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第一次认识鱼腥草,是一次医生为我治病的时候。20多年前的一天,我左手中指忽然红肿起来,去部队医务室看病,医生说好像是无名肿毒。可她一不给我打针,二不给我吃药,而是从她的小药草园中采来几根如地瓜蔓似的草,放在空罐头盒中捣烂,敷在我的患处,用纱布包好,结果次日便消肿了。我惊讶这小小草药的奇效,从此便认识了它。后来,还在报上读到这样一篇文章:“在自卫反击战中,一名战士身负重伤,在无食品、无医药、无水源又与部队失去联系的情况下,便拔食身旁的鱼腥草度饥,几天后与部队会合,其伤口竟未感染,身体康复很快,可谓奇迹。”  相似文献   

2.
鱼腥草为我国常见的食药用植物,为三白草科蕺菜属多年生草本。据检测,鱼腥草营养丰富,每百克嫩茎叶含碳水化合物6克、蛋白质2.2克、脂肪0.4克、钙74毫克、磷53毫克、挥发油0.49毫克,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尤其富含锌。中医认为,鱼腥草性味辛、微温、有小毒。具有清热解毒、消痛排脓、利尿通淋的功效。  相似文献   

3.
它是果园里的魔术师,法术超群,有着神奇魔力;它是舌尖上的调味品,“骗”术高明,能瞬间变酸为甜。当神秘果带着“神秘”来到你的阳台上,你的种植也会变得趣味盎然。名字中的“神秘”二字。让这种小小的果实变得云里雾里,扑朔迷离。  相似文献   

4.
神秘的渔火     
《科学种养》2014,(7):25-25
<正>在天气晴朗的夜晚,海上的海员、渔民经常会看到海面上呈现出一大片蓝绿色或乳白色的闪光,人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渔火。渔火是海里藻类、细菌和某些浮游生物大量聚集在一起而形成的人们肉眼能看到的生物光。渔火是一种高效率冷光,它的光能转换率大于90,而通常我们使用的白炽灯、日光灯的光  相似文献   

5.
鱼腥草的应用与栽培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鱼腥草是蕺菜的中药俗称,别名叫侧耳根,为三白草科草本植物,叶酸辛、气腥、性凉、有小毒,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消肿、利尿通淋、化痰止咳等功效.其嫩叶及根茎可食用,为长江以南各省区大众喜爱的食物.目前,鱼腥草被国家卫生部正式确定为"既是药品,又是食品"的极具开发潜力的资源之一,广泛受到人们关注.  相似文献   

6.
花叶鱼腥草(见彩页)是三白草科蕺菜(Houttuynia cordata)的一个变种。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茎上部直立,有棱,下部伏地,节上生不定根,高20~45厘米;单叶互生,纸质,叶片心形带斑,早春时节叶有红、黄、白等多种颜色,盛夏叶为红褐色;花期5~8月;果期秋季;全株有一种强烈的鱼腥味。三白草科的蕺菜(鱼腥草)多见于我国长江以南的潮湿地、水沟及湖泊的浅水处。花叶鱼腥草与蕺菜的习性完全相同。因此无论国内国外,很多水草养植爱好者,常把它作为水生植物的选材。水栽方法:将盆栽或地栽的花叶鱼腥草轻轻挖  相似文献   

7.
正在博大精深的自然界,经过亿万年的进化演变,地球上出现并生长过数量庞大的植物种群。曾经在地球上出现过的许多植物已经消亡,但是据估计,全世界目前仍然有30多万种植物。在进化过程中,大自然创造了一些匪夷所思的植物,令人惊叹称奇。醉人的植物。在坦桑尼亚的山野中,生长着一种木菊花,又称醉花,其花瓣味道香甜,无论是动物或者是人,只要一闻到它的味道,立即就会变得昏昏沉沉。如果是摘一片尝,用不了多久,便会晕倒在地。生长在埃塞俄比亚的支利维那山区的一种醉人草,它会散发出一种清郁的香味。每当人们闻这种香  相似文献   

8.
<正>鱼腥草又名蕺菜、折耳根、臭腥草等,因根、茎、叶有鱼腥味,故名鱼腥草。其嫩茎叶及肥嫩的根茎凉拌或煮汤后味道鲜美,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化食顺气、镇痛、止咳、驱风、健胃等功效,并能预防流  相似文献   

9.
鱼腥草风味牛肉干生产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主要以鱼腥草、新鲜牛肉为主要原料,研究了不同用量的鱼腥草、复煮时间和烘干时间对牛肉干品质和风味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鱼腥草和牛肉用量比为3∶10、复煮时间为35 min、烘干时间为6 h,所制得的鱼腥草风味的牛肉干的品质最好.  相似文献   

10.
为建立鱼腥草快繁体系,本研究以鱼腥草种子为实验材料,探究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外植体灭菌、种子萌发、壮苗以及幼苗移栽相关条件。实验结果表明,鱼腥草种子在75%乙醇30 s+0.2%Hg Cl25 min灭菌后能够在无菌时获得55.26%的萌发率;最优启动培养基为1/2MS+0.5 mg/L GA3+0.2 g/L活性炭粉;幼苗最佳壮苗培养基为1/2MS+0.1 mg/L KT+0.3 mg/L NAA+0.2 mg/L GA3+0.2 g/L活性炭粉;幼苗在移栽前转移至自然光温条件下生长1周,再开盖适应5 d后栽种在浇灌0.2 g/L甲基托布津溶液的苗圃土中可获得最高的成活率86.67%。本研究成功建立了稳定的鱼腥草快繁体系,将为农业生产、生物实验等领域提供技术和材料支持。  相似文献   

11.
<正>鱼腥草为三白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既是食材,又可入药。鱼腥草因有一种特殊的气味,有驱虫防病作用,病虫害相对较少,是一种理想的无公害蔬菜,但有时会发生叶斑病,且一旦发生,可导致根茎平均减产20%,有些田块秋季减产达70%。发病症状:在生长中、后期经常大量发生,主要危害叶片,发病初期,叶面出现不规则或圆形病斑。病斑边缘紫红色,中间灰白色,上生浅  相似文献   

12.
食用鱼腥草杂草覆盖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启文 《科学种养》2014,(12):28-28
<正>随着特色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发展,蔬菜栽培技术也在不断地更新。近几年我们在食用鱼腥草(又名折耳根、狗心草、狗点耳)生产过程中进行探索,从常规栽培过渡到杂草覆盖栽培,不仅提高了产量,可以在春季生产出更多的鱼腥草叶上市,同时还可以培肥地力,减少人工除草,增产增收。下面将这种新技术进行介绍。1.栽培要点人工杂草覆盖栽培的鱼腥草,地下茎粗壮,色白,脆嫩,产量高(亩产1500~2000千克)。  相似文献   

13.
<正>白绢病:主要为害地下根状茎。发病初期,地上茎叶变黄,地下茎呈现褐色斑块,表面遍生白色绢丝状菌丝,中、后期在布满菌丝的茎和附近土壤中,产生大量酷似油  相似文献   

14.
以鱼腥草粉末为原材料,通过水煮法、醇提法、醇提加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得到提取液,再经离心、浓缩、抽滤后得母液浓缩液,加焦糖经喷雾干燥得鱼腥草速溶茶。以鱼腥草饮料的感官评价确定制备提取液的材料,以母液质量分数、进风温度、进料量为单因素考查喷雾干燥工艺条件,以鱼腥草速溶茶成品的得率和成品中总黄酮含量为指标确定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采用水煮法提取鱼腥草的地上部分得率较高,为10.20%,总黄酮含量为6.23%;喷雾干燥的最佳参数为母液质量分数13%,进风温度140~150℃,进料量30 m L/min。醇提加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得到的成品总黄酮含量较高,为10.12%,但此方法得到的成品得率较低,为4.5%,醇提加超声波辅助提取液的喷雾干燥最佳参数为料液质量分数1.5%,进风温度140~150℃,进料量5 m L/min。经过感官评价和黄酮含量测定证明,此鱼腥草速溶茶制备工艺可行。  相似文献   

15.
正在大千世界中,一片片绿叶挂满枝头,一块块绿色草地铺满原野。极目远望,就像神奇的画卷在描绘锦绣河山。谁能想到,其实这却是植物叶片中叶绿体的神奇功效。自然界植物的种类繁多,叶子的形状千变万化,但其叶色绝大多数都是绿色的。科学家为解开叶绿之谜,前后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时间。1817年,法国的佩尔蒂埃和卡旺托从植物绿叶中分离  相似文献   

16.
17.
鱼腥草种茎分级标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鱼腥草种茎分级标准。[方法]收集全国主产区鱼腥草种茎,依据茎径粗细将鱼腥草种茎分为不同规格,测定净度、发芽率、发芽和根率、生活力、百节鲜重、干燥失重等指标,采用DPS软件进行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生活力与干燥失重极显著正相关,发芽率与发芽和根率显著正相关,发芽率与百节鲜重极显著正相关。表明种茎新鲜水分越充足,生活力越好;茎径越粗,百节鲜重越重,发芽率越高。以2016年收集的9批样品测定结果初步建立种茎分级标准,2017年收集10批样品依据标准进行验证,多年生种茎和经过萌发的种茎发芽率、发芽和根率低于相应等级标准,可判定为不合格种茎。[结论]上述指标可用于鱼腥草种茎分级。  相似文献   

18.
正鱼腥草为药、菜兼用植物,其根及叶片均可食用,全草入药,具有清热解毒、化痰止咳之功效,广泛用于各种炎症,如肺炎、盆腔炎、气管炎、乳腺炎等的治疗。重庆市万州区龙驹镇平均海拔700余米,森林覆盖面积达85%以上,野生鱼腥草分布广泛,但随着农村主要劳动力老年化趋势的加深,野生鱼腥草的采集逐年减少,难以满足市场对鱼腥草的需求,人工种植鱼腥草不仅是中药材市场的需  相似文献   

19.
鱼腥草生长发育规律及适宜采收期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盆栽与大田试验结合,研究了鱼腥草生长发育规律及适宜采收时间。结果表明:鱼腥草地上部分生长可分为:出苗期、旺长期、停滞期、衰老期和休眠期;地下部分生长发育过程可分为:出苗期、旺长期、停滞期和休眠期。保证4月上旬至7月间旺长期的养分供应,对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延长地上部分生长停滞期时间、防止早衰对地下部分产量也很重要。鱼腥草地上部分最佳采收期为停滞期,地下部分的最佳采收期为地上部分进入衰老期后。  相似文献   

20.
正宋朝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元丰七年(1084年)春末夏初,苏轼畅游庐山十余日,被庐山雄奇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