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我十分偏爱文人树盆景。正因如此,我对所有关于文人树的文章都格外予以关注,并认真拜读。有关文人树的文章银多,但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苏本一先生的《赋于新时代文人树以新的生命》(以下简称“赋文”见《中国花卉盆景》2001.8)。他在“赋文”中对文人树的历史,现状及今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在《中国花卉盆景》和《花木盆景》中,不时有一些有关“文人树”的文章和所谓“文人树盆景”作品出现。应该说是中国盆景艺术创新中出现的大喜事,或者说是中国盆景文化自然进化的必然。  相似文献   

3.
读了《中国花卉盆景》2003年第8期刊登的南京王传义的《赏三角枫盆景》一文,颇想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4.
见过康日照先生《临渊垂钓》(见《中国花卉盆景》2003年第8、10期)榕树附石盆景的人,无不拍案叫绝。有人说,那不是树附石,而是石头上的浮雕,是幅画,是首诗……在作品中,石的险峻,榕根的附着力,树姿的优雅,意境的深远,表现得酣畅淋漓,大师不凡的功力,在游刃有余中达到了极致!但赏读之后,也有点不清楚之处,故而请教作者康先生。他是我的盆景指导教师,福建省林业厅向国家林业局推荐的花卉咨询专家。  相似文献   

5.
8年前,我将一盆名为《始于足下》的枸骨盆景投到《中国花卉盆景》(见2000年第10期)。又经过几年的修剪养护,面貌大有改观,观赏效果基本不同;它的根盘已完全露出,可说是真正的“足”了。也可见盆景的制作,必须经年累月耐心地付出劳动,急躁不得。  相似文献   

6.
《试评〈影落虚涵〉雀梅盆景》(以下简称《评文》)发表在《中国花卉盆景》2010年第10期第40页上。读《评文》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叶先生对于岭南风格盆景是有较深研究的。但杭州的盆景艺术家沈水泉先生这盆《影落虚涵》,结构上难道真的存在这么严重的问题么?我倒有不同看法,现与叶先生商榷如下:  相似文献   

7.
健康美为最美,残缺美次之。读了《中国花卉盆景》2009年第8期陈洪奎先生《百转千回写正道》一文,深为石景涛先生的侧柏盆景《劲骨苍影》而震撼。首先,此树的动感十分有力度,雄健有力,像武林高手身手不凡,无懈可击。  相似文献   

8.
《中国花卉盆景》第5期刊登了夏著华先生《从两件丛林作品看中国盆景与海外盆栽之别》一文。以往,笔者曾拜读过夏先生多篇文章,受益匪浅。但该文读后却让笔者稍感意外,我和他有一致的观点,也有不同的看法,提出来愿与夏先生商榷。  相似文献   

9.
《中国花卉盆景》2009年第2期封底的盆景图片很是吸引我。这件盆景,景、盆、架三者配合得当,给人清新秀丽的视觉享受,感觉非常好!  相似文献   

10.
“绿苑”的这件榕树盆景(见《中国花卉盆景》2008年第3期封三),特色鲜明,像一个活生生的寓言故事,辛辣地讽刺了“固步自封”的思想,令人回味深长,颇受启发。  相似文献   

11.
1993年第九期《中国花卉盆景》刊登了几件瑞安盆景,本人观赏后觉得尚有些不足(优点在这里不一一分析))。现提一些个人看法和意见,供参考。一、《水旱盆景》的不足是:1.整个作品中树体背对水面,缺少顾盼呼应。2.主树顶冠过大、过密,象一座小山  相似文献   

12.
翻阅2008年《中国花卉盆景》,看了第10期上于九生先生的《雀舌——盆景树种中的奇葩》一文,感觉文中所介绍的养护方法,与笔者的方法相悖,想与于九生先生商榷。  相似文献   

13.
笔者对山松悬崖型式的出土、下悬部份作过探讨(见《中国花卉盆景》97年第1期、第3期),现就根头出土、树干下悬的方向问题作些分析。这里说的“方向”,并非等于“树面”(最佳观察面),而是它的树气流向,动力的趋向以及方位。由于它的造型是悬崖型式,  相似文献   

14.
我十分偏爱文人树盆景,正因如此,我对所有关于文人树的文章都格外予以关注,并认真拜读有关文人树的文章很多,但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苏本一先生的《赋于新时代文人树以新的生命》(以下简称“赋文”见《中国花卉盆景》2001.8) 他在“赋文”中对文人树的历史、现状及今后的发展趋势分别作了精辟的论述我在闲来无事之时常读这篇文章,并经常循“赋文”的文脉,深入到文人树的腹地源头进行观光采风探奇览胜。每次归来,必有所得;现将管窥锥指,串缀一起,作记如下。 1.“赋文”说“文人树的艺术风格,源于文人画”现在,我们就循着这条文脉探下去看看这一说法有什么根据以及产生文人树的历史背景。中国盆景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当我们冷静地思考之后,就发现了盆景背后的辛酸与无奈,盆景没有属于自己的独立的理论体系,它至今无法独  相似文献   

15.
《中国花卉盆景》2003年第8期48页,第9期封3和第10期封4连续发表了题为《纤夫》,《历尽沧桑仍矫健》、《古韵春辉》三幅盆景摄影作品,一次又一次拨动了笔者的心弦。作品的共同之处是各自采用不同的造型手法,奏出了抗争、奋进、向上的生命之歌。《纤夫》可算是一象形盆景,十分简练。为了真实地反映纤夫的动态,作者有意将主干下面的两条主根提起并斜栽,尽量让全株树的重心落在盆外,这是作品的点睛之笔。为什么它没有翻倒?哦,背上有一条无形的绳在拉着它。不!应该是它拉着那条绳在艰难然而又是坚定地一步一步向前进。多少个严  相似文献   

16.
讣告     
植物盆景,随着时光的流动,它总是要这样那样,或快或慢地不断变化着。做为一个盆景人,怎样遵循、把握这种变化,适时的使用恰当的技艺、技巧予以改作,以求得变化和在变化中又求得新意。这,实际上是一个盆景人,不断学习不断充实不断提高的过程。 2001年,文者虽在《中国花卉盆景》当年的第8期,写了一篇《我给一株铁树接个头》的文章,介绍自己这盆拱卫式铁树盆景的制作经过(见图照1)。至今,已有四五个年头了,盆景本身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被接上的那个大的球体,底部周围也丛生了不少子球。这样就对原来盆景的整体和谐有了不少的冲击,美的画面受到了影响。于是就动了改作念头。  相似文献   

17.
创作优秀盆景作品的决定因素是什么呢?我以为首先也是最根本的是作者必须有正确的创作意识。那种以为得到一根好的树桩,便可以事半功倍地创作出优秀盆景作品的想法,是一种极片面的误解,可称之为唯素材论。对于习惯制作树桩盆景的人来说,把扦插的幼弱枝条组合成一件作品,比驾轻就熟地对“生桩”造型还要难。难在哪里?正如沈荫椿先生给《中国花卉盆景》杂志的信《请勿“东施效颦”》中指出的那样:“培植者大多缺少翰墨文化艺术修养。”(见《中国花卉盆景》1992年4期)。  相似文献   

18.
我曾在《中国花卉盆景》1995年第10期上发表了《造型扦插——盆桩速成技法》一文。现将造型扦插已4年的金边女贞盆景《妙舞春秋》及造型扦插3年的中华蚊母盆景《探海》两帧盆景照片献给大家,并着重介绍悬崖式盆景《探海》的创作技法。  相似文献   

19.
我用小叶榕实生苗制盆景,经多年实践,获可喜成果(播种培育法,请看《中国花卉盆景》1998年第2期)。扦插时间,我地每年4~5月。方法:要熟土,疏松,透气性良好,选用高  相似文献   

20.
去年第6期《中国花卉盆景》发表了我的《盆景艺吧其乐融融》一文。文章说的是我们当地几位盆友在一起聚会交流盆景创作体会的趣事。无独有偶,今年3月,这里的一群朋友又来了一次颇有文化氛围的聚会,这次的地点在我家的"拾遗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