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杉木人工幼龄林和中龄林的平均胸径,平均高,单位面积蓄积量三个因子的平均生长量作主成分分析,以综合主成分值作为衡量林分合理密度的标准,确定了不同立地条件下的最佳树冠重叠系数,并在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林分蓄积量预估模型,为研究林分的合理密度及产量预估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根据杉木林木胸径生长规律和林分分化特征,确定了间伐起始期和间隔期。利用优势高与平均高、年龄关系建立了杉木立地指数模型。通过对胸径与冠幅关系的研究,得到了不同立地指数下的杉木基本经营密度N0及饱和密度Nk模型。根据立地指数等确定经营密度指标u,得到间伐后保留密度计算模型,并藉以计算间伐强度。提出了利用计算器编程进行间伐设计的新方法,只要输入胸径、部分树高和林龄,各林分因子及间伐技术指标就可从计算器中读出。此法操作简单,准确快捷,科学合理,实现了林分因子计算与间伐设计自动化。  相似文献   

3.
杉木定量抚育间伐技术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杉木林木胸径生长规律和林分分化特征,确定了间伐起始期和间隔期。利用优势高与平均高、年龄关系建立了杉木立地指数模型。通过对胸径与冠幅关系的研究,得到不同立地指数睛的杉木基本经营密度N0及饱和密度Nk模型。根据立地指数等确定经营密度指标u得到间伐后保留密度计算模型,并籍以计算间伐强度。提出了利用计算器编程进行间伐设计的新方法,只要输入胸径、部分树高和林龄,各林分因子及间伐技术指标就可从计算器中读出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林木树冠形态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可塑性机理。[方法]以小兴安岭地区的长白落叶松为研究对象,利用详细的树冠半径调查数据,研究长白落叶松的树冠偏冠现象,分析树冠偏冠与林木大小和竞争之间的关系。[结果]在单木水平上,不同林龄样地中林木的树冠变异系数的平均值均大于20%,大部分林木的树冠半径变异系数较大,只有不到1/5的林木的树冠半径变异系数小于15%。不同林龄样地中长白落叶松偏冠距离的平均值在0.35~0.51 m之间,各样地中林木偏冠距离的最大值均在1.2 m以上,其中成熟林中林木偏冠距离的最大值达到1.73 m。树冠的偏冠方向没有特定的方向偏向,是均匀分布的。在幼龄林中,林木的偏冠距离与胸径、冠长、平均树冠半径呈显著正相关,树冠偏冠距离随树木增大而增大。在中龄林和近熟林中,偏冠指数与胸径、树高和平均树冠半径呈显著负相关,与高径比呈显著正相关,树冠偏冠程度随树木增大而减小。在成熟林中,偏冠程度与林木大小的相关性不显著。在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中,树冠偏冠与竞争压力呈显著正相关,在成熟林中树冠偏冠与竞争压力的相关性不显著。基于树冠中心坐标计算的林分平均竞争指数均小于基于树干坐标计算的...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黑龙江省绥棱林区红皮云杉人工林调查,选择3种方程运用相关分析法建立了冠幅面积与胸径的回归方程,对方程进行了显著性检验,结果显著。同时运用此方程和引入树冠重叠系数计算了林分不同径阶校正后的最大理论密度,编制了红皮云杉人工林经营密度表。  相似文献   

6.
太行山区华北落叶松天然林经营密度表编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逻辑斯蒂(Logistic)函数建立太行山区华北落叶松天然林平均胸径与平均冠幅间的回归模型;确定修正指数函数式为郁闭度与树冠重叠度间的最佳回归模型;并由此探讨了华北落叶松天然林的理论密度、最大密度和郁闭度为0.6~0.9时的适宜经营密度指标。首次编制完成太行山区华北落叶松天然林经营密度表,为该区域的抚育间伐作业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林分密度对Ⅰ-69杨树冠结构和光能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密植的I-69杨林分树冠分枝角度小,骨干枝比率低,当叶面积指数达到7.81、冠层最大叶面积密度达0.8-0.9时,是林分最适密度状态,光在冠层内失发布,受叶面积指数和叶片消光系数支配。密植的林分,光强衰减较快,以8%的相对光强作为临界光强,林龄6年时以高密度林分的生产能力最低;中密度林分最高,但林龄7年时,低密度林分的生物能力已经接近中密度林分。  相似文献   

8.
选择6种方程建立冠幅与胸径间的相关关系,求得最佳数学模型为:Cw=1.39566437+0.07697314266D+0.00218574065D~2,由此得到冠幅面积预测方程及不同胸径的理论密度,进而采用5种方程拟合理论密度——胸径数学模型.首次提出以方程1/N=a+bD+CD~2拟合林分密度与胸径间的关系能获得较佳的效果,最后,依所测定的树冠重叠系数(K=1.21)求得林分最大密度,并计算了经营密度0.6—0.8的柳杉人工林林分密度,以便于生产上对柳杉人工林林分密度进行管理.  相似文献   

9.
根据现实人工同龄纯林为正方形和品字形排列方式,通过数学原理推导及举例计算,对不同的林木排列方式需不同的树冠面积比例系数,避免在确定林分标准密度时造成偏差。  相似文献   

10.
探讨了不同种植密度对杉木生长的影响,以及杉木适宜的种植密度。对不同种植密度对杉木林分生长现状进行了调查,并测定了单株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结果表明:在密度超过3400株/km2后,林分平均树高逐渐降低,杉木平均单株材积与林分平均胸径变化规律相同。研究了不同造林密度对杉木生长和养分空间利用的影响,以及杉木的分布规律,对试验结果进行了总结和分析,为加强杉木人工林的科学管理,在有限的森林空间内获得最大的木材收益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熊奎山 《林业科学》1998,34(4):116-122
人工同龄纯林树冠面积比例系数计算及林分标准密度(立木株数)确定的研究熊奎山(甘肃省林业勘察设计研究院兰州730020)关键词人工同龄纯林,树冠面积比例系数,林分标准密度确定Reineke(1983)指出:具有完满立木度的同龄纯林,具有相同的单位面积株...  相似文献   

12.
在杉木幼林的生长过程中,林分内每个立木个体树冠大小和发育状况,反映了立木营养面积的大小。随着林木的生长,胸径愈来愈粗,树冠的冠幅也愈来愈大,因此,林冠大小与立木胸径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关系。利用杉木生长的这种特点,以林分平均直径来确定该林分每亩应保留的立木株数,即最适密度,籍以保证每株立木有适宜的营养空间。  相似文献   

13.
在我省柳杉分布产区收集柳杉冠幅一胸径成对值769个,选择6种方程建立其相关关系,求得最佳数学模型为 C_W=1.39566437 0.07697314266D 0.00218574065D~2,由此得到冠幅面积预测方程及不同胸径的理论密度;进而采用5种方程拟合理论密度一胸径数学模型,提出以方程1/N=a bD CD~2拟合林分密度与胸径间的关系能获得较佳的效果;最后,依所测定的树冠重叠系数(K=1.21)求得林分最大密度,并计算了经营密度0.6~0.8的柳杉人工林林分密度。  相似文献   

14.
研究林木竞争关系,有助于了解林木生长规律,帮助制定科学有效的营林措施。本文基于树冠因子的林木竞争指数,提出了一种顾及林分地形因子的树冠竞争指数,并把这两种指数与基于交角的林木竞争指数以及简单竞争指数在不同林分中的适应性进行对比。同时用这四种指数计算不同树种组成的林分以及杉木林中不同龄组、坡向、坡度的林分中单木受到的平均竞争。结果表明四种指数中简单竞争指数的相关性最高,顾及地形的树冠竞争指数次之,基于交角的林木竞争指数相关性最低;在不同树种组成的林分中马褂木样地单木受到的平均竞争最大,马褂木杉木混交林最小,其它两种林分次之;在杉木林分中,中龄林单木受到平均竞争要大于成熟林,阴坡样地中单木受到平均竞争要大于阳坡,单木受到的平均竞争随坡度增大而增大。因此四种指数中简单竞争指数的适用性最好;在杉木林经营中,中龄林需要及时间伐;在造林过程中阴坡的林地造林密度要适当小于阳坡、坡度级大的林地要小于坡度级小的林地。  相似文献   

15.
通过研究马尾松林分胸径与冠幅、树冠重叠指数与郁闭度之间的相关规律。建立林分的最大密度模型,并利用其求出定量的经营密度,再采用半峰宽公式计算出合理的经营密度。计算结果,马尾松人工林分合理经营密度为0.61~0.93。  相似文献   

16.
落叶松人工林最适密度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林分中的优势木和亚优势木的树冠面积,作为单株林木最适宜的生长发育空间,来确定合理的林分密度,并依据林木胸径和树冠面积的密切关系,最终由林分平均胸径来确定林分最适的经营密度。  相似文献   

17.
不同密度杉木林分生物量结构与土壤肥力差异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林开敏  俞新妥 《林业科学》1996,32(5):385-391
对29年生五种造林密度生物量结构及土壤肥力进行了全面研究,结果表明:平均单株及其各器官生物量随密度增加呈递减趋势;单位面积不同密度的杉木林分生物量及其生产力基本趋于一致;各种密度单位面积现存枯枝落叶量随密度增加而增加,而林下植被生长及其生物量则相反;五种密度林分土壤自然含水量、最大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基本上以2805株/hm2和3750株/hm2较大;土壤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均随密度增加而增大;土壤有机质、全N、全P、水解N和速效P的含量随密度增加而下降;而速效钾含量变化规律性不明显。因此,杉木初植密度尽量控制在2805—3750株/hm2之间,以利于杉木产量提高和地力维护。  相似文献   

18.
<正> 杉木林分群体结构的发生发展规律,也同其他植物群体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都有一个从初植密度到适宜密度直到最大密度的发展过程。而且在各个生长阶段,都有其相应的适宜密度。人们往往根据立木密度与胸径、胸径与树冠面积的相关规律来推算不同径级林分的适宜密度指标,并以此指标作为确定抚育间伐强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合理的林分密度是风景林经营的关键,为了提升风景林景观质量,应首先确定合理的经营密度.[方法]以北京市西山人工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风景林为研究对象,基于61块20 m×30 m标准样地的林分调查数据,结合空间竞争和树冠半径生长模型研究树冠生长规律并确定油松风景林的合理经营密度.[结果]1)从...  相似文献   

20.
杉木人工林自然整枝进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5年定位观测数据来阐明杉木人工林的自然整枝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造林密度越大,杉木人工林自然整枝发生的时间越早,自然整枝强度也越大;当林木树冠比率(树冠长度/树高)降低到0.40时,不同造林密度小区的树冠比率降低幅度明显减小;当林木树冠比率减小到0.30时,发生林分自疏,且不受造林密度和林木死亡率的影响;在杉木人工林开始自然整枝但尚未进入到林分自疏阶段时,不同造林密度小区的树冠宽度/树冠长度比值均迅速上升;在林分自疏早期阶段,树冠宽度/树冠长度上升速率明显减缓;在林分自疏后期林木死亡率明显增大的条件下,树冠宽度/树冠长度又再次迅速上升,树冠形态的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密度效应,但在自然整枝的整个过程中,树冠宽度/树冠长度均小于1;在杉木人工林自然整枝过程中,同化物质在林木生长过程中的分配模式发生改变,从而出现林木的干形指标(树高/胸径)随着自然整枝强度增大而减小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