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在测定重庆市仅有的蚊母树属3物种33个个体的32项形态指标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数量分析方法研究了物种形态分化及种间亲缘关系.结果表明:①各物种在个体水平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形态分化,但分化程度不一;②蚊母树属植物营养器官形态分化较繁殖器官明显,说明繁殖器官受环境影响较小,性状较稳定;③3物种间鉴别性状明显,种间界定较为准确;④3物种间亲缘关系存在一定差异,在系统地位上中华蚊母树处于小叶蚊母树和杨梅叶蚊母树之间,与小叶蚊母树亲缘关系较近,而与杨梅叶蚊母树亲缘关系相对较远.  相似文献   

2.
选取安徽省合肥市大蜀山附近的蚊母树、杨梅叶蚊母树和小叶蚊母树作为试验材料,利用美国LI-COR公司生产的LI6400便携式光合仪,测定3种不同的蚊母树在不同季节的叶绿素荧光参数。结果表明,3种不同蚊母树上无论是有虫瘿还是无虫瘿叶片,其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在春、秋季节均稳定在0.75以上,说明寄主植物无论是否受到虫害,其在春、秋季节的光合作用均没有受到生长环境的胁迫影响。对于3种无虫瘿的寄主叶片,虽然在夏季和冬季其光合作用受到生长环境短暂且可逆的胁迫影响,但不会对该类寄主的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影响。对于蚊母树和杨梅叶蚊母树上有虫瘿的叶片,从夏季的测定值来看,其光合作用会受到生长环境短暂且可逆的胁迫影响;从冬季的测定值来看,杨梅叶蚊母树上有虫瘿的叶片其光合作用受到的胁迫影响短暂且可逆,但蚊母树上有虫瘿的叶片其光合作用受到的胁迫影响不可逆。  相似文献   

3.
濒危植物金毛狗不同居群间多样性分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来自7个居群的金毛狗59个个体的根状茎、叶、孢子囊群、孢子囊群盖及孢子等43项形态指标,采用方差分析、欧氏距离聚类分析、相似系数聚类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各项形态指标在居群间的差异显著性、形态多样性及其反映出的居群间的近缘关系。结果表明:①在各项形态指标中差异显著的占23.26%,差异极显著的占27.91%,差异不显著的占48.83%,②营养器官的形态特征变异大,繁殖器官孢子的形态特征差异不显著,相对稳定;③居群间在居群水平上未袁现明显的形态分化的同时在个体水平以及不同地理种源上呈现出一定的分化。  相似文献   

4.
基于21个形态性状,对34个赖草属类群进行了表型分支分析.经简约分析,得到了70颗同等最大简约分支树,其严格一致树显示:①赖草属在形态上为高水平的分化,在组间及种间均存在着广泛的变异,不支持现有的赖草属分组;②北美的赖草属植物与欧亚大陆赖草属植物亲缘关系较远;③L.duthiei、L.duthiei var.longearistatus和L.coreanus与其他赖草植物的亲缘关系较近,支持将其从猬草组合到赖草属中.鉴于性状状态间存在着较多的平行和逆转进化,同时性状状态间的演化可能平行的、多次的或者是特化的,这样复杂的演化关系很难通过简约化的分支分析来重建,结合细胞学和DNA序列分析很可能是必需的.  相似文献   

5.
测定了来自7个居群的金毛狗59个个体的根状茎、叶、孢子囊群、孢子囊群盖及孢子等43项形态指标,采用方差分析、欧氏距离聚类分析、相似系数聚类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各项形态指标在居群间的差异显著性、形态多样性及其反映出的居群间的近缘关系.结果表明:①在各项形态指标中差异显著的占23.26%,差异极显著的占27.91%,差异不显著的占48.83%,②营养器官的形态特征变异大,繁殖器官孢子的形态特征差异不显著,相对稳定;③居群间在居群水平上未表现明显的形态分化的同时在个体水平以及不同地理种源上呈现出一定的分化.  相似文献   

6.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分析了鹅观草属 ( 7种 )、披碱草属 ( 3种 )、猬草属 ( 2种 )和仲彬草属 ( 3种 ) 4个属的 15种植物。对 34个OPRON公司十聚体随机引物进行多态性筛选 ,2 7个 ( 79 4% )能产生多态性。 16个引物产生的 2 13个DNA片断 ,用于计算种间Nei氏遗传相似性系数分析 ,在NTSYS程序中利用UPGMA构建系统发育树状图。分析结果表明 :①这 4个属的物种各自聚类在一起 ,在相似系数 0 6水平上 ,明显分为 4组 ,分别代表了Hystrix、Elymus、Roegneria和Kengyilia 4个属 ;②Hystrix的 2个物种与Roegneria和Kengyilia物种的亲缘关系较远 ,与同具StH基因组的Elymus也有较大的RAPD变异 ;③Roegneria与Elymus亲缘关系较近 ;④Roegneria中StY和StYH基因组组合的物种亲缘关系很近 ,StY基因组的物种间存在着RAPD遗传变异 ;⑤Kengyilia与Roegneria亲缘关系较近 ;⑥RAPD结果与形态学和细胞学等分析结果一致 ,支持将它们独立作为属分类等级来处理。本文还对RAPD分析方法在小麦族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比较了小麦族披碱草属、鹅观草属和猬草属 3个属模式种的形态特征和幼叶酯酶同工酶差异。结果表明 :E lymussibiricus、Roegneriacaucasica和Hystrixpatula在形态上有明显差异 ,但 3个模式种的部分形态性状存在交叉 ,单纯以形态特征很难完全反映它们的真实亲缘关系。酯酶同工酶在E .sibiricus、R .caucasica和H .patula的种间有明显的变异 ,而在E .sibiricus的不同居群之间没有表现出差异。从其酶谱资料来看 ,H .patula与E .sibiricus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 ,而H .patula与R .caucasica之间及R .caucasica与E .sibiricus之间的亲缘关系稍远  相似文献   

8.
为了对无尾两栖类的遗传变异、系统发生、亲缘关系及种属鉴定等提供参考,采用聚丙烯酰胺垂直凝胶电泳技术,对六盘水市7种无尾两栖类动物的肝、肠组织的酯酶同工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7种无尾两栖类的EST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种族特异性和组织特异性,同一物种不同组织的酶谱差异性较小,不同物种同一组织酶谱差异性较大,并且物种亲缘关系较近的酯酶同工酶酶带之间的差异较小,物种亲缘关系较远的酯酶同工酶酶带之间的差异较大。酯酶酶谱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物种间形态上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部分菊属与亚菊属植物的形态学聚类及亲缘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18份菊属植物、2份亚菊属植物及2个两属间杂种的24个形态性状和1个生物学性状进行统计,并对获得的信息数据运用数量分类学聚类方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Dendranthema arcticum与其他菊属植物的形态相差较大,单独成一类,其他21份材料聚为一类;野菊与菊花腩、异色菊与甘菊、龙脑菊与那贺川野菊两两间形态相似;毛华菊与日本野生菊属植物有较近亲缘关系,日本野生菊属植物较我国野生菊属植物进化;亚菊属矶菊与纪伊潮菊间形态相似,且与菊属植物形态相近,表明两属间有很近亲缘关系.本研究的形态性状聚类结果与传统分类结果基本吻合,表明所涉及的性状指标可以作为菊属系统发生关系研究的有效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0.
为选育适合不同土壤条件栽植的小叶蚊母树Distylium buxifolium无性系,分别以红壤、黄壤、石灰性土和滨海盐土及4个无性系(D1,D7,D13,D19)的1年生苗木为材料,采用温室盆栽方法,测定苗高、地径、冠幅和新梢数量,研究了不同土壤对无性系苗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红壤上生长的小叶蚊母树苗高、地径和冠幅生长量显著高于其他3种土壤(P < 0.05),而在滨海盐土上生长的小叶蚊母树新梢数量最多(P < 0.05)。无性系D19的苗高生长量达到5.7 cm,显著高于D7(P < 0.05),无性系D7的地径和冠幅生长量分别为0.74 cm和9.88 cm,显著高于其他无性系(P < 0.05),而无性系D13的新梢数量达56.40个,显著多于其他无性系(P < 0.05)。小叶蚊母树在不同土壤上的适宜程度为红壤>黄壤>石灰性土>滨海盐土,不同无性系生长的优劣排序为D7 > D13 > D1 > D19。在黄壤上栽植小叶蚊母树可选择D1和D19,在红壤上可选择D7,D13和D19,在石灰性土上可选择D7和D13,在滨海盐土上可选择D1和D7。  相似文献   

11.
赤楠叶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及其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晓昆  黄晓冬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3):5257-5258
[目的]探讨赤楠叶黄酮类化合物用作植物源农药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微波处理、碱溶酸析等方法对赤楠叶黄酮进行提纯,用管碟法测定赤楠叶黄酮类化合物对7种细菌的抗菌活性,并测定其相应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粗黄酮粉末得率为15.72%,其纯度约为90.65%。100 g/L赤楠叶黄酮类化合物对藤黄八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菜软腐菌与普通变形杆菌的抑菌圈直径均大于15mm,特别是对藤黄八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高达31.3与22.5 mm。藤黄八叠球菌的MIC最小(25 g/L);金黄色葡萄球菌与白菜软腐菌次之(50 g/L);其余各菌均为100 g/L。[结论]用微波处理、碱溶酸析、聚酰胺吸附洗脱等方法提纯赤楠叶黄酮简便可行。赤楠叶黄酮类化合物对不同菌种的抑菌活性不同。  相似文献   

12.
不同种源小叶蚊母气孔长度、宽度与密度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8个不同种源的小叶蚊母为试材,用叶表皮离析法,观测叶片气孔长度、宽度和密度,并对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小叶蚊母种源间叶片气孔长度、宽度和密度差异均显著;相关分析表明,气孔长度与宽度间、气孔宽度与密度间相关不显著,而气孔长度与密度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不同基质对小叶赤楠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缩短小叶赤楠出圃时间,采用3种不同栽培基质,研究其生长态势及光合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蛭石+泥炭(体积比为1∶1,T1)处理小叶赤楠的株高、地径和冠幅最大,分别为45.80、0.68、29.20cm,蛭石+泥炭+黄泥(1∶1∶1,T2)处理的次之,分别为41.20、0.59、23.10cm,蛭石+黄泥(1∶1,T3)处理的最小;3个处理下小叶赤楠光合日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呈双峰曲线,中午有明显的午休现象,日均净光合速率表现为T1>T2>T3。蛭石+泥炭作栽培基质小叶赤楠长势最好,出圃最早,但考虑生产成本,推广使用蛭石+泥炭+黄泥作为栽培基质。  相似文献   

14.
3种乡土园林地被植物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小叶蚊母Distylium buxifolium,厚皮香Ternstroemia gymnanthera和轮叶蒲桃Syzygium grijsii等3种优新乡土园林地被植物,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3种植物2年生幼苗对适宜水分、轻度干旱、中度干旱和重度干旱(土壤田间持水量的75%~80%,55%~60%,40%~45%和30%~35%)条件下的生理响应。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加,3个树种的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质量分数急剧下降;叶片细胞膜透性和丙二醛(MDA)质量分数急剧上升(P<0.05);游离脯氨酸、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等渗透调节物质质量分数快速上升,其中游离脯氨酸对抵御干旱起到重要的渗透调节作用。小叶蚊母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升高(P<0.05),表明小叶蚊母对干旱的主动响应调节能力较强;而轮叶蒲桃和厚皮香先上升,在重度干旱胁迫后下降,这时可能达到植物耐受干旱的极限,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降低。通过隶属函数法分析得出3种乡土园林地被植物的抗旱性强弱顺序为小叶蚊母> 厚皮香> 轮叶蒲桃。  相似文献   

15.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结果表明,湿地松健康嫩茎组织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中有4条酶带,刺伤组织较健康组织新增加3条酶带。分别用松色二孢菌华中型(HZ型)代表菌株JH-1和华南型(HN型)代表菌株BY-2接种被刺伤的湿地松嫩茎,接种弱致病力的菌株BY-2后,感病组织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中比刺伤对照新增加1条酶带;接种强致病力的菌株JH-1后,感病组织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中较刺伤对照新增加3条酶带。2个供试菌株在侵染寄主后导致寄主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上出现差异的表现,与它们在形态特征、产孢条件和致病力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的表现相同。  相似文献   

16.
6种灌木耐水淹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小叶蚊母、滨柃、水杨梅、龟甲冬青、罗城石楠、花叶杞柳6种灌木为研究对象,在人工控制的水淹条件下,观察其叶片水淹胁迫后的症状,分析其耐水淹能力,结果表明:水淹30 d后,小叶蚊母、水杨梅和花叶杞柳植株少量叶片出现水渍斑,排除多余水分并经过常规养护30 d后,植物生长恢复正常;而滨柃、龟甲冬青和罗城石楠水淹30 d后全部死亡。  相似文献   

17.
甜槠群落主要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对人为干扰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不同人为干扰强度对甜槠天然群落中主要种群甜槠和赤捕的分布格局的变化动态.结果表明,人为干扰会使甜槠种群的聚集性加强,而赤捕种群的聚集性降低,干扰强度对甜槠聚集性的影响随树龄的增大而逐渐减小,而对赤楠聚集性的影响则是随林龄增大呈现由小→大→小的规律.  相似文献   

18.
苹果梨花芽分化期核酸代谢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生化测定的方法对苹果梨花芽分化的核酸代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花芽生理分化期核酸总量高,RNA高于DNA,RNA/DNA比值高,其核酸代谢模式为:RNA双峰,第1峰大于第2峰,DNA单峰,在RNA双峰之间,RNA/DNA呈双峰,蜂值出现时间与RNA双峰相同,第1峰远大于第2峰;花芽形态分化过程中,RNA和DNA变化动态相似,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且呈增加趋势,RNA高于DNA,雄蕊和紫蕊分化期含量最高,形态分化结束时降至最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