稳定棉花生产 ,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经过几年的生产实践 ,总结并筛选出了生产上技术成熟、便于推广、效果明显的棉花—西瓜、棉花—洋葱、棉花—大蒜、棉花—马铃薯等几种模式。1河北省棉田间套栽培模式1 .1棉花与西瓜间作套种。西瓜通过 2月下旬至 3月上旬阳畦育苗 ,4月初结合棉花播种同时定植 ,西瓜每公顷栽 1 .8万株左右 ,每穴两株 ,6月上旬收获。棉花种在西瓜两侧 ,错穴播种 ,一穴双株 ,每公顷 3.75万株左右。一般每公顷产子棉 375 0 …  相似文献   

16.
早播可以充分利用生育季节,增加果枝,多座伏桃,提早吐絮,获得高产。但今年苗期雨多、地湿、温低、罹病、烂种、死苗的现象较为普遍严重。据天门检查:3月23日至4月5日播种的根腐病和叶斑病为32—100%;4月13日至21日播种的病害仅为6—32%。又据京山调查:4月4日至7日播种的一熟棉田,烂种达11.1—35.5%。公安反映:3月底至4月初播种的一熟棉田和蚕豆茬花,死苗达24.01—47%,小麦茬花死  相似文献   

17.
陕西省大巴山南麓的巴中县是麦棉两熟区。这里气温低,无霜期短,自然灾害频繁,常有春寒伏旱连秋涝,或者春干伏旱接秋涝,严重影响着棉花高产稳产。从1971年开始在东方红大队试验,把棉花穿林播种改为早育苗穿林移栽,棉花有效生育期加长了半月以上,获得连年丰产。近几年,这种早育早栽措施在全县范围普遍推广,全县16万亩棉花单产皮棉稳定在90斤左右(东方红大队八年平均亩产皮棉达219.1斤),棉花品质也提高了,跃入全省棉花高产县的前列。  相似文献   

18.
解决两熟制棉花晚熟的关键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麦棉两熟的耕作制度在南方棉区已经普及,近年在北方发展迅速,已成为当前争取粮棉双丰收,解决粮棉争地矛盾,发展棉花生产的主要途径。仅冀、鲁、豫三省麦棉两熟面积接近2000万亩,占棉田面积的40%以上,其中河南省发展最快,已超过棉田面积  相似文献   

19.
简讯     
9月下旬,各地棉花进入吐絮盛期,丰收捷报频频传来。河北省石家庄专区400多万亩棉田预计亩产皮棉可达70—80斤,比去年增产17—33%。束鹿县78.6万亩棉田预计亩产100斤皮棉有把握,争取达到120斤。宁晋县新寨店棉花丰产方预计亩产籽棉650斤,其中有25亩每亩可产籽棉千斤。邯郸专区535万亩棉田预计比去年增产30%左右,南宫、磁县预计产量比去年增加近一倍。河南省新乡专区390  相似文献   

20.
随着种植制度的改革,麦棉两熟在我国棉花生产中已成为主体。在这种植棉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棉花迟发晚熟,霜前花率低,产量下降,品质变劣,而且影响下茬小麦播种。因此,开展两熟棉促早避霜实用技术研究,使两熟棉花吐絮早而集中,提高产量和纤维品质,对我国的棉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