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5 毫秒
1.
扁穗雀麦种子萌发吸水特性与萌发温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扁穗雀麦种子萌发吸水特性与不同温度处理下的萌发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扁穗雀麦种子萌发吸水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吸水速度呈先快后慢的趋势,在2h时达最大值0.1363g/h,种子萌发最低吸水量为种子原重量的83.66%.在不同温度处理下,扁穗雀麦种子在25~30℃恒温条件下萌发相对较好,发芽率达97%,发芽指数较高.25℃萌发条件下活力指数最大,为679.41,其次为30℃.胚根的适宜生长温度为20~30℃,胚芽为25℃.综合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最后确定扁穗雀麦的最适发芽温度为25~30℃.当温度降低到10℃或升高到40℃时,种子发芽受阻,发芽率均为0.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究羊草种子快速萌发的方法,从而为羊草人工草地的建植提供科学依据,试验以吉农一号、吉农二号、吉生一号、白城野生4份羊草种子为研究对象,观察其在不同预处理方式(浓硫酸浸种、不同温度、预冷处理)下的萌发特性。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羊草种子的萌发对不同预处理方式的响应是不同的,浓硫酸浸种能不同程度地提高羊草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和发芽势,且处理15 min的发芽率最高;4个羊草品种在15~35℃的温度范围内均能发芽,最适宜的温度为25℃;4℃预冷处理7,14,21 d羊草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和发芽势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预冷处理7 d最高。说明羊草种子在经过4℃预冷处理7 d后再用浓硫酸处理15 min,在25℃条件下种子发芽效果最佳;4个羊草品种中,吉农一号各处理的发芽指标均显著高于其他品种。  相似文献   

3.
通过定期统计出苗数,计算出苗指标及测定产量,揭示覆膜和露地育苗对甘肃贝母和伊贝母效应的差异性,探寻最佳育苗方式,为贝母标准化育苗技术和保护贝母的野生资源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覆膜和露地育苗条件下,贝母种子出苗进程变化均呈"S"型曲线,符合Logistic方程,快增期在出苗后5~13 d。与露地比较,覆膜育苗的甘肃贝母和伊贝母种子提前2~4 d出苗,产量提高56.8%和21.71%,个体质量优异。甘肃贝母和伊贝母覆膜育苗在二阴山区对保护贝母野生资源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建议贝母规范化育苗采用覆膜育苗方法,以降低因倒苗而引起的产量降低,播后均采用遮阳网覆盖。  相似文献   

4.
李跃  袁庆华 《草业学报》2015,24(4):127-131
通过恒温箱和温室试验,探索了不同的保湿时间和温度对苜蓿锈菌孢子堆密度的影响以及不同培养温度对病害潜育期的影响。19℃下保湿(相对空气湿度100%)一定时间,再在25℃下生长15 d,可见保湿时间在12~48 h处理中植株叶片上孢子堆密度高于4~8 h。不同保湿温度下,保湿(相对空气湿度100%)24 h,再在25℃下生长15 d,试验结果表明随着保湿温度的升高,孢子堆密度先逐渐增加,在19℃左右达到最大,之后逐渐降低。19℃下,100%相对湿度下保湿24 h,然后分别置于15,20,25,30和35℃下生长,只有35℃下不发病,其余温度下潜育期分别为11,10,7和7 d;培养温度在25和30℃下的孢子堆密度显著高于15和20℃;培养温度对孢子堆显现时间的长短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5.
研究不同温度对毛苕子(Vicia villosa Roth.)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在5℃、10℃、15℃、20℃、25℃、30℃不同温度处理下对毛苕子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进行了研究.认为温度变化对毛苕子种子的萌发有显著的影响.5℃时种子不萌发;20℃时毛苕子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最好;温度低于10℃或高于25℃时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均较低.毛苕子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0℃时,适应的温度范围是15℃~25℃.  相似文献   

6.
明晰草玉梅种子休眠的释放,为草地管理和草玉梅的栽培提供基础,研究了室温干燥贮藏和高寒草甸层积对草玉梅种子萌发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室温干燥贮藏天数不同、是否去掉果皮和是否光照影响了草玉梅种子的初始发芽天数、发芽率和发芽指数。随着贮藏天数的增加,去掉果皮草玉梅种子的初始发芽天数呈不同程度的减小,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呈不同程度的增加。室温贮藏40~180 d的草玉梅种子,去掉或未去掉果皮后光照条件下的初次发芽天数显著低于贮藏0 d处理(P<0.05)。室温贮藏40,80,150和180 d的草玉梅种子在去掉果皮光照处理下,其发芽率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但皆显著高于贮藏0 d处理(P<0.05)。室温贮藏180 d的草玉梅种子未去掉果皮光照下的发芽率显著高于贮藏80和150 d处理(P<0.05),后两者显著高于贮藏40 d处理(P<0.05),贮藏40 d 处理又显著高于贮藏0 d处理(P<0.05)。光照不同程度地降低了草玉梅种子的初始发芽天数,提高了草玉梅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指数。高寒草甸土壤中冷季层积处理不同程度地降低了草玉梅种子的初次发芽天数,提高了发芽率和发芽指数。践踏层积的草玉梅种子在30/20℃和20/10℃变温条件下的初次发芽天数分别显著低于层积不践踏处理(P<0.05)。践踏层积的草玉梅种子在25/15℃和20/10℃变温条件下的发芽率(分别为38.0%和35.3%),显著高于层积不践踏处理(22.7%和14.0%);室温贮藏同期(11月-4月)未去掉果皮的草玉梅种子未能发芽。当年10月成熟后层积于天祝高寒草甸放牧地的草玉梅种子,至次年8月底有40.2%的发芽;未发芽的草玉梅种子在培养箱30/20℃到20/5℃的温度范围均能发芽,在30/20℃最高,仅为15.3%,绝大多数种子处于休眠。  相似文献   

7.
碱茅种子发芽检测标准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8年以碱茅(Puccinellia distans Parl)种子为材料,研究在10-25℃、10-30℃、15-25℃、15-30℃、20-30℃变温处理和15℃、20℃、25℃、30℃恒温以及预处理条件下,筛选确定碱茅种子发芽的最适温度和光照条件条件,为碱茅种子质量检测的标准化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碱茅种子在20-30℃ 8h高温光照16h低温黑暗条件下发芽率最高,预处理对碱茅种子发芽无显著影响。碱茅种子发芽计数时间确定为第7d进行初次计数,第14d进行末次计数。并在此温度条件下选用5个碱茅种子样品进行发芽测定,可以反映碱茅种子的发芽水平,而且硝酸钾和预先冷冻处理对碱茅种子发芽促进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微孔草种子萌发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孙建华  王钦 《草地学报》1998,6(1):26-32
本文探讨温度、预冷处理以及逆境条件对微孔草种子萌发及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微孔草种子具有12个月左右的后熟期,自然贮藏后再经预冷处理方能完成后熟破除休眠。在相同温度(20℃)下,贮藏12个月后的种子(1996年收)发芽率比收获当时高41%,在15/25℃条件下预冷处理后发芽率可达72%。其萌发最适温度及预处理在预冷(5℃,5天)和20℃恒温或15/25℃变温条件下,1994、1995年种子的平均发芽势分别为61%和71%、发芽率分别为72%和79%、苗长(4.6mm和4.6mm)及活力指数(169.0和175.6)皆显著高于其它处理(P<0.01)。发芽试验初次和本次计数时间分别以第4天和第8天为宜。微孔草种子较耐高温,不耐盐碱。与1994年的种子相比,1995年的种子抗逆性较强,各项指标下降幅度小,且在老化试验中发芽指数及活力指数与对照间无显著差异。在人工栽培条件下1995和1996年收获种子的千粒重极显著高于野生(1994年采集)种子,平均千粒重为1.515g。  相似文献   

9.
甘肃贝母种子灌浆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选用5年生甘肃贝母种株,在盛花期挂牌标记开花一致的植株,从开花后第5天开始测定籽粒千粒鲜、干重和含水量,对种子灌浆特性进行研究,旨在为其种子标准化采收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结果表明,甘肃贝母种子千粒鲜重在开花后66d达到最大,随后迅速下降到接近干重的水平。籽粒干重变化的趋势呈“S”型曲线,符合Logistic方程,快增期在花后41~66d,至花后97d灌浆结束。灌浆速率呈“快-慢-快-慢”规律,因降水出现1次低谷,籽粒脱水速率随灌浆进程而加快,含水量持续下降,籽粒含水量下降最快的时期为灌浆高峰结束期。籽粒干重与脱水速率和灌浆持续期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籽粒含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甘肃贝母种子灌浆速率受天气的影响大,籽粒脱水加快、干重趋于稳定是种子成熟的标志,采收期应在花后77~82d(7月底-8月初),种果尚未开裂,种子含水率在40%以下,茎杆尚未完全枯黄时为最佳。  相似文献   

10.
以3种野生苔草植物种子为材料,研究打破其休眠的最佳处理方法和发芽温度。采用预冷、硝酸钾预冷、NaOH溶液浸种和浓硫酸浸种对种子进行预处理,在15℃~30℃之间设置3个变温梯度,进行两因素完全随机发芽试验。结果表明:圆囊苔草的最适发芽温度为25/15℃,最佳处理为10%NaOH溶液处理10min,发芽率达91%;膨囊苔草的最适发芽温度为30/15℃,最佳处理为10%NaOH溶液处理120min,发芽率达54%,继续增加处理时间可能会进一步提高膨囊苔草的发芽率;异穗苔草的最适发芽温度为30/20℃变温,最佳处理为20%NaOH浸种120min,发芽率达93%。  相似文献   

11.
野生狭叶荨麻种子形态与萌发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野生狭叶荨麻种子为材料,观测其外部形态和活力,分别采用15,20,25,30和35℃不同温度条件与50,100,300和500mg/L4种赤霉素浓度以及98%浓硫酸、35%氢氧化钠不同时间浸种,研究狭叶荨麻种子的萌发特性。结果表明,荨麻种子长958.72μm、宽534.85μm,当年收获的种子活力为83.25%,种子卵形,淡黄色,千粒重为0.1045g。最适萌发温度为25℃,发芽率为42.67%。用98%浓硫酸和35%的氢氧化钠处理,能提高其发芽率,酸蚀以5min、碱蚀以15min为宜,赤霉素浸种对发芽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2.
野生羌活种子休眠机理及破除休眠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植被的破坏、生境破碎化以及经济利益的驱动,高寒区野生羌活(Notopterygium incisum)和宽叶羌活(N.forbesii)野生种群受到严重破坏,而繁殖率极低则是制约人工驯化栽培的主要障碍。通过野外调查、室内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野生羌活种子休眠特性及破除休眠的技术,结果表明:羌活种子具有胚后熟特性,休眠期8-10个月,需要胚的后发育才能解除休眠;秋季采收的羌活种子,无胚或呈原胚状态,不具备发芽能力,需要后熟,解除休眠的技术为流水冲洗,将种子内的ABA含量降低到可以萌发的程度;用赤霉素或赤霉素与细胞分裂素混合处理种子,可提前萌发,提高发芽率;变温(15~25℃/2~5℃)层积,可缩短解除休眠时间,层积前期暖温可加速胚的发育,低温是萌发成苗的必要条件;经过2-3个月的暖温和低温层积,种子萌发率提高到19.8%。]  相似文献   

13.
采用不同方法处理沙生针茅(Stipa glareosa)种子,测定沙生针茅种子发芽率和种子出苗率,以探明影响沙生针茅种子萌发和播种出苗的制约因素。结果表明:60℃蒸馏水浸泡种子24 h,种子吸水率、发芽率、发芽势分别为26.3%,38.0%和32.0%;-20℃、20℃低温变温处理96 h,发芽率和发芽势分别为46%和48%;用80 mg/L GA_3水溶液浸泡种子24 h,发芽率和发芽势分别为54%和48%;沙埋深度会影响沙生针茅种子发芽和出苗,沙埋0.5 cm沙生针茅的种子发芽率和幼苗出土率最高;埋深超过2cm的深度,发芽率和出苗率降低;埋深6~8 cm,随着沙埋深度增加,出苗率显著减少;当埋深8 cm的深度,沙生针茅出苗率为0。  相似文献   

14.
王娜  张中华  周华坤  徐文华 《草地学报》2022,30(12):3284-3293
为明晰莎草科植物种子萌发特性,提高莎草科牧草种子的萌发率。本文以3种莎草科种子为研究对象,采用8种温度条件、3种化学试剂和冷层积处理法,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研究莎草科种子对各种处理的萌发响应过程。结果表明:变温下种子的萌发率显著高于恒温下的萌发率,华扁穗草(Blysmus sinocompressus)和帕米尔薹草(Carex pamirensis)种子最适萌发温度分别为15℃/25℃和15℃/30℃;华扁穗草为萌发喜光性种子、帕米尔薹草为萌发光不敏感性种子;冷层积处理和化学试剂+冷层积综合处理能显著提高华扁穗草种子的萌发率,并显著降低萌发时滞;化学试剂+冷层积综合处理能使帕米尔薹草种子的萌发率达到70%以上;青藏薹草(Carex moorcroftii)种子在化学试剂+冷层积下萌发率最高达到10%;一定浓度的硫酸(H2SO4)、氢氧化钠(NaOH)、次氯酸钠(NaHClO)溶液均能破坏种皮,更易于水分和氧气进入种子,从而促进种子萌发。  相似文献   

15.
蔡丹红  严成  魏岩 《草业学报》2015,24(10):131-138
白滨藜是具有抗旱、抗盐碱和耐贫瘠能力的半灌木,为新疆地区的良等牧草。通过研究温度、贮藏时间、苞片及盐分对白滨藜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白滨藜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0/30℃和25/35℃。室温干藏2~8个月显著提高种子的萌发速率,干藏10个月后,种子萌发速率与萌发率显著降低。苞片延缓种子吸胀,对种子的最终萌发率有显著影响;去除苞片可以明显促进种子的萌发。浓度低于0.8 mol/L的NaCl溶液对种子萌发的影响不大;但从0.8 mol/L起萌发率随着浓度增高而降低,直至为零;将在0.05~4.00 mol/L盐溶液中处理的种子转移至蒸馏水后,仍有一定的萌发恢复率,表明NaCl处理后的部分种子有保持活力的能力,部分种子丧失活力。对白滨藜种子萌发特性的研究,为揭示其萌发行为进化和生态适应机制提供科学依据,也为新疆荒漠盐碱地区饲用半灌木引种改良,良种繁育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6.
蔡丹红  严成  魏岩 《草业科学》2015,(10):131-138
白滨藜是具有抗旱、抗盐碱和耐贫瘠能力的半灌木,为新疆地区的良等牧草。通过研究温度、贮藏时间、苞片及盐分对白滨藜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白滨藜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0/30℃和25/35℃。室温干藏2~8个月显著提高种子的萌发速率,干藏10个月后,种子萌发速率与萌发率显著降低。苞片延缓种子吸胀,对种子的最终萌发率有显著影响;去除苞片可以明显促进种子的萌发。浓度低于0.8 mol/L 的 NaCl 溶液对种子萌发的影响不大;但从0.8 mol/L 起萌发率随着浓度增高而降低,直至为零;将在0.05~4.00 mol/L 盐溶液中处理的种子转移至蒸馏水后,仍有一定的萌发恢复率,表明 NaCl 处理后的部分种子有保持活力的能力,部分种子丧失活力。对白滨藜种子萌发特性的研究,为揭示其萌发行为进化和生态适应机制提供科学依据,也为新疆荒漠盐碱地区饲用半灌木引种改良,良种繁育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7.
温度对垂穗披碱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恒温、变温和光照3种处理因素6个梯度水平的条件下,对取自4个不同海拔高度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种子的适宜发芽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垂穗披碱草的适宜发芽温度范围为15~25 ℃;变温可显著提高种子发芽率和发芽整齐度,最佳变温组合为20 ℃/10 ℃,发芽率和发芽势分别较20 ℃恒温条件提高20.2%;垂穗披碱草种子萌发对光照条件反应不敏感;在低温条件下,低海拔种子的总体发芽能力要优于高海拔种子,而在高温条件下则表现为高海拔优于低海拔的态势,但在中等温度条件下,各海拔高度的种子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不同处理对北方嵩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用3种不同质量浓度的化学试剂(NaOH、GA和CaCl2)分别处理北方嵩草Kobresia bellardii种子,将其置于5、10、15、20和25 ℃恒温条件下进行光照培养。结果表明,温度和3种化学试剂及化学试剂的不同质量浓度显著影响种子的萌发率、萌发指数及幼苗高度(P<0.001),且温度对种子的萌发影响更大。北方嵩草种子在1025 ℃条件下萌发,适当质量浓度的3种化学试剂对种子的萌发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低温下,较高质量浓度的化学试剂处理的种子其萌发率和萌发指数较高;而在较高温度下,较低质量浓度的化学试剂处理的种子其萌发率和萌发指数较高。在20和25 ℃,对照组及用3种化学试剂处理的种子其萌发率和萌发指数较高,幼苗生长较快。其中在25 ℃,用5 g/L CaCl2处理种子其萌发率最高,可达84%;在20 ℃,用20 g/L NaOH处理种子其萌发速率最快,萌发指数最高, 为5.26。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揭示沙生针茅(Stipa glareosa)种子萌发机理,探索促进其种子萌发的方法,以其种子为材料,采用室内控制试验,测定不同处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显示:60℃蒸馏水浸泡种子24 h,-20℃、20℃低温变温处理96 h,80 mg·L-1赤霉素(GA3)水溶液浸泡种子24 h,均能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且以80 mg·L-1 GA3处理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