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4 毫秒
1.
厦门海域血红哈卡藻赤潮的环流形势和水文气象条件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8年3月和2009年2月,厦门海域发生了以血红哈卡藻为优势藻种的赤潮,两次赤潮具有发生时间早、持续时间长的特点。针对近两年厦门海域两次在冬季爆发血红哈卡藻赤潮的现象,本文分析了赤潮期间的环流形势和水文气象条件。结果表明,厦门海域血红哈卡藻赤潮发生前后,1000hPa环流形势表现为西南地区的倒槽或者气旋,并随着冷空气的北退而向内陆地区延伸,台湾海峡的气流多为东南到西南向,气温和水温持续回升、风速偏弱、相对湿度偏高,盐度长时间维持较低水平,此种环流形势和水文气象条件促使了厦门海域冬季赤潮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通过2016年8月开展的厦门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石油类含量调查,分析了厦门海域表层沉积物石油类的含量水平与分布情况。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厦门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石油类含量范围在(6.6~1 762.5)×10~(-6)之间,平均值为350.5×10~(-6);石油类含量呈现明显的分布特点:五缘湾海域至五通湾口区域的石油类含量最高,其次为九龙江口中部海域、鼓浪屿东南侧至招银港区、厦门东部水道小部分区域和五通湾口北侧海域,其余海域的沉积物质量较好,这与厦门近年来航运发展、西海域整治和五缘湾海域周边的开发建设有关。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2008年7月大小潮期间,厦门东、西海域海洋环境监测资料对该海区进行现状分析,并运用BP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对该海域的海洋环境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厦门西海域北部海域、同安湾、厦门西海域南部海域海水水质总体良好,除无机氮、磷酸盐(个别站位)超标外,其余监测指标均符合相应海水水质标准.综合评价分析表明:大潮期间厦门高集海堤两侧海域水质综合环境差异性明显,西海域的水质情况较为稳定,同安湾大小潮间差异较大;海堤打开后,势必会打破已趋于稳定的西海域生境.建议在海堤开口初期加强同安湾陆源污染物排放的监管与敏感生物的保护.  相似文献   

4.
颜尤明  陈红梅 《福建水产》2010,(3):51-55,30
本文根据"福建省908专项-海域使用现状调查"所获资料,对厦门湾的海域使用与管理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厦门湾海域使用的确权率以及海域使用与海洋功能区划符合性等存在的问题,提出厦门湾所辖各区域海洋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海域使用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杜琦 《福建水产》1992,(2):54-57
三十五年来,厦门西海域筑堤围海、填海面积超过20km^2,纳潮量减少1.2亿m^2以上,引起潮流流速减少,沉积速率增加,航道缩窄、淤浅,水域环境质量下降,水产养殖生物连年发生死亡,1986-1987年还发生赤潮。筑堤围海、填海使厦门西海域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影响,有必要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近年福建海域赤潮的特点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赤潮是由小型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原生动物大量繁殖和聚集引起的。引发赤潮的浮游生物有数十种,每种不同赤潮生物引起的赤潮,其特点和所需的环境条件都有差异。必须对我省的主要赤潮生物的生态习性利大量繁殖的规律,逐一进行研究,才能预测预报赤潮,减轻赤潮火害。自祸建省海洋与渔业局成立以米,赤潮监控已成为海洋环境保护和减灾防灾的重点,目前闽尔四(石霜)海域、三沙湾、厦门湾已列入赤潮重点监测海域,其它海域也全面开展赤潮监视监测,努力减轻赤潮灾害。全省有福建省渔业环境监测站、厦门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宁德海洋环境监测站、宁德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闽东海洋环境监  相似文献   

7.
厦门海域一次冬季血红哈卡藻赤潮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国斌 《福建水产》2012,34(5):392-397
本文根据2009年1—2月厦门海域一次冬季血红哈卡藻赤潮的调查数据,分析本次赤潮的变化特点,并对血红哈卡藻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本次赤潮是厦门海域有记载的赤潮中,发生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赤潮。赤潮中血红哈卡藻比中肋条藻更具竞争优势,对水温变化的适应性很强。盐度对血红哈卡藻的繁殖具有刺激作用。在无机磷限制环境中,血红哈卡藻更具竞争优势,而无机氮含量高有利于血红哈卡藻的生长。  相似文献   

8.
根据2010-2012年厦门市近岸海域主要水产养殖区水质环境的监测结果,对厦门主要养殖区的水质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厦门渔业养殖水质环境状况总体良好,pH、溶解氧、五日生化需氧量和化学需氧量基本达标,大小嶝养殖区水质状况优良,但同安湾内的养殖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海水富营养化状况.  相似文献   

9.
从2007年3月至2008年2月,对厦门海域的同安湾和九龙江河口的溶解氧进行每30 min的连续监测。结果表明,厦门海域的溶解氧含量随潮汐的运动表现出很强的规律性。其表现形式有双峰双谷、单峰单谷和双齿状特征,特别是溶解氧随潮汐下降的过程中回带现象明显。从湾内和河口的统计比较看,湾内的溶解氧日平均含量高于河口3.2%,而日差平均值低河口26.4%。  相似文献   

10.
厦门海域赤潮发生规律初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根据历史资料及2004~2005年厦门海域赤潮的监测结果和相关资料,对赤潮多发性规律及其与自然环境关系进行初步探讨.资料显示,太阳黑子活动峰年的前后3年是赤潮的多发年份、5~7月是多发季节、多发月份的中小潮期是多发日期.赤潮生物具有适应和利用自然环境变化的本能,同时也反映了太阳黑子活动、季节变化、引潮力变化和气象条件能够通过生物的、物理的或化学的过程影响赤潮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对近年来发生在厦门海域的裸甲藻(Gymnodinuum)和原甲藻(Prorocentrum)赤潮的发生情况进行了监测分析,采用了采样、分离、单种培养、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rDNA序列分析等系列监测、分离培养和赤潮生物鉴定技术,重点观察并确证了厦门海域存在的赤潮原因种为微小原甲藻(Prorocentrum minimum)、Takayama pulchellum、无纹环沟藻(Gyrodinium instriatum).光学显微镜观察表明,赤潮发生海域存在着许多原甲藻和裸甲藻种类,但不能进一步确认到种.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可根据微小原甲藻体表规则的花纹等特征,根据Takayama pulchellum具有明显的特异性反S形顶沟等特征分别对它们进行有效地分类鉴定.分子分类学分析表明,T.pulchellum(株名为TPXM)28S rDNA D1-D2区序列长度为721 bp,与基因库中同种相似株的同源性大于99%;微小原甲藻(株名PMDH)的ITS和28S rDNA序列与基因库中同种序列的同源性高达99%;无纹环沟藻(株名GIXM)的ITS与基因库中登记的分离自中国深圳海域的4株同种藻的同源性也高达99%.用ITS序列和28S rDNA序列建立的系统进化树也能很好地显示微小原甲藻、Takayama pulchellum、无纹环沟藻之间以及它们与其他藻之间的亲缘关系.将上述结果结合文献记录和环境条件进行了分析,证实这3种赤潮种类Takayama pulchellum、无纹环沟藻、微小原甲藻是厦门海域较为常见的赤潮原因种.对上述检测和鉴定方法的系统应用也表明,这些方法可应用于对现场赤潮生物进行有效监测.  相似文献   

12.
大连黄海沿岸海域涡鞭毛藻类有毒有害赤潮生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前言 近数十年来,有毒有害浮游生物所形成的赤潮对世界水产养殖生产造成严重危害.而且,近10余年,一些新兴赤潮生物形成突发赤潮,致使养殖鱼类、贝类和藻类大量减产.例如,依据松山幸彦(2003)报道,在日本,圆鳞异囊藻Heterocapsa circularisquama自1998年在西部海域肆虐,对英虞湾珍珠养殖、广岛湾牡蛎养殖、熊本县和福冈县菲律宾蛤仔养殖造成毁灭牲打击,在1992年至1998年7年内,所造成的有案可稽的累计损失金额高达100亿日元,仅在1998年在广岛湾就造成损失金额高达39亿日元牡蛎死亡.不过,无论是传统赤潮生物,还是新兴赤潮生物,对水产养殖,尤其是对鱼类和贝类养殖危害最重的赤潮生物当属有毒种类繁多的涡鞭毛藻类.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厦门同安湾2003年5月28日至7月21日以地中海指管藻为主的硅藻赤潮的跟踪监测,研究了赤潮发生前后,海域水环境中水温、盐度、pH值、DO、COD、无机氮(D IN)、活性磷酸盐(PO4-P)、叶绿素a含量与赤潮种群细胞密度之间的关系,并对此次赤潮发生的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海水中丰富的无机氮和PO4-P为赤潮的发生提供了营养基础,适宜的水温和盐度的变化可能是诱发硅藻赤潮的原因之一,海水中PO4-P则是硅藻赤潮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海水中DO含量变化可作为赤潮预报的主要特征指标。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秦皇岛海域赤潮发生情况,对2005-2017年的秦皇岛市海域海洋赤潮数据进行了统计,并在此基础上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秦皇岛海域的赤潮生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大型面积赤潮(大于100 km 2)频繁发生。  相似文献   

15.
张占丰 《河北渔业》2012,(4):39+46-39,46
昌黎县是河北省及国内第一海湾扇贝养殖大县,有十几年的养殖历史.2009-2011年昌黎县沿海海域连续发生由微型鞭毛藻暴发引起的赤潮,对当地海湾扇贝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笔者参加了三年来赤潮发生过程的调研和海湾扇贝养殖的全过程,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一些应对措施,以利人们正确认识、研究此类赤潮,使海水养殖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水产养殖》2009,(6):20-20
浙江省海洋监测预报中心日前称,浙江省近海海域即将进入赤潮高发期。2009年4月23日,温州苍南县大渔湾一带海域发生赤潮,面积约60平方公里,呈块状分布。24日赤潮面积扩大为80平方公里。受降雨影响,25日赤潮已消散。截至目前,赤潮发生海域尚无鱼、虾死亡报告。这次赤潮已临近养殖区,预计近海海域即将进入以甲藻为主的赤潮高发期。  相似文献   

17.
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又名印太驼海豚,属鲸目、齿鲸亚目、海豚科、海豚属,是生活于河口内湾的小型齿鲸类,我国厦门海域和珠江口是其主要栖息地,中华白海豚是厦门的唯一一种国家Ⅰ级保护动物,厦门人称其为“妈祖鱼”、“镇港鱼”。80年代以前,厦门海域经常可以见到中华白海豚在海上欢腾嬉戏的场景,后来由于海域开发利用和人类活动等因素,中华白海豚的数量锐减。根据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和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有关专家调查,目前厦门海域的中华白海豚在60-100头左右。  相似文献   

18.
同安湾浮游动物数量的平面分布和季节变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主要研究2000年同安湾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并就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在同安湾共记录到浮游动物69种及12种浮游幼虫,以近岸低盐种类为主。浮游动物数量季节分布呈现春季高,冬、夏季居中,秋季最低的特点。种类数的季节分布与水温的季节变化一致。浮游动物数量与养殖贝类、浮游植物细胞数密切相关,并与浮游植物数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同安湾浮游动物的数量与邻近养殖水域西海域的相当,比马銮湾的低。与历史资料比较,同安湾浮游动物的次级生产力水平比1995年的有所上升,但恢复得较慢。  相似文献   

19.
粤东饶平县柘林湾位于闽、粤两省交界处,湾口朝南,海域面积达68~70km。是我国沿海18个重点海水养殖区之一。海水养殖对海湾的影响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环境问题,而柘林湾是我国受海水养殖业影响最显著的海湾之一。目前,柘林湾海域环境的研究报道主要集中于1998~2001年的资料,近10年来,由于海水增养殖业的过度发展和周边人口与经济的急速膨胀,加上污水处理能力的长期滞后,该海域环境已发生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20.
根据2013年4月在厦门南部海域的调查资料,对其鱼卵和仔稚鱼的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特点进行初步研究和探讨.结果表明,本调查海域春季共出现鱼卵和仔稚鱼21种,其中鱼卵14种,仔稚鱼9种.21个种类隶属于16科.鱼卵、仔稚鱼数量主要以黄姑鱼(Nibea albifora)、青鳞小沙丁鱼(Sardinella zunasi)和鰕虎鱼科(Gobiidae sp.)为主;春季水平拖网鱼卵和仔稚鱼平均密度分别为107.7 ind/网和1.0ind/网,垂直拖网鱼卵和仔稚鱼平均密度分别为0.69 ind/m3和0.47 ind/m3;春季鱼卵数量分布以浯屿岛东侧的11站位和小金门岛北侧的9站位较为集中,仔稚鱼以下鸡屿北侧的4站位和大担岛东南侧的12站位较为集中.比较以往的研究成果,随着厦门南部海域的高度开发利用,海域生态环境已发生很大变化,导致鱼卵、仔稚鱼种类数明显减少,主要优势种也发生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