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丁草胺对水稻药害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相似文献   

2.
水稻幼苗对丁草胺抗性与愈伤组织抗性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宁  汤邦根 《杂草学报》1992,6(3):11-15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模拟的温室盆栽方法,开展安全剂解草啶对直播水稻田使用丁草胺的保护能力的测定。结果发现60%丁草胺乳油(含10%安全剂)对水稻芽前和苗后安全性是不含安全剂的丁草胺的安全性的2.288倍和2.466倍,安全剂的保护能力>2,说明解草啶可以作为丁草胺的安全剂,含10%安全剂的60%丁草胺乳油可以用于直播水稻田防除杂草。另外从试验的情况看,在水稻播种前3d用药比较安全。  相似文献   

4.
利用滤纸法、琼脂法和整株盆栽法研究了黑龙江省10个地区水田稻稗对丁草胺的敏感性,结果表明:3种方法检测同一地区的抗性指数不同,但趋势相同。经比较,琼脂法最为快捷、不受时间和空间影响,可用于稻稗对丁草胺敏感性水平的初步筛选;整株盆栽法较为准确,可对筛选后可疑稻稗进行敏感性测定。整株盆栽法测定牡丹江地区稻稗对丁草胺的敏感性最低,ED50为I136.5750ga.i./hm2,抗性指数为5.42,产生了低等水平抗性;其他地区抗性指数在1.00~3.00之间,处于敏感阶段。  相似文献   

5.
稻田除草剂大量及高频使用对农作物安全、土壤及水体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使得除草剂减量使用刻不容缓。水稻机插田药后长时间保水可显著抑制杂草,以此可减少除草剂用量,但长时间保水会导致水稻发育受限。盆栽试验表明,无论是否喷施除草剂30%苄嘧·丙草胺乳油,杂草发生随保水时长增加而减少,且喷施除草剂对杂草防除具显著效果。田间试验表明,稻田施用30%苄嘧·丙草胺乳油100 mL/667m~2后,药后保水7 d时的水稻分蘖及抑草的综合效应达到最佳。  相似文献   

6.
40%丁草胺·噁草酮防除水稻秧田杂草效果及安全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水稻苗床播种后,喷施40%丁草胺.噁草酮乳油1 500 g/hm2,可有效防除水稻秧田稗草、藜、苋菜等一年生杂草。如果田间杂草基数大,用量可增大到1 875 g/hm2。丁草胺.噁草酮乳油对水稻安全。  相似文献   

7.
在国际水稻所(IRRI)作了试验,窜水对丁草胺除草效果的影响。其结果表明窜水的时间和水量对丁草胺的药效和作物产量都没有明显影响。无论是直接施用丁草胺的小区或是受它窜水的小区,都与淹水小区的水稻产量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丁草胺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在模拟土壤生态系统中研究了丁草胺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试验表明,低浓度(2 mg/kg)和中等浓度(4 mg/kg)丁草胺对微生物数量影响不大;而高浓度(10 mg/kg)处理则有明显抑制效应,但在21 d后也基本恢复到对照水平。丁草胺对土壤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脲酶、蔗糖酶均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并随浓度升高而增强,随着时间的延长,抑制作用逐渐消失,酶活性恢复至对照水平。丁草胺对土壤过氧化氢酶的影响与其他酶不同,表现出一定的刺激作用。  相似文献   

9.
丁草胺对稗草作用活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0.
丁草胺对湿地芦苇生长发育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松嫩平原西部灌区盐碱芦苇湿地集中分布区,通过大田模拟试验,研究了除草剂丁草胺对湿地芦苇的生态响应特征及湿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到盐碱芦苇湿地的不同浓度(360、720和1 440μg/L)的丁草胺,1个月内均消减较快,丁草胺各浓度处理对湿地芦苇形态学指标(株高增长量、茎粗和干重)均未产生显著影响;在芦苇生理方面,随丁草胺质量浓度的增加,芦苇光合速率、气孔导度的降低趋势及胞间CO_2浓度和蒸腾速率的上升趋势在各处理间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但芦苇中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降低。不同浓度丁草胺对湿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差异较大,在中、高浓度丁草胺作用下,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被抑制,碱性磷酸酶活性未受到显著影响;土壤蔗糖酶活性在中浓度丁草胺作用下有显著提高,其他浓度处理则无显著影响。结果显示,丁草胺在质量浓度≤1 440μg/L处理时,对盐碱湿地芦苇及土壤酶活性未表现出显著的毒理风险。  相似文献   

11.
为了筛选出适宜在寒地粳稻本田使用的除草剂,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进行了3种除草剂2个施用剂量对水稻生理指标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3种除草剂对水稻氮代谢、抗逆性、形态特征和产量构成等影响各异,与清水对照比,30%莎稗磷EC显著增加水稻前期MDA含量,并显著降低水稻前期的NR活性、收获期有效分蘖数、穗长和小穗数;60%丁草胺EC和50%丙草胺EC高剂量处理效果相近,均对水稻体内的NR活性、MDA含量影响较小,但显著增加了穗粒数和穗粒重。粳稻本田施用60%丁草胺EC和50%丙草胺EC高剂量处理效果好于30%莎稗磷EC,与后者相比,施用60%丁草胺EC和50%丙草胺EC高剂量可诱导植株的NR、GS、CAT活性显著增加,而MDA含量显著降低,这种效果一直延续到生长后期,使穗长、小穗数、穗粒重及稻谷产量均得到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2.
采用测坑试验方式,设置3个水分梯度(相对田间持水量80%~85%、70%~75%、60%~65%),以相对田间持水量为90%~100%为对照,通过对滴灌水稻分蘖期进行干旱胁迫,测定不同处理叶绿素含量、光合特性、叶面积指数、分蘖动态、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等指标,分析不同干旱胁迫处理对滴灌水稻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轻度和中度胁迫下水稻拔节期叶片总叶绿素含量分别较CK提高4.66%、17.62%,拔节期净光合速率分别较CK提高5.73%、10.98%,生育后期叶面积指数较CK分别提高21.41%、26.49%;轻度和中度干旱胁迫减少了拔节前干物质积累,提高了拔节后干物质积累量,优化干物质积累动态;轻度和中度干旱胁迫有利于控制水稻的分蘖数量,显著提高有效穗数,与CK相比提高了8.05%、23.29%;轻度和中度胁迫下水稻穗粒数和千粒重显著降低,各处理间结实率无显著差异,成穗率显著高于CK,与CK相比3种胁迫下成穗率分别提高了22.83%、32.50%、13.20%;轻度和中度胁迫下产量与CK相比分别增加2.73%、6.08%。滴灌水稻分蘖期水分调控时应考虑利用干旱胁迫的补偿效应,于分蘖...  相似文献   

13.
microRNA(miRNA)是一类长度在20~24 bp的保守小RNA分子,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中,参与调控生长发育及抗逆、抗病等反应。在前期研究中,我们对比感病和抗病水稻材料在接种稻瘟病菌前后miRNA的累积量,发现miR444b.2的累积量变化在抗病和感病材料间存在显著差异,但其在水稻对稻瘟病抗性中的作用尚不清楚。本文进一步对水稻感病和抗病材料接种稻瘟病菌,通过检测不同时间点miR444b.2及其靶基因的累积量来分析miR444b.2与水稻稻瘟病抗性的关系;同时,构建过表达miR444b.2的转基因水稻材料,对转基因材料进行了抗性分析及农艺性状分析。结果表明,在稻瘟病菌开始侵染水稻的24 h内,随着侵染时间的增加,miR444b.2在感病材料中的累积量也随之增加,而在抗病材料中的累积量则逐渐降低;相反,miR444b.2的靶基因中,MADS盒家族基因在感病材料中的转录受到抑制或变化不大,在抗病材料中的表达明显增加,与miR444b.2的累积量变化趋势相反,提示miR444b.2可能通过调节MADS盒家族基因的表达量来调控稻瘟病抗性。而且,过表达miR444b.2的转基因植株变得更加感病,主要表现为:与对照相比,叶片发病病斑数量增多、病斑面积增大、防御相关基因转录水平变低;而miR444b.2的靶基因在过表达miR444b.2的转基因植株中的转录水平显著降低。此外,miR444b.2过表达植株的分蘖数较对照减少。这些结果说明,miR444b.2通过调控MADS盒家族基因来负调控稻瘟病抗性及调节水稻分蘖。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了丁草胺和扑草净混配制剂的气相色谱分析方法。选用5%OV-17/ChromsorbW-HP(60~80目)色谱柱,以三唑酮为内标物进行定量分析测定,该方法简单、快速、准确、适用。结果表明丁草胺和扑草净的标准偏差分别为0.05和0.03;变异系数分别为0.28%和0.94%;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54%和99.71%;线性回归系数分别为0.9993和0.9997。  相似文献   

15.
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水稻品种‘空育131’和‘垦鉴稻6号’稻瘟病发病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 稻瘟病的发生程度与施氮量有关, ‘空育131’在施氮量为150 kg/hm2时, ‘垦鉴稻6号’在施氮量为150~170 kg/hm2时, 叶瘟、穗颈瘟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低且病情发展进程慢。稻瘟病发生程度与水稻品种有关,‘空育131’的叶瘟发病率、病情指数比‘垦鉴稻6号’高, 但‘空育131’的穗颈瘟发病率、病情指数比‘垦鉴稻6号’低。通过掌握‘空育131’和‘垦鉴稻6号’的施氮量, 可有效控制稻瘟病, 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6.
抗除草剂转基因水稻对稻纵卷叶螟田间自然种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明确抗除草剂转基因水稻对非目标生物的影响。[方法]以稻纵卷叶螟为指示物种,调查其在抗除草剂转基因籼稻‘Bar68 1’稻田与非转基因亲本对照‘D68’稻田的种群密度、发育进度以及水稻的受害程度。[结果]在转基因和非转基因稻田中,除2007年水稻乳熟期外,稻纵卷叶螟幼虫的发生密度无显著差异;稻纵卷叶螟不同龄期幼虫比例(%)在转基因稻田与非转基因稻田之间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除2007年分蘖末期外,处理与对照间的单株受害叶片数和卷叶率(%)差异均不显著;转基因水稻与对照植株的卷叶指数(%)表现基本一致。[结论]转基因抗除草剂水稻‘Bar68 1’对非目标物种稻纵卷叶螟不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17.
18.
针对丘陵双季稻区易发生季节性干旱导致养分供应受阻、水稻生长发育受影响、产量下降等问题,研究了干旱条件下5种养分管理措施(即T1:增施钾肥+喷清水;T2:叶面喷施0.2%Zn SO4;T3:增施钾肥+叶面喷施肥0.2%Zn SO4;T4:提高后期施N比例+喷清水;CK:常规施肥+喷清水)对双季晚稻生长发育、产量形成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分蘖期干旱胁迫下,不同养分管理对双季晚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差异,其影响程度由强到弱依次为:T3T1T2T4CK。T3在分蘖期干旱胁迫下能有效促进水稻分蘖能力,提升苗峰值和有效分蘖数,最高分蘖数比CK高7.26%,并显著提高拔节期和齐穗期的叶片SPAD值、叶片光合速率和叶片蒸腾速率以及根系活力,同时还显著增加拔节期、齐穗期和成熟期地上部单株干物重,改善植株干物质的积累,其增幅分别在2.19%~25.22%,从而显著提高双季晚稻每公顷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每穗总粒和结实率等产量构成因素,最终使双季晚稻在干旱胁迫条件下获得较高产量。T3的产量在所有处理中最高,达10.07 t·hm~(-2),分别比T1、T2、T4及CK高6.34%、7.70%、14.17%和25.5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