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油松毛虫蛹种群密度简易估计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油松毛虫蛹种群密度简易估计方法的研究,证明Gerrard&Chiang(1970)模型,Nachman(1984)模型以及Kuno&Sugino(1958)模型是等同的,是一模型的3种不同表现形式。修正后Nachman模型拟合效果最好,并通过模型参数间的相互转换关系,使另外两个模型也同时得到修正,文中还提出了一个更简捷,实用的确定理论抽样数的公式,此外,研究结果还证明,Sylvester&C  相似文献   

2.
3.
油松毛虫幼虫序贯抽样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在测定油松毛虫经济阈值的基础上,对4种序贯抽样技术进行了研究,得出如下4点:(1)以概率分布为基础的序贯抽样模型为:d_0=27.35043N-570.3982,d_1=27.35043N+570.3982;(2)Iwao(1975)的序贯抽样模型为:(3)Kuno(1968)的序贯抽样模型为:(4)高春先(1983)的复序贯抽样:以Iwao方法为基础,同时结合Kuno方法作出判断.当经济阈值m_0=30,D_0=0.20时,以概率分布为基础的序贯抽样的最大抽样数为复序贯抽样的10倍,Iwao的序贯抽样为复序贯抽样的3.75倍.由此说明复序贯抽样可以进一步减少样本单元数,提高判别能力.  相似文献   

4.
三种松毛虫混合种群幼虫抽样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5.
在种群空间格局的研究的基础上,采用7种方法对同松毛虫卵(块)和蛹种群简单随机抽样技术中最适样方大小的确定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卵(块)抑或蛹种群,都是在u=1时抽样误差最低,即以单株油松为样方时最为适宜,此外,文中还列出了考虑抽样花费时确定最适样方式大小的各种方法,并讨论了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6.
利用响应曲面法,研究了东北地区落叶松毛虫蛹油超声波振荡辅助萃取的最佳工艺,建立了超声波振荡辅助萃取落叶松毛虫蛹油的数学模型,获得最佳萃取工艺为超声功率80 W,超声时间30 min,超声温度40℃,且提取率高、萃取时间短,油脂品质好.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不同方法提取落叶松毛虫(Dendrolimus superans(Butler))蛹油的最佳工艺。以石油醚为提取溶剂,采用正交试验,考察提取剂量、提取温度和提取时间3个因素,以蛹油提取率作为指标,比较超声波振荡萃取与传统索氏萃取方法对落叶松毛虫蛹油提取的效果。结果表明:索氏萃取优化工艺为提取剂量12倍,提取温度90℃,提取时间2 h;超声波振荡萃取优化工艺为提取剂量12倍,提取温度40℃,提取时间30 min。超声波振荡萃取30 min的提取效果与索氏萃取6 h效果相当,提取速率是索氏萃取的10.7倍。因此,超声波振荡萃取提取落叶松毛虫蛹油的时间短、提取速率高、温度低。  相似文献   

8.
卢萍  何剑中  童清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8):4303-4306
[目的]探讨提取云南松毛虫蛹甲壳素的试验条件,为相关产品的开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法和正交试验法研究云南松毛虫蛹壳中甲壳素的提取技术,对试验结果进行了相关性分析、方差分析和q检验,并对不同条件下的N含量和甲壳素产率做线性拟合。[结果]云南松毛虫蛹壳甲壳素提取的最佳提取工艺为:1)脱有机物质(蛋白质):NaOH质量分数为8%,浸泡温度为90℃,浸泡时间为10h;2)脱矿物质:HCl质量分数为2.5%,浸泡温度为40℃,浸泡时间为22h;3)脱色:H2O2质量分数为11%,浸泡温度为80℃,浸泡时间为2.5h。[结论]制得的甲壳素为白色片状固体,N含量为6.23%、灰分含量为0.22%、水分含量为6.28%、产率为29.53%,产品质量指标均达到食品级甲壳素的标准。  相似文献   

9.
油松毛虫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油松毛虫是油松的主要食叶害虫。通过对该虫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表明,该虫在陕西镇安1年发生1代,危害严重。采用林业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综合防治技术,防治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0.
油松毛虫不同生育阶段的生物学特征及其生活习性有所不同,通过对油松毛虫各个发育时期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提出应在油松毛虫卵期、幼虫期、蛹期和成虫期,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以达到有效的防治目的。  相似文献   

11.
利用昆虫飞行数据微机采集分析系统研究油松毛虫成虫飞翔能力,模拟测试结果的分析表明:油松毛虫成虫具有一定的飞翔能力,但雌雄蛾飞翔能力差异很大,雄蛾的飞翔能力及可飞翔的日龄均高于雌蛾;不同龄期成虫的飞翔能力亦不同,其中1~3日龄为最适飞行阶段。基于上述分析结果,用逐步回归等数学方法,建立了反映油松毛虫成虫飞翔能力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2.
用昆虫雷达对油松毛虫成虫自然种群的观测资料与影响成虫迁飞气象因子的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油松毛虫成虫迁飞的虫口密度与温度、空气相对湿度、海拔高度、风向和风速等因子均有相关关系,其中以风速和风向的关系最为密切,其次为成虫迁飞过程中的温度和海拔高度。成虫迁飞的最适气温为22.6℃,最适海拔高度为1010m左右,在这样的条件下,成虫可以受到风的辐合作用,具有飞行一定距离的能力。根据统计结果,油松毛虫成虫迁飞活动时间一般在每日19:00~23:00。  相似文献   

13.
云南松毛虫蛹的营养成分分析与应用价值探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从昆虫资源角度,分析了云南松毛虫(Dendrolimuslatipennis)蛹营养成分。雌雄蛹蛋白质、脂肪含量和氨基酸总量的差异较小,以干物质计,雌雄蛹蛋白质含量分别为58.66%、57.88%,平均58.26%,氨基酸总量分别为37.60%、34.23%,平均35.98%;脂肪分别为21.21%和23.73%,平均22.47%;总糖的差异较大,分别为7.71%和5.92%,平均6.82%;雌雄蛹之间的维生素和矿物元素的含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以维生素A、D和E较明显;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E%)的37.01%,E/N比值为0.59,E%/T值为2.47,是一种营养价值比较全面的食用昆虫。  相似文献   

14.
从林木生长状况、林木根系、林地土壤及小气候等方面对油松麻栎混交林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这种混交林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其单株材积比纯林高14.9%~29.3%,蓄积量比纯林高35.4%~39.0%。混交林的增产机制主要在于根系数量增加且分布合理,土壤中N、P元素含量增加20%~64%,林内空气相对湿度提高11%,林地土壤含水量提高5%等。  相似文献   

15.
马尾松毛虫空间分布型及其在实践上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本文运用频数分布法,聚集度指标法和相关系数法研究了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卵、幼虫和蛹的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卵、小幼虫、大幼虫和蛹的分布型均属于负二项分布。五种抽样方法比较结果,棋盘式取样法最好。根据Iwao方法分析并计算了不同虫口密度下林间调查的最适取样数,进行了序贯抽样以及虫口密度与有虫株率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时变延迟过程为基本模式,建立了油松毛虫种群动态的模拟模型.根据室内条件下饲养所得幼虫各龄期的有效积温,在模型中的温度为旬平均温度.模型中包括了自然死亡率,天敌捕食率对于种群变化的影响,反映了个体发育的差异对于群体结构的影响.模型模拟的结果与实际相符,显示了较强的预测功能.  相似文献   

17.
油松侧柏混交林效益及种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陕西省淳化县干旱阳坡立地上,10年生人工油松侧柏混交林的研究结果表明,侧柏属浅根型树种,根系系集中分布在0~40cm深的土层中,而油松根系在0~60cm深的土壤中呈均匀分布。混交林的根系在土壤剖面上,垂直分布趋于均匀。行间混交林、株间混交林均能显著提高油松、侧柏的胸径、树高和材积生长量,同时能增强土壤中磷酸酶、蛋白酶和脲酶的活性,改善土壤肥力状况。尽管株间混交林能明显改善林地的土壤水分─物理性质,提高油松、侧柏的枝叶生物产量,但行间混交林在这些方面却表现出强烈的负效应。混交林对油松、侧柏针叶中的氨、磷含量的影响,随混交方式而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4种松毛虫的亲缘关系,对马尾松毛虫、油松毛虫、赤松毛虫和落叶松毛虫的线粒体COI基因序列进行了扩增和测序.在获得的636 bp的COI序列中碱基的平均频率为:A=34.75%,T/U =34.75%,C=15.25%,G=15.25%.马尾松毛虫遗传多样性最高(核酸多样度为3.93%),落叶松毛虫最低(0.62...  相似文献   

19.
利用8000IU·滋L-1苏云金杆菌(Bt)悬浮剂对油松毛虫进行了室内生物测定和松林林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Bt悬浮剂对油松毛虫有很高致死作用。分别利用500,400和300倍稀释液喷雾松枝饲喂2龄幼虫,处理120h后,幼虫死亡率分别为32.50%,35.00%和62.50%。平均症状级别达1.625~2.575,致死作用迅速。林间施用Bt悬浮剂500,400和300倍稀释液,处理7d后,幼虫校正死亡率为74.68%~84.81%,10d后防治效果达85.00%~90.00%,显著高于25%灭幼脲三号悬浮剂的对照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