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胡粉宁  丁华  郭威 《安徽农业科学》2011,(17):10537-10538,10586
从乡村旅游资源的概念入手,分析了陕西省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对其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全面普查,从而对包括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7个主类进行类型结构及数量、质量评价,并从乡村旅游资源的地域分布角度,对其分布组合进行评价。总结了陕西省乡村旅游资源的特色与优势,认为旅游资源总量丰富、类型多样、级别较高;乡村人文旅游资源占有绝对优势,具有开发潜力;民俗文化类人文旅游资源突出,地域分异明显;乡村自然旅游资源具有较强的地域特点;资源组合状况良好,各资源区特色突出。以期为陕西省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和保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彭颖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2):13573-13575
在以改变农村建筑环境为建设重点的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指出了从色彩角度对新农村建筑、构筑物等整体环境的色彩规划研究的缺失,在此基础上,利用相关软件对当前农村典型风貌进行色彩提炼,比照国际通用的自然色彩系统(NCS)色彩标准,分析了我国农村的自然色彩、人工环境色彩和人文环境色彩风貌现状,梳理我国农村风貌的色彩脉络。提出新农村风貌建设可以用色彩规划技术方法,对农村风貌从宏观、中观、微观逐层色彩控制,建设新农村色彩体系,营造反映地域乡村特色,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现代新农村风貌,保存相对完好的传统古村落的人工色彩,调和不同时代建筑混杂的村落人工色彩,以实现中国人精神家园的重塑。  相似文献   

3.
伴随美丽乡村规划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村庄的特色也在逐步丧失。在这喷井式的发展过程中,许多村庄的特色景观及周围的环境受到的巨大的冲击。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们应对村庄进行合理规划的同时,抓住乡村景观的本质即乡土特色等,从乡村性、传统魂、自然衣、人文情等方面加以利用和保护,以福建永泰古村落古庄寨振兴为例,营造具有乡土特色景观的村庄规划,使之与乡村振兴建设相融合递进,建设生态环境优美、乡土特色浓郁且又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的现代新农村。  相似文献   

4.
根据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在现有美丽乡村评价体系的研究基础上,基于生态视角,结合乡村发展目标、发展模式等实际情况,通过专家咨询、问卷调查等方法,进一步完善评价指标库。从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环境保护3个方面,选取产业经济、经济保障、基础设施、乡村文化、人文教育、公共服务、乡村管理、村容村貌、环境质量现状9个因子层,及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等47个指标层构建美丽乡村评价指标库。运用AHP层次分析法,以神木市高家堡村为研究区域,进行实证研究。根据评价结果,分析指标权重的重要程度,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之一,已成为促进上海农业转型、农民创收、美丽乡村建设,扩大农村消费市场、丰富市民文化生活,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业态.上海市自然、人文、产业资源条件丰富多样,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上海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比较优越的发展条件与环境.本文在分析上海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发展条件及发展环境的基础上,针对上海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目前存在的缺乏统一规划布局、管理部门各自为政、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提出应采取完善规划管理体系、创新政府管理职能、研究用地保障机制、探索多赢经营模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发展策略,以期为上海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一些理论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朱浩宇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3,(23):114-116+131
为了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基于游客的心理认知角度,在旅游服务、旅游体验、旅游环境质量等理论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法、模糊综合评价及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关键指标体系,分析湖州市南浔古镇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水平。研究表明,南浔古镇乡村旅游发展尚不完善,特别是乡村旅游景区的民俗风貌、文化体验等方面均显不足,需要结合自身特色,融合乡村特色文化,提高游客服务感知水平,从而提升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7.
在国内旅游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挖掘本地的旅游资源,打好本地旅游品牌,发展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国家及各省的扶贫战略。安徽省2016-2020年乡村旅游扶贫规划中针对蚌埠市乡村旅游扶贫规划有不少政策措施。本文从市场营销角度,特别是网络营销角度分析了蚌埠市现有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农家乐资源、乡村美食资源及旅行社资源等方面现状及营销状况,总结了其不足之处,构建了乡村振兴旅游扶贫规划中市场营销模式,提出了乡村旅游市场即利基长尾市场,乡村旅游要善于抓住这些网络营销机会,创造属于自己的小众市场。  相似文献   

8.
以江南乡村居民的空间感知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村民的乡村意象,基于不同性别、年龄以及学历进行乡村意象感知差异分析,并从认知地图的角度出发,对不同群体的差异进行分析。寻求具有本土特色的乡村意象要素进行合理的保护,保留并挖掘乡村文化特色,树立鲜明的乡村意象,为乡村的开发与规划提供借鉴和参考,唤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产生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与归属。  相似文献   

9.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迅速,社区居民作为主要的利益相关者之一,研究其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与态度显得格外重要。基于乡村社区居民视角,分别从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分析四川乡村旅游影响的感知及态度。研究认为,为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从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居民参与度、建立成人学校及乡镇图书馆,游客要自觉保护环境、尊重当地风俗习惯,社区居民要不断提升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0.
通过研读10年来国内中文数据库中有关乡村旅游的研究文献,分析乡村旅游研究发展状况,着重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乡村旅游者的感知和动机、当地居民的体验与需求、与相关产业的融合等问题进行系统梳理,发现国内学者采用了实证分析或定量分析等规范的研究方法,关注了乡村旅游发展影响因素、乡村旅游利益相关者和乡村旅游企业管理等研究主题,并建议从政府干预、经济效益评估、居民应对策略、乡村文化传承与保护等方面重构本土理论,提炼研究主题。  相似文献   

11.
乡村景观评价体系的构建是乡村景观保护和建设的基础和前提,为明晰泥河沟村景观优劣,在总结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对泥河沟村实地调研获悉资料及实际发展需求,运用德尔菲法结合专家意见构建历史遗产保护与建设背景下的泥河沟乡村景观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指标因子权重,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FCE)对泥河沟乡村景观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泥河沟乡村景观评价体系包含5项准则层(B1-B5)、12项因素层(C1-C12)和25项指标因子(D1-D25),综合评价总得分为3.773 1分,处于“较好”水平;2)5项准则层总评分按照由高到低的排序为:农业景观(4.008 7)、人文景观(3.900 6)、聚落景观(3.789 3)、自然景观(3.635 5)、附属景观(3.097 0),说明泥河沟村拥有良好的农业景观和人文景观条件,但在聚落景观、自然景观和附属景观等方面有待提升;3)基于实地调研与评价结果,提出相应景观优化设计策略及设计侧重点。研究成果为后续历史村落景观保护发展和规划建设提供理论参考和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2.
以游客对乡村景观的感知评价为对象,在苏州市树山村进行问卷调研,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运用SPSS 25.0对问卷结果进行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得到3个主要的游客感知下的乡村景观评价因子,分别是乡村景观的体验感因子、乡村环境的舒适度因子和乡村风貌的形式感因子,并基于树山村的实地考察状况提出满足游客感知的景观设计建议。研究结果可对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提供科学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13.
传统农村文化景观是先辈们长期改造自然和适应自然的智慧结晶,是人与土地和谐发展的结果。从农村文化景观的分类、农村文化景观的组成、农村聚落文化景观、特定类型农村文化景观、农村文化景观保护及规划5方面探讨我国传统农村文化景观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索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中使用者的综合要求。  方法  以杭州市西湖区绕城村田园综合体为例,以大城市近郊乡村风光和乡村生活感知营造为出发点,利用使用后评价(post occupancy evaluation,POE)方法进行调研和信息反馈,对POE结论、各景观节点使用者的空间参与度和景观偏爱度等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  ①使用者主要来自绕城村周边和杭州市区;②绕城村田园综合体主要用于日常休憩,短期或长期度假的仅占9.26%;③影响使用者对田园综合体满意度水平的主要因子为田园体验、景观风貌、人文风貌和配套服务设施,对满意度影响较大的是田园体验和景观风貌;④景观节点的乡村感知度与使用者偏爱度、使用者密度均呈正相关关系。  结论  景观规划设计不仅要保留和转译乡土元素,还需考虑使用者的来源和行为模式需求。图2表4参14  相似文献   

15.
通过评价分析沿淮地区水乡小镇景观节点特征要素构成,探知其内在规律及可验证指标,提供水乡小镇景观节点营造的新视角,为打造具有地域特色文化的水乡小镇做出贡献。以安徽省颍上县八里河镇景观节点为研究对象,构建景观节点特征要素评价体系,通过调查问卷,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其景观节点特征进行分析及综合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24个特征评价要素可分为人文自然交融性因子、自然生态性因子、感知度因子、交通可达性因子及视线贯穿度因子5个因子,其贡献率排名依次降低;排名前6位的景观:节点22、节点21、节点23、节点 31、节点 20、节点16,均表现为景观的文化元素丰富、层次感强、讲究韵律感,视野开阔,环境氛围带入感强,而综合评价F<0的景观节点视觉和环境质量较差,不具备景观环境应具备的特征要素。八里河镇景观节点特征的5类因子中,人文自然交融性因子载荷值最大,是沿淮地区水乡小镇景观节点建设的方向及重点内容;基于综合评价结果,针对性进行景观节点环境整改,挖掘并增强地方文化特色,为八里河镇及其相似地域特征的水乡小镇景观环境规划、节点建设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索符合乡村个性特征的景观营造模式,提出优化乡村景观风貌的规划方法。  方法  以杭州市瓶窑镇为例,从乡村景观特征识别和景观综合评价的角度出发,基于瓶窑镇的空间数据和调研信息,通过ArcGIS对景观特征要素进行空间图示表达,划分景观特征区域,并构建与景观特征相联系的景观功能评价模型,对乡村景观特征区域进行评价。  结果  ①瓶窑镇形成北部山体林地生态文化区、中部平原农业文化区、东部平原遗址文化区、南部平原湿地生态文化区4个乡村景观特征区域;②4个乡村景观特征区的项目层指标得分从高到底排序分别是:北部山体林地生态文化区(生态性景观>生活性景观>生产性景观)、中部平原农业文化区(生产性景观>生活性景观>生态性景观)、东部平原遗址文化区(生活性景观>生产性景观>生态性景观)、南部平原湿地生态文化区(生态性景观>生产性景观>生活性景观)。  结论  景观特征识别能为乡村景观规划提供准确信息,鉴于此,本研究为杭州市瓶窑镇提出了4种兼顾景观特征和景观价值的典型乡村景观营造模型:瓶窑镇山地聚落景观营造模式、平原农业景观营造模式、历史遗址景观营造模式和平原湿地景观营造模式,可为乡村景观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图4表3参25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乡村景观的基本属性与消费者喜好度之间的关系,选择14个典型的乡村旅游地景观为研究对象,通过VR虚拟沉浸式体验进行感知与评价数据采集,以统计学软件SPSS 25.00的多向度(MDS)分析模块对其属性特征进行测量,结合相关与回归分析模块论证乡村旅游景观属性的多维特征与消费者喜好之间的关系,进而对不同景观对象的属性特征强度与喜好强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乡村旅游景观属性的属性特征在两维空间中具有良好的聚合性,不同的景观类型在属性特征上保持着基本一致性。2)消费者对乡村景观的属性认知与喜好度之间总体上具有一致性。3)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青年群体消费乡村景观的最主要原因是“想在此玩耍的欲望度”。乡村景观的设计应该在满足视觉消费的同时强化乡村景观的文化价值。此方法在准确测量乡村旅游景观特征强度的基础上,结合消费者喜好度形成的原因,为乡村旅游景观的设计开发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山区新农村建设中景观要素、格局和景观设计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太春  张寿镒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20658-20661,20670
随着中国城镇化建设的蓬勃发展和人对环境意识的提高,景观设计在城镇建设和城镇规划中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是,对于山区新农村的规划和景观设计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制约,人们还没有认真研究乡村景观。因此,怎样利用山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要素进行新农村建设中的景观设计,是一项需要重点关注的课题。根据甘肃省陇南地区自然村落和民居的实地考察,探讨了山区聚落与民居的形成,山区乡村景观的构成要素,山区村落景观的空间格局及景观规划原则,希望能为乡村景观的设计和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国家对乡村发展的愈加重视不断推动乡村人文建设与经济建设的相互协调和科学发展,尤其是乡村田园文化景观的保护研究.笔者认为,生态农庄理念中对于田园文化景观的规划建设就是突破口,利用现代景观规划建设技术,深入分析田园景观的文化特性,不仅有利于改造千年来传统粗犷的农业生产种植方式,探寻符合现代化科学生产特点的农业新道路,更是对如何保留中国特色乡村文化景观,继承创新乡土文化内涵开辟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