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解中国目前禽坦布苏病毒在家禽中的流行状况及病毒分子演化特征,对2010-2011年采集自中国沿海及周边的9个省的439份疑似家禽坦布苏病毒感染的临床样品进行了鉴定,并进行了分离毒株NS5基因的分子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2010年采集的187份家禽病料中检测出42份阳性样品,阳性率为21.6%,而2011年采集的252份样品中检测出37份阳性样品,阳性率为13.9%。对部分毒株的NS5基因测序表明,本研究分离的禽坦布苏病毒与已发布的同时期分离的禽坦布苏病毒NS5基因同源性在98%以上,与2010年前分离的鸡源及蚊媒坦布苏病毒的同源性介于83.8%-85.8%之间;所有2010年后分离的禽坦布苏病毒毒株在系统进化上共同构成了一个进化分支。结果表明,2011年禽坦布苏病毒仍在中国沿海及周边的9个省的家禽中流行,病毒NS5基因的测序分析表明,到目前为止在家禽中流行的禽坦布苏病毒未出现明显的分子变异。  相似文献   

2.
禽坦布苏病毒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坦布苏病毒病对我国南方地区的鸭养殖业造成重大损失,文章对该病的病原学、病理学、流行病学、诊断技术、疫苗研发等的研究现状与前景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禽坦布苏病毒病是严重危害家禽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本文概述了禽坦布苏病毒实验室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介绍和比较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和实用性,为临床兽医科技工作者建立快速、简便、准确、实用的检测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将168只35日龄无坦布苏病毒感染的樱桃谷肉鸭随机分成7组,每组24只,其中1~6组分别以不同含量的鹅源坦布苏JS804株病毒肌肉注射进行攻毒,对照组肌肉注射相同剂量的PBS。攻毒后每天观察临床症状。分别于攻毒后2、4、6、8、13、20 d每组随机取4只攻毒鸭扑杀,分别取每只鸭各脏器样品2份,用于套式RT-PCR检测和组织学分析。临床症状观察:试验鸭于攻毒后腿瘫、头颈扭曲、行走不稳。剖检各主要脏器均出现病变,其中以脾脏、肝脏、脑最为明显。套式RT-PCR:攻毒后8 d各脏器病毒阳性检出率最高,其中以脾脏检出率最高;由攻毒检测结果确定鸭的攻毒量为1.6×106TCID_(50)。组织病理学观察:脑、脾脏和肝脏病变明显。免疫组化定位:脾脏生发中心、脑血管内皮细胞和肝细胞均有棕黄色阳性信号。  相似文献   

5.
4株鸭坦布苏病毒包膜蛋白基因的分子进化分析及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规模化养鸭场分离到4株鸭坦布苏病毒,成功克隆了包膜蛋白(E蛋白)基因片段,并对其进行了序列测定、分析和表达.结果表明,E基因全长1 503 bp,编码501个氨基酸,序列高度保守.进化分析显示,鸭坦布苏病毒属蚊媒黄病毒类恩塔亚病毒群,与其他坦布苏病毒及近期发现的BYD病毒关系最近.采用原核表达系统对E基因进行了表达,蛋白大小54 300,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随后,对E蛋白外功能区序列和3D结构进行了分析,在已解析结构的黄病毒中与WNV E结构最为相似.研究结果为该病的防控和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2013年9月,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沙石镇东风村某养殖户饲养的220日龄麻鸭2 100余羽,产蛋率在一周内从87%降至15%左右,共死亡11羽。经过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确定该病为鸭坦布苏病毒病。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后备蛋鸭坦布苏病毒感染的情况,应用间接ELISA方法对60d、77d和110d三种日龄的未免疫坦布苏病毒病疫苗的后备蛋鸭进行坦布苏病毒病抗体检测。血清学检测发现,60d、77d和110d三种日龄的未免疫鸭群血清的禽坦布苏病毒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1.2%,13.3%和88.8%。检测结果表明,各种日龄后备母鸭存在不同程度的坦布苏病毒感染,该研究结果为该病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禽坦布苏病毒(avian Tembusu virus,ATMUV)是一种主要引起蛋鸭发病的新发病毒性传染病,该病毒自2010年4月以来给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养鸭业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该病毒也可感染鸡、鹅等多种家禽发病.文章综述了ATMUV的病原学、流行病学、生物学特性、基因组学、诊断技术和疫苗研发的研究现状及前景,为进一步研究ATMUV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文围绕禽坦布苏病毒的分类与基因组结构、结构蛋白与功能、非结构蛋白与功能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禽坦布苏病毒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鸭坦布苏病毒(DTMUV)自2010年4月暴发以来,给全球养鸭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巨噬细胞作为关键的免疫细胞,其不同功能的极化表型对宿主的免疫反应和抗微生物感染非常重要。禽巨噬细胞作为DTMUV感染的关键靶细胞,本研究通过荧光定量PCR、亚硝酸盐实验等对DTMUV感染禽巨噬细胞HD11后的极化表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DTMUV感染后能显著诱导HD11细胞发生M1型极化,刺激产生大量的促炎细胞因子。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参考GenBank已发表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Nsp2基因序列,在高致病性病毒Nsp2基因缺失区的两端保守区设计并合成了一对引物,建立并优化了能够区分经典PRRSV和高致病性PRRSV的RT-PCR诊断方法,并利用该方法对2007~2010年间江苏地区的45份可疑临床病料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临床病料阳性率为40%,所有毒株均属于高致病性毒株。对PRRSV阳性病毒的Nsp2基因序列分析表明,所有18株PRRSV均属于美洲型毒株,与中国高致病性PRRSV代表毒株JXA1、WUH1的氨基酸同源性分别在82.2%~97.6%、80.4%~95.3%。此外,18株病毒的Nsp2共同存在不连续的30个氨基酸缺失,缺失位置与同期中国高致病性PRRSV具有相同的特征。通过本研究掌握了江苏地区2007~2010年间PRRSV流行情况及Nsp2基因变异特征,为地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临床诊断和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应用套式RT-PCR快速检测鸭坦布苏病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鸭坦布苏病毒是新发现的一种可引起鸭产蛋下降、生长迟缓和死亡的黄病毒。目前尚无可靠的快速诊断方法用于该病毒的检测。本研究根据鸭坦布苏病毒E基因序列,设计了2对重叠引物P1、P2和P3、P4,建立了检测鸭坦布苏病毒的套式RT-PCR方法,该套式RT-PCR比一般PCR敏感性高10倍。采用该方法对安徽省、河北省、山东省、浙江省、上海市等地发病鸭场的63份样品进行了检测,阳性检出率为48/63(76.2%),而病毒分离率仅为13/63(20.6%)。由此表明,与其他方法相比较,本试验所建立的套式RT-PCR方法具有快速、敏感、特异优点,可用于鸭坦布苏病毒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病毒的检测。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利用RT-PCR方法扩增鸭坦布苏病毒(Duck tembusu virus,DTMUV)奉贤株(FX2010)的结构蛋白E基因,并将其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2a(+),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32a-E。将其转化受体菌E.coli BL21(DE3)感受态细胞,经IPTG诱导进行表达。SDS-PAGE和Western blot试验检测结果表明,E基因在大肠杆菌中得到了表达,并且可与抗DTMUV的多克隆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E基因的成功表达为DTMUV的诊断试剂盒、疫苗等的研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鸭坦布苏病毒病是新发的一种以蛋鸭产蛋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目前仍没有疫苗可预防和控制该病。将鸭坦布苏病毒强毒(FX2010株)在鸡胚成纤维细胞(chicken embryo fi broblasts,CEFs)上连续传代培养180代,获得1株致弱毒株(FX2010-180P株),利用该弱毒株研制了鸭坦布苏病毒病活疫苗。本研究为了测定鸭坦布苏病毒病活疫苗(FX2010-180P株)毒种的保存期,将-80℃条件下保存了16个月的原始种子批和基础种子批各取3支,进行纯净性检验、鉴别检验以及病毒滴度测定。结果表明,各批次毒种在保存16个月后,病毒纯净无污染,病毒滴度没有明显下降。把基础种子在CEFs上增殖后,低剂量接种鸭子,检验毒种的免疫原性。结果显示,用毒种增殖的病毒免疫原性良好,101.5和102.5 TCID50的剂量可以为接种鸭提供90%和100%的保护。  相似文献   

15.
兔病毒性出血症是由兔出血症病毒(Rabbit hemorrhagic disease virus,RHD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病死率高达100%。近年来,由于该病毒血凝性、抗原性的变异,病毒感染宿主增多,不仅对该病的防控造成了一定的威胁,更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国内外研究学者对该病毒的基因组结构、基因组编码的产物和功能,病毒的宿主和受体以及病毒变异等相关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为该病毒的防控和治疗提供了技术基础。本文就RHDV遗传与变异的分子基础作一综述,希望能为深入了解该病毒,以及日后的防控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6.
根据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SNV株的前病毒基因组cDNA序列设计并合成1对引物,以pPB101质粒为模板,通过PCR扩增获得该病毒p30基因片段。将PCR产物克隆入表达载体pCold-HF中,构建的原核表达质粒pCold-p30转化BL21(DE3)菌,经IPTG诱导,p30蛋白呈现可溶性表达。用表达产物免疫6周龄BALB/c小鼠,制备p30抗体,经Westernblot和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结果发现,原核表达的SNV株p30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17.
1996-2008年从我国不同地区分离30株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es,IBV)野毒株的M基因,采用RT-PCR方法克隆测定所分离的野毒株和澳大利亚T株的M基因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与GenBank中公布的部分国内外IBV毒株的M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研究我国IBV的分子流行学特点和分子遗传变异规律。结果发现所测毒株M基因具有4种不同长度的开放阅读框:669bp、672bp、678bp和681bp,分别编码222、223、225和226个氨基酸的多肽,这些长度的差异是由5′端的核苷酸插入或缺失造成的。30个IBV分离株间的同源性在89.5%~100%之间。以疫苗株H120氨基酸位置为参照,在被比较的73株IBVM蛋白中发现62个位点存在变异,其中以2~5、10~16、44~46、217~222等4个区域氨基酸取代率较高。系统进化分析显示,被比较的73个IBV毒株分为5个进化群,我国的IBV分属于其中的4个群,其中第一群和第四群与我国所使用的疫苗病毒株相距较远。同时发现部分近年的分离株与10多年前分离株具有很近遗传进化关系。从M基因看,在我国出现了多种基因型IBV共存的现象,分离株与疫苗株的遗传差异提示我们需要对疫苗的选用做出重新评估。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以在毕赤酵母系统中表达并纯化的p27重组蛋白为包被抗原,HRP标记的兔抗鸡IgY为酶标二抗,建立了一种快速有效的禽蛋白血病病毒ELISA检测方法,并对其反应条件进行优化。结果显示,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重复性;与市售商品试剂盒相比,符合率为96.92%,且更为敏感。应用建立的ELISA方法检测来自吉林省内鸡场314份疑似样品,阳性检出率为75.15%。本研究为禽白血病病毒的检测与诊断提供了一种简便、有效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为了丰富水禽源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基因(NA)的分子流行病学资料,通过对2008年分离自福建省某种番鸭1株罕见的H6N6亚型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NA基因进行克隆分析,发现该毒株NA基因全长为1431bp,开放阅读框为1380bp(19~1398),其中从第175~207位缺失33个核苷酸:其编码459个氨基酸,颈部存在有11个氨基酸的缺失(TNSTTTIINNN),为在N6亚型神经氨酸酶基因中首次报道有颈部缺失。该NA基因和我国分离的A/duck/Eastern China/01/2007(H4N6)NA基因的核苷酸同源性最高,达97.1%,并处在同一遗传进化分支上;与其它H6N6亚型AIV分离株NA基因的同源性均较低,同源性处在78.3%到79.6%之间,相互之间遗传关系较远,其它H6N6亚型AIVNA基因在遗传进化上呈独立进化分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