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光瑜 《广西植保》2004,17(2):15-15
受气候异常、农田区生产条件改变及耕作栽培方式多样化等因素影响,近年来,广西蝗虫发生呈上升趋势,暴发频率高。以土蝗发生为主,东亚飞蝗间歇性暴发。其发生为害特点:稻蝗、绵蝗、竹蝗等发生范围广,呈点、片为害;东亚飞蝗则呈区域间歇性暴发,其来势猛、成灾快。2 0 0 3年广西蝗虫发生为近2 0年来最重的一年,其中9月上、中旬北海东亚飞蝗暴发为害,发生面积达11.4万亩,成灾面积1.4万亩,蝗蝻种群虫口密度高的达10 0 0头/ m2 ,为建国以来广西第4次蝗虫暴发灾害年。去冬今春,我区蝗虫残虫面积、虫口密度为近2 0年来的最大值。去秋今春我区又呈连…  相似文献   

2.
高山草原主要蝗虫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据1989 ̄1994年的调查研究,甘肃夏河县革加高山草原共有蝗虫30余种,其中主要种类有狭翅雏蝗、宽须蚁蝗、红翅皱膝蝗鼓翅皱膝蝗、小翅雏蝗和邱氏异爪蝗根据发生时期的不同,可将草地蝗虫划分为早、中、晚3种类型。蝗蝻的发育历期在种类之间差异较大以早期发生的宽须蚁蝗最长,而晚期发生的小翅雏蝗最短。从孵化到成虫死亡所经历的时间,以晚期发生的种类最短。狭翅雏蝗的繁殖力在6种蝗虫中最高,每雌产卵量平均达125  相似文献   

3.
广西蝗虫已知有132种(尤其儆等,1987;1990),其中东亚飞蝗、稻蝗、蔗蝗、竹蝗、棉蝗、黄脊蝗等种类为重要的经济昆虫.建国以来,广西于1955年、1963年及1988年闹过三次较大的蝗灾(李永禧,1955;广西文史馆,1959;胡少波等,1964;尤其儆等,1991),发生面积在3—46万亩,主要危害水稻、甘蔗、玉米、高梁等作物,虫口密度在1200一60000头/亩,多的高达15—70万头/亩.按现行价格初步估算建国后广西的三次大蝗害给广西主要农作物造成的经济损失约1849万元.在蝗害治理对策及农林害虫生物防治中,对广西蝗虫的天敌资源尚未见系统研究报道(谢道同等,1985;中科院动物所,1979;金孟肖,1991).本文初步研究了广西蝗虫的天敌,以供农、林业生物防治及研究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4.
国内外蝗虫研究发展动向初探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蝗虫是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尤其是中低纬度地区的一种昆虫,其分布广泛性和危害严重性使之成为多门学科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本文比较系统地总结了当前国内外蝗虫研究状况和近新进展,初步探讨了蝗虫研究中的若干新领域与新技术,对开展相关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始于1985年,作者对主要测报技术及其管理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遂于1988年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省级测报技术规范.本规范经1年示范、2年试行后,从1991年起作为广西病虫测报的常规技术全面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河北省蝗虫气象预测信息服务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河北省蝗虫发生的特点和防治需求,建立了河北省蝗虫气象预测信息服务业务系统。它具有气象和蝗虫查询统计服务、预测服务和咨询服务三大功能。该系统的建立与应用,提高了蝗虫气象系列化综合服务水平,可为河北省蝗虫防治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与服务。  相似文献   

7.
草地贪夜蛾测报调查技术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19年1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预警的重大害虫草地贪夜蛾侵入我国云南并为害冬玉米。本文基于我国云南草地贪夜蛾发生分布现状和田间为害特征,提出了草地贪夜蛾成虫、卵、幼虫、蛹等不同虫态的种群监测方法,系统介绍了田间调查技术。同时,建议深入研究草地贪夜蛾区域性发生规律、推广自动化和智能化种群监测技术、制定草地贪夜蛾测报技术规范,旨在提高对草地贪夜蛾的监测预报水平。  相似文献   

8.
通过几年来对梨花瘿蚊的观察研究及测报调查实践,就其田间测报调查方法进行了归纳与总结.探索提出调查越冬蛹翌年羽化时间与梨树花芽绽放发育进度相结合的测报调查方法及其关键防治时期--成虫高峰期预测为主要预测内容.  相似文献   

9.
棉盲蝽测报调查方法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我国棉盲蝽发生为害规律和近年来测报调查工作经验,对棉盲蝽田问调查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提出田问调查以若虫和成虫为主,采用拍打法、目测法和灯光诱测相结合.制定了棉田内外种群数量系统调查和大田普查的方法.并结合主要影响因子,提出了预测预报原则.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北海市蝗虫灾害发生频繁,2001年、2002年异岐蔗蝗局部发生为害村边竹丛和部分农作物。2004年全市大暴发,约有5000多丛竹子的叶子被啃食精光,还扩散到附近农田,约有333.33多公顷的甘蔗、玉米受到不同程度的为害。2003、2004连续2a暴发东亚飞蝗,由于组织扑灭及时,没有造成大的为害和扩散,但还是有66.67多公顷的农作物被毁。  相似文献   

11.
环青海湖地区草地蝗虫发生测报的气候指标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次序统计量方法,以1988~1999年环青海湖地区草地蝗虫发生程度资料和气候资料研究了蝗虫灾害等级与当地气候指标的定量关系,建立了春季和夏季预测模型,并以此对2000~2003年该地区蝗虫发生状况进行了预测试验。结果表明,敏感气候因子有:上年11~12月气温、3~6月温度及5~6月降水量等。春季预测模型中的指标为:(1)T11<-6℃;(2)T12<-10℃;(3)T3>-4℃;(4)T4>2℃。夏季预测模型中的指标为:(1)(T11+T12)/2<-8.5℃;(2)(T3+T4)/2>-1.5℃;(3)(T5+T6)>7.5℃;(4)(R5+R6)<48mm。当模型中有3个或4个指标满足,则当年可能发生严重蝗虫灾害,当没有或只有1~2个指标满足,则不会发生严重蝗虫灾害。  相似文献   

12.
蝗虫微孢子虫疾病在青海草原蝗虫种群中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蝗虫微孢子虫病在青海草原蝗虫种群中的传播途径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小区应用微孢子虫后30d,蝗虫校正虫口减退率达56.45%,感病率为28%;蝗虫虫粪不能携带微孢子虫,牧草携带率从10d的100%下降到40d的33.3%。病害早发生的蝗虫种类对晚发生种类有较强的传播作用,其传播率达26.67%。  相似文献   

13.
杨定 《广西植保》1993,(1):25-32
查阅广西通志、广西历代自然灾害表、广西历代大事年表、广西近五百年气候历史资料和南宁、邕宁等46个府、州、县志共61本史册得知:从公元1195年起,止于1840年的几百年古代历史,广西农作物曾有蝗虫等有害生物发生危害的记载,现将有关史实整理和对一些问题考证如下:1 古代广西蝗虫发生的概况1.1发生的年代和频率 古代广西受蝗虫危害的最早记载见于横县志卷12:宋朝绍熙2年(公元1195年)“横县蝗”.以后,元朝的160多年没见记载;明代也仅见数例;直至清朝才稍见多些.统计从宋朝绍熙  相似文献   

14.
赖向阳 《植物保护》1989,15(6):41-42
农作物害虫测报对农业生产的作用人所共知。基层测报站的科技人员的辛勤劳动对农业丰收所作的贡献也已为各级农业部门肯定,并得到了农民群众的赞许。然而,害虫测报毕竟是一项难度较大的工作,目前,基层测报站在调查、统计、预报等环节存在以下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我国草原蝗虫中昆虫痘病毒的自然分布情况,于2018年、2019年和2021年在青海省环青海湖地区和内蒙古自治区太仆寺旗共采集8种优势蝗虫,通过镜检手段、巢式PCR技术以及蔗糖梯度离心法鉴定、检测并提取昆虫痘病毒,并测定其对宿主的致死效果。结果表明,在青海省分布的白纹雏蝗Chorthippus albonemus、狭翅雏蝗Chorthippus dubius和在内蒙古自治区分布的毛足棒角蝗Dasyhippus barbipes、锡林蛛蝗Aeropedellus xilinensis四种蝗虫中检测到昆虫痘病毒,自然感染率在5.19%~34.65%之间;其中在毛足棒角蝗种群中检测到的昆虫痘病毒自然感染率最高,为34.65%;其次是采集自同一地区的锡林蛛蝗,昆虫痘病毒自然感染率为20.00%;青海省分布的狭翅雏蝗和白纹雏蝗种群中昆虫痘病毒自然感染率较低。从毛足棒角蝗中分离出有较高致病性的昆虫痘病毒,饲喂该病毒处理小麦叶片后10 d毛足棒角蝗4龄若虫的存活率低于10.00%,表明该病毒具有开发为蝗虫生物防治制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16.
黄光鹏  韦宗悌 《广西植保》1993,(2):25-27,38
为了进一步探索农田鼠情的预测预报,我们于1988~1991年在广西的灵川、上林和灵山三县开展了农田鼠情监测工作.鼠情监测点的设置,分别代表了桂北、桂中和桂南区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监测方法1.1 在每一固定样方内,每月重复每夜异位连续布夹三晚,每晚100夹,共300夹次捕鼠,计算平均捕鼠率,测定害鼠相对密度消长情况;1.2 将捕获害鼠按鼠种、年龄分类,测定优势种鼠的不同年龄组鼠消长情况;1.3 在农田鼠情监测的基础上,探索鼠情的预测预报.  相似文献   

17.
陈文 《植物保护》1989,15(6):42-43
病虫测报标准化是一条提高我国测报水平的有效途径。目前,对这方面研究甚少;屈西峰(1988)对此提出了4种国家标准:测报观测标准、历史资料的统计标准、预报标准和预报管理标准。本文对病虫标准化预测的指导方针、内容等方面试提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8.
19.
龙州县农作物病虫测报工作现状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虫测报是植保工作的基础,是实现"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的前提,是实现"绿色植保、公共植保"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全有效的测报体系是完成病虫预测预报、信息发布、传递以及指导防治的关键。从病虫测报人员、测报体系建设情况、预报手段等方面,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就病虫测报工作今后的发展对策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蝗虫微孢子虫Antonospora locustae是蝗虫生物防治过程中的重要病原微生物.本文主要讨论蝗虫微孢子虫基因组的研究进展,明确蝗虫微孢子虫基因组独特的压缩特征,了解蝗虫微孢子虫获取能量的途径.此外,本文对蝗虫微孢子虫在我国蝗虫的防治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并探讨未来基于基因组测序技术开发的治蝗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