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留苗密度与施氮量对不同株型谷子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不同株型优质高产谷子品种保213和济谷14的适宜留苗密度和施氮量,2010~2011年在保定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基地进行了留苗密度(52.5、60.0、67.5和75株/m2)和氮肥施用量(0.0、4.5、9.0、13.5和18 g/m2)的裂区试验,系统比较了不同处理对保213和济谷14产量和生理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保213的产量和各生理指标显著优于济谷14。在试验条件范围内,不同施氮量处理对保213和济谷14产量影响不显著,施氮量为9.0~13.5 g/m2时可以满足高产需求;而不同密度处理对保213和济谷14产量有显著影响,其中济谷14在留苗密度为67.5株/m2时产量最高,而保213在留苗密度为52.5株/m2时产量最高。与松散型品种济谷14相比,紧凑型品种保213具有较强的抗倒伏性能,更适合在高肥、高密下获得高产。本研究对指导谷子优质高产栽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采用裂区设计,以披散型品种济谷14和相对紧凑型品种豫谷18为试验材料,以留苗密度为主区,以氮肥为副区,对谷子的产量和产量相关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施氮量和留苗密度对济谷14和豫谷18株高、茎粗、穗长、穗粗均无显著性影响。施氮对济谷14和豫谷18产量的影响达显著水平,随着施氮量增加,济谷14群体产量表现为先增后降;豫谷18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留苗密度对豫谷18与济谷14的群体产量影响不显著。叶面积指数随生育期的推进呈单峰变化,并且随密度的增加济谷14和豫谷18的叶面积指数呈上升趋势。随施氮量的增加,济谷14叶面积指数出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豫谷18一直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3.
以具有不同株型的优质高产谷子品种保213和济谷14为材料,安排了4个留苗密度(52.5、60、67.5和75株/m2)、5个施氮水平(0、4.5 g、9 g、13.5 g和18 g/m2)的裂裂区试验,系统比较了不同处理对产量相关性状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保213的产量显著优于济谷14。在试验范围内,不同氮肥处理对2品种的影响不显著,施氮量在9~13.5 g/m2可以满足高产需求;而不同密度对2品种有显著的影响,济谷14的适宜密度在60~67.5株/m2,而保213在52.5~60株/m2下产量较高。2品种单株成穗率均随密度的升高而降低;增加施肥量提高了济谷14的成穗率,但保213反而降低。2品种产量随收获穗数增加而提高,但济谷14的增产幅度大于保213。与松散型济谷14相比,紧凑型品种保213具有较强的抗倒伏性能,更适合于在高肥、高密下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4.
密度与施肥水平对谷子长生07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延安地区长生07谷子高产栽培的最佳留苗密度与施肥量,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探讨了不同密度(22.5万、45.0万和67.5万株/hm2)与施肥水平(N施用量75、225和375 kg/hm2,P2O5施用量75、225和375 kg/hm2,K2O施用量0、75和150 kg/hm2)对谷子发病率、倒伏性、生育期性状、产量以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水平下,谷子抗倒伏性、穗粗和穗粒重均无显著差异;穗长在低K水平与中K水平间差异显著;千粒重随施N量的增加而降低,其中低N水平与高N水平间差异显著。低密度下谷子的抗倒伏强度较优;低密度与中密度的穗长和穗粗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跃高密度;穗粒重和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大而下降,其中低密度与高密度间的指标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在不同密度与施肥处理下,白发病发病率为1.6%~3.8%,生育期农艺性状无显著差异。本研究条件下,长生07谷子获得最高产量的密度与施肥组合为留苗密度22.5万株/hm2、施氮(N)量375 kg/hm2、施磷(P2O5)量375 kg/hm2、施钾(K2O)量150 kg/hm2,产量达到4 933.5 kg/hm2。  相似文献   

5.
播期和密度对强分蘖谷子书香1号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弱分蘖品种济谷19为对照,研究留苗密度和播期对强分蘖谷子书香1号分蘖和产量等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4月30日春播,书香1号留苗密度(本试验均指666.7m2密度,下同)1.5万、2.5万、3.5万、4.5万株时,单株分蘖成穗分别是2.30、1.90、1.37、1.35个;随留苗密度增加,单株分蘖数减少,群体成穗和产量增加,留苗密度2.5万、3.5万、4.5万株时产量显著高于1.5万株,留苗密度4.5万株产量最高。6月26日夏播,书香1号分蘖成穗能力显著降低,留苗密度1.5万、2.5万株时单株分蘖成穗0.80、0.46个,密度3.5万、4.5万株时基本没有分蘖成穗。书香1号分蘖茎的株高、穗长、穗粗、穗粒重等性状都明显低于主茎相应性状。4种密度下强分蘖品种书香1号产量都低于济谷19,留苗密度4.5万株时济谷19春播单产(666.7m2产量,下同)315.7 kg、夏播单产471.2 kg,比书香1号产量高7.05%、25.3%。总之,强分蘖谷子品种分蘖成穗能力和密度、播期密切相关,留苗密度增加,单株分蘖成穗数降低,播期早分蘖成穗数多,播期推迟分蘖成穗数减少;不同留苗密度间产量差异显著,分蘖性谷子群体有一定的自身调节能力;主茎成穗对强分蘖谷子产量的形成起主要作用。强分蘖性品种书香1号产量水平显著低于弱分蘖品种济谷19,生产上应当重视弱或不分蘖谷子。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部分谷子杂交种"库"、"源"失调,生育后期易脱肥,产量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的问题,以张杂谷8号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其中,主处理为施肥量,设6个水平(拔节期沟施KCl150 kg/hm2+尿素75 kg/hm2,抽穗前沟施尿素150 kg/hm2;拔节期沟施KCl 150 kg/hm2+尿素75 kg/hm2,抽穗前沟施尿素225 kg/hm2;拔节期沟施KCl 150 kg/hm2+尿素75 kg/hm2,抽穗前沟施尿素300 kg/hm2;拔节期沟施KCl 225 kg/hm2+尿素150 kg/hm2,抽穗前沟施尿素150 kg/hm2;拔节期沟施KCl 225 kg/hm2+尿素150 kg/hm2,抽穗前沟施尿素225 kg/hm2;拔节期沟施KCl 225 kg/hm2+尿素150 kg/hm2,抽穗前沟施尿素300 kg/hm2);副处理为留苗密度,设5个水平(22.50万株/hm2、26.25万株/hm2、30.00万株/hm2、33.75万株/hm2、37.50万株/hm2)。研究不同施肥量与留苗密度对张杂谷8号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旨为建立谷子杂交种夏播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奠定基础。结果表明:施肥量对穗长和穗直径有显著影响,对产量有极显著影响,对株高和单位面积穗数影响不大;留苗密度对穗长、穗直径、单位面积穗数和产量有极显著影响,对株高影响不大。在相同密度条件下,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谷子穗长、穗直径和产量增加;在相同施肥量条件下,随着留苗密度的增加,穗长和穗直径减小,单位面积穗数和产量增加,其中密度在30.00万~37.50万株/hm2范围内对产量影响不显著。综合施肥和密度互作试验产量结果,认为在冀中南夏播最利于发挥张杂谷8号产量潜力的栽培方式为:在30.00万~37.50万株/hm2留苗密度下,拔节期施KCl225 kg/hm2+尿素150 kg/hm2、抽穗前施尿素225 kg/hm2。  相似文献   

7.
施氮量对玉米干物质重、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玉米干物质重、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成熟植株地上部分干物质重随施氮量的增加显著增加,当施氮量超过240 kg/hm2时,干物质重增加不明显;在氮肥施用量较低时,增施氮肥可以增加玉米穗粒数和百粒重,从而增加籽粒产量,当施氮量超过240 kg/hm2时,百粒重和产量变化不明显;从经济效益上看,施氮量240 kg/hm2为试验地区较为适宜的氮肥用量。  相似文献   

8.
不同密度与施氮量对夏播黔玉3号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不同施氮量和密度对夏播黔玉3号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产量随密度和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密度、肥料、密度×肥料、区组间、处理间均达极显著水平。在同一密度条件下,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在同一施氮量条件下产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其中,以定苗3000株/667m2、施氮量28.1kg/667m2为最好,产量达512.82kg/667m2。在同一密度条件下,植株的高度、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出籽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茎粗、秃尖随密度和施氮量的增加而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密度和施氮量互作对黑龙江省半干旱区谷子产量的影响,文章以黑龙江省主栽的优质谷子品种嫩选18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设计,其中设密度为主处理:分别为40、50、60、70万株·hm-2;氮肥(纯氮)施用量为副处理:分别为0、80、120、160 kg·hm-2。结果表明,种植密度、氮肥施用量及种植密度×氮肥施用量3个因素对谷子产量的影响极显著(P <0.01)。留苗密度为60万株·hm-2,同时氮肥施用量为120 kg·hm-2时,谷子产量最高,可达5 760.3 kg·hm-2,极显著高于其他密度与氮肥互作处理(P <0.01)。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河南省夏谷区谷子对种植密度和氮肥施用量的响应情况,以郑谷3号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设计试验,以种植密度为主区、氮肥施用量为副区,分析不同种植密度(40万、60万、80万株/hm2)和施氮(纯N)水平(0、60、120、180 kg/hm2)对谷子产量及相关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和氮肥施用水平的上升,谷子产量均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不同种植密度以60万株/hm2处理的产量最高,达到5 441.1 kg/hm2;对谷子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变化进行回归分析得出,58万~73万株/hm2为试验最佳密度。不同施氮水平以120 kg/hm2处理的产量最高,达到5 501.39 kg/hm2;对谷子产量随施氮水平的变化进行回归分析得出,100~125 kg/hm2氮肥施用量确定为研究区域最佳施氮量。种植密度和施氮水平对谷子产量有显著的互作效应,以种植密度60万株/hm2配合施氮水平12...  相似文献   

11.
为进一步突破夏玉米单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以高产夏玉米品种天泰33为试材,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种植密度为主区、施氮量为副区,探讨了不同种植密度(60 000、67 500、75 000、82 500、90 000株/hm2)和施氮量(0、180、270、360、450、540 kg/hm2)对高产夏玉米产量、干物质积累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籽粒产量和群体干物质积累量显著提高,当密植超过82 500株/hm2时增产趋势减缓甚至略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植株氮素转运量、花后氮素同化量和氮素转运效率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氮素运转对籽粒贡献率在低密度(60 000株/hm2)和高密度(82 500株/hm2、90 000株/hm2)条件下呈先增后减趋势,而在中密度(67 500株/hm2、75 000株/hm2)条件下呈上升趋势。增施氮肥,氮肥偏生产力显著下降,总氮素积累量、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利用率和氮素收获指数呈先升后降趋势。本试验条件下,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和提高氮肥施用量,可以显著提高玉米的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天泰33号获得高产且氮肥利用效率较合理的适宜种植密度为75 000~90 000株/hm2、施氮量为360~450 kg/hm2。  相似文献   

12.
留苗密度与施肥对谷子品种保213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谷子新品种保213适宜的留苗密度和施肥量,2010~2011年在保定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基地进行了留苗密度(22.5、45.0和67.5株/m2)、N肥施用量(7.5、22.5和37.5 g/m2)、P2O5施用量(7.5、22.5和37.5 g/m2)、K2O施用量(0.0、7.5和15.0 g/m2)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系统比较了不同处理对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留苗密度对保213产量、株高、成穗率及其相关性状有显著影响,随着留苗密度的增大,株高和产量显著增加,成穗率、穗长和穗粒重显著降低;保213产量随K肥施用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与N和P肥施用量无明显影响;产量最高的因素组合为:留苗密度67.5株/m2,N肥施用量22.5 g/m2,P2O5施用量7.5 g/m2,K2O施用量15.0 g/m2。不同密度与施肥处理对生育期、出谷率和千粒重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不同施钾量对谷子干物质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农业科技》2015,(19):9-10
在相同的氮肥和磷肥施用量基础上,试验研究了不同施钾量对谷子干物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谷子穗干重、叶干重、茎鞘干重与施用钾肥有关,随着施钾量的增加在抽穗期和成熟期的穗干重、叶干重、茎鞘干重都呈现增加的趋势;地上部的干物质积累随着施钾量的增加在各个时期呈现增加的趋势,施钾量在75~150 kg/hm2时地上部干物积累基本达到最高值;谷子的穗粒重随施钾量增加而提高;有效穗数随着施钾量的增加出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谷子的生物产量及经济产量随着施钾量的增加出现先提高后降低的趋势。在施钾量为75~150 kg/hm2时,生物产量、经济产量、产值与经济效益最高,确定最佳施钾量为75 kg/hm2。  相似文献   

14.
氮肥与密度对青贮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以渝单8号为材料,采用田间试验比较研究了100 kg/hm2、200 kg/hm2、300 kg/hm2和400 kg/hm2 4个氮肥(纯氮)水平及1 hm260 000 株、75 000 株、 90 000 株、105 000 株和120 000 株 5个种植密度对青贮玉米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蜡熟期单位面积地上部干物质产量随施氮量和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果穗率在施氮量适中时即200 kg/hm2和300 kg/hm2时大于处理100 kg/hm2和400 kg/hm2.地上部干物质中粗蛋白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随密度增加有下降的趋势;单位面积粗蛋白产量在氮肥水平300 kg/hm2和1 hm290 000 株时最大.地上部干物质中中性洗涤纤维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略有降低,但各施氮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酸性洗涤纤维含量随密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综合氮肥与密度处理对青贮玉米地上部干物质产量及饲用品质的影响,施纯氮300 kg/hm2、密度1 hm290 000 株为南京地区渝单8号青贮栽培利用的适宜组合.  相似文献   

15.
施氮量对超级杂交稻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超级杂交稻金优527和Q优6号为材料,在不同施氮水平下研究超级杂交稻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形成的特性。结果表明,施氮量对超级杂交稻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的影响较大,对千粒重的影响较小。在全生育期施氮量为0~390 kg/hm2试验条件下,干物质积累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茎鞘干物质的比例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减少,叶干物质的比例则逐渐增加;成熟期穗干物质比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本试验条件下,施氮量与产量之间呈抛物线关系,超级杂交稻最佳施氮量和最高产量分别为254.2 kg/hm2和11 737.2 kg/hm2  相似文献   

16.
采用 31 1 - A最优混合设计 ,研究了西农 1 1号杂交种施肥量及密度和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在一定范围内 ,产量随密度和施肥量增加而增加 ,其中密度对产量作用最大 ,施氮量次之 ,施磷量最小 ;在中等肥力土壤上要获得 90 0 0~ 1 0 80 0 kg/hm2 的目标产量 ,应留苗 52 50 0~ 60 0 0 0株 /hm2 ,施氮肥 93.75kg/hm2 以上 ;若施氮肥 562 .5kg/hm2 ,并配施适量磷肥 ,留苗 63750株 /hm2 ,可望获得 1 0 80 0 kg/hm2以上的高产  相似文献   

17.
以父本R364、母本鄱1A为材料,研究了施氮量和移栽密度对杂交早稻"鄱优364"制种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和移栽密度对"鄱优364"的制种产量有显著影响,制种产量、地上部干物质量和地上部氮积累量均随着施氮量和栽插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增施氮肥有利于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的增多;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加,有效穗数增加,而每穗粒数显著减少;施氮量为210 kg/hm2、栽插密度为34.5万穴/hm2、每穴栽插5根苗的组合条件有利于"鄱优364"高产制种。  相似文献   

18.
试验结果表明,氮肥对谷子产量起主导作用,从不施氮到每公顷施氮肥45 kg、90 kg、135 kg、180 kg、225 kg,6个氮不同施用水平可以明显看出:谷子株高、穗长、穗码数、主穗粒重、千粒重差异不大,以施纯氮45 kg/ hm处理,谷子产量5 144.85 kg/ hm为最高,说明施纯氮45 kg/ hm、纯磷129 kg/ hm、纯钾67.5 kg/hm2组合,增产效果最大,比其它处理组合增产2.0%-2.4%。  相似文献   

19.
超级稻氮素施用技术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徐金仁  罗朝晖  何长水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11802-11803,11808
[目的]明确超级稻适宜的施氮量及各生育期追施比例。[方法]采用3种不同施氮量(纯氮165、195、225kg/hm2)及各生育时期不同施氮比例共9个处理,对超级稻Ⅱ优航1号进行氮肥施用技术的试验。[结果]增加施氮量有利于超级稻成苗成穗,降低前期施氮比例、增施穗粒肥,有利于增加穗数。不同氮肥施用技术处理间超级稻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差异明显,产量存在极显著差异。增加施氮量和前期氮肥施用比例,超级稻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增加。各处理全生育期植株总吸氮量变幅为146.86~213.68kg/hm2,总吸氮量随氮肥施用量增加及后期施用比例提高而增加。增加施氮量和增施穗粒肥对水稻成穗数和穗粒数均有明显的影响。[结论]超级稻Ⅱ优航1号采用施氮量225kg/hm2,基施30%、插后7d施40%、幼穗分化2~3期施20%、始穗期施10%的氮肥施用技术,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20.
以父本R364、母本鄱1A为材料,研究了施氮量和移栽密度对杂交早稻"鄱优364"制种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和移栽密度对"鄱优364"的制种产量有显著影响,制种产量、地上部干物质量和地上部氮积累量均随着施氮量和栽插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增施氮肥有利于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的增多;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加,有效穗数增加,而每穗粒数显著减少;施氮量为210 kg/hm2、栽插密度为34.5万穴/hm2、每穴栽插5根苗的组合条件有利于"鄱优364"高产制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