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荷斯坦奶牛育成母牛是指从7月龄到初配受胎这段时期。相对于犊牛和成年母牛而言,育成母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已大大提高,亦无妊娠、产奶的负担,疾病较少,饲养管理相对较容易。育成母牛饲养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合理的饲养,  相似文献   

2.
[目的]验通过研究引种黑安格斯、红安格斯母牛生长性能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明确引种安格斯肉牛在石河子地区的健康状况和适应情况,选择更适合本区气候的肉牛品种,进而为品种引进和当地肉牛品种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从1000头澳大利亚引进的纯种安格斯母牛中挑选出15月龄左右、体况良好、体重相近的100头(黑、红各半),进行为期3个月的舍饲后,对其生长性能及血清生化指标进行测定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石河子地区全舍饲管理下,黑安格斯母牛的体高、体斜长、胸围、胸深、胸宽和体重与红安格斯母牛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十字部高差异显著(0.01P0.05);两种引进牛血清中TP、ALB含量差异显著(0.01P0.05);血清中BUN、GLU、TG、LDL-C、HDLC、LDL-C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综上所述,澳大利亚黑安格斯、红安格斯母牛均能适应石河子地区全舍饲的饲养管理模式,且黑色安格斯母牛表现出更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3.
从2005年开始,互助县引进安格斯肉牛对本地黄牛进行改良,当年授配母牛648头,受胎369头,受胎率为56.9%.为了提高黄牛受胎率,笔者针对本地黄牛的体质状况和发情表现,在2006年用自拟的"促孕益胎散"对不孕母牛进行调理、试治,结果授配母牛825头,受胎756头,受胎率达到91.6%,效果明显,现介绍于下:  相似文献   

4.
在目前全国各地肉牛产业飞速发展的形势下,北方非传统肉牛养殖区也开始将产业重点向肉牛养殖业调整。对北方非传统肉牛养殖区的生态环境、肉牛品种、饲养管理、产业发展和肉牛交易等特点进行了分析。在该基础上,因地制宜地提出北方非传统肉牛养殖区肉牛品种改良方案。该方案分为2个阶段实施,第1阶段为基础母牛安格斯化:利用红安格斯牛作为父本,对当地黄牛进行杂交改良,实现基础母牛群体安格斯化;第2阶段为两品种轮回杂交:选用另一专门化肉牛品种与红安格斯牛为主要父本品种,开展两品种轮回杂交,建立优质肉牛高效繁育技术体系。通过制定该技术方案,以期为北方非传统肉牛养殖区开展黄牛改良和发展特色经济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5.
肉用犊牛一般6月龄断乳,小母牛从断乳至初次配种这段时间称为育成期,育成母牛培育得好坏,直接影响其一生的生产性能,对肉牛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下面就育成母牛饲养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谈谈体会.  相似文献   

6.
<正>安格斯牛具有适应性强、耐粗饲,抗病力强、生长速度快、肉质好,且安格斯母牛具有早熟、易配种、难产率低等优点。我国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入,以黑安格斯品种居多。泾源县于2014~2015年先后2次从澳洲引进5 000余头黑安格斯母牛作为泾源县种牛繁育基地,为更好掌握安格斯基础母牛饲养管理技术,更好的发育扩大泾源县安格斯发育技术,本人结合自己的经验,整理出安格斯基础母牛饲养管理技术要点,期同广大同仁交流借  相似文献   

7.
三河母牛传统的初配月龄在18个月以上,与黑白花母牛初配月龄15个月左右相比,投产晚,饲养成本高,影响经济效益.因此,笔者自1999年以来,在加强育成母牛饲养管理的前提下进行试验,对育成母牛进行提前配种,形成了一个12~18月龄均有配种受胎的群体.笔者对其奶产量进行统计分析,从头胎产奶量、适宜初配的较佳月龄,找出适应寒冷地区三河母牛最佳初配种月龄,以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海原县肉牛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为支撑未来肉牛产业发展需求,迫切需要从品种改良技术层面破解当前育种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为今后高端肉牛产业发展指明方向。本文分析了海原县当前繁育母牛资源现状,从肉牛产业发展目标以及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出发,探索高端肉牛产业的内在含义,提出以西门达尔牛为母本,安格斯公牛为父本的“海原黑牛”育种方向及其在实践基础上的现实可能性。同时通过现有安格斯纯种繁育扩大母牛和选育良种安格斯公牛,为大量杂交提供优秀的公牛基因资源。希望对当前海原肉牛产业发展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随着消费者对于牛肉需求量的提高,肉牛养殖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肉牛规模化养殖过程中,生产性能以及经济效益受到各个方面的影响,其中肉牛场中母牛的繁殖性能对于牛场生产能力以及经济效益的影响最大,做好肉牛场中母牛的饲养管理有助于提高整个肉牛场的产出.母牛的饲养管理技术主要可以从品种的选择、完善发情配种以及饲养工作着手,本文将对母牛饲养管理的关键技术进行介绍,旨在为母牛的科学养殖带来帮助.  相似文献   

10.
近年,我省肉牛产业在品种改良、科学饲养管理、规模化生产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与肉牛业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母牛繁殖力低下已成为制约肉牛业发展的瓶颈,危及了肉牛产业的健康发展〔1〕。1肉牛繁殖力低下的原因1.1营养水平低饲料的营养对母牛的发情、配种、受胎以及犊牛的成活起着决定性作用,尤其是能量、蛋白、矿物质和维生素对母牛  相似文献   

11.
不同品种及排酸对育肥牛肉嫩度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品种对牛肉嫩度的影响以及在不同排酸时间中肉嫩度的变化,试验在内蒙古肉牛主产区选择了16月龄的红白花西门塔尔牛、夏洛莱牛、安格斯牛、黄白花西门塔尔牛等品种高代杂种牛以及草原红牛和蒙古牛,在相同饲养管理条件下育肥180 d后屠宰并测定肉的嫩度。结果表明:安格斯牛肉嫩度较其他品种肉牛好,蒙古牛肉嫩度较其他品种肉牛差;但经过一定的排酸期后,嫩度均可达较好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了进一步优化牦牛肉品质,有效缩短牦牛养殖周期,提高其受胎率和犊牛成活率。[方法]本研究进行了安格斯肉牛与牦牛杂交试验,,利用安格斯肉牛冷冻精液,对251头经产母牦牛进行了人工授精。[结果]人工授精后,分别于2013年产犊42头,成活率66.67%;2014年产犊51头,成活率95.7%;2015年产犊67头,成活率91.04%。[结论]牦牛膘情较好时期,受胎率可达83.33%,接近于奶牛人工授精的受胎率,达到了青海省牦牛人工授精的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3.
本文目的是研究安格斯牛“公司+农户”养殖模式效果,作者通过数据对比的方法对64户养殖农户和3个安格斯牛养殖场开展实地调查,对饲草料组成、产犊间隔、养殖成本及养殖效益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表明,喀什某公司采取公司+农户的饲养模式对养殖农户调整饲草料结构、缩短产犊间隔、增加养殖效益有显著的作用。得出“公司+农户”养殖模式下,公司需对养殖农户在各饲养阶段开展技术培训才能保障最大的养殖效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经试验测定,安杂犊牛初生重32.25 kg, 3月龄重121.15 kg, 6月龄重183.75 kg, 12月龄重247.46 kg, 24月龄重402.93 kg,分别较其它品种牛同期体重增长20.34%、141.33%、90.16%、26.07%和41.38%,差异极显著(P<0.01)。全县累计推广安格斯冻配改良4307头,受胎3928头,爱胎率91.2%。  相似文献   

15.
调查河南省伊川县肉牛养殖现状以及相关政策落实情况,为政府和伊川肉牛产业发展研究院的肉牛发展决策提供一定参考依据。采用实地走访、查看及与合作社或企业负责人座谈等形式进行调研。经调研发现,伊川县肉牛养殖以品质优良的安格斯肉牛品种为主,加上政府政策的积极引导,如母牛和新增肉牛栏位补贴、粮改饲补贴等,使得肉牛养殖在当地成为一种优势产业。河南省伊川县肉牛养殖产业化格局已经初步形成,并就目前肉牛养殖存在的问题给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牦牛高效繁殖技术生产安犏牛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年产犊牦牛采用“补饲+隔离断乳+生殖技术诱导”的高效繁殖技术,隔年产犊牦牛采用“补饲+生殖技术诱导”的高效繁殖技术,并采用安格斯肉牛细管冻精实施犏牛生产杂交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牦牛高效繁育技术,与对照组相比,高效繁育组当年产犊母牦牛的发情率、受胎率、产犊率及犊牛成活率分别为67.50%、61.67%、56.67%和95.59%,分别提高38.33、35.83、35.83和11.59个百分点,差异极显著(P<0.01);采用牦牛高效繁育技术,与对照组相比,高效繁育组隔年产犊母牦牛的发情率、受胎率、产犊率及犊牛成活率分别为88.00%、83.00%、78.00%和96.16%,分别提高23.95%、25.76%、34.49%和7.25%,差异显著(P<0.05)。采用牦牛高效繁殖技术,显著提高当年产犊牦牛和隔年产犊牦牛的发情受胎效果,杂交后代犏犊牛的成活率也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7.
肉牛育肥主要指专用肉牛品种一次性肥育,是肉牛养殖的核心,主要决定于品种、牛舍建设、饲料、饲养管理等关键环节,本文从肉牛品种的选择、标准化牛舍的建设、饲料配方的组成、饲养管理等方面详细总结了西北地区肉牛育肥的成功技术,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8.
通过采用犏牛、牦牛犊牛培育技术结合设施化养殖技术,研究不同的饲养方式对犏牛、牦牛生长发育、增重效果及屠宰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犊牛培育技术,6月龄犏牛公犊牛和牦牛公犊牛的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体重也明显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采用设施化养殖技术,犏牛设施组的总增重及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牦牛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牦牛设施组、犏牛对照组和犏牛设施组的总增重及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牦牛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犏牛设施组胴体重及净肉重分别为138.27±3.17kg和113.29±2.87kg,屠宰率和净肉率分别为58.47%和47.91%,犏牛设施组屠宰率和净肉率显著高于犏牛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牦牛设施组胴体重及净肉重分别为99.09±2.35kg和79.83±1.91kg,屠宰率和净肉率分别为57.46%和46.29%,与牦牛对照组和犏牛对照组相比,牦牛设施组和犏牛设施组的屠宰率和净肉率显著高于牦牛对照组和犏牛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采用犏牛、牦牛犊牛培育技术结合设施化养殖技术,犏牛、牦牛的生长发育速度显著提高,总增重、日增重、屠宰率和净肉率显著高于传统放牧条件下的犏牛和牦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