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9月,当你走进江苏沛县魏庙镇的乡村,看到的是一派繁忙的景象,村民们打破按时令劳作的传统思维,寻求增收新门道,忙出了农闲时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苇编编织“发财经”“不用出远门,既能照顾好农业生产,一年还能创收六七千元”。一提起苇编,魏庙镇孙大庄村编织大户王大妈喜笑颜开  相似文献   

2.
记者在江苏省沛县魏庙镇采访时,镇有关负责人介绍说:“这两年,魏庙镇一些农民一边种田,一边或在家办加工厂,或在私营企业里做工,因而被大家称为‘两栖农民’,其中多数人家年收入三五万元。”我们来到该镇张洼村村民张月兰家中。张月兰和她的几个邻居正在家中组装电子打火机,只见她们个个手巧技术精,不到半分钟,一只打火机就装成了。张月兰对我们说,她和邻居每家都有三五亩责任田,用来种植小麦、水稻、地膜香瓜或拱棚辣椒、黄瓜等,一年种两三茬,每亩能收入七八千元,多的可达上万元。而在农闲时节他们就组装打火机,一天能赚上几元,比种田收入…  相似文献   

3.
这些年,由于“手工”精神的放大,一度被人淡忘的毛线编织,又开始在现代人手中翻飞起来。手工毛衣不但流行,而且成为一种高品位、有个性的象征。很多消费者都喜欢这种个性化的感觉,他们买毛衣,不但要求保暖,还要求毛衣,不但要求保暖,还要求毛衣有独特的花色,能表达自己的喜好,而手工毛衣由于不是大批量生产,数量不多,加上协调美观的配色,正合乎个性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湖南邵阳县五峰铺镇板桥村是远近闻名的“斗笠村”,全村男女老少都有一手编织斗笠的技艺。去年,全村户均编斗笠收入8500元,收入上万元的有197户。他们的斗笠不仅占据了省内市场,还远销湖北、广东、贵州、北京等省市,成为供不应求的抢手货。  相似文献   

5.
田玉琳,湖北省襄樊市程河镇人,程河镇有10几个柳编专业村。家家户户都搞柳编,他们编织的工艺品远销到希腊、墨西哥、澳大利亚等国家。心灵手巧的田玉琳从小就受父母影响,是编着柳条长大的。如今,她已熟练掌握了2000多种工艺品的编织方法。偶然的一次机会。田玉琳随丈夫到邻村串亲戚时,发现地里种有柳条,便萌生了发展柳编的想法。  相似文献   

6.
去年11月14日,随着几声汽车嘹亮的喇叭声,几车黄粉虫告别了它们的“故乡”——江苏沛县魏庙镇“徐州鑫源昆虫开发养殖基地”,分赴青岛、深圳两大外贸口岸,“远嫁”英国和美  相似文献   

7.
“这次出去考察收获太大了,不仅学到了先进的技术,更重要的是人家大胆开放的调产思想值得我们学习。”一下车。沛县魏庙镇魏庙村党支部书记孙守银就感慨万千。“以前只听说过种植酿酒葡萄难管理,通过这次参观考察完全转变了想法:人家给我们提供专业的技术员,管理不用愁;销售实行订单收购,销路不用愁。回去我一定好好动员村民大力发展葡萄种植。”魏庙镇梅庄村党支部书记姜朝河也激动地说道。这是最近江苏省沛县魏庙镇组织部分村民代表、村支部书记和村垂主任赴山东考察酿酒葡萄种植技术,到徐州邳州学习大蒜种植和深加工技术的一个镜头。  相似文献   

8.
农村的辛先生在一家汽车租赁公司打工, 发现有不少刚学会开车的人,都愿意先买辆二手车开,撞了也不心疼。但他们又都“不识”旧车,买旧车怕被“狠宰一刀”。辛先生就常遇到这种人。由此他想到,现在农村购买二手摩托的人很多,城里购二手小车的人也不少,这是个广阔的市场。于是,他索性辞去工作,专职在城乡间当上了“二手车参谋”,一次收费百元,老主顾则适当优惠。  相似文献   

9.
“孙老师来了,农大的孙老师来了……”热情的人们奔走相告,更多的菜农簇拥着孙教授热情地问东问西,孙教授对每位菜农都是那么熟悉、那么了解,他和他们之间是如此融洽,就象多年的老朋友,时而问问这位菜农大棚里的蔬菜长势如何,时而问问那位菜农大棚里的病虫害治住了没有,而菜农对孙教授的热情就象久别重逢的亲人。这是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孙治强在新野县城郊乡进行科普活动时激动人心的场面。  相似文献   

10.
丹晨 《湖南农业》2005,(3):24-24
因为家境贫寒,1994年,年仅17岁的郭玉梅来到广州番禺一家鞋厂打工。一次,郭玉梅在广州街头看到商店里正在卖充气娃娃,突然灵机一动:如果把枕头做成人的形状,那抱在怀里的时候不就舒服多了?说干就干。她当天就买了不少布料和太空棉回去做了一个“母亲抱枕”。当晚,她在“母亲”的怀抱里美美地睡了一觉!第二天晚上收工后,同宿舍的女孩看到这个“母亲抱枕”,都纷纷要求郭玉梅再多做几个,每个付费10元。辞职拓展市场。郭玉梅的“母亲抱枕”在附近工厂的女工宿舍一亮相,就马上在厂区风靡起来。大家争着向她预订,有的为了提前拿到抱枕,还把售价提…  相似文献   

11.
岁首年初,很多人过完年又将踏上去异乡打工淘金之路。如今出国打工的人越来越多,他们中大多数人挣到了钱,而且有的挣到了在国内难以挣到的大钱,这也引起越来越多人的“眼红”,他们纷纷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也向往到国外去“赚”一把?正是瞧准了这其中的“商机”,于是,许多“骗子公司”、非法中介应运而生,他们抓住劳工急于出国赚大钱的心理,设下一个个陷阱……在此,特提醒广大求职者,无论你前往何地,不可抱速富暴富的梦想,要清楚地认识到那些天上掉馅饼和明显暴利的事绝对是骗局!求职,应通过合法的正规的职业中介组织,那些要收取五花八门费用的职介所大多有诈。前期要投入较高成本的出国“打洋工”,不可轻信,否则可能血本无回,甚至搭上身家性命:近年来花了大本钱、甚至是举债出国打工的农民结果身陷骗局、飘泊海外的新闻屡见报端:且看去年底湖北30多个农民——  相似文献   

12.
苏北和皖北多年来经济一直比较落后,近两年来在“堵漏大王”纪军岭的带动下,很多农民和下岗工人千起了专修房屋漏雨这一行,不仅给城镇居民以及厂矿企业解决了房屋漏雨之忧,还给自己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入,从而迅速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使用纪军岭研制的“女娲补天膏”处理漏水的房顶,一次施工即可达到永久杜绝漏雨的效果,成本仅为其它材料的十分之一,因此深得用户的信赖和好评。修缮房屋漏雨不需要有多高的文化,不识字的农民经过简单的培训就能独立操作。利用这项不起眼的技术,搞倍乃的人年赚几十万元,生意差一点的人也有几万元的进帐,很多人本是一贫如洗的穷光蛋,千了不到两年修理房屋漏雨,很快就成了腰缠万贯的小老板,盖起了洋房买回了私家车。因为有着诱人的利润空间,又不需要很多资金投入,在苏北和皖北很多人都争先恐后的奔赴外地干起了这一行,并很快辐射到山东、河南一带。他们活跃在很多城市的大街小巷,全国许多城市你都能见到这支防水补漏大军的身影,他们正用智慧和汗水谱写出一曲曲创富神话。这一切都得从“堵漏大王”纪军岭研制新型防水材料“女娲补天膏”说起。  相似文献   

13.
朱章梅 《新农村》2006,(8):34-34
有一位武学大师隐居于山林中,很多人都千里迢迢来找他,希望学些武术方面的窍门。他们到达深山的时候,发现大师正在山谷里挑水。他挑得不多,两只木桶都没有装满。按照他们的想象,大师不仅应该能挑大桶,而且能挑得满满的。于是,他们不解地问:“大师,这是什么道理?”大师说:“挑水  相似文献   

14.
2007年,大兴安岭垦区东方红农场职工林春兰在亲戚家接触到了手工编织,她当时就被吸引住了,一个个简洁大方、清新典雅的车用座垫,只是由白和烟两种颜色的亚麻线编织而成。“不用投入资金、不用多大的场地、不耽误做家务、成品还有人回收,靠着~双手、一张图纸就能赚钱了,这样的好事去哪找去?”她当即决定学习编织,3天掌握了要领,回到生产队就支起了编织架,开始编织。  相似文献   

15.
“不点火、不冒烟,看着电视做草编;不出门、不出院,轻轻松松把钱赚。”这是山东省宁阳县乡饮乡农民编草鞋“编”出来的顺口溜。从今年6月份开始,这个乡的150户农民坐在自己的家里编草鞋,产品出口到韩国,一般情况下,一个劳动力一天可编10多双,每双纯赚1.2元钱,一天下来挣10多元。乡里与韩国方面签订了年加工工艺草鞋240万双的协议,仅此一项,即可为这个乡的农民增加收入280多万元。宁阳县是农业大县,根据当地农民技术、场地、资金的情况以及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的现实,发展一些短、平、快的“傻瓜项目”是明智的选择。在宁阳县,像乡饮乡草鞋…  相似文献   

16.
品哥是卖肥料的。在同一条街上,有卖肥料的门市七八家,到卖肥料的旺季,只有品哥肥料店的门口车水马龙,熙熙攘攘。每年春节,品哥都要宴请一些上了年纪的老农。吃完饭,又给他们一人一个红包。原来被宴请的老农是品哥的“线人”。这里面的学问大了——买肥料的,不一定有现钱,那就赊吧。农民怕人家不赊,卖肥料的又怕赊了不还。村里的“线人”就把各户人家的品行、收入状况向品哥汇报,品哥赊肥料的胆量就壮了。农户拿着“线人”的“介绍信”就可以赊到肥料,所以手中没现钱的人都集中到这儿了。还账的时间到了,“线人”就提醒农户,有些农户直接就…  相似文献   

17.
浅谈"说"的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一哲理,出自古人之口。比喻有些真心劝戒或尖锐的批评,听起来可能不大舒服,但是很有益处。与之相反,就有另一种劝戒方式,“你别在意,老实人说话难听。”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了在各种矛盾上表现的不同说法。我不否认很多直言不讳是坦诚的,但是不排除有借不真实的批评而另有用意,那种用权势压人的粗鲁行为令人生厌;阿谀逢承、口蜜腹剑只是玩玩“玄”。我想,如果仅就“良药与忠言”,那么,苦药裹上了糖衣可以治病,如果忠言说得顺耳一些不更有利于行吗?“说话”和“吃药”本无内在的联系,但思想政治工作方…  相似文献   

18.
在东丰县大兴镇有一支特殊的“部队”,他们不抓军事,而专门以倒卖鸡蛋为职,100多人的队伍年创收上百万元,还带出了一个养鸡大镇。这支“部队”就是大兴镇养鸡协会组建的“倒蛋部队”。大兴镇有着近20年的饲养蛋鸡的历史,他们生产的鸡蛋在周边市县有着相当一部分市场。最初几年,  相似文献   

19.
这个世界惟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变革对企业而言是一种常态,在商业史上有无数鲜血淋漓的惨剧日复一日证实这个冷酷的真理。很多公司都在付出巨大的代价之后认识到:市场风云变幻,他们必须适应这种持续的变化。成立七十多年来的美国通用汽车一直称雄世界,是全球车界的“老大哥”。然而“英雄也有落难时”,昔日雄霸车市的辉煌时代一去不复返,这是美国汽车业多年积重难返的必然结果,再大的企业不应对市场而变革就会被迫出局。  相似文献   

20.
“蔬菜市场里装土豆、圆白菜的编织袋、很多都是俺们村出产的,俺村靠编织袋编织出致富路,年人均增收500多块钱呢。”河北省献县小平王乡抛军哨村村主任韩大平说起村里的编织袋,非常自豪。抛军哨村地处泛区深处,是个只有478人的小村。以前,村民以农业生产为主要收入,日子过得紧巴巴的。1994年,村里有几位能人自掏腰包到南方考察致富项目,他们发现江苏有的地方几乎全村村民都在加工装蔬菜的编织袋,而且产品很畅销。回来后,村民韩中文、韩广中等人便先后办起了编织袭加工厂,经过几年的摸索拼打,小小编织袋逐淅成为一项带动全村致富的产业。现在,村里上规模的厂子有4个,还有不少家庭作坊。金村共有编织袋加工机器130多台,有近300多位农民从事这项产业,每人每月至少能挣500元。村民韩玉民和妻子都在村里的编织袋加工厂上班,在不耽误农活的同时,他和妻子每月还能另外挣上1500元左右。虽然村民靠编织袋致富了,但村风仍然十分淳朴,周围村庄有农民前来“学艺”,抛军哨村民也毫无保留地把技术传给他们。目前,在抛军哨村的带动下,周边有十五六个村子的30多位农民也办起了编织袋加工厂,有200多位农民在这些厂子里上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