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化学热力学的角度,分析了燃煤掺烧固硫时的吸放热情况和反应的SO2平衡体积分数规律,表明固硫反应的放热量较石灰石分解吸热量高,并且其热力学推动力很大。实验证实,往燃煤中掺入适当量的固硫剂,不仅对混合物的发热量无不良影响,而且一定条件下还可提高混合物的总发热量。  相似文献   

2.
海洋油污水常用处理方法不同程度地存在效率低、成本高、二次污染重等弊端,针对该问题,以贝壳为原料,制备了一种天然吸附材料,其通过煅烧、粉碎等工艺制成微孔结构的贝壳粉末,加入硬脂酸对其进行表面改性,最后制成疏水性强、能漂浮于海面的海洋油污吸附材料。通过开展贝壳粉吸附实验,筛选了贝壳粉改性的最佳实验条件,得到的贝壳粉活化度达92.4%,沉降体积降至2.68 ml/g,吸油值为37.60 g/100 g。由此可见,将改性贝壳粉作为海洋油污吸附材料不失为一种高效、廉价的海洋油污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3.
稻壳是稻谷加工的剩余物,稻壳炭是稻壳热解得到的副产物;稻壳炭中富含碳和二氧化硅,与水蒸气反应可以得到富氢气体,同时得到富含二氧化硅的稻壳灰副产物,具有与硅灰相媲美的高硅火山灰活性,可以作为高性能的无机材料、建筑材料、吸附材料及催化剂载体等高附加值的产品加以利用。为获得富氢气体及富硅材料,以热解副产物稻壳炭为原料,在固定床反应器中以水蒸气为气化剂气化制备富氢气体,探究稻壳炭的气化反应特性及气化产物分布与温度的关系,调控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稻壳炭气化反应,通过生成气的组分分析及灰分生成率研究了气化温度对富氢气体产率、组分分布的影响;研究了稻壳炭气化固体剩余物稻壳灰的特性,对其进行SEM、XRD等表征,分析了其主要成分、表面结构等,研究反应温度对稻壳灰材料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反应温度的增加使气化产气率、产氢率及炭转化率均增加,950℃为最佳产气反应温度,产气率为2.1 L/g生物质,产氢率达到107.91 g/kg生物质,炭转化率为81.83%;气化固体剩余物稻壳灰的结构性质的变化趋势,则是反应温度越高,剩余物稻壳灰的灰分含量越高,SiO2含量也越高,但其片层结构破坏...  相似文献   

4.
为了掌握荞麦微孔淀粉的制备条件及吸附性能,在对荞麦生淀粉水解适用酶进行筛选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影响荞麦微孔淀粉吸附性能的主要因素,确定了荞麦微孔淀粉的酶法制备工艺条件。结果表明,真菌α-淀粉酶对荞麦淀粉的酶活力强,与中温α-淀粉酶无明显的协同作用;真菌α-淀粉酶对荞麦淀粉颗粒的致孔率较高,孔径较为一致;在反应温度为40℃、pH6.2、反应时间14 h、真菌α-淀粉酶用量为20 g/kg条件下制备荞麦微孔淀粉,其吸附性能最佳。通过控制反应温度、pH值、反应时间及酶用量,可以制备吸附性能良好的荞麦微孔淀粉。  相似文献   

5.
微波前处理酶法制备微孔淀粉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维杰  杨光  刘灿召  耿玮蔚  袁超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3):16221-16223
[目的]提高微孔淀粉的吸附性能,缩短其生产时间。[方法]以玉米原淀粉为材料,对其施加40 W/g的超声波处理10 min,然后用α-淀粉酶和葡萄糖苷酶的pH缓冲液制备微孔淀粉,研究各因素对微孔淀粉吸油率的影响。[结果]其他因素固定不变,当反应温度为30 ℃时,微孔淀粉的吸油率最低,反应温度在50-55 ℃时,微孔淀粉的吸油率较高;缓冲液pH值在5.0-5.5时,微孔淀粉的吸油率较高,缓冲液pH值高于5.5时,微孔淀粉的吸油率急剧下降;当缓冲液pH值为5.0,反应温度为50 ℃,反应时间为12 h,α-淀粉酶用量为75 U/g,葡萄糖苷酶用量为46 U/g时,微孔淀粉的吸油率最高,达132.8%。[结论]微波预处理可提高微孔淀粉的吸油率。  相似文献   

6.
环氧亚麻油是亚麻油通过环氧化反应合成的环氧树脂,其可进一步与固化剂反应,制备具有多种性能的热固性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在多种领域具有广泛应用。文中研究了环氧亚麻油的固化反应,在选择最佳固化剂和促进剂的基础上,用正交试验优化反应条件,红外光谱表征固化反应过程,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研究固化反应的热力学特性。结果表明,环氧亚麻油固化反应的最佳固化剂是马来酸酐与邻苯二甲酸酐混合物(摩尔比0.83∶0.17),最佳促进剂是N,N-二甲基苄胺。影响固化反应各因素的主次顺序为:混合酸酐/环氧基配比温度促进剂用量时间。在最佳固化条件下,即混合酸酐/环氧基配比为1.2∶1.0、促进剂用量为2.5%、温度为120℃、时间为4 h时,产物固化度可达97.13%。随着固化反应的进行,环氧基和酸酐红外特征吸收逐渐消失,固化反应趋于完全;环氧亚麻油/混合酸酐固化反应为放热反应,峰顶温度为182.6℃,反应热焓为-130.2 J/g。  相似文献   

7.
应用分光光度法研究丝瓜多酚氧化酶及过氧化物酶酶学特性的影响因素,为丝瓜酶促褐变的研究提供基础。以普通丝瓜果肉为材料,PPO以邻苯二酚为底物,POD以愈创木酚为底物,研究分析反应温度、反应时间、pH及测量波长、底物的浓度、PPO提取酶液添加量对丝瓜PPO、POD活性的影响。丝瓜褐变相关酶提取和测定方法的优化:(1)PPO最佳反应体系:测定波长408nm、反应温度是35℃、pH为6.0、酶液用量0.15mL,最适底物为邻苯二酚,底物浓度为0.056mol·L~(-1);(2)POD最佳反应体系:测定波长410nm,反应温度为40℃,最佳pH为5.5,酶液用量0.1mL,底物是愈创木酚,浓度为0.067mol·L~(-1)。  相似文献   

8.
木霉AFLP分子标记技术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摇床培养的木霉菌丝为材料,采用液氮研磨等方法提取到高质量的基因组DNA,能够用于AFLP实验分析,探索和优化酶切-连接反应、预扩增和选择性扩增反应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建立了适合木霉AFLP的最佳试验体系和反应条件。利用该技术体系对不同时期保存的菌株及融合子进行AFLP指纹分析,发现不同时期保存的同一菌株指纹相同,融合子指纹兼有亲本菌株的特性。通过对木霉AFLP条件的探索和研究,建立了木霉基因组AFLP反应体系,得到的扩增多态性条带完全能够用于木霉遗传稳定性和多样性分析。  相似文献   

9.
以马铃薯淀粉为原料,采用双酶法(α-淀粉酶和糖化酶按3:1的比例混合)制备微孔淀粉,通过L16(45)正交试验设计,以水解率、吸油率增量和比表面积增量为指标,研究淀粉乳浓度、复合酶用量及反应温度、时间、pH值对微孔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淀粉乳浓度30%,酶用量1.0 mL,反应温度45℃,时间20 h,pH5条件下所获微孔淀粉的吸油率和比表面积增加值分别为52.56%和109.84 m2/g  相似文献   

10.
以鸭血为原料制备亚硝基血红蛋白,采用壳聚糖对亚硝基血红蛋白进行糖基化,研究了糖基化反应过程中亚硝基血红蛋白与壳聚糖浓度的比例、加热温度、加热时间及pH对反应产物浓度(吸光值)的影响.试验表明:壳聚糖糖基化鸭血亚硝基血红蛋最佳反应条件为:亚硝基血红蛋白与糖浓度比例为4.1:1,反应温度63℃,反应时间14 min,反应液pH5.3.  相似文献   

11.
用淀粉糖化酶、α-淀粉酶、普鲁兰酶水解甘薯淀粉制备一种具有吸附功能的微孔淀粉载体.研究表明,淀粉糖化酶对生甘薯淀粉作用力最强;淀粉糖化酶水解制备甘薯微孔淀粉的最佳工艺条件是:温度45℃,pH值4,酶用量为1%,时间24 h,水解率为51.52%.微孔淀粉对色素、水溶性维生素、油脂的吸附能力远远高于原淀粉.通过交联反应能明显提高微孔淀粉的结构性能和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12.
为了筛选得到一株产胞外邻苯二酚-2,3-双加氧酶的芘降解菌株,以新疆克拉玛依石油污染土壤为样品源,采用芘平板升华法,筛选具有多环芳烃降解能力的菌株。利用显色反应及酶促反应对菌株所产胞外邻苯二酚-2,3-双加氧酶进行定性定量试验并对其进行形态学观察、BIOLOG GENⅢ微孔板鉴定及16S rRNA序列分析。通过单因子影响试验和正交试验对菌株的生长特性及最佳降解条件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芘降解菌株W39能分泌胞外邻苯二酚-2,3-双加氧酶,且经芘诱导后,产酶能力提高了3倍;经鉴定,菌株W39为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e);最适培养条件:35℃,p H 7.0,芘浓度50 mg/L。可见,邻苯二酚-2,3-双加氧酶是降解芘的关键酶之一,可对其进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糖化酶与α-淀粉酶制备马铃薯微孔淀粉的工艺。[方法]以马铃薯淀粉为原料,淀粉水解率和油脂吸附率为评价指标,考察反应温度、酶配比[糖化酶∶α-淀粉酶(W/W)]、加酶量、底物量浓度[淀粉∶溶液(W/V)]、缓冲液pH和反应时间6个因素对马铃薯淀粉微孔化的影响。[结果]马铃薯微孔淀粉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45℃,酶配比6∶1,加酶量1.0%,底物量浓度0.14g/ml,缓冲液pH 4,反应时间8 h;在该条件下制得的微孔淀粉的油脂吸附率为70.2%,淀粉水解率为34.16%。[结论]该研究为微孔淀粉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了弄清楚姬松茸商研-F106的生长条件,本文对其菌丝的营养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姬松茸商研-F106菌丝生长温度为10-35℃,最适温度为25℃,pH范围较广,以pH6.5-7.5为最佳,最佳碳源为甘露醇,最佳氮源为酵母膏,最佳C/N为30:1.  相似文献   

15.
聚乳酸(PLA)是一种原料来源于可再生资源的可生物降解聚酯材料,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以PLA为基体制备的动态热塑性硫化弹性体(TPV)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为了制得新型生物基TPVs,并研究温度和EMAA-Zn用量等因素对材料力学性能及微观形态的影响,分别以PLA和聚(乙烯-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环氧甘油酯)三元环氧橡胶(EBA-GMA)为塑料和橡胶相,聚(乙烯-丙烯酸)锌离聚物(EMAA-Zn)为硫化剂,通过动态硫化法制备了PLA基TPV材料。结果表明:在一定温度范围内(185~210℃),升高温度有利于ENA-GMA的交联,该体系最佳混炼温度为210℃。由力学性能数据分析得到,当PLA/EBA-GMA/EMAA-Zn三元TPV共混体系质量比为30.0∶70.0∶7.5时,样品的力学性能最佳,拉伸强度为14.2 MPa,拉断伸长率高达500%,而当EMAA-Zn质量分数较高(≥7.5%)时,样品的表面硬度逐渐变大,样品的断裂伸长率开始下降。从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照片可知PLA基TPV样品呈现出TPV特有的"海-岛"相结构,即PLA为连续相,橡胶为分散相。这意味着反应后体系发生了相反转。  相似文献   

16.
对闪锌矿还原氯酸钠制备二氧化氯的反应过程进行了研究 ,得出反应的最佳条件 :反应体系中硫酸的浓度须维持在 2 .5~ 3 .0 mol/ L,闪锌矿过量率为 2 %~ 4 % ,温度为 60℃左右 ,氯酸钠初始浓度为 4~ 5mol/ L.该法具有反应温和、易于控制、硫酸消耗少、成本低廉和产品纯度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17.
甘薯微孔淀粉的制备技术及吸附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淀粉糖化酶、α-淀粉酶、普鲁兰酶水解甘薯淀粉制备一种具有吸附功能的微孔淀粉载体。研究表明,淀粉糖化酶对生甘薯淀粉作用力最强;淀粉糖化酶水解制备甘薯微孔淀粉的最佳工艺条件是:温度45℃,pH值4,酶用量为1%,时间24h,水解率为51.52%。微孔淀粉对色素、水溶性维生素、油脂的吸附能力远远高于原淀粉。通过交联反应能明显提高微孔淀粉的结构性能和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18.
燃煤硫污染及固硫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理论上探讨了在煤的燃烧过程中SO2的生成机理以及减少燃煤SO2污染的途径,并在此基础上,对影响燃煤固硫效益的主要因素-钙硫比,炉内温度,燃烧时间,固硫剂等进行了初步实验研究,确定了钙硫比的最佳值,掌握了固硫的规律,给出了废渣固硫剂的利用原则。  相似文献   

19.
为了优化超临界CO_2法萃取万寿菊中叶黄素的工艺条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最佳萃取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单因素实验中萃取压力、萃取时间、气体流速、萃取温度对叶黄素得率均有显著影响,在此基础上进行L9(34)正交试验及验证性实验结果表明,提取万寿菊中叶黄素的最佳工艺参数为:萃取压力为29 Mpa,萃取温度为45℃,萃取时间为2.1 h,二氧化碳气体流速为17 ml·min~(-1),此条件下萃取出叶黄素可达0.436 mg·g~(-1)。  相似文献   

20.
采用湿法工艺制备甘薯淀粉磷酸单酯,并对其理化特性进行了研究.采用五因素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试验法研究了淀粉磷酸单酯的制备工艺并得到回归方程.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Na2HPO4与NaH2PO4的摩尔比3∶1,反应温度130-140℃,反应时间2-3 h,pH5.5-6.0,催化剂用量为淀粉质量的4%-5%.理化特性结果表明,酯化反应在淀粉脱水葡萄糖单元羟基上引入了磷酸基团,使淀粉糊凝沉性降低以及透明度和冻融稳定性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