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维  杨秀兰 《植物保护》1983,9(2):15-15
朝阳地区位于辽宁省西部山区,为冬麦与春麦混种区。在小麦三种锈病中以叶锈病发生严重,常造成小麦叶片早期枯死,影响产量很大。于是给我们提出来这样课题:小麦叶锈菌从那里来的?澄清菌源这个问题,对采取防治措施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是针对生产上小麦品种的抗锈性变异问题,探索叶锈菌的变异机制。用细胞学方法对夏孢子芽管中的细胞核进行染色,发现叶锈菌的异核现象是很普遍的,并且出现的频率很高。生物学研究的结果表明,锈菌通过异核现象可以产生新小种,并且产生的频率也较高。说明异核现象是叶锈菌变异的重要机制之一.小麦品种抗锈性“丧失”可能与锈菌的这种变异有关。  相似文献   

3.
郑晓莲 《植物保护》1984,10(2):36-37
寄主与病原物相互关系的定量研究工作中,难于解决的是定量接种。其难点有二:一是难于准确地在植株上接种一定的菌量;其次是无法检查接种到植株上的病原菌孢子数。我们从研究小麦的慢叶锈性的需要出发,在1982、1983两年探索叶锈菌定量接种方法,用“植株直接定量接种法”、“水洋菜薄膜定量接种法”和“空气压缩喷粉沉降纸片定量接种法”。经过两年几十次接种试验比较认为:“植株直接定量接种法”同一处理误差可达50%以上,无试验意义;“水洋菜薄膜定量  相似文献   

4.
感染叶锈菌(Puccinia triticina)的小麦病叶段經消毒后在无光条件下飼以充足养分能产生大量夏孢子堆;并在培养后40—50天仍能继續形成新鲜孢子堆,部分菌絲从叶段切面生出。經三苯基四唑化氯染色,质壁分离测定及切片鏡检观察証明寄主細胞在培养中存活的时限为10天左右。这些資料说明小麦锈菌具有一定腐生能力,作者对“绝对寄生性”的概念以及过敏反应的生物学基础作了評論。不同碳源中葡萄糖、果糖、蔗糖及甘油对叶段上孢子堆的形成都有极明显的促进作用;氮源以蛋白腖为佳,无机氮亦可代替。培养过程中夏孢子堆有时变黑而死亡,試驗証明这是由于酚类物质經多元酚酶作用而氧化,产生对菌具有更強毒性的醌类物质,最后形成黑色素。这一过程可以被还原性的抗坏血酸抑制。叶段上所产生夏孢子在合成培养基上能形成白色小菌落,对碳氮源的要求大体与叶段培养相同。飼标記葡萄糖(G_1~(14)及G_(1~6)~(14)标記)后测定証实锈菌及病組織葡萄糖酵解的HMP趋势較強,健組織则EMP趋势較強。病組織有机酸含G~(14)的量显著高于健組織;病健組織間叶綠素、醣及氨基酸中G~(14)的含量則无差异。抗、感病品种間醣的含量似无明显差异,酚的绝对含量与抗病性无相关,但抗病品种受病后酚类物质增加,感病品种則相反。感病組織中去氫酶活性及抗坏血酸含量則較抗病組織为高。对抗锈机制的理論也作了討論。  相似文献   

5.
研究小麦品种对小麦叶锈菌水平抗性,需要计算产孢量。我们以小麦叶锈菌夏孢子粉为材料进行试验,初步找到两种较为准确、简便易行的方法——称重法和直接计数法。两种方法均需在大田(或温室)定品种、定单株、定叶片,数单病叶片的孢子堆数的基础上计算产孢量。  相似文献   

6.
小麦叶锈菌的特异性分子诊断检测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小麦叶锈病由Puccinia triticina引起,是我国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本研究旨在建立小麦叶锈菌快速、准确的PCR诊断检测技术体系,用于病害精准测报和综合防控。以真菌β-微管蛋白基因的保守序列为引物,进行小麦锈菌gDNA的PCR比较分析,发现小麦叶锈菌具有长度为268bp的特异性DNA片段;序列分析后设计了2对专化性引物,成功获得检测灵敏度为5.00pg/μL模板DNA浓度水平的小麦叶锈菌种的特异性SCAR标记。对55个来自我国不同麦区的小麦叶锈菌标样以及其它麦类病原真菌的检测表明,该叶锈菌标记的检测可靠性达100%。人工接种条件下,叶锈菌侵染24h后,即可在小麦叶片内检测到该标记。  相似文献   

7.
由Puccinia recondita引起的小麦叶锈病,近十几年已逐步上升为小麦主要病害之一,在湖北、山东、河北等省都曾造成流行和减产。为此,从73年开始,我们对叶锈病进行了小种鉴定和品种抗叶锈性测定,并进行了大田考查。通过工作,得到以下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8.
湖北省西北部山区小麦条锈菌越夏研究简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越夏是小麦条锈菌周年循环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前人研究已经证明,我国小麦条锈菌越夏地点有多处,分布在西北、西南、华北地区(一般在海拔1600 m以上、夏季最热一旬的旬平均气温不超过23 C的地方),其中甘肃陇南和陇东、青海东部农区、宁夏六盘山地区、四川西北部是越夏菌源的重要"基地"。  相似文献   

9.
我国小麦秆、叶锈菌毒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0.
1999年我国小麦叶锈菌毒性监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采用国际通用的小麦叶锈菌鉴别寄主和辅助鉴别寄主分析了来自1999年我国不同地区小麦叶锈菌的毒性基因,479个叶锈菌株共划分为162个毒性类型,其中23个为主要毒性类型.毒性类型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为FHB、PHT、FHG、THT,它们对抗叶锈基因Lr2a、Lr2b、Lr3、Lr10、Lr14b、Lr16、 Lr26的平均毒性频率高于80%,而对Lr3ka、Lr25、Lr19、Lr24、Lr30、Lr15、Lr35的平均毒性频率低于30%;发现对Lr35有毒力的菌株,出现频率为1.04%;至今尚未发现对Lr38、Lr45抗性基因有毒力的菌株.研究同时发现,不同地区小麦叶锈菌的毒性类型不同,毒性频率存在一定的差异.Lr9、Lr15、Lr19、Lr24、Lr35、Lr38、Lr45为小麦抗叶锈育种可利用的有效抗病基因.  相似文献   

11.
 1991年中国农科院植保所与陕西、甘肃、四川、山西、云南省农科院植保所协作,监测了采自晋、冀鲁、豫、陕、甘、川、青、宁、滇、黔、皖、鄂、浙等14省(区)的共1049个小麦条锈菌标样。  相似文献   

12.
小麦叶锈菌相对寄生适合度变异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本研究采用小麦叶锈菌的4个单孢菌株和由这4个单孢菌株组成的1个混合菌株,分别对5个小麦慢锈品种接种,继代繁殖8代和16代后,对所表现的潜伏期、侵染效能和产孢量进行测定,并提出用病害量=1/潜伏期×侵染效能×产孢量作为参数来评价相对寄生适合度。结果表明,继代互作后,潜伏期、侵染效能或产孢量在某些特定的品种:菌株组合中发生了显著变化,并相应地导致病害量也发生了显著变化。说明通过小麦叶锈菌与小麦品种间的继代互作,可以导致叶锈菌的相对寄生适合度发生变异。但这些变异,未能导致慢锈品种变为快锈品种或快锈品种变为慢锈品种。
为了检查寄生适合度属性的变异是否由于锈菌本身的变异,对各组合的第1、8和16代的叶锈菌的夏孢子芽管的核相进行了观察,并进行小种鉴定。结果表明,继代互作后锈菌出现的异核现象仅占0.18-2.00%,不能解释是寄生适合度发生变化的原因。小种鉴定,也没有观察到毒性发生变异。作者认为,在寄主和病原物长期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一些微观上的变异未必能在宏观上观察到,当人们检查到明显的变化时,可能是由于突变,也可能是由于渐变造成的。量变质变,质变建立在量变基础上。  相似文献   

13.
 根据大量的试验结果,找出适合我国叶锈菌的鉴别寄主,它们是‘白蚰包’、‘东方红3号’、‘丰产3号’、‘6068’、‘洛夫林10号’、‘泰山1号’、‘泰山4号’,‘IRN66-331’、‘Redman’等小麦。  相似文献   

14.
小麦叶锈菌生理小种MFR的分子鉴定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AFLP方法对来自中国和墨西哥的23个小麦叶锈菌生理小种进行分析,共筛选了64对引物,获得一对引物(M05/E03)可在MFR小种中扩增出一条特异性DNA片段,进行回收、克隆、测序,结果表明该片段具有325个碱基。根据特异性片段序列设计出SCAR标记引物,对60个叶锈菌生理小种分离物进行回检结果表明,研制的SCAR标记能够准确区分MFR生理小种。本实验结果为小麦锈菌生理小种分子检测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药剂对小麦叶锈菌生物活性试验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人工接菌方法,小麦叶锈菌能在含有6-苄基氨基嘌呤洋菜培养基中的感病离体小麦叶段上产生夏孢子堆。它在药剂生物活性测定中反应较为灵敏,与室内活体生物测定有较高的相关性,但也存在一定差异。如果两者结合使用,则可取长补短,避免漏筛。  相似文献   

16.
我国小麦叶锈菌鉴别寄主抗性基因的推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用40个小麦叶锈菌的单孢培养物和21个已知Lr单基因系对我国新旧沿用的16个叶锈菌鉴别寄主的抗性基因进行了推导。结果指出这些鉴别寄主含有Lr1、3、13、14a和26等抗性基因。 基因分析表明,原用鉴别寄主鉴定小种的结果不能反映抗性基因信息,建议用已知Lr基因系(品种)作为鉴别寄主,以基因鉴定代替小种鉴定,本文讨论了基因稳定的复杂性和选用鉴别寄主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用40个小麦叶锈菌的单孢培养物和21个已知Lr单基因系对我国新旧沿用的16个叶锈菌鉴别寄主的抗性基因进行了推导。结果指出这些鉴别寄主含有Lr1、3、13、14a和26等抗性基因。基因分析表明,原用鉴别寄主鉴定小种的结果不能反映抗性基因信息,建议用已知Lr基因系(品种)作为鉴别寄主,以基因鉴定代替小种鉴定,本文讨论了基因稳定的复杂性和选用鉴别寄主问题。  相似文献   

18.
 关于小麦秆锈和叶锈的越冬问题,国外业巳有许多报告[10,13,14,15,16,17,18]。国内在小麦锈菌越冬方面也有一些报导。  相似文献   

19.
1984年我国条锈菌生理小种鉴定工作在陕西太白和杨陵、四川松潘、甘肃甘谷、山西太原及北京温室进行。现将结果简报如下。 一、材料和方法 采用的鉴别寄主为Trigo Eurera、Fulhard、保春128、南大2419、维尔、阿  相似文献   

20.
小麦叶锈病是一种严重威胁小麦安全生产、依靠气流传播的真菌病害,近年来发生呈逐年加重趋势。为明确气象因子对小麦叶锈菌越夏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对全国698个气象站点7月-8月最热10 d的日均温和平均日最高气温进行回归分析,对7月-8月0 cm平均地温、平均风速、平均降水量、平均日照时数和平均相对湿度进行空间插值,提取了93个小麦叶锈菌越夏调查点的气象数据,再与调查点小麦叶锈菌能否越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小麦叶锈菌越夏与7月-8月最热10 d日均温和最热10 d平均日最高气温之间存在极显著相关性(P<0.01),与其他气象因子相关性不显著(P> 0.05),结果为小麦叶锈病的越夏区划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